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宏观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取向_宏观经济论文

1996年宏观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取向_宏观经济论文

1996年宏观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取向论文,宏观政策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是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在全面估价1995年和整个“八五”计划实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恰当确定1996年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和宏观政策取向,对于保证“九五”计划有一个良好的开局,迎接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1995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宏观调控成效

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八五”期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7%,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从沿海到沿江、沿路、沿边和一大批内地城市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国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正在向小康目标前进。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在1993年和1994年着重整顿金融秩序和推出宏观调控体系重大改革措施的基础上,1995年把坚决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和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经济运行日益朝着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1995年商品零售物价涨幅比上年的21.7%降低近7个百分点;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2%,国家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近220亿美元, 城市居民实际收入比上年增长5%左右,社会保持稳定。

1995年宏观调控目标得以较好地实现,主要是由于有效地实施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了社会需求的过快增长。近两年通货膨胀明显加剧,其基本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导致社会总需求过大。同时,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价值调节相对于实物调节已居主导地位,资金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资源的配置。因此,正确制定和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合理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实现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完善新税制和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正式实施《预算法》,严格按预算控制中央财政收支差额,不允许地方财政打赤字,开展清理“小金库”的工作。全年财政收支差额已控制在预算目标之内。改进国债发行方式,顺利完成了国库券发行任务。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从严掌握基础货币投放,严格控制国家银行贷款总规模,年初和年中两次提高贷款利率;同时,针对上半年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规范的信用扩张问题,采取了从农村信用社吸纳特种存款和对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信托投资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脱钩的措施,并加强了对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各银行大力吸收储蓄存款,加强信用回笼和企业现金收入的缴存工作。通过上述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信用总量的增长和货币发行。全年货币发行量控制在600亿元以内。 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重点是加强对投资资金源头的调控,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和高档房地产项目。针对上半年地方新开工项目过多的情况,6、7月份对部分重点地区进行了投资检查,并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以买空卖空的证券回购等方式套取银行资金,扩大投资规模的不正当行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8%,扣除价格因素后,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当,投资率由上年的36.4%下降为34.6%。

(二)以加强农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努力增加有效供给。1993年以来以经济“软着陆”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是搞全面紧缩,而是在坚持总量大体平衡的前提下着重调整结构。当前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是农业发展滞后。主要农产品供应偏紧,价格上涨,成为影响整个经济稳定和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强农业基础,继上年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后,1995年从中央到地方又采取了增加农业投入、扶持粮棉生产和“菜蓝子”工程、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整顿农资流通渠道等政策措施,并有效组织了防洪抗旱、抗灾减灾工作。1995年在自然灾害偏重发生的情况下,夺得了农业生产的较好收成,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全年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肉类和水产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工业生产增长速度逐步趋向适度,产品结构调整有所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增幅回落4个百分点。按照市场需求“增畅、限平、停滞”, 支农产品、适销对路的消费品和出口产品增长较快,一部分原材料产品和机电产品产量增长放慢,转向注重质量和增加短线品种。全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5.9%,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水利的投资比重,对布局合理、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支柱产业重点项目保持必要的投资强度,按照“保重点、保收尾、保投产”的原则缩短在建规模。一批新的重大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形成了新的供给能力。

(三)强化市场物价监管,运用多种经济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平抑物价。国家基本上没有出台新的调价项目,并在6、7月份开展物价大检查,对某些地区和部门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出台调价措施的做法进行了检查纠正。坚决制止乱涨价、乱收费和牟取暴利的行为。建立各级政府的物价调控目标责任制,逐月公布全国和地区物价指数,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运用国家储备和进出口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增加短缺商品的市场供应。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地方政府在稳定市场方面的责任。发挥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平抑市场物价的作用。在抑制需求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市场物价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使物价涨幅逐月回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已经实现控制在15%以内的调控目标。这是1995年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最重要的标志,表明抑制通货膨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继续发挥外贸、外汇新体制对促进出口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导向。在国内需求增势减缓的情况下,抓住国际市场容量扩大的机遇,充分利用1994年汇率并轨后创造的有利条件,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对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具有重要作用。1995年上半年出口快速增长,7 月份调低出口退税比率后,外贸企业努力进行适应性调整,使下半年出口继续保持了增长势头。全年外贸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2.9%。出口结构有了新变化,轻纺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机电产品出口迅速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到87%左右。进口增长比较适度,全年进口总额增长14.2%。增加国内有效供给的重要商品进口完成较好,钢材、成品油的盲目进口进一步得到控制。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了较大规模。全年借用国外贷款和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计比上年增长11.9%。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和实际使用资金比上年增长11.4%,而且投向结构和项目规模都有了改善,投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增多,高档房地产项目减少。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也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扩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提高了对外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将对引导外资投向发挥积极作用。由于经常项目盈余增多和长期资本净流入减缓,在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的同时,国际收支结构得到改善。

