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许泾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探索和实践论文_魏伟

田园许泾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探索和实践论文_魏伟

上海宏熠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7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许泾村为例,探讨城郊美丽乡村规划的方法和策略,结合乡村的特有条件与资源,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现代乡村的居住地、生产地和游憩景观地的三大景观价值和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营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小镇。

关键词:美丽乡村;三位一体;景观改造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近郊区域和乡村的生态环境失衡,迫使相关专业人士关注乡村建设。乡村是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农耕聚落形态,保留了大量物质形态景观(如建筑、聚落等)和非物质形态景观(如风俗、传统等)[1]。乡村是农村精神文化的载体,保护好乡村部落可缓解城市快速变化所带来的系列环境问题[2]。本文以梅陇镇许泾村的规划设计为例,根据其特有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探讨如何突破困境,实现乡村产业的自运营,建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1项目背景

许泾村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南部,是市区的交汇处,总面积约2.16 km2,位于梅陇镇西南端,共有宋家浜、青浜、后浜3条河道。2017年借助“五违四必”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结合村庄河网密布等自然环境,许泾村完成了“美丽变身”,但四周多以荒地为主,土地闲置浪费严重,同时人口与违法建筑密集,产业结构单一,让村庄不堪重负,加剧整治难度。现有村庄环境亦无法满足产业的转变要求,亟需协调村民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统一

2规划原则

田园许泾从三方面进行规划定位:(1)林地荒地要实现高标准的景观效果,加大“198”复垦地块的生态修复和长效管理,建设虹梅南路百亩杏林、许泾村特色生态果林,为村民营造一个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环境;(2)产业升级联动要达到创效益倍增效果,继续推进“198”工业用地减量化,促进土地利用绩效提升,为乡村振兴加快时间和腾出空间[3];(3)生态宜居要达到便民智能化水平,最终实现持续发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美丽许泾。

3规划特色

3.1融入乡愁的特色景观空间

园内设有竹、梅、兰、菊园的主题公园,立意为“花中四君子”的自强不息、淡泊名利及不作媚世之态的高尚品格和境界。规划沿道路分割成四个片区,点缀雕塑和景墙,利用风雨廊进行表述,逐一展示古代人民劳动的场景;园区入口处布置景墙作为指引,门洞是梅花造型,以突出园主题。进入园内,印入眼帘的是一条蜿蜒的风雨廊,廊架采用防腐木与竹艺相结合的工艺,在风雨廊两侧设有许泾的历史文化宣传栏,給游客与居民提供一处既可休憩又可交流的场所;沿道路在竹廊的一侧设计旱溪,并间或点缀花境,放置不同形状的石块,搭配宿根花卉和草花,营造自然野趣的群落景观,游客可在此欣赏沿溪景观,旱溪的另一侧地形较高,是阳光大草坪,设置竹艺的小品、休息亭、座椅等,在旱溪的一头设置五个精致的竹灯塔,让游客欣赏精湛的竹编工艺。在竹园区设置各类有趣的竹景观,互动游乐设施,建设一个适宜开展亲子活动的主题游乐园。“曲径通幽”的竹林小径以梅兰竹菊鹅卵石拼花为主。景墙饰面、雕塑、地面散置石等结合梅兰竹菊图案设计,营造吉祥如意的景观氛围。园区精彩纷呈的兰花展示,营造了“空谷幽兰”的典雅意境。植物设计上增加了银杏、元宝枫、金叶榆、紫叶李、槭树等秋色叶及彩叶树种,与兰花相得益彰,使游客充分感受“绿”意盎然。

