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未来三年:招商银行行长马卫华访谈录_银行论文

招商银行未来三年:招商银行行长马卫华访谈录_银行论文

招商银行的未来三年——访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招商银行论文,银行行长论文,未来论文,蔚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相信“睡得好才能身体好”的马蔚华告诉记者他最近睡眠不是很好。一场正在全行范围内进行的人事调整和机构改革是他现在最“头疼”的事,这场牵涉大批干部利益的改革被马蔚华认为是决定招行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一步。外资银行的步步进逼和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之后必然出现的活力,令这位以创新著称的上市银行行长倍感焦虑。

变革的动力

经济观察报:据说招行人事调整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这一次的调整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

马蔚华:这次干部的调整交流,与总行的机构改革同时进行,是招行向扁平化发展的第一步。招行的管理体制最终要由宝塔式变成扁平化。过去的宝塔式结构,不能有效地在全行范围内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未来要按产品线进行纵向管理,考核也要按条条考核,这样,招行内部的管理力度和创新机制都将得到强化和提升。与此相适应,总行也要改革、调整,成为真正的管理中心、决策中心、风险控制中心。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将是一场革命,我们要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完成这件事。但千万人的习惯改变起来是很困难的事情,改革的操作难度并不乐观,并不是说变就变,要有准备。第一是技术的准备。例如,转移定价系统、成本核算系统、信用评级系统等,构成扁平化的技术基础,去年我们花了不少钱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引进这些系统。第二是思想基础,就是全行上下都要有全局意识,有统一的理念和目标,在这方面,招行的干部员工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全行每年都有三四十个干部交流,没有一个人不愿去,但作为行长,我必须设身处地为他们设计好。

经济观察报:扁平化机构改革是招行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这次变革是基于一种压力还是一次主动的行为?

马蔚华:我到招行之前,扁平化对我来说还只是一个词,当时我关注的是风险,我的博士论文就是《转型时期的金融风险控制》。到银行后看很多书,和外国银行特别是花旗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有较多的交流,从中一比较就看出中国银行的差距。我们有些所谓创新的东西在国外已用了几十年,门户开放以后在国际大市场中就称不上创新。

未来的创新必须要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赶上外资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也是围绕这一点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体制问题。这一个设想,我们几年前就有了。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同业竞争的加剧,我们的紧迫感越来越强,所以,要加快行动。

经济观察报:这还是回到了和外资银行竞争的问题,在你看来国际化竞争比原来预料的快了还是在预料之内?

马蔚华:我觉得比预想的快。加入WTO后的这几年,虽然国内金融市场还没有全面开放,但国外的一些大银行早就开始渗透,通过国内银行,以各种形式绕过市场准入限制,介入一些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业务,如个人业务,为将来的大举进攻做准备。我们虽然是在国内做业务,但实际上已经置身于国际金融市场,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早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我们面临的竞争早已是国际化的竞争。

经济观察报:关于国际化竞争,你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马蔚华:一个是管理问题,一个是资本充足率问题。最近,我们在总行组织了博士论坛,请几十名博士一起讨论国际化问题。大家认为,对招行来说国际化主要还不是在海外设分行,把业务做到国外去的问题,重点是管理的国际化,就是通过努力,使全行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技术、管理人才等逐步与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接轨。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几年工作的主线。

资本充足率也是对我最大的挑战,这是我每天要考虑的事。资本充足率决定你资产的规模,你的市场准入和机构设置,也就决定你的利润。国外对银行的监管首要的是资本充足率。银监会成立后,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有了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国内银行就不可能像过去一样,想做多大就多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紧箍咒迫使国内银行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必须考虑如何高效地分配资本、配置资产,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和获取利润。

招商银行在香港设有分行,受香港金管局的管制,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低于8%就摘牌。过去香港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比大陆严,它的8%相当于大陆的10%左右。但最近银监会公布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比香港还严。如何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支撑业务的快速发展,这是摆在国内商业银行面前不能回避的严峻课题。

经济观察报:看来情况不是很乐观,那么和国外银行竞争你最有把握的是什么?

