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继续教育的产生与形成_天津继续教育论文

我国继续教育的产生与形成_天津继续教育论文

继续教育的产生及在我国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继续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以来,科技革命浪潮叠起,生产力水平迅猛提高。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革命。这一次科技大革命把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融为一体,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从而使生产力获得更大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大大推进了一步。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研究教育改革成为全世界的普遍趋势。“继续教育”就是在这场科技革命浪潮中发展起来并在世界得到广泛开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

一、继续教育在世界的产生

继续教育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其启蒙时期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继续教育的兴起和形成,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角度看,本世纪前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唤起了人民新的觉醒。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人民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得出了两方面的重要认识:一是必须坚持和平、反对战争,建立起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人民才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二是必须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的实力较量中拥有地位,免遭外来侵略。

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国家把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了发展教育,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上。例如,美国在战争结束后发现,由于战争,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育受到阻碍,出现了明显的技术不足和人才缺乏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一方面极力从战败国招集各类专家;另一方面加强国内的大学和工程师协会为本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举办训练班和技术讲座等工作,并且在全国逐步形成培训网络,很快收到了明显成效。英国在战后也面临着重新组织科学技术教育的艰巨任务。为此,英国政府提出了“铂西报告”(Percy Report),强调必须大力培养科学家、技术人员。1956年,政府又发表了白皮书,指出英国的技术教育已经落后,并制定了五年发展计划,为各类技术教育机构提供了7亿英镑资助,从而推动了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日本,战争导致了其经济上的崩溃和人力上的大幅度减少。在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的国情下,日本明智地把力量投入到人力资源开发上。首先,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综合实施各种教育,特别是多层次地发展高等教育。日本经第五届国会讨论通过,于1950年正式创立了短期大学,第一批文部省批准注册了149所,到60年代前夕,数量翻了一番,培养了大批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法国、西德、前苏联等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也都为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与此同时,欧洲的大多数国家普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角度看,本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到了本世纪中叶以后,许多新兴技术迅速崛起:信息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代表科技发展方向的新技术群出现了,被专家们称为开始了“知识爆炸”的时代。据专家分析,从本世纪40年代以来,图书资料、科技成果的数量是呈指数关系的增长。这种高速增长与积累,必将导致科学技术的质变,出现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迫使广大科技人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像一列奔驰的火车,冲破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各种不同模式的传统教育结构和观念,使人们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建立起新的教育观念,创立新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理论,即人的学习生涯到读完大学,就不必再接受教育的理论彻底过时了。

继续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在全世界迅速兴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形成

我国使用“继续教育”这一概念,开端于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5月,我国派代表到墨西哥参加了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会后,“继续教育”这一新概念就被引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国家大计刚定,我国就引进并在国内大力宣传继续教育,这不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正是说明继续教育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大业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从此,我国对以科技人员为重点,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在现代化建设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引进继续教育概念虽然较晚,但开始继续教育性质的工作却始于建国之初。在4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继续教育工作经历了起步—停顿—初步发展几个阶段,目前正在走向深入发展的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继承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留下的经济贫困、科技落后、人口素质低下(全国人口文盲率约为78%)、专业技术人才奇缺的一份遗产。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国家首先把发展目标指向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当时,国家除了重视扫除文盲、开展文化基础教育外,还对劳动者加速掌握技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外,明确规定:“要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的广泛需要。”紧接着,中央人民政府于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任务的时候指出:“以原有的新教育的良好经验为基础(新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过程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建设我国的新民主主义教育。”1950年7月,又召开了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识字教育是工农教育的起点”,而且重点对象应该是“参加人民革命斗争的许多工农出身的干部,以及工农群众中一部分具有初步文化水平,可以深造的青年积极分子”。因为“这一部分人和全部工农群众比,只是少数。但是提高这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按其意义说,却是更为重要的”。要把“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看做自己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上述党和国家在建国初期提出的方针,现在看来虽带有那个时代明显的政治特征,但可以说,它们体现了今天被称为“继续教育”的思想内涵。当然,鉴于当时国内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不多,水平不高,而国家又急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不可能把继续教育对象的条件提得过高,而且也难以在实践中把那种继续教育性质的教育同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基础教育明显区分开来。但它在体现我国对继续教育的初步认知和推动继续教育起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围绕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1956年制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十二年规划,党和政府在大力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除了选送人员出国学习或送入高校培养外,举办各种培训班也蔚然成风。在1965年以前,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所取得的成就举目可见。在此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工程,如武钢、一汽、洛拖等大型企业,已全部由我国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熟练操作、生产;我国一系列的新兴科技,如原子能、喷气技术等,也都依靠我国自己的专家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这种范围广泛的“学科学、用科学”的培训活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只不过当时我们没有对此形成明确的概念,没有从理论上给予总结和提高,更没有从制度上加以巩固。尽管如此,以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为特点的继续教育在我国刚起步不久就成效卓著,说明开展继续教育对经济落后的我国的发展和进步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和现实意义。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已经起步、并卓有成效的继续教育无法再继续开展下去,而被迫全部停顿。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同年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恰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继续教育”的概念被引进中国,从此,继续教育与我国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新的时代开始了真正的起步。

