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粒子的二维组装和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研究

纳米银粒子的二维组装和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研究

李晓伟[1]2001年在《纳米银粒子的二维组装和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纳米科学的迅速发展,金属纳米粒子以其独特的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研究,由此发展起来的纳米物理、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和纳米电子学等新兴领域已经成为十分活跃的前沿研究方向。金属粒子的纳米化使其具有了许多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一步将金属纳米粒子有序化、结构化无疑是深入研究这些独特现象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备不同粒径、粒度分布均匀的、性能稳定的金属溶胶(如:金、银等),发展重复性好、可控性强的金属纳米粒子组装技术就可制备出各种类型的合适的金属纳米粒子组装阵列修饰电极,广泛应用于电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中。研究金属有序纳米阵列上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为电化学和SERS机理的深入研究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并且为单分子的检测和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 随着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仪在测试性能和检测范围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正是在消除荧光方面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仪具有显着的优越性。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仪采用激发波长1064nm的近红外激光作为激发光源,分子的荧光不被激发,基本上避免了拉曼光谱图中的荧光干扰,因此近年来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仪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利用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仪,比较了金属纳米粒子组装阵列及电化学粗糙电极的一些表面性质,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制备粒度分布均匀,性能稳定的金属银溶胶,探索了在不同基底上利用不同耦连剂构筑金属纳米组装阵列,形成了热力学稳定、不可逆体系。吸收光谱及扫描电镜表征显示:阵列上获得的粗糙度是统一的,所有的粒子都是同样的尺寸和维数。由于表面增强是与纳米范围的粗糙度直接相关的,因此这一点对于SERS来说尤其重要。并且组装阵列上由于与基底有强的共价或非共价键,金属粒子在表面的流动就大为减少并阻止了表面粒子的自发地聚合。 二、利用电化学方法和傅立叶交换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了甲基紫精(MV)在粗糙银电极及组装阵列上的吸附行为。发现甲基紫精是通过吡啶环上的N原子平行 中文摘要吸附于粗糙银电极表面的。在组装阵列上甲基紫精只能吸附于聚集状态的银粒子上,而单个银粒子不能为甲基紫精提供合适的吸附活位。改变支持电解质以及特性吸附离子,比较FT-SERS谱,甲基紫精的FT-SERS谱随支持电解质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信号强度。在银上特性吸附的卤素离子可以提高银粒子的表面活性,增强银粒子与吸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通过共吸附进一步提高了甲基紫精的信号强度。并且由于卤素离子强的吸附作用,会与甲基紫精竞争吸附,导致信号强度随时间而衰减。说明甲基紫精在银上的吸附行为主要不是由电磁场增强机理引起,而是化学增强在其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叁、考察了单点吸附分子:对疏基苯胺(PATP)在两种不同SERS基底上的FT-Raman。SERS谱峰说明对琉基苯胺中的琉基通过形成强的化学键直接与电极表面接触。在514.sum激发光下PATP的SERS谱中属于b。的振动模式占有优势。而在本实验的研究中发现占优势的是属于a;振动模式的谱带,说明主要是电磁场增强的作用。此外,根据表面选择性规则,实验中观察到的b。模式的增强也强有力地说明吸附的 卜PATP分子的毗陡环是垂直于电极表面的。、 研究了利用对琉基苯胺作为耦连剂在银电极上构造的叁明治结构的组装阵列。得到了耦联层:对琉基苯胺的盯.SERS信号,与粗糙银电极上的类似,说明在叁明治结构中也是以电磁场增强为主。通过考察几种不同的电磁场增强模型,理论计算得到银基底与银纳米粒子之间的位置有着最强的增强,说明银基底与银纳米粒子之间存在较强的偶合作用。改变电极电位使PAT的强度发生了变化,苯环上的C-C振动向高频移动,同时b。振动逐渐消失,说明施加电位使得PATP的吸附取向趋向于平躺在电极表面。 四、在中性水溶液环境下,色素蛋白活性中心模型化合物:高铁血红素(Hemin)的FT.SERS。比较了Helnin在乙醇和毗陡溶液中不同的谱图。考察了电极电位对血红素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影响。对谱图的分析表明: 近红外光激发下的谱图类似于共振拉曼谱。说明近红外光能增强金属未成键电子d轨道与JI“之间的电子跃迁,产生近红外的共振拉曼。考察谱图,发现得到最大增强的主要是A;。的振动模式,B;。模式也有增强。而且主要是1300cm-’以上的谱峰,说明血红素基团垂直接近于电极表面。乙醇溶液中的Hemin是以五配位高自旋的方 11 中文摘要 式存在。考察其in-Situ拉曼谱,氧化还原敏感峰从-0.Zv时的1385cm‘负移到-0.6 v时的 1362 Cm-‘,还原电位位于-0.4 v与-0.5 v之间,与电化学结果是一致的。 在毗陡溶液中,有可能毗晖