马蔚华:招行最有把握的仍然是本土优势。如果我的服务水平不比外国银行差,我的客户不会因为它是外资银行就到它那去开户,我们有本土文化和感情的优势,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不会有人为了时髦而选外资银行,除非我的服务比国外银行差,或者它有的产品我没有。

现在我们差的是和它一样的服务水准,但有些可以拿来并且超过它。特别是在IT领域,有200年历史的花旗也和我们一样同时经历互联网革命,可以说,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2002年西雅图国际电子商务大会,还专门邀请招行去演讲,在网上银行方面,我们可以做到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IT对一个传统银行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银行本身就有信息的属性,银行的每一次发展都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从山西平遥票号的马车递解,到手摇电话电报,到互联网时代的瞬间达账,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会给银行带来冲击和机遇。

本土的优势和制肘

经济观察报:除了本土优势以外,中国有没有可能产生比较独特的中国式管理方法,比如日本就有日本式的管理?

马蔚华:中国式的管理就是根据中国的环境考虑问题,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到管理的对象和环境。比如中国的国企,目前还不完全是市场化的主体,完全照搬外国的管理模式,就不一定奏效。国外可能有一个诚信体系非常好的环境,中国不是。比如个人信贷,美国加州的富国银行,通过网上银行最快可以在45秒内完成一笔个人信贷业务,它可以借助美国的信用体系,迅速查到每个人的信用记录。在中国行不通,但个人信贷业务还是要做,那就要用中国式的方法。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过去几年中国的金融环境变化大吗?

马蔚华:变化很大。中国银监会成立后监管的力度很大,监管思路更加清晰,比如严格监管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这都是和国际接轨。我认为监管越严对我们越有利。中国的银行业要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平等的环境,否则,对一些行严而对另一些行松,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过去有不少事很苦恼。比如某省社保一笔存款,我们按正常利率谈了好几个月谈好了,突然过来一个同行,说可以给你提高利率,也可以给你其他的东西,社保局的胃口调高了,要我出1000万给他建设备,我上哪弄这1000万?可同行却说我可以给你1000万,可是它那1000万从哪来的?

现在监管严起来,大家处在同一个竞争环境中,公平竞争,我们欢迎。

经济观察报:过去一年对你冲击和触动最大的事情是什么?这件事是否改变招行的发展思路?

马蔚华:去年招商银行遇到的最大冲击就是转债风波,这也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一件事。这件事以后,我在网上搜索一下,有数千条涉及可转债风波的报道和评论。

这次风波的根本原因的确在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缺陷。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和流通股东做好沟通。

实际上,招行上市以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融资,而且只能从市场融资。虽然流通股东激烈反对最初的转债方案,但他们都承认,通过市场融资,补充资本是必要的。

通过这场风波,我们提出了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商业银行的具体体现。招行要发展,一定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但资本不是随手拈来的,因此,不是你想发展就发展的,必须做到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协调统一。这对我们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我们在资本运作上将采取措施,节约资本,发挥最大效益,既要满足流动性,又要满足效益性。

我本人对这场冲击包括对个人的批评都能理解,我认为通过这场讨论也给招行的发展拓宽了思路。

招行的转圜空间

经济观察报:现在四大国有银行也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一旦他们的改单目标实现,将对招商银行这样的中小银行造成压力,你如何考虑这个问题?

马蔚华:在最近的一次行务会上,我们分析目前招行面临来自外资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挑战。其中,国有银行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是最大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他们还要适应中国的水土,这有一个过程,短期内还无法对我们形成巨大的“杀伤力”。而国有银行不同,他们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广泛的网点及客户群体优势,这确实是中小银行无法企及的。过去中小银行之所以发展快,沾的是体制的光。现在国家全力支持国有银行改革,对两家国有银行一次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金。国有银行的改革事关整个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国务院对国有银行的改革决心很大,措施很有力,成功改制后的国有银行,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经济观察报:招行还有多少的转圜空间?

马蔚华:温总理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三年完成改制,这三年就是我们的时间。我们不能跟国有银行正面拼杀,四大国有银行改制后和你机制一样有活力了,和它做一样的业务肯定不行,我们必须寻找自己的特色。

在美国有数千家银行,既有花旗这样的全球百年老店,也有很多可提供特色服务的地区性小银行,但是这些银行各有各的活法,都能在美国金融市场并存。这就像动物世界既有老虎、大象也有猴子、兔子。因此,只要中国的银行都能有自己的特色,我相信,无论是国有银行、中小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都能占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经济观察报:你在未来的几年将要做好哪些准备来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马蔚华:我们制定了一个五年战略规划。在未来五年,招行要成为一个有品牌、有特色、有社会认同感的银行。