3.2 营造多彩的大地艺术

四大园子以色叶树种和乡土树种为主,塑造花海与花果林木交错的田野空间,打造多彩田园许泾。广阔起伏的地貌,花林木与草地的融合,构建宏伟壮阔的大地艺术景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深度挖掘农耕文化,顺应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分区种植色叶树种形成“花田景观,大地花毯”;打造梅莲路泰山石景观大道,配特色艺术围墙、特色彩叶树长廊,提升重要节点植物景观品质,进行村落颜色季相规划;在花田空旷区域设置一处具有乡村独特风情的观赏平台[3],采用梯田式木制结构,增加空间;利用彩色麦田、狗尾巴草、薰衣草、鸢尾等不同色彩的植物,营造四季花海,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开展低空游览、摄影等活动;利用现有建筑设计改建成登高台,与田间各色形状的登高塔相呼应;利用特色观景天桥、观景塔和林下亲子活动区打造一个以艺术田景观为特色的园区。油菜花搭配麦子、水稻等农作物,创意制作油菜花大地艺术画。

3.3探索“互助式”养老模式

让老人在“不离乡土、不离亲情、不改变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享受专业化、品质化的集中养老服务。许泾村将回收3户民宅,建筑面积约1 000 ㎡左右,结合田园许泾的景观效果,构建许泾养老照护之家。景观设计以简洁休闲为主,设置风雨连廊,为老年人营造遮风避雨的半开放空间,使居民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拥有便捷的交通通道和半室外场地。

在许泾养老照护之家景观规划中,特设儿童游玩区域,为老人和儿童提供了互动的空间,通过吸引儿童把养老设施作为有趣的活动“聚点”;场地的一侧布置了儿童活动小屋等游具,利用楼梯下方的空间,放置了一块挂满游戏道具的木板,创造性地为孩子们营造玩游戏的天地,同时花园里的花草、鱼池、小型喷泉等有趣的元素也对孩子们亦具有极大的引力,村里的孩子会经常自发地聚集到这里玩耍,增加了花园中的生机活力;在细节中加入文化元素,如仿旧的路灯、邮箱等,引发老人回忆与认同感。

3.4寻找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许泾村向阳路两侧产业分布单一,改造中重点利用村里的闲置厂房,积极引进产业项目,如民间艺术博物街,将悠久的文化历史,用可以把玩的形式向游客们展示,在玩乐时沉浸历史的长河中;设立紫砂体验区,紫砂器具从泥胚到成型,游客可以体验制作全过程;规划文化民宿区,此区域是反映文化的重要途径,故将民宿的建设将作为重点项目推进,为体现许泾村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团队将每间民宿填充不同的文化题,让游客可随时体验。民宿主题通过建筑外貌、结构、内部装潢、物件摆件等形式表达,一些建筑同时共存多种主题,如刺绣和梭织主题,介绍相关文化和工艺,在此游客可以学习传统已久的刺绣课程;茶禅文化主题,有茶艺体验和禅意释解,在此游客可以品茶参禅等。

许泾水网密布,项目充分利用连接的水道构建游水系统,游客可乘船环游园区,夏日乘船,纵享清凉,冬季乘船,体验别样风情。此外,依据水道创造主题娱乐区,如湖景餐厅、皮划艇漂流等。许泾原有一所驾校,笔者团队通过考察场地及环境,改造中将其设为马场,在现有的景观基础上加以修饰,确立边界,增强空间的延续性。其中设有人行环步通道,在马术中心与森林之间交错。场地内设置阶梯座位,阳台旁有路堤和路径,沿入口小径,沿途放置木制座椅,方便游客休憩。配套区域由特色餐饮、品牌民宿(花•间堂、斯维登)、公寓(学生、教师)、休闲购物区组成,这是许泾村收益增长的重要之一。文化、教育、体育等培训机构进住许泾,将向阳路改造成休闲文化艺术的商业一条街,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推动经济,也带动了其他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4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纯的环境改造,而是要在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建设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其与环境保护相促进[7]。这就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8],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努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生态、景观、产业融合一体化的发展,是符合许泾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红.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途径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论,2019(09):61-62.

[2]李菁,叶云,翁雯霞.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J].农业经济,2018(01):53-55.

[3]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2):17-26+157-158.

论文作者:魏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  ;  ;  ;  ;  ;  ;  ;  

田园许泾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探索和实践论文_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