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学观:教学生学会_思维障碍论文

新的教学观:教学生学会_思维障碍论文

一种新的教学观:教学生会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会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教学注重现成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往往只强调教师“抓纲务本”,把书教好,把课上好。因此,教师的教研活动,一般也只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很少研究学生如何学。而多年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要真正搞好教学,不仅要重视研究教法,也要重视研究学法,而且要把教法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学法,也决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学实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所以,教学生会学,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现代教学论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生会学”的内涵

什么是“教学生会学”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把教学生会学的涵义讲得十分清楚。首先是要教师会教。既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本领。“名师出高徒”。我认为就在于“名师”善于指点他的学生会学,而不在于交给了他们多少现成的知识。其次,学习的效果终究应由学生负主要责任,学生的学习才是内因,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否获得学习的成果,决定于学生的主观状态,关键是学生自己去学,而且要会学。

教学生会学,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的指导思想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古今中外不少著名教育家们都严肃提出过。我国古代就有“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教,十九世纪德国一位卓越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深刻地提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可惜,时至今日仍未成为我们所有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所以,重新强调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二、“教学生会学”势在必行

从时代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看,“教学生会学”是现代教学观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教学生会学”,即教给学生怎样学会学习、怎样生活的方法,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人格的目的。这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教师开辟了一条省时省力、高质高效的教学途径,而且以新的手段迎接了时代的挑战,促进教育教学朝着“三个方向”的战略目标迈进。

从教改科研成果看,“教学生会学”又具有可行性。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今中小学生教学整体改革的历史使命。为构建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新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就必须从传统的选拔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由“应试之学”向“应用之学”转化,为学生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基础,开发智慧潜能,培养人格,以适应现实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学生会学”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再从教育教学现状看,“教学生会学”又具有紧迫性。受传统及现代社会某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运行在“英才教育”的轨道上,大面积差生为少数尖子学生陪读的局面仍相当严重。有的教师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教师讲风过盛,越俎代疱;有的教师仍大搞“题海战术”;有的教师由“满堂灌”走向另一极端,搞“满堂问”……如何把教师从呆板的教学程式和练习、考试、分数等枷锁中解脱出来?如何使师生花费时间、投入精力都较少而又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便成了当前教改研讨的“难点”和“热点”,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方法,途径可能有多种,但可以肯定地说,重视学法指导,教师“教学生会学”乃不失为走出“低谷”的“治本”之举,势在必行。

三、“教学生会学”的机制寻踪

1.“会教”是“会学”的先导

现代教学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是学的先导,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教学要产生这样的效果:教者,思若泉涌,挥洒自如;学者,思维活跃,兴趣浓厚,达到最大发展。“教学生会学”对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要求教师精通教育原理、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教育心理知识,善于依据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讲:一是引导,主要是激发“情感场”;二是指导,主要是指导学习方法,找“诱发点”;三是启发,主要是启发思路;四是疏导,主要是疏导难点看似行云流水,实则匠心独运。

2.重视学法是“会学”的前提和保证

给学生以学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是达到“会学”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学习者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及指导。包括怎样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激发热情,增强毅力,克服困难,排除心理障碍及怎样掌握科学用脑的方法等等。这样都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有关。

第二,吸收教学信息的方法及其指导。吸收知识信息,主要包括对知识信息的获得、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这也就是知识信息的输入、贮存、输出活动,对知识信息的掌握方法的指导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阶段。如在输入阶段对如何观察、思维、想象等方法的指导;在贮存阶段如何记忆、理解、如何强化、系统化的指导;在输出阶段则着重要表现出如何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如何有效地提取信息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应用于实际等方面的指导。当然各种类型的学习内容还各有其学习方法上的特点,因而在对这些内容学习的指导上也就具有各自的特色。

第三,总结反馈学习过程的方法及其指导。这实则指导学生能独立掌握学习内部规则系统的过程。主要包括:一是指导学生总结对学习对象调控的方法,这不仅包括指导他们如何遵循学习规律和原则来合理安排某具体内容的学习顺序和时间,而且包括指导其如何总结,如何根据学习材料的难易以及学习条件来正确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二是指导学生总结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认识,这是学生的自我反馈、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是较高层次的一种带有策略性的学法,也就是所谓的元认知。

3.学会思维是“会学”的主旋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生“学会”的主调就是要落实在会思考、会思维上来,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学生思维不仅是“会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是“会学”的主旋律。

首先,学会思维应该从学会质疑开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开启思维迷宫的钥匙。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境,并适时启发、引导、点拨,给学生的心理创造“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其次,学会思维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法指导的核心是思维方法的指导,旨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指导学生掌握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比如欲进则退、正难则反,退到特殊境地等战略战术,不仅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而且拓宽了思维领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收到了化难为易、化有疑为无疑之效。

最后,学会思维应在展开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学生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思维的,由于教学内容、教材知识蕴含的思想、方法等,都有丰富的背景材料,而思维活动本身又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生会思维,就要向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学会思维,会学思维。

四、“教学生会学”方法举隅

1.“多功能”协调法。课堂45分钟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高效率的课,应该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频道”式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教师在授课设计方面要兼顾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使之优化组合及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相机穿插,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保证全神贯注而又轻松愉快地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在主战场上打好提高学习效率的攻坚战。

2.创设问题情境法。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能激起学生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心向,拨动学生心弦,点燃好奇之火,扫除障碍,矫治思维“盲点”,拨正思维歧途,师生都进入“积极思维的王国”,教学相长。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到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并适时启发、点拨,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取得最大收益,提高其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内省报告的心理方法。学法指导中,“会学”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认识,是较高层次的一种带有策略性的学法,即所谓的元认知,元认知虽然是一种内部规则系统,具有内函性的特点,但它是可以用内省法或语言报告法等心理研究方法来揭示表现的,通过对记录报告的分析、概括和总结,可形成一定的能呈现、表达的知识体系,找到自己行为中的错误,重新纳入行为的过程,因此它是可以教会的。

4.大小课堂渗透法。真正实现“会学”,仅仅局限在小课堂是不够的,应该注意运用“迁移”规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小课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大课堂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扩大信息量,切实创造机会,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增加实践,从深度、广度和效率上巩固知识技能,增强和社会的联系,弥补小课堂的不足,以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活动促进学习,增加交流,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力求达到以教促学,会教会学,乐教乐学的理想境界。

标签:;  ;  ;  ;  

新的教学观:教学生学会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