第一是创品牌。我们要打造一大批像“一卡通”、“一网通”、“金葵花”理财这样的具有鲜明招行特色的品牌。招行目前发行3000万张一卡通,卡均余额接近5000元,在全国银行卡中遥遥领先,现在一提起招商银行就能想到“一卡通”,提起“一卡通”就能想到招商银行,今后我们还要打造更多这样的品牌。

第二要创特色,要形成特定的目标客户群,特定的市场。目前,招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客户群体年轻人多、高收入、高学历者比较多。一项调查表明,在45岁以下客户中有75%的人喜欢招商银行。针对这些客户的特点,我们大力发展便捷、时尚的产品,如网上银行、PDA银行、电话银行等,满足那些喜欢新事物的年轻人、高收入白领的需要。今年我们在全国首家推出迷你信用卡,广告是一个年轻女孩子将信用卡当作腰链挂在腰上,非常时髦,不少年轻人都非常喜欢。我也经常去大学讲课,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我都去讲过,这些学生就是我的目标客户。

第三是有社会认知度。招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良好社会美誉度的银行,让全社会都认可和喜欢招行。包括参加你们《经济观察报》最受尊敬企业评选,我们也非常重视,我们已经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

寻找管理的差距

经济观察报:据说最近银监会对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按国际最先进评级方法进行了一次评级,招商银行排名前列,外界对招商银行的评价也很高,那么在你们内部,是否也已认为是国内最完美的公司?

马蔚华:招行并非是完美的,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找差距。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分析国内一家知名企业在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我看了之后,也认真进行了思考,指出了招行目前存在的一些病症,并作了诊断,找出了四条病根,包括理念的漂浮、执行的乏力、思维的偏执、激励的差距等。我把我的想法连同这篇文章印发给所有分行行长和部门总经理以上的干部阅读,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感悟和启发,应该说,全行上下都有所触动。

在招行,主要通过5个渠道进行自我纠错,消除自满情绪:

一是每年的稽核检查;二是关注客户的反应;三是监管当局的审计检查;四是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和新闻媒体的批评;五是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招行有一个调研沙龙,每个员工都可以在局域网以匿名或实名对管理层提出批评,去年有一个员工在内部网上发了一篇名为《招行向何处去》的盛世危言,我看到后当天就召开行务会,对照检讨,在全行印发了这篇文章,还对这个员工进行了奖励。

经济观察报:对于招行来说,现在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有没有人为原因形成的道德风险?

马蔚华:过去主要是信用风险,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关注得更多的是市场风险,是操作风险。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错综复杂,比如去年以来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已经给市场带来风险。这种预期使银行外汇存款下降,贷款如果不能很快收回,必然面临流动性风险。如果人民币没了可以再贷款,可美元没了,怎么办?去年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出现紧张,对我们影响也有几十亿,拆借成本相应提高了。现在我们关注的是市场风险,必须保证流动性,防止贷款过度,存贷比过高。

操作风险也很可怕,巴林银行就是由于人为原因倒闭的。招商银行也出现过个别员工职务犯罪的案件,去年一个分行发生了票据案,好在钱最后全部收回来了。但我们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

经济观察报:你正在考虑哪些长远的收益计划?

马蔚华:做企业必须未雨绸缪,现在不仅要赚眼前的钱,还要为将来赚钱做准备。这些问题几年前我们就开始考虑了。比如信用卡业务,5年前就有设想,3年前着手准备,2年前发卡,我们的长远目标是信用卡业务的收入要占到总收入的15%以上。再比如银行保险,也动手得比较早,已经与招商信诺保险开展了合作。还有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等,我们都起步比较早,这些业务将来都是招商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

目前正在考虑的长远的盈利战略,就是银行如何成为网络资源的整合者,不光是贷款利差给银行带来收益,所有个人商业活动都将给银行带来收益。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绝大多数商务活动都离不开银行业资金支付功能的支持。在电子商务中,无论采用网上支付模式,还是传统支付模式,银行提供的支付服务都毋庸置疑地担当起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因此,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和电子商务,银行还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可能形成未来重要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标签:;  ;  ;  ;  ;  ;  ;  ;  ;  

招商银行未来三年:招商银行行长马卫华访谈录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