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活动对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的外溢效应分析_阿萨姆论文

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活动对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的外溢效应分析_阿萨姆论文

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活动向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的溢出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恐怖主义论文,印度论文,阿鲁论文,纳恰尔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11)05-0072-78

修改日期:2011-07-08

印度东北部包括今阿萨姆、那加兰、梅加拉亚、曼尼普尔、特里普拉和米佐拉姆六邦。印度建国后,东北部地区分离与恐怖主义活动十分严重,至今已造成50余万人丧生,①印度东北部的北面是我国西藏南部门隅、珞渝广大地区,现被印方控制,即两国领土争议东段地区。1987年,印度单方面在其非法占领的我国藏南地区建立了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下文简称“阿邦”),对此中国政府从未予以承认。印度东北部的一些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在“阿邦”派系火并,争夺地盘,绑架勒索,招募成员,将其作为避难所和休整地,并帮助当地类似组织训练人员。它们在“阿邦”制造的恐怖主义事件近年来屡见印度报端,也引起了印度方面的重视。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活动向“阿邦”的扩散溢出问题,是当前对这一地区的安全局势有一定影响的因素之一。本文结合事态近况,对这一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

印度东北部地区地理位置特殊,被中国、缅甸、孟加拉国和不丹四面合围,与印度主体大陆仅通过一条21公里宽的西里古里通道(Siliguri Corridor)“牵”在一起,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地区。这里部落构成复杂,语言习俗各异,被形象的描述为印度这一“人种博物馆”中的“博物馆”。印度东北部的平原居民主要有阿萨姆人(Asamese)、波多人(Bodo)和梅泰人(Meitei)等;部落民则主要有那加人(Naga)、米佐人(Mizo)、库基人(Kuki)、喀思人(Khasi)、特里普里人(Tripuri或Tippera)、查克玛人(Chakma)、高若人(Garo)、利昂人(Reang或Riang)和贾提亚人(Jaintia)等。他们与印度主体大陆居民在文化、习俗、语言、宗教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印度独立前,英印殖民当局采取“划线隔离”的办法将这一地区和印度主体大陆的交往隔断开来。而且,基督教在当地的迅速传播也导致这里的居民和印度主体大陆在宗教方面缺乏亲和力。印度总理尼赫鲁曾感叹道:“东北部的部落民从来都没有感到自己属于一个叫做‘印度’的国家。”②

印度独立后,东北部地区的居民对于来自德里的控制充满了不满和猜疑,在地理、历史、人口、文化、宗教、经济、政府治理、国家间关系、地方性政党角色缺失等因素的作用下,武装分离主义活动此起彼伏,对印度的国家完整性构成了严重威胁。③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活动具有时间长、烈度强、人员伤亡大、武装组织众多等特点。1947-2004年,印度政府在国内进行过7次大规模军事平叛行动,其中有6次都集中在东北部地区。在遭到印度政府军的强势镇压后,东北部许多原来高举“民族独立”、“自由斗争”旗帜的武装组织性质逐渐发生了蜕变,开始采取极端方式活动。它们制造暗杀、爆炸事件,绑架敲诈普通民众,走私武器和毒品,目前已演变为同时具有恐怖主义性质的地方团伙势力,成为印度历届中央和地方政府久治不去的社会顽疾。在1992-2001年局势相对缓和的10年间,印度东北部仍有12181人死于战乱和恐怖主义事件。④据统计,本世纪初活跃在印度东北部的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仍有72个。⑤在众多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中,对所谓“阿邦”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有四个:

1.“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卡普朗派系”(NSCN-K,the National Socialist Council of Nagaland-S.S.Khaplang)和“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伊萨克—穆瓦哈派系”(NSCN-IM,the National Socialist Council of Nagaland-Isak&Muivah)

