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的总体设计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论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的总体设计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论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大思路的总体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发展论文,总体论文,思路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人类正站在又一世纪交汇点上。新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界上真正大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问题更显得迫切和重要。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独具特色的务实风格,立足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正视国情现实而又放眼未来,从宏观上为我们勾划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思路。这就是:以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和根本任务,以改革开放和两手抓为动力和手段,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三步走为基本发展战略,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依靠力量,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到下个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深入研究邓小平这一思路的形成和设计过程,认真领会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邓小平这一思路的科学性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中一系列独创性理论观点的精神实质,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

(一)

发展问题,首先是发展道路,即社会制度的选择问题。邓小平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只能是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果只讲四个现代化,不讲社会主义,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为什么中国的发展必须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呢?邓小平讲了两点主要理由:

1.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从历史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正确结论。邓小平指出,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在寻求中国的出路。许多人包括孙中山,开始都想学习西方,搞资本主义,但行不通,后来改学俄国,提出以俄为师,才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又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但搞了二十几年,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中国人民坚决地选择了社会主义。

邓小平还指出,中国现在倒退回去搞资本主义更行不通。首先,中国如果倒退回去搞资本主义,肯定会发生动乱,乱就打内战,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就会出现几千万、上亿的难民,对中国和世界都是个灾难。其次,中国如果倒退回去搞资本主义,可能会有局部地区很快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最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都不可能解决。再次,现在国际市场已经占得满满的,国际垄断资本一心想把我国纳入它们的势力范围。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我国的独立就没有保证,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是一个资本主义的附庸国,而且就连发展起来也不容易。

2.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无限光明的前途。邓小平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但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解放前的历史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造成的。我国的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甚至是很严重的错误,但我们还是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没有取得过的进步。现在,我们已经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了过去所犯的错误,使国家又走上了安定团结、健康发展的道路。今后,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我们的发展还会更快。此外,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剥削。所以,尽管我们现在还很穷,就是到了2000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然是很低的,但按照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却可以使全国人民摆脱贫穷,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办不到。由于社会主义的这些特点和优点,所以社会主义可以使我国人民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才能有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

邓小平在强调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起来时,还通过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历史总结,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基础上,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回答,逐步形成了他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1989年5月,邓小平在接见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1〕邓小平这里讲的“理解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二是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性命题。他指出,马克思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他还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3〕可见,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关键是看两条:第一,是否坚持了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否坚持了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了首位,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两条,同时也正是邓小平新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基于这个认识,邓小平于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最核心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都应服从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同时也只有在生产力发展起来后,才能得到完全彻底的实现。这是因为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社会形态,而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优越、更先进、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社会形态。所以,邓小平讲,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5〕

(二)

正确认识一个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我们党在建国后曾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未能真正做到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设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和方法,因而犯了超阶段发展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中国历史、现实国情,提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指明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成功地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为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的实际表明,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不能脱离更不能背离这个性质来探讨我国社会的发展道路;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还很低,不能跨越这个阶段去追求那种不可能做到的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邓小平为我们党制定了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是党的总路线,是对党在一个时期内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政策、方法和途径的总概括。因此,党的基本路线实际上也就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在这个思路的框架内,邓小平又进一步系统地设计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方案以及相应的方针和政策。

1.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设计和制定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一系列方针政策。①吸取以往超阶段冒进的沉痛教训,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需要出发,在时间顺序上设计了分三步走,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②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国力、物力和财力,从保重点、促全面的角度出发,在空间格局上设计了集中资金和力量,由东到西逐步开发和选择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地区重点开发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生长点战略。③根据二战后一些后发展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对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科学判断,提出抓住时机,能快则快,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经济波浪式发展的战略;以及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改善人民生活的波浪式发展战略。④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实际出发,提出了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构想。这个构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指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形态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2.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阐明了改革的作用和性质,设计了改革的目标和蓝图。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还存在着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改革,社会主义只有死路一条。他还特别强调,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革,不是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根本性的、全方位的变革。改革的性质,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就其引起的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来讲,它又是一场革命,是对旧体制的革命。关于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按照邓小平的设想,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解决好党如何领导、善于领导的问题;通过下放权力,精简机构,转变职能,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决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问题。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适应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需要的、充满生机、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从立国之本和政治保证的高度,强调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并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邓小平多次反复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整体,任何一项都动摇不得,“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6〕其实,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一个新的东西,而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根本政治原则。邓小平的贡献,最重要的是根据改革开放的实践,赋予了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首先,邓小平坚持将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反复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总方针、总政策,二者共同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一方面,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改革开放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所以,新时期的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次,根据新的实践,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内容。①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综合国力的增强,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②指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不能再搞政治运动,更不能搞“四人帮”的“全面专政”,必须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建设,通过法律程序和法律手段来打击敌对分子和保卫社会主义制度。③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党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而不是过去那种无所不包的“一元化领导”。④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的教条主义倾向,要不断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

