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用于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钱江,张洪,魏云,李森,张茜蕾,吴映儒,刘竺,

(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 四川 达州 635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用于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7年2月收治的下鼻道穹窿顶部出血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行下鼻道局部出血点填塞压迫止血,研究组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区烧灼后行出血点填塞压迫止血。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的比对照组的复发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鼻道穹窿顶部出血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进行治疗,对于比较难治的下鼻道出血可以将对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区烧灼后行出血点填塞压迫止血相互结合,效果比较显著。

【关键词】鼻内镜下双极电凝;下鼻道穹窿顶部出血;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128-02

鼻出血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大多数的出血位置都在鼻腔的前段,这些属于耳鼻喉科的常见症。而下鼻道穹窿顶部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比较难治的鼻出血,一旦发生出血,来势比较凶猛,血流量比较大,大部分属于动脉破裂导致的出血[1]。这个部位比较隐匿、而且深,止血的时候填塞比较困难,所以不轻易止血。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7年2月收治的下鼻道穹窿顶部出血的患者60例,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后局部填塞压迫止血与单纯下鼻道局部出血点填塞压迫止血不同办法对其进行治疗,比较两种办法的止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7年2月收治的下鼻道穹窿顶部出血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3~70岁;研究组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25~65岁。所有患者都属于单侧出血,其中36例为左侧出血,24例为右侧出血。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位置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手术实施局部麻醉,让患者采取仰卧位,2%丁卡因加3支0.1%肾上腺素棉片将鼻腔粘膜表面麻醉收缩,将鼻腔内的血凝块吸出,再吸出下鼻道的积血。采用00的鼻内镜进入患者的下鼻道,如果患者的下鼻道穹窿顶部中后的1/3交界区出现如“火山口”样的出血点且呈现出泉涌或者是喷射状;黏膜表面有突起的红色的粟粒状,使用吸引管轻轻碰触后就会引起再次出血;黏膜的表面有鲜红色血性液在不断的持续渗出等现象就可以确定为下鼻道穹窿顶部出血。

对照组患者2%丁卡因加3支0.1%肾上腺素棉片将鼻腔粘膜表面麻醉,鼻腔粘膜收缩,将鼻腔内的血凝块吸出,再吸出下鼻道的积血。对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行明胶海绵加膨胀海绵局部填塞压迫止血。

研究组患者采用直双极电凝或小弯双极电凝对出血的部位直接进行电凝治疗,将血管的断端直接烧灼,使血管封闭。如果患者的局部出血比较凶猛,可以先采用丁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实施压迫,等待出血变少或者是停止以后再进行止血治疗。也可在出血周围进行烧灼,形状呈花瓣状,帮助刺激血管进行收缩,将血流量减少,最后再将出血的血管进行烧灼,达到封闭血管并止血的目的。止血完成后对出血区行明胶海绵加膨胀海绵局部填塞压迫止血。

所有患者实施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后静脉输头孢二代抗生素,术后鼻腔滴药用20毫升生理盐水+5毫克地塞米松+4万单位的庆大霉素点鼻。6~7天后取出鼻腔填塞物。鼻腔滴药每天2次。术后主要采用头孢二代抗生素维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治疗后1~3个月进行回访并记有无复发的鼻腔出血的患者。

1.4 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80%,研究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对其术后进行1~3个月的随访,对照组患者30例,三个月内没有出现出血的有26例,再次出血的有4例,复发率为13.3%,研究组患者30例,3个月内没有出现再次出血的有29例,有1例患者在术后的第3天鼻腔有少许的暗红色液体流出,大约有2ml,复发率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都没有见明显的并发症现象,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3.讨论

杨大章[2]等研究表明,中青年的鼻出血部位经常位于下鼻道的顶部,特别是比较喜欢发生在穹窿顶部中后的1/3的交界处。这可能与其局部的结果有关。根据血流的动力学可以看出,如果动脉压比静脉压高,在加之血管壁的粥样出现硬化,其破裂出血的几率远远超过静脉出血的几率。临床上经过证实指出心脑血管的破裂出血,最主要的是动脉性的出血,虽然静脉的血管壁 比较薄,但是他的顺应性比较好,不容易发生溃破的危险。因此,一般情况下,患者只要是下鼻道出血就应该主要考虑是动脉性出血的机会比较大。下鼻道穹窿顶部的动脉是来自蝶腭动脉的分支----鼻后外侧动脉[3]。如果鼻腔没有使用减充血剂,这个动脉就经常可见在附着于鼻外侧壁的下鼻后端根部前的1厘米处1平方厘米范围内搏动。因此,这种疾病的治疗比较棘手,治疗时将后鼻孔填塞可以压迫到鼻后外侧的动脉,这时就起到了止血的作用。

综上所述,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于下鼻道穹窿顶部出血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进行治疗,对于比较难治的下鼻道出血可以将对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后局部填塞压迫止血,效果比较显著。

【参考文献】

[1]陆佳,郭建林.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的51例疗效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4,01:44-45.

[2]濮晓萍,黄骁健.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106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35:4916-4917.

[3]刘刚,颜家渝,黄映红.鼻内镜下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78例体会[J].西部医学,2010,04:723-724.

论文作者:钱江,张洪,魏云,李森,张茜蕾,吴映儒,刘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  ;  ;  ;  ;  ;  ;  ;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用于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钱江,张洪,魏云,李森,张茜蕾,吴映儒,刘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