那加人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印度东北部分离主义活动的一面旗帜。1946年,“那加民族委员会”(NNC,the Naga National Council)成立,成为那加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力量。1975年11月11日,那加民族委员会与印度政府签订了《西隆协定》,许多成员放下武器回归正常生活。在那加民族委员会溃散后的几年里,其分离主义活动一直处于低潮。1980年“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NSCN,the National Socialist Council of Nagaland)成立,那加人的分离主义活动也随之回升。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宣布要以武装斗争方式使那加人从印度政府的统治下获得解放、成立一个独立的“那加人民共和国”。1988年4月,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因内部权力斗争分裂,以卡普朗(S.S.Khaplang)为首成立了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卡普朗派系,以伊萨克(Isak)和穆瓦哈(Muivah)为首成立了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伊萨克—穆瓦哈派系。卡普朗派系的成员主要是孔雅克那加人(Konyak)、伊萨克—穆瓦哈派系的成员主要是坦昆那加人(Tangkhul)。⑥印度政府与伊萨克—穆瓦哈派系和卡普朗派系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达成了停火协议。那加人在印度、缅甸和“阿邦”东南部都有分布。印度境内的那加人居住在那加兰、曼尼普尔和阿萨姆邦。卡普朗派系的领导人卡普朗是缅甸那加人,他们将缅甸的实皆省(Sagaing)称为“东那加兰”。伊萨克—穆瓦哈派系的领导人伊萨克和穆瓦哈则是印度那加人。

那加人认为,是英国殖民者使其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并将那加这一古老民族割裂在了不同国家内,因此希望在英国人走后恢复独立,将所有那加人居住的地区合并起来,实现那加人的统一自治。伊萨克—穆瓦哈派系主张建立一个总面积为今那加兰邦6倍的独立国家“那加国”(Nagalim)或“大那加兰”(Greater Nagaland),其领土范围不仅包括那加人在印度的居住地、还包括印称“阿邦”和缅甸的部分地区。卡普朗派系的斗争目标也是建立一个所有那加人聚居的“大那加兰”,其领土主张与穆瓦哈派系相似。⑦20世纪后半期,那加人的分离主义运动经历了由“非暴力”到“暴力”的斗争方式转变,由“多数民众支持”到“少数极端分子活动”的运动基础转变,由“共同面对印度敌人”到“不同派系火并”的斗争内容转变,由“民族自由的崇高理想”到“绑架勒索与恐怖活动”的运动性质蜕变。在这些转变中,那加民族分离主义组织演变成为分离主义与恐怖主义相融合的地方团伙势力。⑧

2.“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ULFA,the United Liberation Front of Assam)和“波多民族民主阵线”(NDFB,the National Democratic Front of Bodoland)

阿萨姆邦是印度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活跃的“重灾区”,同时也是印度建国后被分割最为严重的邦。印度建国时,阿萨姆邦面积广袤,1987年印度邦级区划的第二次重组浪潮结束时,在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冲击下,阿萨姆邦呈现出“碎片化”,分离出来的新邦多达3个,即那加兰邦、梅加拉亚邦和米佐拉姆邦。这种“一变四”的区划分割在印度建国后的邦级区划变动中是比较少见的。⑨阿萨姆的分割是印度东北部分离主义活动巨大冲击力的最直观反映。在阿萨姆邦众多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中,最为著名、且对“阿邦”安全局势有直接影响的是成立于1979年的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和成立于1988年的波多民族民主阵线。

1979年至1985年之间,阿萨姆邦掀起了反对“外来人”的“阿萨姆运动”,这场运动催生了武装分离主义组织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武装革命方式使阿萨姆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并保护从邻近地区来到阿萨姆生活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等。⑩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成员达数千人,武器装备也较先进。1991年,印度政府曾调集4.3万正规军、发起了为期三个月的“犀牛行动”(Operation Rhino)围剿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2003年底和2004年初,印度又联合不丹、缅甸对其进行联合打击。波多人(Bodo)是阿萨姆平原地区居民,也是阿萨姆邦古老原著民之一,波多人认为其利益受到了阿萨姆邦多数人口阿萨姆人和孟加拉人的侵犯。由于阿萨姆邦邦政府的忽视,波多人问题逐渐从最开始的谋求民族自治和经济发展演变为民族分离主义问题。成立于1986年10月的波多民族民主阵线是波多人最主要的分离主义组织,其斗争目标是在布拉马普特拉河北部波多人聚居的地区建立一个独立国家“波多国”(Bodoland)。2005年5月,波多民族民主阵线与印度中央政府和阿萨姆邦邦政府达成了停火协议。在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内部,同意与政府谈判解决问题的成员被称为“和谈派”(NDFB-PTF,Pro-talks Faction of NDFB),反对和谈的成员则被称为“反对派”(NDFB-ATF,Anti-talks Faction o f NDFB)。

