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损害经济损失研究的意义、方法、成果及研究建议(下)_生态破坏论文

我国环境损害经济损失研究的意义、方法、成果及研究建议(下)_生态破坏论文

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它的意义、方法、成果及研究建议(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损失论文,中国论文,成果论文,意义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90年代中国环经损失的再评估

综合(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本文评论的六项研究各有其优缺点。现举其大端,列于表9。

表9 六项环经损失研究的优缺点比较

研究者 优 点

过孝民,张慧勤·建立了中国环经损失计算模型雏形,主要方

法与参数至今仍被引用

(环境破坏)

·提供了第一个有一定可信性的中国环经损失

计算结果

金鉴明等 ·建立了中国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计算框架,

内容以及主要的基础数据和计算参数

(生态破坏)

·提供了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损失计算结果

国 郑易生等 ·计算内容较为完备

社 (污染破坏)

·污染损失的主要内容(人体健康与农业损失)

反映了中国最新研究成果

环 徐嵩龄

·提出"累积破坏量"概念,并对金鉴明等的

境 (生态破坏)

工作进行了校正; 辨析了金鉴明等的"替代价格".

·提供了时际损失计算框架与方法

展 张晓 ·提供了以农业灾害损失计算人致灾害损失的

研 (生态灾害)

计算框架与方法思路

·提供了中国人致灾害综合损失的计算结果

国家环保局政策

·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计算模式

研究中心

·经济类参数比较准确

孙炳彦(污染破坏)

美国东西方中心

·计算模型条理清楚,逻辑完备

Smil ·以值域来表达环经损失计算结果

世界银行 ·大气污染损失的计算内容完善

·实物型损失的数值新鲜且准确

研究者 缺点

过孝民,张慧勤·在概念与方法上尚不完备

(环境破坏)

金鉴明等 ·在实物型损失计量上采用流量概念而不是"

(生态破坏) 累积破坏量"概念,且没有遵循"最终效果"原则

·在替代价格上有误用的情况

国 郑易生等 ·在污染引起的农业损失方面有较大的重复计

科 (污染破坏)

·以0.7为乘子来消除农业损失中重复计算的

影响,这一思路是错误的

与 徐嵩龄

·没有遵循"最终效果"原则

发 (生态破坏)

·基础数据显得陈旧

究 张晓 ·人类致灾影响系数的计算方法及人类致灾的

中 (生态灾害)

间接经济损失计算方法是需要改善的[19]

国家环保局政策

·参数的选择与使用有时不当

研究中心

孙炳彦(污染破坏)

美国东西方中心

·没有遵循"累积破坏量"概念与"最终效果

Smil "原则

·污染破坏损失计算的内容与基础数据不完备

世界银行 ·货币化参数有相当大失误(高估)

利用这些已经完成的研究,特别是金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郑易生,徐嵩龄、张晓,国家环保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孙炳彦,美国东西方中心Smil,可以重新评估中国90年代(这里设定为1993年)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

这次评估需要增加如下计算内容:在污染破坏的经济损失方面,增加·农用化学物(农药、化肥)的污染损失·乡镇工业的污染损失在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方面,增加·人致灾害损失

以上内容是污染责任者造成的外部破坏的损失。它们并不计入污染责任者的生产与经营成本。然而,一个污染型企业内部用于克服环境破坏影响的抵御性开支(如治理、恢复费用),也理应计入环经损失之内,但,这次再评估中,暂不加考虑。

这次评估需遵循新的计算概念与计算原则是:·“累积破坏量”概念·“基准存量”概念·“最终效果”原则

它们主要影响着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

这次评估将根据已有的研究,对基础数据、计算参数以及部分已有的计算结果进行择优,尤其应优先选择由专业机构完成的最新的调研成果。

为了使这次环经损失评估的结果具有较多的环境—经济决策意义,故将各种损失分量分类为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抵御性支出。

表10列出了1993年中国环经损失重新评估的各种损失分量的量值,各自的经济学类型以及计算方法与参数说明。

1993年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的各经济学类型的量值及其相当于当年GNP的百分比,示于表11。

表10与表11所列结果,可以使人认识和思考如下问题:

1.在1993年中国环经损失中,生态破坏损失(约为GNP的7%)远高于污染破坏损失(约3%);在生态破坏损失中, 人致灾害损失(约为GNP的3%)稍低于非灾害型损失(约4%)。 这说明当代中国的环经损失仍以生态破坏为主,而生态破坏损失又是以其最激烈的方式——灾害——表现的。

2.在1993年中国的环经损失中;直接经济损失(A类)约为GNP的7.5%,间接经济损失(B类)约1.55%,抵御性支出(C类)约0.64%。这三个数值表明,1993年中国直接减少了创造7.5%GNP的产值,间接地削弱了创造1.55%GNP的能力,并且1993年的GNP中有0.64%理应为环境损失却作为生产产值加以统计。很明显,它们不仅说明了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及其效率的影响,同时也说明,现有的国民核算指标(如GNP )的局限性。