李晓伟, 周耀国, 郑军伟, 顾仁敖[2]2001年在《二维组装纳米银粒子上对巯基苯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文中指出采用表面自组装方法在聚赖氨酸修饰ITO电极表面和对巯基苯胺修饰光滑银表面组装了纳米银粒子的二维结构,应用表面增强傅立叶变换拉曼技术研究了两种组装体系以及电化学粗糙银电极表面对巯基苯胺的FT-SERS光谱。结果表明,巯基苯胺的吸附取向都垂直于金属银表面,其中电磁增强机理起主导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化学增强的贡献。纳米银粒子的"体积效应"使其与吸附分子间的电荷转移更为有利。以巯基苯

周耀国[3]2003年在《有序金属纳米粒子阵列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化学还原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制备了粒径均匀、性能稳定的金属纳米粒子。利用自组装方法,分别以1,4-二巯基苯(1,4-BDT)和对巯基苯胺(PATP)为耦联分子,在光滑银基底表面上构筑了银纳米粒子的单层和双层有序结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表明,在有序银纳米粒子组装体中耦联分子的拉曼散射得到很大增强。比较阵列结构中的和粗糙银表面的PATP分子的FT-SERS光谱发现,特征谱峰的峰位置和强度都有变化。耦联分子PATP拉曼散射的增强归因于银粒子和银表面之间的电磁耦合。实验中发现只有组装阵列上的PATP分子的SERS被观察到,而部分替代PATP的二苯基硫脲的SERS信号没有得到,说明电磁场主要集中在银粒子和金属银表面之间的这一区域。在双层组装体中上层耦联分子的拉曼散射增强效应则主要由两层纳米银粒子之间耦合作用所致。两种不同的耦合作用产生类似的增强效应。