与那加人的分离主义组织一样,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和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在印度政府军的强力围剿下,逐渐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相融合,运动性质发生了巨大蜕变:政府军人和警察不再是惟一的作战目标,地方百姓也成为打着“分离主义”旗号的武装分子袭击的对象;武装分子对地方安全力量的零星伏击主要是为了制造声势和混乱,以便增加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斗争方式不再单一表现为对地方安全力量的零星骚扰,还增加了绑架暗杀、敲诈勒索百姓和政府雇员、抢劫银行、恐怖袭击教堂和公共交通工具等新内容;武装分子手中的枪械越来越少地用作争取民族独立的武器,更多情况下成为维护势力范围、进行毒品交易、军火走私、解决派系利益纠纷的工具。

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卡普朗派系、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伊萨克—穆瓦哈派系、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和波多民族民主阵线是对“阿邦”社会安定有直接影响的四个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它们制造的绑架暗杀、敲诈勒索、偷袭军警、军火毒品走私、爆炸事件屡见印度和“阿邦”大小报刊。印度在所谓“阿邦”共非法设立了16个县。对于这四个组织在当地的活动范围,“阿邦”的“内政部长”塔库·达比(Tako Dabi)表示: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的两大派系主要活跃在昌朗县(Changlang)和第来普县(Tirap);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主要出现在昌朗县、下丹巴河谷县(Lower Dibang Valley)、罗希县(Lohit)、东帝杭县(East Siang);波多民族民主阵线成员则活跃在西卡门县(West Kameng)、东卡门县(East Kameng)、帕普派尔县(Papumpare)、下苏班西里县(Lower Subansiri)、西帝杭县(West Siang)、东帝杭县和下丹巴河谷等县。(11)

二、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在所谓“阿邦”的活动与表现

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活动向“阿邦”的溢出与扩散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派系火并,争夺地盘

争夺地盘的活动主要存在于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的卡普朗派系和伊萨克—穆瓦哈派系之间。“阿邦”东南部的昌郎、第来普和罗希县是争夺的重点区域。2009年3月18日晚,约50名伊萨克—穆瓦哈派系成员袭击了第来普县拉普纳姆村(Lapnam)卡普朗派系的据点,双方枪战持续了约1个小时,伊萨克—穆瓦哈派系2人丧生,3人重伤。当地警察局官员称伊萨克—穆瓦哈派系在第来普县的优势地位一直受到竞争对手卡普朗派系的挑战,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也站在卡普朗派系一边,帮助其在“阿邦”东南部建立据点。(12)2010年12月27日,约110名卡普朗派系成员袭击了伊萨克—穆瓦哈派系在昌朗县的一个据点。伊萨克一穆瓦哈派系的武装分支“那加人民军”(the Naga Army)的一名“上校”说:“非常遗憾,虽然我们之间承诺维持现状,卡普朗派成员还是恢复了他们好斗的本性和扩张主义政策,12月27日晚间本来很平静,但突然间我们在昌朗县卡木郎村(Khamlang)的哨点遭到了泯灭良知的卡普朗派成员的猛烈攻击。”(13)在势力范围争夺战中,卡普朗派系和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联手,共同对付伊萨克—穆瓦哈派系。“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和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卡普朗派系在第来普县的山区进行联合训练,以便赢得对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伊萨克—穆瓦哈派系的‘地盘争夺战’(turf war)。”(14)为夺取地盘,卡普朗派系甚至将全副武装的缅甸“克钦独立军”(KIA,Kachin Independent Army)引入“阿邦”活动,作为其对付伊萨克—穆瓦哈派系的帮手。“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卡普朗派系向克钦独立军寻求后勤援助,以便在阿鲁纳恰尔邦的两个县——第来普和昌朗——建立基地,全副武装的克钦独立军战士已经跨越印缅边界进入这两个县活动。”(15)