3.仔细分析1993年中国环经损失中的各类数值,可以发现两个与误差有关的问题。第一,环经损失中属于间接经济损失(B 类)的量值太小,它在总环经损失中占16%,在污染破坏损失中仅占5.5%。 这多少与人们的直观感觉相悖。第二,人致灾害损失是生态破坏损失的主体,但在污染破坏损失中事故或灾害损失中仅占一个零头。这显然也是与中国污染破坏的现状相悖的。这说明,在测度环境破坏的间接经济损失方面,尤其是在测度污染破坏的间接经济损失和污染事故与灾害损失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

六、对继续进行中国环经损失计量研究的建议

〈一〉为实现环经损失计量的可计算性而组织多部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第四章的分析表明,中国环经损失计量中的争议和不确定性极大,技术上远未成熟,结论上缺乏充分的可辩护性。而且,这一问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一个迄今尚未完满解决的难题,也是一个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任何企业,乃至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而无法回避的难题。如果是真正认真地重视它而不是敷衍它,如果要有效地将它纳入与环境有关的经济、社会决策之中,如果不想使过去耗费的研究经费和精力以及过去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作废,如果要最终地寻找一条途径规范而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必须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当在两个方面与过去的所有研究相区别。

第一,未来的研究应以实现环经损失的充分可计算性为目标。这种充分的可计算性表现为,它将直接采用由政府的环境部门、资源部门、经济部门、社会部门所提供的常规统计算数据,依据一套规范的科学的得到国际认可的计算规则与计算参数,计算出环境帐户中与环经损失有关的各栏目的量值。这样的可计算性,显然是迄今为止的一切研究所不具备的。它们或是凭借历史数据,或是为计算某一环经损失而临时调查一些数据,而且计算规则与参数还未统一。这些研究既可能增大计算成本,又使计算结果缺乏令人满意的科学性,可信性以及结果之间的可比性。因此,以实现充分的可计算为目标,才能最终地解决环经损失计量问题。

表10 1993年中国环经损失的重新估算

一、污染破坏及损失类型 损失值 经济

(亿元)学类型

1.大气污染损失

391

1)人体健康138.0

①因污染引起的慢性肺病,肺心 43.0 A+C

病,肺癌的死亡损失

②因污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患病 95.0 A+C

损失

2)农业损失 33.0

①粮、果、蔬减产损失 26.4 A

②桑茧及其它作物减产损失 4.53 A

③畜牧业损失 1.77 A

3)酸雨破坏 160

①森林损失

106 A+B

②农业损失22

A

③建筑及材料损失 32

A

4)清洗费用

60.0

家庭清洗

60.0 A+C

2、水污染302

1)人体健康损失 169

①污染引起的肝炎,肝癌及肠道病 86 A+C

死亡损失

②污染引起的消化道患病损失83 A+C

2)农业损失(污灌)

68.0

①粮、果、蔬减产损失 14.0 A

②渔业损失

49.0 A

③畜禽损失5.0 A

3)工业生产损失 65.0 A

3、固体废弃物污染33.0

1)占用耕地的损失

33.0 A

2)人体健康

4、乡镇工业污染 72.0

1)人体健康损失 72.0 A+C

2)农业损失

5、农用化学物(化肥、农药)污染

166.0

1)粮食蔬菜质量下降的损失 134.0 A

2)水产品质量下降的损失 7.7 A

3)畜禽产品质量下降的损失

24.5 A

1993年中国污染破坏的经济损失总值

相当于1993年中国GNP的百分比(%)

(GNP[,1993]=34500

二、生态破坏及损失类型

1.森林破坏 549.0

1)材积量损失 238.0 A

2)林特产品损失192.0 A

3)生态功能损失119.0 B

2.农田损失

467

1)生产力损失 221.0 A

2)营养损失136.0 B

3)生态功能损失110.0 B

3.草原破坏 242.0

1)生产力损失121 A

2)生态功能损失 121 B

4.水资源破坏124.0

1)蓄水减少对灌溉影响的损失 21.0 A

2)库容减少引起发电量损失130 A

3)水面减少引起的渔业损失3.0 A

4)其它(如航运,地面下沉)87.0 A

5.人致灾害损失

1013

1)引起的农业损失 492.0 A

2)农业损失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521.0 A

1993年中国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总值

相当于1993年中国GNP的百分比(GNP[,1993]=34500

一、污染破坏及损失类型 计算方法及参数说明

1.大气污染损失

1)人体健康·采用Smil计算构架,并

且包括孙炳彦的看护费用;

①因污染引起的慢性肺病,肺心 ·死亡数采用Smil 之值

乘以城镇人口扩张系数1

.2;