李艳[4]2013年在《金、银纳米粒子的合成以及表面光谱特征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材料所取得的进步证明了其在合成化学、材料科学、物理、生物等众多科技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金属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在电学、磁学、光学和催化等诸多领域表现出了很好的应用特性。因此对于贵金属的金、银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研究一直是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对于金、银纳米金属颗粒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的研究报导很多。尽管如此,目前对于金、银纳米金属颗粒有序结构的制备与组装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限。另外,金属纳米颗粒因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介电限域效应等,所以具有了金属块体所没有的特殊的物理性能。特别是金属纳米颗粒所具有的表面等离子体,使金属纳米颗粒具有了很好的光学特性。尤其近几年来,随着金、银等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的进一步确认,对于金、银等金属纳米颗粒光学性能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研究分子与金属表面作用的高灵敏度分析工具。目前人们普遍的看法是,金属表面纳米尺度(5-100nm)或原子尺度(吸附原子或原子簇)的粗糙度是获得SERS效应的关键。SERS效应的强弱不仅和金属的性质、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且还与金属纳米结构的颗粒大小、形状及颗粒之间的间距有关。因而对SERS基底的研究不仅能极大的拓宽SERS的应用范围;提供适当的模型来检验SERS理论从而促进人们对SERS机理的认识;同时还有利于深入研究表面纳米结构体系的各种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鉴于此,本论文也将对制备出的金、银等纳米有序结构的光学性能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围绕金、银纳米有序结构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为主要内容,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确立如下:第一,探索制备具有较高SERS活性和稳定性基底的新方法;第二,制备过程中实现对纳米粒子大小、形貌和晶体结构的控制,以合成出具有各向异性的纳米粒子,并研究其SERS活性。本论文通过合成金、银纳米粒子,采用自组装技术,在玻璃表面构筑有序的纳米结构,建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金属/分子/金属界面电荷转移的新技术,对金属纳米粒子组装阵列中功能分子的界面行为进行详尽研究,为微/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研究探索新的途径。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叁方面工作:1.合成粒度分布均匀、性能稳定的金、银溶胶,采用自组装方法,分别以对巯基苯胺和1,4-二巯基苯为耦联分子,在玻璃片基底表面上构筑了银纳米粒子的单层、双层和叁层有序结构。利用UV-Visiable技术,发现在组装结构中银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利用SERS技术研究在不同结构的银纳米粒子组装体中偶联分子的拉曼散射信号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2.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银纳米线,粒径均匀、性能稳定。采用自组装方法,分别以对巯基苯胺为耦联分子,SEM表明在银纳米线表面上构筑了金、银纳米粒子/PATP/银纳米线的有序结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表明,在有序金、银纳米粒子/PATP/银纳米线组装体中偶联分子的拉曼散射得到很大增强,其中对巯基苯胺的拉曼散射增强效应主要来自金、银纳米粒子与银纳米线间的电荷转移。3.本文经由化学合成方法来制备不同形状的金纳米材料,合成了均匀的球形,星型,内球状、花形等金纳米粒子。探讨温度、反应物浓度对产物生长方式和颗粒形貌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形状的金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考察了金纳米粒子形状对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并以MBA、R6G为探针分子,应用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仪研究不同形状的金纳米粒子作为基底的拉曼增强作用。通过增强因子的计算以及粒子稳定性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了这种纳米粒子作为SERS基底在痕量检测和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季媛[5]2004年在《纳米结构金属表面吸附功能分子的拉曼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纳米粒子,尤其是金和银纳米粒子,由于其尺寸,形状,以及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近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它们在许多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包括纳米器件,纳米催化剂,生物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等。这些应用常需将金属粒子固定在固体基底上,因此,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尝试进行纳米粒子高度有序化结构的组装。在纳米粒子组装可采用的各种各样的方法中,自组装技术是将金属粒子固定在基底上的最具灵活性的方法之一。在这篇论文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玻璃,银和铝等基底表面进行修饰,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和共价键组装银或金纳米粒子,同时研究了进行金属粒子组装的主要功能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将银纳米粒子组装在用聚乙烯吡啶(PVP)修饰的玻璃表面,形成二维亚单层结构。由于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使得粒子均匀地分布于玻璃表面。组装后的银粒子显示出与单一粒子截然不同的光学行为。因此,与溶胶中的银粒子相比,自组装阵列中银粒子的偶极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发生蓝移。我们认为粒子偶极子间的相互偶合可以用来解释光谱的这一变化。此外,组装阵列中银粒子偶极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与入射光的角度密切相关。 对巯基苯甲酸(MBA)是广泛应用于金属表面修饰和金属纳米粒子自组装研究的分子之一。我们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研究了其吸附于电化学粗糙银电极表面的结构、酸性及其与金属离子配位的光谱特性。其特征谱带也可方便地用来进行金属表面吸附的有机酸的酸性测定。去质子化的对巯基苯甲酸能够与金属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如铜离子或镉离子,在水溶液中形成表面配合物。 组装在光滑的银电极表面上的银纳米粒子能够加强耦联分子,如对巯基苯胺(PATP)间的拉曼散射。这种增强比在电化学粗糙的银电极上观察到的更强,后者是许多研究中广泛应用的SERS基底。增强主要是由于金属银粒子与银基底表面的电磁耦合,即银粒子的定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与银基底的表面等离子激元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耦联的对巯基苯胺分子在金纳米粒子组装阵列中显示出增强效应相对较弱的拉曼散射。这是由于金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与银基底的表面等离子激元间 纳米结构金属表面吸附功能分子的拉曼光谱研究中文提要不能发生匹配的相互作用。金属铝,作为一种基底,可以诱导组装阵列中的银纳米粒子的聚集,由此生成了大面积连接的银晶体。组装在铝表面上的银和金粒子都能增强对疏基苯甲酸祸联分子的拉曼散射,这主要依赖于铝基底表面与金属纳米粒子的化学J胜质。