2.绑架勒索,招募成员

绑架暗杀、敲诈勒索是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由于地理位置相邻,它们将敛财的范围扩展至了“阿邦”。2009年4月24日,两名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第28营的成员因为向“阿邦”商人恐吓敲诈一百万卢比被警方抓获。2009年10月11日,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伊萨克—穆瓦哈派系在第来普县绑架了16名国大党成员。2009年10月12日,“阿邦”前“内政部长”罗万查·万格拉特(Lowangcha Wanglat)声称自己受到了一名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伊萨克—穆瓦哈派系地区“司令”的威胁——如果他胆敢前往第来普县为本党候选人助选便会有生命危险。(16)2009年10月31日晚,东帝杭县的一名官员安查尔·穆迪(Anchal Modi)在办公室被绑架,7名波多民族民主阵线成员同时抢走了办公室其他人员的手机。2010年5月12日晚8时,11名手持自动步枪和手榴弹的波多民族民主阵线成员在西卡门县达马拉村(Daimara)绑架了印度林务局(IFS,Indian Forest Service)官员维拉斯·巴德卡尔(Vilas Bardekar)。(17)8月1日,波多民族民主阵线成员在收到1.4亿卢比赎金后将巴德卡尔释放。(18)2010年6月,两名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卡普朗派系成员在“阿邦”被抓获,警方从他们身上搜获敲诈来的现金58440卢比和两份勒索信。(19)除在“阿邦”勒索敛财外,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还将“阿邦”作为吸纳新成员的场所,甚至“绑架”青少年入伙。2008年11月,至少14名年轻人被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伊萨克—穆瓦哈派系绑架,(20)据称该组织当时的招募目标为50人。(21)2009年11月,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卡普朗派系在第来普县吸纳了18名年龄在18—23岁之间的成员。(22)

3.将“阿邦”作为避难所和休整地,并帮助当地地下武装组织训练人员

“无论何时,只要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和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在阿萨姆邦处境不妙时,它们就将阿鲁纳恰尔邦作为战术撤退地区。”(23)到“阿邦”上山入林无疑是阿萨姆邦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的最佳避难方式。对于“阿邦”的本土地下武装组织,如“阿鲁纳恰尔龙军”(ADF,Arunachal Dragon Force)而言,这些前来避难、休整的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的丰富斗争经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阿鲁纳恰尔龙军成立于1996年,主要目标是成立一个名为“Teola”的独立国家,据说一些阿鲁纳恰尔龙军成员在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位于不丹的营地接受训练,并向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购置所需的武器弹药。(24)印度的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也毫不吝啬的向“阿邦”地下武装组织传授其长期积累的经验。2010年5月,一个新的名为“阿鲁纳恰尔那加解放阵线”(ANLF,Arunachal Naga Libration Front)的武装组织在“阿邦”第来普县成立。在阿鲁纳恰尔那加解放阵线位于第来普县的营地里,一名前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伊萨克—穆瓦哈派系成员被任命为“军士长”,负责训练阿鲁纳恰尔那加解放阵线的成员。在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的引导和示范下,阿鲁纳恰尔那加解放阵线成员也很快学会了运用敲诈勒索来获取活动资金,他们“开始向当地政府人员和商业机构发送勒索纸条”,并在瓦卡乡(Wakka)的达达姆村(Dadam)、拉祖村(Lazu)和庞格楚乡(Pongchau)的村落中招募成员。(25)