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时候,首先要加快人才的培养,这是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1980年,邓小平同志又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上述论述气魄之大,态度之坚决,除了让我们领略到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治国谋略之外,还从中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关系到我们事业成败、命运悠关的头等大事,是我们必须抓紧进行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继续教育恢复以后,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国家通过一系列的重要文件,确定了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随着改革开放自发开展起来的继续教育活动纳入了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工作目标。

1986年3月,在我国政府关于“七五”计划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制度。”1987年10月,中共的“十三大”报告中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并且指出:“必须下极大力量,加强对劳动者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和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继续教育作为工作目标提出来,在我国和中共党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这是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的继续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

大政方针确定之后,国家又在有关文件中对发展继续教育做出具体部署。

1987年12月,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六大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规定》中指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后继续教育制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从对象、任务、权利与义务、教学内容与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做出26条全面的规定。1988年10月,由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出《企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共20条),指出,继续教育的任务是“全面提高科技人员素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科技管理现代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它是深化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适应新技术革命形势的基本对策之一。”1989年4月,农业部办公厅发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共19条),指出:“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专门人才素质,必须加强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此作为90年代乃至下个世纪初叶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纲要》在各类教育发展目标中提出“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国家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证书制度、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继续教育制度”。

上述国家的法规和政策推动了地方和部门的继续教育法规和制度的建立。天津、广东、北京、福建四省、市率先制定并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颁布了本省、市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地方法规。一些省、市以政府行政规章的形式制定了关于开展继续教育的规定。国家许多部委等政府机关也制定了对于本部门和行业的继续教育规定。在广泛的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1995年11月,国家人事部制定并颁发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30条)。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继续教育的制度初步形成。

三、我国继续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继续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集中地反映在国家制定的各项有关法规[①]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1.法律依据:依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教育法》。

2.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联系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动、有效地为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服务。

3.任务: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得到增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4.对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5.教育内容:主要结合本职工作,使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有关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

6.基地:主要依靠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专业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是重要基地。主管部门要组织和协调各种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设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实施网络。

7.经费: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还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多渠道解决,有条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可以建立继续教育基金。

8.组织管理:国家人事部负责全国继续教育的宏观管理,制定规划、法规,组织示范活动,进行协调和政策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的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本系统的继续教育规划、计划、管理和实施;社会团体、学术组织在继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继续教育活动,融通信息,提供咨询,促进横向联合,沟通国际交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做好本单位继续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企业将继续教育纳入发展规划,面向市场,根据需求,自主组织继续教育活动。

9.具体工作制度:按照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继续教育各项具体制度;对继续教育对象实行登记制度;对继续教育工作实行统计制度;对继续教育效果实行评估制度;对继续教育运行实行奖励制度。

10.权利与义务: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40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累计不少于32学时(以上学时数均为国家规定的最低限度,许多地区和部门的规定都高于这个标准,如北京市规定每年72学时);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要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经费和其他必要条件。专业技术人员要遵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服从所在单位安排,接受检查考核;在学习期间享受国家和本单位规定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在接受继续教育后,有义务更好地为本单位服务。

注释:

①国家人事部1995年11月1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标签:;  

我国继续教育的产生与形成_天津继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