赵宏[6]2004年在《金属和半导体纳米结构构筑及表征》文中提出在光滑银表面上以1,4-二巯基苯为藕联分子组装了CdS纳米粒子。SEM和共振拉曼光谱研究表明,CdS在组装后仍然保持纳米粒子特征,且在银表面形成二维亚单层结构。FT-拉曼光谱表明1,4-二巯基苯以相对基底表面倾斜的取向藕联于CdS纳米粒子和银表面之间,并且组装的CdS纳米粒子对藕联1,4-二巯基苯的拉曼散射具有明显的增强效应。以3-巯醇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3-mercaptoprophltrimethoxy sillane)为藕联分子,在玻璃上组装了金、银纳米粒子,研究了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 利用微乳液法制备了平均粒径约为600nm的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在溶剂挥发过程中,聚苯乙烯纳米粒子采用典型的立方面心(FCC)密堆积结构排列形式自发地在基底表面形成单层或多层自组装规则结构。以此为模板,用尺寸相对较小的金纳米粒子(~15nm)填充进入聚苯乙烯的密堆积空隙中,除去聚苯乙烯模板后,在原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底部得到金纳米粒子自组装聚集成的规则“面包圈”结构,完成了金纳米粒子的图案化组装。而且,还可在聚苯乙烯模板上化学镀银,得到有序排列的银纳米结构。比较了金纳米粒子组装体的对巯基苯甲酸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以及纳米银结构上对巯基苯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庞芬只[7]2006年在《纳米微反应器的制备、应用及表征》文中指出利用微乳液法制备了平均粒径约为600nm的聚苯乙烯纳米粒子,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可制备不同粒径的单分散性好聚苯乙烯纳米粒子。聚苯乙烯乳液在溶剂水分子缓慢自然挥发过程中,可自发地在固体基底表面形成单层或多层自组装规则结构,在聚苯乙烯排列模板上化学镀银,得到多孔纳米银结构材料;还可在聚苯乙烯模板上化学镀镍,得到有序排列的纳米镍结构。研究了不同尺寸纳米银结构上对巯基苯胺以及纳米镍结构上对巯基苯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FT-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纳米结构对探针分子具有非常明显的拉曼信号增强效应,且纳米结构的尺寸大小对拉曼增强有一定的影响,孔径大的纳米结构的拉曼信号增强较大,可能归因于银纳米腔孔径大时,共振拉曼向长波方向移动,与FT-Raman Nicolet-960激光拉曼仪的激发波长1064nm相接近,可导致表面增强拉曼信号增大,反之,信号增强较小。对纳米银结构(纳米微反应器)的边缘和内壁化学处理,进行纳米粒子的自组装。SEM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在组装后仍然保持粒子的特征;FT-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在空心纳米球腔内可得到明显的拉曼增强效应。以微反应器为实际反应器皿,该体系可进行两相界面间的化学反应,FT-拉曼光谱结果表明,纳米反应器内可进行传统化学方法难以实现的化学反应。

庄严[8]2005年在《金、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光谱研究》文中认为金属纳米粒子,尤其是金、银纳米粒子,由于其尺寸、形状以及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近年来已经成为许多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关注的对象。其纳米粒子内部自由电子在一定频率的外界电磁场作用下规则运动而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使得粒子周围的电磁场被极大增强。基于这一现象,许多新的光谱技术应运而生,其中以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表面增强荧光光谱最为引人关注,最近的研究更是成功地将这些光谱技术应用到单分子检测中。因此研究金、银纳米粒子的特异光学性质有着深远的意义。最近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电荷转移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贡献以及金属纳米粒子对邻近分子荧光的作用。首先,在金、银纳米粒子上研究对氨基苯胺的SERS光谱。发现从会属到表面吸附分子的电荷转移更易在银纳米粒子上发生,这是由于金的逸出功比银的大,银粒子中的自由电子更易转移。除此之外,电荷转移过程还受纳米粒子表面性质、纳米粒子的结构和表面共吸附阴离子的影响。第二,采用表面化学修饰制备了Ag/SiO_2核一壳纳米粒子,发现银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由SiO_2包裹壳层厚度调变,银核的吸收谱峰随壳层厚度增大而红移。Ag/SiO_2核-壳纳米粒子可极大增强罗丹明6G的荧光强度,但表面增强效应与壳层的厚度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还研究了染料罗丹明6G、罗丹明B和荧光素在加入金纳米粒子前后的光谱行为,发现负电荷的金纳米粒子可增强负电荷染料分子的荧光,这主要是由于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和金纳米粒子表面的柠檬酸根使纳米粒子与染料分子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既阻止了染料分子与金粒子的直接接触,又使染料分子受到局域电磁场的增强。金纳米粒子对个别正电荷的染料分子也有增强效应,如罗丹明B,这与金纳米粒子聚集形成“热区”有关,这种特殊的结构使染料分子在非辐射能量转移发生的同时又感受到局域电磁场的极大增强。