4.将暴力解决问题的模式与思想引入“阿邦”,对当地一些社会团体的思想行为带来了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的居民对印度东北部的分离与恐怖主义活动和印度政府的平叛、和谈消息耳熏既久、习以为常。渐渐地,这些报道对当地一些合法社会团体的思想也产生了负面导向作用。虽然所谓“阿邦”自1987年成立以来局势比较平静,但同样存在着一些棘手的民族社会问题,如外来移民查克玛、下丁人与当地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26)受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长期以来暴力解决问题的模式与思想的影响,一些“阿邦”社会团体也试图效仿这些组织,以暴力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如在与原住民的利益争夺中,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的部分查克玛、下丁人考虑通过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购买枪支、训练人员,用极端方式维护自身利益。有报道说查克玛人开始在缅甸购买包括AK-47步枪在内的武器,并且和印度东北部的极端势力联系,请他们帮助训练自己的武装组织。(27)同样,为维护原住民的权益,“全阿鲁纳恰尔学生联合会”(AAPSU,All Arunachal Pradesh Students Union)的主席也威胁道:“新的一代也许会采取非民主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28)

三、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活动向所谓“阿邦”溢出的原因

1.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缘接近。那加兰邦的北部和“阿邦”的罗希县相邻,罗希和昌郎两县又与缅甸毗连,因此,无论是印度那加人、还是缅甸那加人,都可以较为轻松地前往这一地区活动。印度阿萨姆邦和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的边界线则更长。二是地形复杂。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系南坡,地形北高南低,和印度阿萨姆平原地形差异较大。这种山峦叠纵、坡陡流急、林木茂密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着印度阿萨姆邦的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前往当地藏匿休整。三是第来普县、昌朗县与缅甸相邻地区守卫松散、易于穿越。阿鲁纳恰尔邦的内政部长塔库·达比2010年8月在印度特里普拉邦首府阿加尔塔拉(Agartala)向媒体表示:印度东北部的武装组织将“阿邦”的丛林作为前往缅甸的通道,要监管其活动非常困难,因为“阿邦”面积广袤。(29)

2.民族因素

民族的同根同源性使得缅甸那加人、印度那加人和印称“阿邦”那加人之间的民族亲和力不言而喻,这是吸引缅甸和印度那加人前往“阿邦”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加人属蒙古人种,“那加”(Naga)一词是一个统称,其内部由几十个不同部落构成。据信那加人最早的故乡在中国黄河上游地区,他们在历史上向东南部迁移,最后到达现在的那加山区。(30)“阿邦”东南部居住着少量那加人,按印方200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其总人数为6978人,分布情况为:达旺县62人、西卡门县444人、东卡门县102人、帕普派尔县478人,下苏班西日县88人、上苏班西日县44人、西帝杭县67人、东帝杭县134人、上帝杭县209人、丹巴河谷县134人、罗希县211人、昌朗县3940人、第来普县1065人。(31)从上述数据可见,“阿邦”昌朗和第来普两县是那加人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也是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的伊萨克—穆瓦哈派系和卡普朗派系多在这两个县活动的原因。这两大派系都将“阿邦”东南部那加人聚居的地区划进“大那加兰”的“版图”,这一政治诉求遭到了“阿邦”的坚决抵制,塔库·达比说:“我们曾在不同场合三次强烈向印度政府表明,并在邦议会通过了一致决议,明确申明阿鲁纳恰尔邦的一寸土地也不会因为所谓的‘大那加兰’而分离出去。”(32)

3.经济因素

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三种渠道:一是敲诈勒索;二是走私毒品和军火;三是将部分资金投入国内外做生意。其中,敲诈勒索是最稳定且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印度东北部五花八门的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长年以来甚至将“敲诈勒索”变成了一种类似“征税”的行为,政府人员和普通百姓都可能成为纳税对象。这种本该属于政府的权力,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却被地下武装分子更为有效的实施着。在印度东北部一些邦的政府机构中,“从高到低各层政府雇员都会向地下武装组织交纳占收入额24%的年税”,这种现象被视为是“政府放弃履行自己职责的表现和分离主义组织实力的体现”。(33)扩展“征税”区域、增加资金来源是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前往“阿邦”活动的原因之一。除传统的敲诈勒索外,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还利用当地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砍伐走私东卡门县和帕普派尔县的木材谋取收益。