病,肺癌的死亡损失·其余参数采用孙炳彦

的1994年之值;

②因污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患病

·患病损失计算采用

Smil 的患病损失与死亡损

损失 失比2.19

2)农业损失

①粮、果、蔬减产损失

②桑茧及其它作物减产损失

·采用郑易生的计算结果,

因为它反映了农业环保所

的研究结果

③畜牧业损失

3)酸雨破坏

①森林损失采用国家环保局专家组对

②农业损失90 年代酸雨破坏损失的估

③建筑及材料损失 计,年均140亿元;考虑到价

格影响,将1994年酸雨损失

定为160亿元; 并依据郑易

生的算法,将它分为三个部

分;其中森林生态功能因子

为1.5,而不是9.0

4)清洗费用

家庭清洗

·采用郑易生的的计算结果

2、水污染

1)人体健康损失

①污染引起的肝炎,肝癌及肠道病·肝炎,肠道病死亡损失采

用Smil之值乘以1.34(人力

资本与医疗费升值系数)

死亡损失 ·肝癌死亡人数采用Smil之

值,其余参数采用孙炳彦之

②污染引起的消化道患病损失 ·将孙炳彦结果扣除死亡

损失

2)农业损失(污灌)

①粮、果、蔬减产损失 ·采用郑易生算法,但从中

扣去品质下降损失

②渔业损失·采用郑易生的计算结果

③畜禽损失·将Smil的结果扩大2.13(

随产量上升而增加),再除

以价格指数1.2

3)工业生产损失 ·采用郑易生计算结果

3、固体废弃物污染

1)占用耕地的损失 采用"累积破坏量"概念

.所以,这里引用郑易生

的结果

2)人体健康

这种损失大多包含于固废

对水和大气的污染中; 尚

未见关于固废直接对人体

健康破坏的研究结果.故

4、乡镇工业污染

1)人体健康损失

采用郑易生的计算结果

2)农业损失

未见系统研究

5、农用化学物(化肥、农药)污染

1)粮食蔬菜质量下降的损失 采用郑易生的估算,但扣

除其中粮食与水稻的重复

计算部分

2)水产品质量下降的损失

采用郑易生的估算

3)畜禽产品质量下降的损失 采用郑易生的估算

1993年中国污染破坏的经济损失总值 963

相当于1993年中国GNP的百分比(%)2.8%

(GNP[,1993]=34500

二、生态破坏及损失类型

1.森林破坏 ·在金鉴明,徐嵩龄,Smil

的研究中,徐的研究依据

1)材积量损失

反映和包括了金的研究

成果,Smil则是另一项独

立研究; 由于无法依据

Smil的研究数据去构造

2)林特产品损失生态资源的累积破坏量,

所以这里的评估主要依

3)生态功能损失 靠徐和金的研究结果以

2.农田损失 及张晓的灾害损失结果

1)生产力损失

2)营养损失

·徐的研究采用了"累积

3)生态功能损失破坏量"概念,但没有贯

3.草原破坏 彻"最终效果"原则;因

1)生产力损失 此,这里评估必须对徐的

2)生态功能损失部结果进行调整;具体地

说,对森林、农田、草原

的水土流失等部分生态

功能损失不独立计算,而

是将它们反映在水资源

损失与灾害损失之内

4.水资源破坏

·对于部分具有最终效果

1)蓄水减少对灌溉影响的损失的生态功能损失估评,采

2)库容减少引起发电量损失 用的生态功能价值因子,

3)水面减少引起的渔业损失 森林与农田为0.5,草原

4)其它(如航运,地面下沉)

为1

5.人致灾害损失

1)引起的农业损失 采用张晓的计算结果.

2)农业损失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 但这一结果的计算方法

是有争议的.

1993年中国生态的经济损失总值 2394

相当于1993年中国GNP的百分比(GNP[,1993]=34500) 6.9%+

注:A表示直接经济损失

B表示间接经济损失

C表示抵御性支出

表11 1993年中国环经损失的经济学分类

破坏类型污染破坏生态破坏环境破坏

1993年中国环境破坏损失(亿元)

损失总值963 23943357

A类损失 691 19082599

B类损失 53 486 539

C类损失 219 219

损失占1993年中国GNP的百分比(%),GNP[,1993]=34500

损失总值

2.8+ 6.9 9.7

A类损失 2.0 5.5 7.5

B类损失0.15 1.41.55

C类损失0.6400.64

第二,未来的环经损失计量研究应是由多个部门参加的多学科介入的综合性研究。这是因为环经损失计量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与广泛的学科领域及众多的政府部门联系着。过去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似乎也具有多部门性和多学科性。但是,它们实质由某一部分或某一学科单独地进行。所谓的多部门性和多学科性,仅仅是它们自己涉入其它部门,其它学科而已。在没有对其它部门其它学科有相当了解时,这样做往往会产生自以为是的误解与误判,因而不是真正的多部门性、多学科性和综合性。真正恰当的做法应当是让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与环经损失计量有关的人员聚集在一起,对彼此联系着的或影响着的问题求得一致的认识。只有采用这一研究组织方式,才能保证环经损失计量的可计算性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在理论与实践上充分有效的。

