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教育的不完美论文_熊秋瑾

悦纳教育的不完美论文_熊秋瑾

江西省九江市鹤湖学校 332000

摘 要:文章具体分析了教育不完美五个方面的原因,期盼人们拿出勇气悦纳它,希望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教育快乐、教育幸福,坚持追求最大限度的完美。

关键词:成长环境 素质涵养 智力水平 人格魅力 价值取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教育事业得到国家与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迅猛。面对机遇与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倍感使命重大,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在承担重任与压力的同时迫切希望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鉴于社会上的相当人群对教育认识有偏差,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情、老师的工作。他们对教育的要求近乎苛刻完美,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必须是“明事理、懂规范、善思考、勤学习、能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当教育的呈现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对学校、老师往往是抱怨、否定与谴责,完全漠视自己在教育中承担的责任与角色。那么教育中产生良莠不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从多方位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观点一: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思维方式优劣不同

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教育是要花心思的,一个舒适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稳定的个人情绪、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环境需求,家庭环境(注意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生活中有些例子起到了逆向的作用:有时候我们很羡慕一些家长,在孩子培养与教育方面做得并不如意或根本不管孩子,孩子却发展得很成功。这种情况影响着一部分推脱教育义务与责任的家长,纷纷打出放养牌,让孩子自由生长。殊不知这种特例孩子的思维方式只是恰巧符合正确的认知路径,歪打正着。95%以上的孩子是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才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观点二:父母的文化程度与素质涵养水平不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古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说的就是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自己没有具体要求,处理事情或粗暴简单或过于溺爱,只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孩子在这种高压下外显层出不穷,由心理问题导致行动失常,严重到一定程度,家长才意识到问题,开始着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还真得学习学习,要以身作则,言行合一。为了孩子,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修炼自己的涵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观点三: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能力上下不同

外因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内因作用大于外因。先天条件好的孩子是有优势的,家长要面对事实,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孩子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孩子有缺陷也不能轻言放弃,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孩子发展的要求。虽然我们尊重事实、承认差异,但是当前国家教育发展水平没有条件给予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教育时间、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观点四: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人格魅力高低不同

“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要做孩子喜欢的老师,一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国内,目前的教育现状:一是孩子不能自由选择喜欢的老师,二是教师准入门槛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就教师而言,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教学水平高但人格魅力缺乏,二是教学水平一般但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三是既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又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三种情况大约只占教师总数的50%或更低,绝对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优秀教师的需要,因此教育部门把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和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当作常抓不懈的任务。

观点五:当前的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认知不同

经济社会的弊病之一是金钱至上,极大地左右了人们的价值观,追求物质优越的最大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青少年对新生事物接受很快,但分辨能力相对薄弱,囫囵吞枣,全盘接受。比如:青少年对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爱不释手,不择手段去获取;喜欢上网,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里满足自己的愿望;接受来源于社会的不良诱惑从而导致犯罪。由于法律知识的缺失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低下,造成犯罪的低龄化。

以上这些都是产生差异的原因,当然还远不止这些。教育能做到什么,教师能改变什么,家长还在幻想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太纠结、太复杂,如此重大的命题,不知该从什么角度、什么方面去解析。综上所述,教育成果注定是阶梯状的,基石部分厚重,只有少数人才能成功地站在金字塔的塔尖。教育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我们要拿出勇气悦纳它,不断探索教育快乐、教育幸福,坚持追求最大限度的完美。只有这样,孩子的生活才会变得幸福,家庭才会更加和谐,社会才能安定团结。

歌德曾说过:“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人类存在于不完美之中,但一直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有着教育信仰的教育工作者会把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的生命,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理解教育、创新教育,追求卓越教育。教育还要继续,教育还在继续,热爱教育、坚守教育信仰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心中装着孩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带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去研讨教育的新方向、新模式、新理念,希望在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人们更多的认同、理解与支持,既不是一片歌舞升平的赞颂,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批驳。

论文作者:熊秋瑾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  ;  ;  ;  ;  ;  ;  ;  

悦纳教育的不完美论文_熊秋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