四、近期印度和所谓“阿邦”采取的主要应对举措

1.加强治安力量,在当地局部实施《武装部队特殊权利法(1958)》(the Armed Forces Special Powers Act,1958)

2010年初,印度政府决定增设26个营的“阿萨姆步枪队”(Assam Rifles)编制,并深化印缅两国的边界联合巡逻。扩编后的“阿萨姆步枪队”从46个营增至72个营,部署在印缅两国边境地区和“阿邦”境内的人员也将从15个营增至41个营。(34)《武装部队特殊权力法案》是印度国会1958年针对印度东北部的动荡局势制定的。该法案授权军队介入“动荡地区”(Disturbed Area)的社会治安以维护局势稳定。2010年上半年,印方宣布“阿邦”的第来普和昌朗县为“动荡地区”,由此适用《武装部队特殊权力法案》。2010年10月,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Chidambaram)宣布将该法案在第来普和昌郎县的适用期再延长6个月。(35)《武装部队特殊权力法案》实质上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军管措施。这一法案的适用范围向“阿邦”的扩展,意味着这里的动荡局面已经引起了新德里的高度重视。

2.构建综治模式,成立专门的清剿队伍

2010年1月,“阿邦”官员向印度阿萨姆邦请求采取联合行动打击“阿邦”的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塔库·达比向媒体表示:“作为阿鲁纳恰尔邦的内政部长,我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摆在了首要位置,寻求阿萨姆邦首席部长塔伦·高格伊(Tarun Gogoi)的帮助,以摧毁这些藏匿据点……塔伦·高格伊承诺将尽一切可能予以支持,并考虑采取联合行动打击叛乱分子。”(36)为有效打击“阿邦”的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2010年年底,塔库·达比决定效仿查谟-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Ladakh)的做法,组建一支150人的“阿鲁纳恰尔小分队”(Arunachal Squad),专门执行清剿、驱除“阿邦”境内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成员的任务。(37)

五、结语

印度非法成立的“阿鲁纳恰尔邦”属于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印方绝对不愿看到这里的局势出现激烈动荡,这一点显而易见。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都竭力应对东北部的分离主义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那加兰等邦分离出去,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就成了一块与之隔断的遥远地带,受局势影响,脱离印方的控制便是大势所趋。本来,印度政府对东北部六邦实行的治理政策就极为特殊,这一点在印度宪法第六附件中有充分体现,然而,印方在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的政策则更为特别,其目的之一就是维护这里的局势稳定、抵制来自东北部地区动荡浪潮的冲击。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面对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在“阿邦”活动的加剧,印度方面和所谓“阿邦政府”一定会采取更为严厉的举措予以打击。

2010年4月2日,奇丹巴拉姆表示要用“铁拳”对付印度东北部的恐怖组织,同时强调印度政府与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两个派系达成的停火协议在“阿邦”并不适用,这里的分离与恐怖分子将受到严厉打击。(38)2010年12月15日,塔库·达比在前往新德里的途中向媒体表示,“阿邦”已经开始行动,驱逐印度东北部的武装分子,清除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卡普朗派系在第来普和昌郎县,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在克伊克汗姆(Choikham)、拉姆赛(Lamsai)、马杜班(Mahduban)林区,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在帕普派尔、东卡门、西卡门、东帝杭县的营地。“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卡普朗派系、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和波多民族民主阵线的营地正在被摧毁、武装分子也在逃离”,塔库·达比“希望尽快解决问题”。(39)客观而言,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活动在“阿邦”的影响目前还处于“有限度”和“可控”的范围内,由于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的主要居民阿迪人(Adi)、尼兴人(Nyishi)、塔金人(Tagin),米什米人(Mishimi)、阿帕塔尼人(Apatani),阿卡人(Aka)、门巴人(Monpa)等和那加人、波多人、阿萨姆人没有过多的亲和力,所以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在当地的活动基础有限,加之除了查克玛和下定人问题外,当地其他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也较为有限,所以未来一段时期内,这种溢出和扩散带来的动荡将处于一定的烈度内,不会造成重大的局势动荡。但是,塔库·达比所希望的“尽快解决问题”将难以兑现,因为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活动向印称“阿邦”扩散的原因中没有一个是可以采取短期措施消除的。因此,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在当地的活动还将在“有限烈度内”延续下去。

