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培养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的关键期。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时代的需要。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关系又如何呢?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
很多人在听到“工匠”两个字的时候,一定会颇为不齿。他们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是一种体力劳动者,仅仅靠体力和汗水获取收入。其实我们所说的工匠,是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熏陶,训练、培育出来的达到一定高度的专门人才。而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它的核心在于:不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且树立对工作的敬畏、对事业的专注、对责任的担当、对质量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高度统一,是一种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源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去看待的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形式上的追求。
而高职教育本身就是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的一种教育类型,办学目的和宗旨,就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是能工巧匠,也是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级蓝领、白领人才。目前,我们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1.3万所,在校生超2800万人,其中高职院校1327所,年招生320万人,在校生超过100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7%和40%,高职院校每年为各个行业输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该说高职院校是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承担着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任。而高职院校作为传授职业活动的场所,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培养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格为宗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技能过硬的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二、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灵魂
第一,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这是对该成果的一种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具体化理解。只有从这个角度去把握,我们对工业文明的精神成果才能够有正确的认识,而我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也就有了一个与世界文明接轨的桥梁和纽带。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所以,高职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以这种精神成果作为自己的价值根本和导向。
第二,工匠精神是现代高职教育的精神标杆。只有这样去理解“工匠精神”,才能够为高职教育树立一个志存高远的工作标杆,使得高职教育免于陷入培育、生产“机器人”的尴尬地位,才能走出终极教育、次等教育的认识误区。而且,高职教育确立这样的标杆,会给高职教育带来全新的、本质性的改造,即:让它不仅见技术、见技能,也能见人的素质素养,见人的全面持续发展。
第三,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只有这样去理解“工匠精神”,才能既将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又使职业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和选择。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具体到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独特的精神内涵,有独特的灵魂。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灌注丰富的思想内容,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真正的人文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和亮点。所谓职业教育要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它的“德”,就应该包含着“工匠精神”。
第四,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这样理解“工匠精神”,并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必然会给职业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因为,只见物而不见人,只见技能、技艺和技术,而不见精神,这条路走不下去。因此,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上,在教育方法的创新上有一系列的变革,从而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经常听到企业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时,会更重视“德”,这实际上表明了人才的生命力之所在。所以,对“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以及对它的适应与培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指导思想。
第五,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引入高职教育,并向社会广泛宣传,对于改变高职教育的形象,对于调整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社会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因此,我们不能小看“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及向社会宣传的意义和价值,它能够跟劳动、技能和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高职教育中如何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
第一、思想上高度统一
全校师生思想上统一认识,认清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评估工匠精神对于高职教育的价值意义,把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进校后,通过各种形式解读工匠精神,并且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核心内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各系部及学工等部门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协调落实,企业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坚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组织兼职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宣讲教育。让工匠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确保毕业生入职前就具备强烈的工匠意识,拥有卓越的工匠品质,养成良好的工匠习惯。
第二、把工匠精神细化到日常行为管理中
日常管理是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加强日常行为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细化到学生行为管理、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戒烟行动、早操晨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等各环节,为将来走上职场提前磨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养,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边典型,激励学生以能工巧匠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第三、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环节中
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当整合优化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技能实践课等课程,强化实训、实验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将工匠精神与具体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另外可采用学徒制、导师制的辅助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学生也能从导师身上学到很多的优良品质。
同时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提升教职工自身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
第四、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是直接办班形式,也可以是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实训设备等资源,同时企业也可定期选派员工到学校参加进修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企业选拔优秀的一线员工到学校进行讲学或实训指导,直接把企业文化、精神带到了学校。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紧密合作,更加注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缩短了学生和企业的距离,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也更加注重了实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与国外相比,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历程比较短,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推动下,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教育,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制度还停留在摸索阶段,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完善,亟需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
总之,高职教育必须跟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使高职教育更强,我们的制造业才能更好的立足世界。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2]王寿斌.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 神” [N].中国教育报,2016-3-11.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5.
[5]董刚.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N]. 中国教育报,2015-12-22.
论文作者:益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工匠论文; 精神论文; 高职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企业论文; 学校论文; 《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