督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_黄海燕,刘蕾,李一鹤

昆明市中医医院 云南昆明 650051

【摘 要】目的:探讨督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4),治疗组给予督灸联合针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表现出显著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督灸疗法温通力强、热度感应大、操作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用予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督灸;针刺;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型;临床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非甾体抗炎药、中枢镇痛类、抗抑郁药物以及松弛肌肉类药物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用的药物,手术方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但是仍然以保守治疗为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医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特别是针灸等中医外治法。为了探讨督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的标准,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分布在31-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92±6.82)岁,病程为6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5.32±2.84年,患者发病部位在L4-L5的有50例,发病部位在L5-S1段的有30例,L4-L5兼L5-S1段患者共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4),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计算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治疗组接受督灸联合针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对照组患者由医生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取穴肾俞、腰阳关、后溪、环跳、命门和委中等穴,用1.5寸毫针进行施针,进针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同时两组患者均还接受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治疗,包括拔火罐、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中药封包等[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督灸治疗,由责任护士操作如下:将患者取俯卧姿势,并将脊背部暴露出来。选取大椎穴至腰俞穴进行督灸。首先用75%酒精棉球自上而下将脊柱及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然后涂抹姜汁,在脊柱中线上、从大椎穴到腰俞穴附近平铺7cm*1.5cm梯形状生姜泥,并在姜末上自上而下平铺艾绒,将艾绒两端及中点进行点燃,第一次灸完后待患者自觉温度降低后再灸第二次,连续施灸三次,治疗时间为2小时,随后去除姜泥和艾绒灰,并用温热毛巾擦拭干净[2]。如果施灸皮肤发泡,则可以用毫针刺入,释放液体,并避免沾水,待结痂后可自行脱落。患者在灸后要卧床休息半小时,两小时内勿进食,饮食清淡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并注意保暖24小时内不能洗澡,防止风寒侵袭。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如下:痊愈:受累部位疼痛症状不显,受累关节活动受限情况明显改善,胸廓活动度、枕-墙距、指-地距变化显著或正常,附着点指数减少超过30,ESR和CRP结果正常。显效:受累部位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受累关节活动受限情况明显改善,胸廓活动度、枕-墙距、指-地距变化改善明显,附着点指数下降超过20但低于30,ESR、CRP结果基本正常。有效:受累部位、受累关节活动受限情况、胸廓活动度、枕-墙距、指-地距以及附着点指数下降情况均有所改善。ESR和CRP结果也有所改善。无效:受累部位、受累关节活动受限情况、胸廓活动度、枕-墙距、指-地距以及附着点指数等情况均无明显变化。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接受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接受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详见表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临床疗效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髓质核、纤维带和软骨组织板退行性改变后受到外力作用导致椎间纤维环被破坏,髓质核突出或脱出,并引起附近脊神经元受到压迫。该病具体临床表现为腰痛、腰部活动受限、肌力下降、下肢麻木或放射性疼痛甚至截瘫。该病多发于中青年,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中尤其以L4-5和L5-S1节段发病率最高。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范畴属于“痹证”、“腰痛”的范畴,其主要病因包括负重劳损、外伤和风寒湿邪入侵等,风寒湿邪留置于经络则容易导致“病态的凝滞、挛缩、阻滞经络、致气血凝涩不通”,久之,腰腑失养,凝结成痹。目前,中医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督灸则是在督脉上施灸,此法是运用经络、腧穴、药物、艾绒的综合作用熔为一体,让总领一身之阳的督脉畅通,扶助阳气,扶正祛邪,温阳散寒、调和气血,最终达到阴阳平衡。其中艾绒辛温烈性、能通行十二经脉,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邪。生姜含有姜辣素、姜醇等,在艾火热力加温后作用增强数倍,渗透至人体穴位,改善血液循环,对寒湿症患者效果最为显著。针刺结合督灸温阳散寒、补肾强督、理气通络、祛痰化瘀、补益精髓,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在临床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表现出显著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由此可见,督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此方法安全简便,可直接作用于发病部位,使治疗直达病所,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沈来华,罗开涛,李蕴文等.施氏温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4):278-279.

[2]黄裕,姚文凤,李哲琳等.综合护理干预在督脉改良隔姜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9):2727-2730.

[3]郭建斌,李涛,马晓东等.针灸结合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临床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1):1305-1307.

论文作者:黄海燕,刘蕾,李一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督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_黄海燕,刘蕾,李一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