注释:

①Mandy Turner and Binalakshmi Nepram,The Impact of Armed Violence in Northeast India:A Mini Case Study for the Armed Violence and Poverty Initiative,p.4,http://www.smallarmssurvey.org/ files/portal/spotlight/country/asia_pdf/asia-india-2004.pdf.

②Jawaharlal Nehru,"A Note by the Prime Minister on His Tour of the North Eastern Frontier Areas",15-18 October 1952,p.4,cited in Sajal Nag,Contesting Marginality—Ethnicity,Insurgency and Subnationalism in Northeast India,New Delhi:Manohar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2002,p.21.

③参见李金轲、马得汶:《印度东北部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产生与不断发展的原因浅析》[J],《国际论坛》2008年第4期。

④Ajai Sahni,Survey of Conflicts Resolution in India's Northeast,http://www.satp.org/satporgtp/publication/faultlines/volume12/Article3.htm(据统计,十年间激进分子死亡人数为3572人,安全部队成员死亡人数为1892人,平民死亡人数为6717人)。

⑤Mandy Turner and Binalakshmi Nepram,The Impact of Armed Violence in Northeast India:A Mini Case Study for the Armed Violence and Poverty Initiative,p.4,http://www.smallarmssurvey.org/files/portal/spotlight/country/asia_pdf/asia-india-2004.pdf.

⑥参见南亚恐怖主义门户网:"National Socialist Council of Nagaland-Khaplang",http://www.satp.org/satporgtp/countries/india/states/nagaland/terrorist_outfits/nscn_k.htm.

⑦实现那加人的聚居和统一是多数那加普通百姓的共同意愿,因此是一个有群众基础的斗争目标,所以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的伊萨克—穆瓦哈派系和卡普朗派系都迎合那加普通百姓的政治诉求,以此来争取民众支持,故其斗争目标具有相似性。

⑧参见李金轲、马得汶:《印度那加人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浅析》[J],《世界民族》2010年第2期。

⑨参见马得汶:《印度建国后邦级区划变动中的两次重组浪潮探析》[J],《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第1期。

⑩参见Chandra Bhushan,Terrorism and Separation in Northeast India,Delhi:Kalpaz Publications,2004,p.129.

(11)参见"109 militants surrender in eight years in Arunachal Pradesh",http://www.satp.org/satporgtp/detailsmall_news.asp?date1=9/6/2010&id=18.

(12)"Arunachal Pradesh Timeline-2009",http://www.satp.org/satporgtp/countries/india/states/aunachal/Timeline/2009.htm.

(13)"IM man hurt in rival attack",Sangai Express,Manipur,December 9,2010.

(14)Hari Polavarapu,"On Chronicle of Terrorism Related Deaths in India-2009",http://hari-p-chandra.sulekha.com/blog/comments/pageno-3.htm.

(15)"Khaplang brings in Kachin fighters",The Telegraph,Calcutta,December 28,2010.

(16)"Life threat by NSCN-IM on NCP State chief",Sentinel,October 12,2009.

(17)"Rebels abduct Pune official-Snatched while clicking butterflies",The Telegraph,Calcutta,May 14,2010.

(18)"Bodo rebels free Pune official",The Telegraph,Calcutta,August 1,2010.

(19)"Two NSCN-K caders arrested in Arunachal Pradesh",http://www.satp.org/satporgtp/search_news.asp?currentpage=23&date1=2000/03/11&date2=2011/1/28keyword=Arunachal#.