马枫茹[9]2007年在《拉曼光谱在血清、黑素瘤及R6G单分子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拉曼光谱是测定物质结构的一种有力的工具,拉曼散射的各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拉曼光谱的应用范围。近年来,拉曼光谱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医学等方面的课题的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拉曼光谱,可以得到许多结构方面的信息,为各种病症的早起快速诊断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介绍了拉曼光谱的发现与研究背景、发展过程以及拉曼光谱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并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多种拉曼散射技术,重点介绍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了拉曼光谱以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生物医学样品以及单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首先,研究了拉曼光谱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样品采用了正常的小鼠血清、正常的人血清以及人体黑素瘤细胞。对比了小鼠血清的拉曼光谱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根据谱峰的增强、埋藏、显露以及偏移等现象分析了银胶衬底与小鼠血清的相互作用以及银胶衬底对小鼠血清的增强作用,并确认了各谱峰所对应的官能团的归属。采集了以银胶为衬底的正常人血清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得到了人体血清内大分子丰富的振动结构信息,并指认各个谱峰的归属,分析了人血清中的蛋白质结构,为比较癌症患者血清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与正常人血清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做了前期的工作。采集了人体单个黑素瘤细胞的拉曼光谱,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人体黑素瘤细胞的结构,尤其是振动结构的丰富信息,基本上确定了人类黑素瘤细胞中特征官能团的归属。为人类黑素瘤的早期和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实验研究手段,展示了拉曼光谱仪被应用于人类肿瘤早期快速诊断研究的前景。其次,制作了一种新型银胶,以其为衬底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对染色剂大分子罗丹明6G进行了单分子检测。实验证明新型银胶衬底具有强的表面增强效果,分析了产生这种增强效果的原因,并着重分析了“热点”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中的作用,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闫丹[10]2014年在《纳米银的制备及其用于SERS法测定药物的研究》文中指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自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作为现代检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能够使分析物分子的拉曼信号得到有力增强。SERS具有灵敏度高、荧光背景低、对检测样品无损等优点,因此使其在化学工业分析、生物分析以及医药检测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纳米银粒子因具备一些非常特殊的性质,如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使纳米银粒子能够广泛用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中,是SERS中增强效果最好的基底材料之一。纳米银粒子的制备方法一直是SERS应用研究中的热点领域。纳米银的传统制备工艺一般较为复杂、影响其成形的多种因素不易控制,从而阻碍了其在SERS中的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围绕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测定有机小分子药物中的应用进行论述。采用了脂质体法和SDS-环己烷微乳法来制备纳米银粒子,并用得到的纳米银粒子来制备SERS活性基底,用于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的测定。一、结合了药物制剂新剂型的发展,探索一种脂质体法来制备纳米银粒子的新方法,研究制备方法以及反应条件对纳米银粒子尺寸、形貌的影响,选择出最优的处方工艺来制备粒径均匀、性能稳定的纳米银粒子,并对其进行表征。最终确定以薄膜分散法来制备纳米银脂质体,选择乙醚为有机溶剂,大豆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3:1,硝酸银溶液的浓度确定为0.03mol·L-1,其他实验条件如下:水浴温度为40℃,柠檬酸叁钠的浓度为1%,超声时间为10min。最后得到的纳米银粒子的形貌主要以类球形为主,粒径控制在20-80nm之间。二、与传统的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银粒子的方法相结合,选择SDS-环己烷微乳体系来制备纳米银,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表面活性剂,以异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连续油相为环己烷,硝酸银或水合肼的水溶液为分散相,通过水合肼来还原AgNO3,来制备粒径均匀、性能稳定的纳米银粒子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体系含水量W=5,硝酸银溶液浓度为0.2mol·L-1时的微乳液体系制备得到的纳米银粒子,形貌可得为类球形的纳米粒子,平均粒径的分布范围在50-100nm之间。叁、用制得的纳米银粒子来制备SERS活性基底,并把其用于研究药物分子在SERS上的应用,并通过在不同SERS基底上的变化,来研究各纳米银粒子表征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质体法制备的纳米银粒子当粒径在20-80nm之间,组装时间为24h~48h之间时得到的活性基底的增强强度较大。得出SERS能够用于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的检测上,并能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纳米银粒子的二维组装和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研究[D]. 李晓伟. 苏州大学. 2001

[2]. 二维组装纳米银粒子上对巯基苯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C]. 李晓伟, 周耀国, 郑军伟, 顾仁敖. 第十一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1

[3]. 有序金属纳米粒子阵列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研究[D]. 周耀国. 苏州大学. 2003

[4]. 金、银纳米粒子的合成以及表面光谱特征和应用[D]. 李艳. 苏州大学. 2013

[5]. 纳米结构金属表面吸附功能分子的拉曼光谱研究[D]. 季媛. 苏州大学. 2004

[6]. 金属和半导体纳米结构构筑及表征[D]. 赵宏. 苏州大学. 2004

[7]. 纳米微反应器的制备、应用及表征[D]. 庞芬只. 苏州大学. 2006

[8]. 金、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光谱研究[D]. 庄严. 苏州大学. 2005

[9]. 拉曼光谱在血清、黑素瘤及R6G单分子检测中的应用[D]. 马枫茹.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10]. 纳米银的制备及其用于SERS法测定药物的研究[D]. 闫丹. 河南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纳米银粒子的二维组装和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