(五)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与加强经济法规建设相结合,为重点深化企业改革提供政策支持。继1994年颁布《预算法》后,以加强金融立法为重点,1995年相继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保险法》等重要金融法规。为强化依法治税、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和《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各项重大宏观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法制化,为更好地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深化企业改革创造了必要的外部体制条件。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配套推进有关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大型企业集团的试点逐步展开,由中央和地方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共2000多家。通过试点,对解决普遍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家在促进企业兼并、联合和依法破产、减轻产业债务负担、明确国家投资主体等方面,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对优化重组国有资产和增强企业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养老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在企业改革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的实际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1996年宏观环境展望

“八五”计划的胜利完成,近两年多来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的明显成效,为1996年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展望1996年,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将基本决定新的一年宏观经济环境和走势:

(一)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的有利条件和难点

1995年物价涨幅有了比较明显的回落,经济总量平衡状况继续改善,投资需求与货币供应量增势明显减缓,农业获得较好收成,物价监管工作基本形成制度,特别是各方面对反通货膨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了共识,这些都是1996年在抑制通货膨胀上取得更大成效的有利条件。对进一步降低物价涨幅的难度也要有充分的估计。一是需求拉动物价上涨的潜在压力仍然较大。1995年货币发行量M0和准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率虽已低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通货膨胀的现实压力有所减轻,但1995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仍近30%,表明潜在的需求压力仍然不小。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主要是控制了新开工项目,投资扩张的体制动因并未消除。由于目前在建规模依然过大,1996年又将开始新的五年计划,一些方面抢“头班车”,争上项目的冲动很强烈。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目前也还缺乏一整套有效约束机制和调控办法。二是供给条件的改善还有限。1995年主要农产品增产,但从整个“八五”期间来看,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未根本扭转过来。近两年动用国家粮棉储备和库存较多,对今后应付市场波动的能力有限。增加粮棉进口也受到国际市场资源和价格上涨的制约。三是成本推进价格上涨的压力继续积累。1995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自5月份后再度超过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 有可能形成新的成本推进的价格上涨。四是各方面要求出台的调价项目很多。不少部门和地区都要求通过调价来解决企业经营亏损、建设资金缺口和减轻财政补贴负担的问题。可见,对抑制通货膨胀已经取得的成绩还不能估计过高。这是预测1996年宏观环境和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经济增长的供求条件

从需求条件看,在1995年经济增长10.2%的速度中,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大致分别为5.5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和 1.6个百分点。预测1996年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稳中趋旺的态势,增幅可能接近1995年水平,这是在需求方面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投资需求的增长仍将继续从严控制;外贸由于汇率并轨的政策效应明显减弱和退税政策的调整,出口的难度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从供给条件看,“八五”以来加强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取得明显进展,“瓶颈”约束有所缓解,交通、电力、煤炭、钢铁等行业可以支撑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农业供给能力有所改善;国家外汇储备增多,利用国际资源的支付能力增强,一部分短缺的重要资源仍可通过进口来增加国内供给。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将制约有效供给的增加。总的看,1996年实现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的供需条件是具备的,增长速度的调控目标宜略低于1995年。

(三)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

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建设的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可望在一些重点与难点上有所突破,将为宏观调控创造更好的微观基础,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新财税体制还未完全走出过渡期,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困难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国有企业根本转换经营机制,改变生产经营困难状况需要有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些仍将制约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和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完善新的财税、金融体制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然要强化对企业的市场约束和预算约束,攻坚阶段的改革风险将比前一阶段更大。分流富余人员的步伐加快,在优胜劣汰中出现的破产企业职工也会增多,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将会加大。

(四)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1996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从总体上看对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是有利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超过4%, 是近八年来增长率最高的一年;世界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额将增长近7%, 高于九十年代的平均增长率。国际资本市场利率水平相对较低,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这些都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空间。同时,对我们所面临的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也将使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加。

综合上述各方面的因素,1996年如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得当,调控力度把握较好,可望接近经济“软着陆”目标。反之,则可能损害两年多来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果,不利于“九五”计划的顺利开局。

三、1996年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

1996年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宏观政策,要遵循“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指导方针,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从现实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状况出发来确定。1996年宏观经济政策应体现两个基本取向:一是巩固和发展“八五”以来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继续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仍然过高的物价涨幅进一步降下来;二是努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力争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方面有新的进步。这两方面的取向,前者着重于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后者着眼于理顺基本经济关系,形成和完善新的经济机制,逐步解决我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两者密切结合,将有效地促进1996年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九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开局。

为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需要采取以下主要政策措施:

——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前全社会货币供应总量仍然偏大,预算约束软化和银行贷币信贷投放的“倒逼”机制问题并未真正解决。这是从需求方面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经济健康发展,1996年要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1996年对“八五”期间确定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后要全部转入新税制运行轨道,基本实现向新财税体制全面过渡;控制财政支出,除法律规定必须增加的支农、科技、教育和正常的工资增长外,其它各项支出基本维持1995年的水平,有的还要适当压缩;认真整顿清理预算外资金,抓紧制定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力争1996年中央财政收支差额比1995年再压缩一些,地方财政不仅不能打赤字,而且应把收支结余用于解决过去的工资拖欠和历史挂帐问题。在货币政策方面,要继续按照略低于计划的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的原则,控制新增贷款规模和货币发行量,加强对全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宏观调控;强化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整饬金融秩序,严格金融纪律,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继续加强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重点的需求管理。在尚未根本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缺乏投资约束机制的情况下,防止投资规模膨胀是保证经济总量大体平衡、抑制通货膨胀的必要措施。1996年要继续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按照“保重点、保竣工、保投产”的原则合理安排在建项目,缩短建设战线,提高投资效益。推行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加快建立项目法人投资责任制和投资风险约束机制。通过这些措施,逐步把过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降下来,1996年力争降到32%左右,使年度投资规模的增长适度。

——下更大力气加强农业。这是增加有效供给,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1996年加强农业的政策重点是:坚决依法保护现有耕地,加强毁损耕地的复垦和新耕地的开发,严禁乱占和撂荒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南方水稻面积,保持棉花老产区种植面积的基本稳定,加快新疆棉花新基地的建设;各地区都要努力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水利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鼓励引导农民增加劳动积累,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再次适当提高国家定购粮收购价格,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实施“种子工程”,推广节水灌溉等实用增产技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继续加强市场物价监管。1996年要力争把零售价格涨幅降到10%左右,以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减轻保值储蓄和国库券补贴利息对银行和财政的压力,为在“九五”期间做到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打好基础。初步预测,1995年物价上涨对1996年价格总水平涨幅的滞后影响在3个百分点左右; 根据以往的经济和1996年的供求条件,当年自发涨价估计约5个百分点; 价格结构性调整必须控制在2个百分点以内,调价项目要从严掌握, 只能是有利增加最急需的有效供给和适当缓解最突出价格矛盾的个别项目,要切实做好农产品收购工作,组织好重要商品进口,及时充实国家储备,继续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增强调控市场物价的实力。对这两年在物价监管方面行之有效的措施,要继续坚持,加大力度,最大限度地控制住市场自发涨价。

为了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1996年要力争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实际进展:

——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善经济效益。1996年经济增长速度计划8%,这不仅是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 而且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引导到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上来。当前的工作重点,一是要按照市场需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本着“增畅、限平、停滞”的原则组织生产,减少不合理的产成品资金占用;二是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三是大力推广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短缺品种、降低物质消耗具有明显效果的先进技术,积极扶持高新技术尤其是我国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加快其产业化、商品化进程;四是厉行节约,以节约求增产,向节约要效益;五是结合企业改革强化内部管理,狠抓扭亏增盈;六是以优质名牌产品为龙头,依托优势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带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的积极作用。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大投资的技术含量,推动产业升级。无论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都要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依托现有企业,尽量不铺或少铺新摊子,按照规模经济标准,大力采用先进技术,促进集约化经营。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项目,要集中有限资金,加大投资力度,缩短工期,尽快发挥效益。结合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制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带动相关行业上水平、上档次。

——以涉外税收政策的调整为契机,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1996年国家要继续调整和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力争用两年时间把关税税率降到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同时原则上停止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减免;进一步调低出口货物退税率,按新退税办法做到足额退税;完善加工贸易监管;实行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保证金台帐监管制度。这些措施,既是深化外贸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也是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加快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的客观要求。外经贸企业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狠抓内部管理,降低经营费用,控制换汇成本上升,努力保持1996年的外贸出口继续稳定增长,提高贸易进出口的效益。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今后要把重点转到重投向、重质量、重管理、重效益上来。按照《指导外商投资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要求,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中西部开发。对外资企业要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平等竞争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考虑已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执行情况,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际商贷宏观管理的通知》,严格控制借用商业贷款,确保按期归还。

——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促进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以批发市场为重点,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是提高流通效率、节约流通费用、转变流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设施与渠道,在重要商品的主产区、主销区或集散地,形成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积极发展配送中心,产需间直达供货、代理制、连锁经营等形式,培育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商贸集团,提高规模效益,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加强市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促进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更好地发挥市场竞争对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作用。

——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转变,力争在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1996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要力争出成果、出经验。同时,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逐步优化国有资产的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推动国有资产存量的流动和重组。国家集中力量抓好1000户国有大型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的转换机制和制度创新。对国有小企业,可以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改革、改组步伐。为了推动资产存量调整,国家要以存量和增量相搭配方式安排一些资金用于鼓励企业兼并,冲销破产企业债务,把相当一部分“拨改贷”形成的企业债务改为国家投资。把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内部管理结合起来,在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建立新的经营机制和技术进步机制、增强市场应变和竞争能力上狠下功夫。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围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要以建立个人帐户为重点,深化养老保险改革,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险基金用于失业救济的比重。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在划清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业务经办、监督检查等职能的前提下,建立相应的机构并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广开就业渠道,办好劳务市场,发展就业咨询服务、职业培训等服务业,继续实施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程”。

标签:;  ;  ;  ;  ;  ;  ;  ;  ;  ;  ;  

1996年宏观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取向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