根据以上两方面要求,可以把未来的环经损失计量研究确定为以实现环经损失计量的可计算性为目标的多部门、跨学科综合研究。

〈二〉 三个层次,三个分题,三个阶段

上述研究无疑是相当复杂,相当困难的。因此,应当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使整个研究有条理并紧密地配合政策制定的需要进行。第三章曾指出,环经损失计量包括三个层次(即过程)。据此,可以把未来的环经损失研究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分题,设定三个不同的研究时段,详见表12

表12 未来的中国环经损失计量研究方案设想

研究的三个层次 研究的三个分题研究的三个时段

1 环境破坏的实物型损失实物型损失的可计算性 ——

2

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 货币化的可计算性 —

3 将环经损失归入环境帐户 款经损化帐户化的可计算性 ——

表12中,三个层次与三个分题的含意,不言自明。表示三个时段的线条的长短仅具有相对性,它们大致说明解决有关分题的难易程度与所需时间的多少。据此,可以对这三个分题研究上取得突破进行优先性排序。这里的优先性并非指完成了前一项研究才能进行后一段研究。这三个分题的研究应当而且有必要同时进行,但同样应当而且有必要在研究过程中以某一分题为重点。

首先,应在货币化的可计算性研究取得突破。这是因为已有的研究无不包括这一分题内容,从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数据、方法、参数和成果。因此,在这一分题上首先取得突破有较大可能。另外,在尚未建立环境帐户的情况下,这一分题是最紧密联系着政策制定的。因此,在这一分题上首先取得突破完全有必要。这将使环经损失计量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其次,应完成环境破坏的实物型损失研究与将环经损失帐户化的研究。前者虽然在过去的研究中已获得一般进展,但远为完善系统和规范。后者尚停留在概念性研究阶段,尚未进入可操作性环境帐户设计为研究内容的阶段。这两个分题的完成都有相当的难度且需相当长的时间,其中包括为实物型损失量化而必须进行的大量调研。

关于环经损失帐户化的研究,由于涉及更为复杂的环境核算系统的问题,故将在其它论文中(如[21])加以讨论。这里需要讨论的是关于环境破坏的实物型损失及其货币化研究的研究内容。

(三)“环境破坏的实物型损失及其货币化”研究的内容设计

1.建立一套规范的计算构架和方法

我们没必要也不应进行任何零星的各行其是的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的研究,而应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国家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共同需要、根据现代的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公认原则,建立用于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损失的规范的计算构架和方法。它具体包含以下研究内容:

·确定主要的环境和生态破坏类型

·利用“最终效果”原则,确定各类环境与生态破坏的主要的实物型损失类型

·确定用于生态资源破坏量计算的“可持续型基准态”及“累积破坏量”

·研究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方法

·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等级差异对于环境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计算构架的规范性的影响

2.建立规范的基础数据统计系统

一个规范的计算系统,必然要求它所依据的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也应当是规范的。这些提供统计数据的部门有些是环境破坏的责任部门。因而,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使国家各部门提供的数据规范化。

基础数据的统计规范化工作,将涉及环境生态资源的管理、使用和影响的部门,它们有林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土地局、海洋局、环保局、劳动人事部(救灾、减灾),旅游局、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等。

基础数据的规范性要能具体落实在上述委部局每年公开发表的统计年报或年鉴上。

3.建立规范的计算参数系统

用于环境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计算的参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计算环境生态破坏的实物型损失,一类是把这些实物型损失货币化。对第一类参数要强调生态学上的科学性;对第二类参数要强调经济学上的合理性。

中国国土辽阔,具有复杂的生物地理景观和多样的环境背景值,同一环境生态破坏在不同的两域有性质不同或强度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环境生态区,建立不同的实物型损失计算参数。由此需要开展的研究,从形式上看是各自独立的,但它们与过去同类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研究方法设计和参数测算等方面,都必须符合的统一规则,使某一参数在同类参数中的位置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而不会出现过去研究中相互矛盾的结果。

货币化参数的经济学合理性,主要表现为:①应符合经济学原理,②应密切地与一定地域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应,③应与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统计指标相匹配。据此,合理的货币化参数的确定方式也应是规范的,但其数值是时变的——随一定区域经济社会的统计数据而变化。

为了建立规范的计算参数系统,有必要进行若干不同尺度的案例型研究。

标签:;  ;  ;  

我国环境损害经济损失研究的意义、方法、成果及研究建议(下)_生态破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