(20)"NSCN-IM conscripts youths in Arunachal Pradesh",http://www.satp.org/satporgtp/detailed_news3.asp?date3=2009%2F12%2F1&image2.x=7&image2.y=6#8.

(21)"14 youths conscripted by NSCN-IM in Arunachal Pradesh",http://www.satp.org/satporgtp/detailed_news3.asp?date3=2008%2F12%2F2&image2.x=13&image2.y=9#10.

(22)"AAPSU alleges recruitment of 18 youths by NSCN-K in Arunachal Pradesh",http://www.satp.org/satporgtp/detailed_news3.asp?date3=2009%2F12%2F14&image2.x=12&image2.y=4#14.

(23)"Union Government for full-scale operation against NSCN factions in Arunachal Pradesh",http://www.satp.org/satporgtp/detailsmall_news.asp?date1=4/5/2010&id=18.

(24)参见"Arunachal Dragon Force(ADF)",http://www.satp.org/satporgtp/countries/india/states/aunachal/terroristoutfits/ADF.htm.

(25)Atonu Choudhurri,"Outfit rears head in Arunachal",The Telegraph,Calcutta,June 14,2010.

(26)参见李金轲、马得汶:《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的查克玛下丁人问题探析》[J],《国际论坛》2010年第4期。

(27)参见B.G.Verghese,India's Northeast Resurgent:Ethnicity,Insurgency,Governance,Development,Delhi:Konark Publishers,second revised edition,2004.p.229; Pura Tado,"Peace Process in North-East India:The Arunachal Scenario",in Prasenjit Biswas and C.Joshua Thomas eds.,Peace in India's North-East:Meaning,Metaphor and Method,New Delhi:Regency Publications,2006,p.451.

(28)B.G.Verghese,India's Northeast Resurgent:Ethnicity,Insurgency,Governance,Development,p.229.

(29)"Fence border with Myanmar:Arunachal home minister",http://headlinesindia.mapsofindia.com/state-news/arunachal-pradesh/fence-border-with-myanmar-arunachal-homeminister-59574.html.

(30)参见V.K.Nuh,"The Cry of the Naga People",in Prasenjit Biswas and C.Joshua Thomas(eds),Peace in India's North-East:Meaning,Metaphor and Method,p.139.

(31)S.C.Bhatt and Gopal K.Bhargara,eds,Land and People of Indian States and Union Territories,Volume 3,Arunachal Pradesh,Delhi:Kalpaz Publications,pp.70,pp.76-77.

(32)"Fence border with Myanmar:Arunachal home minister",http://headlinesindia.mapsofindia.com/state-news/arunachal-pradesh/fence-border-with-myanmar-arunachal-homeminister-59574.html.

(33)Sanjoy Hazarika,"Land,conflict,identity in India's northeast:negotiating the future",futures,2004(36),p.773.

(34)参见"Assam rifles to raise 26 additional battalions",http://headlinesindia.mapsofindia.com/defence-news/army/assam-rifles-to-raise-26-additional-battalions-33916.html.

(35)"Arms Act extended in Arunachal Pradesh",http://www.satp.org/satporgtp/detailsmall_news.asp?date1=10/4/2010&id=18.

(36)参见"India's Arunachal Pradesh:Insurgent Overflows",http://arunachalnews.com/indias-arunachal-pradesh-insurg-ent-overflows-south-asia-intelligence-review.html.

(37)参见"Insurgent camps in Arunachal are being destroyed:Dabi",http://www.zeenews.com/news674705.html.

(38)参见"Union Government resolve to fight terrorism in Northeast,says Union Home Minister,P.Chidambaram",http://www.satp.org/satporgtp/search_news.asp?currentpage=19&date1=2000/03/11&date2=2011/1/2&keyword=Arunachal#.

(39)参见"Insurgent camps in Arunachal are being destroyed:Dabi",http://www.zeenews.com/news674705.html.

标签:;  ;  ;  ;  ;  

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活动对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的外溢效应分析_阿萨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