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论文_丛晓忠,杨璐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论文_丛晓忠,杨璐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0

摘要:目前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还是有非常多的问题,进而引发的建筑物的腐蚀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安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土木工程,重视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并且,更加提高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建筑的重要材料,其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土木工程建筑质量。水泥种类、混凝土搅拌技术、混凝土浇筑技术以及混凝土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因此,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应当加强施工设计与管理,优化混凝土搅拌技术、混凝土浇筑技术以及混凝土养护技术,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

1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1.1温度应力控制技术

首先,施工中,施工单位需要对工程所需的水泥使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从水泥自身的特性因素来看,在水化的过程当中,其将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但因为受到自身特性的影响,导致这些热量不能够充分的释放,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温度应力。对此,施工人员可以借助减水剂,对工程所需的混凝土材料进行优化。从这一技术的未来发展来看,对搅拌技术的优化,会成为解决温度应力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针对温度因素对混凝土自身的应力问题所带来的影响,针对外部环境温度给混凝土结构的应力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应该避免在温度较高的天气中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例如盛夏时节,施工单位要尽量避免在中午12点至下午2点这一时间段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大面积的混凝土浇筑也是施工单位需要避免的作业手段。如果因工程需要而不得不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施工,在这样的施工环境下,强制性降温措施的应用,可以让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内外温度差异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在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施工方可以在工程施工阶段将水管一线设置在混凝土结构中,将冷水注人到混凝土结构之中,冷水所发挥出的降温作用就成为了控制混凝土温度问题的有效手段。

1.2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控制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优化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控制技术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际上,为了有效提升土木工程建筑的实际工程质量,需要控制两个方面,一方面,控制外部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能力。在实施大面积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通过设置滑动层以控制混凝土的实际厚度,以此降低对混凝土的外部约束力。另一方面,控制内部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能力。在严格意义上讲,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温度应力与混凝土受到的约束力成正比,前者增加,后者随之增加。为此,减少内部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能力就需要减少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温度应力。为此,控制好温度应力非常必要。一般而言,针对温度应力都有一定的标准范围,使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温度应力不超过这个标准范围,就是最终目标。另外,针对混凝土结构,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保温性。常用的措施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暖棚法;第二种是蓄水法;第三种是覆盖法。通过上述这几种方法平衡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外部温度,是控制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有效措施。

1.3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建筑物最重要的保护层,混凝土有裂缝,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就达不到要求,就会有水汽、氧气还有其他具有侵蚀性的物质渗透到建筑物内部,从而使钢筋生锈,使建筑物慢慢被破坏,使用年限缩短,必然不断的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修补重建,影响土木工程建筑物的使用,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要提高土木工程建筑物的质量,就要在混凝土施工时提高它的抗裂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砂、水泥、石的投料顺序投料,并且控制好他们的比例,水量适度,不随意加减,控制好搅拌时间。对于一些添加剂和辅助材料,要严格根据混凝土添加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合理添加。添加剂可以控制混凝土的自缩值,一些增强材料比如有机纤维、无机纤维和金属纤维等等,这些纤维具有抗拉性能,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提高土木工程建筑的质量,但是过犹不及,一定要按规则添加。

1.4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的建筑往往会包括多个方面,如墙体和基础底板,或是楼体结构等。如在墙体浇筑方面,需要在墙体底部浇筑5厘米,浇筑时应注意的是,所使用的混凝土成分应一致,另外,为了达到一定的均匀性,在此过程中应用铁锹灌模也是不错的选择,整个浇筑高度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情况下均为40厘米左右;而在基础底板中,混凝土散热是最大的问题,除了要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外,也要采取其他措施来提升整体承受能力,为了保证浇筑连续性,对于材料的选择、设备的选择方面也要提起重视。目前来看我国有很多浇筑方式,不同的方式所产生的作用不同,适用环境也有所差异,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浇筑方式。

1.5拆模技术

混凝土模版的应用是保证混凝土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当完成相关部分的施工后则需要进行拆模,在拆模时应遵循“后支先拆、先支后拆”的原则,且要先拆除不承重的部分,根据承重程度递增的形式来拆除。模板拆除是有一定时间规范的,当超过了时间标准也会对混凝土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在拆除时要综合考虑到时间问题、承重问题以及温度问题等,尤其是不承重部分,若其自身强度没有达到工程标准而提前拆除,会对混凝土结构棱角造成破坏,承重部分也是同样的拆除原则。

2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应用策略

2.1配制与搅拌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材料进行科学的配制与搅拌,是一项基础的施工环节。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必须加强对混凝土的配制与搅拌工作。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实际的配置过程中,应当选择0.6%以下含碱量的水泥,并且要求其应当运用一些矿粉掺和料与低碱外加剂等配料,来进行混凝土的试配工作。之后,再依据其实际的含碱量与配合比等,对混凝土中的外加剂与砂石和水的含量,进行科学的计算工作。此外,就针对于实际的试配工作来说,因的归纳个激昂混凝土碱集料反应情况进行重点的检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能够达标。在实际的搅拌过程中,应当保证其所选用的材料,能够和基地所供应的材料有着相同的标号,并以此来确保混凝土的配比。实际的混凝与搅拌之前,应当先对相关的机械设备进行充分的检查工作,以此保证搅拌工序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除此以外,要求管理人员应当加强管理工作,既要确保搅拌桶的湿润,并且要避免其因为受潮而出现故障。在搅拌中,应当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

2.2养护

养护技术是减少裂缝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混凝土浇筑的必要环节,做好养护工作不但能够减少裂缝问题,也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性能。一般来说,养护工作往往是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12个小时内进行,养护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浇筑环节,当现场完成拆模工作后,也应对混凝土进行保护,保护方式多为喷水,喷水的频率有一定的规律,但并不完成固定,具体还是要根据混凝土实际情况而言,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保持养护一周以上。我国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养护方式如下:一,浸水养护;二,覆盖养护;三,围水养护等。

结束语

通常情况下,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不外乎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控制技术,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控制技术以及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技术等,按照要求和操作标准应用这些技术,并贴合工程实际灵活地调整,可确保施工技术应用的成功性。

参考文献

[1]严小敏。对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6(01):108.

[2]成守涛。基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四川水泥,2016(04):204.

论文作者:丛晓忠,杨璐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2

标签:;  ;  ;  ;  ;  ;  ;  ;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论文_丛晓忠,杨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