4.从组织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同胞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需要出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配备上,提出了“三个依靠”的战略构想。①提出紧密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支基本力量,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实现三步走的宏伟发展目标。②提出依靠各民族的团结和互助合作,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各民族的进步和繁荣。③提出建立和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民族振兴、国家繁荣、祖国统一。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

5.从实现基本路线规定的奋斗目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党的基本路线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奋斗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许多讲话和文章里反复地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廉政和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他还对广东同志讲,“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

(三)

立足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着眼解决中国问题而又时刻关注世界发展,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这是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社会发展大思路时的一个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一个国家的革命或建设不仅要以对“国情”的正确分析为前提,而且还要以对世界的科学认识为依据。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大思路的总体设计,就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和当今时代“世情”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从而更加具有科学性。

一、通过对当今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进一步坚定了一心一意搞建设和首先开发开放东部沿海地带的既定方略。时代主题问题,是关于一个历史时期国际形势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带全局性、战略性的中心问题,是各国共产党人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的总依据和基本出发点。过去,我们党长期局限于列宁关于“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基于这种判断,全党的工作重心难以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通过对变化了的国际形势的科学分析,纠正了过去的错误看法,作出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正确判断。基于这样一个判断,邓小平果断地调整了我国的内外政策。在对外关系上,提出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内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放在首位。在国内经济建设问题上,在进一步强调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同时,作出了首先开放东部沿海地带的战略决策。当苏东巨变后,党内许多同志把局势看得很严重,想重新调整对内对外政策,邓小平高瞻远瞩,坚持认为苏东的演变不会改变时代的主题,不能把形势看成一片漆黑,更不能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只要我们稳住,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形势就会发生变化。现在回过头来看,邓小平这个判断是多么的正确!

二、通过对当今时代特征的分析,进一步强化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邓小平指出,当今世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由于新科技革命的作用,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和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国际斗争中,军事手段的作用相对下降,经济、技术上的竞争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各国在重视国家安全的同时,已经开始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社会主义国家要想站住脚,也只有在这场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走在前面,体现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说服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无论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还是在治理整顿时期,邓小平都十分关注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问题。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8〕认为最使他担心的恐怕长期都是这个问题。

加快发展,这只是我们的一个主观愿望,能否做到,还取决于国际国内形势是否有利。邓小平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认为当前我国就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环境对我十分有利。主要表现在:①有可能争取到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和平国际环境,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使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搞经济建设;②当前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中,国际上,包括西方工业国家之间有许多矛盾和机会可以为我利用;③西方工业国家目前经济不景气,需要寻找新的投资场所,有利于我扩大开放,吸引外资;④亚洲地区政局稳定,经济活力较强,华人经济圈正在形成之中,有利于我国加强地区性的经济技术与合作;⑤由于新科技革命进程的加快,世界工业化国家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有利于我国加快进入国际市场。因此,邓小平谆谆告诫道:“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9〕

三、在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设计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和构想。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来,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和趋势在二战以后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得世界各国的社会再生产运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经济发展对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关起门来搞建设,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及时把握住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重要趋势和特点,作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科学诊断。正是从这个论断出发,邓小平系统地设计和制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1.规定了对外开放的目的和任务。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和任务在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加速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因此,在对外开放中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但这个方向不是简单地看引进了多少外资,办了多少三资企业,而是看是否有利于促进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大陆这个社会主义主体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基础。所以,对外开放胆子应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不要怕会伤害我们。

2.确定了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重点。邓小平指出,现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一类是西方发达国家,二类是前苏联东欧国家,三类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三类国家中,重点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因为我们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主要来自这些国家。邓小平在强调对外开放时,还强调对内也要开放,也就是搞活。就是要打破地区分割、条块分割,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3.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布局。针对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邓小平设计了由点到面,因地制宜,逐步扩大,多层次发展的对外开放战略。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先是于1979年设置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在取得经验后,又于1994年开放了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接着又开辟了沿海经济开放区。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联成一片,形成了一个沿海经济开放带。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结束后,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快沿边、沿江和内地省区的对外开放,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所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社会发展大思路的总体设计,显示出我们的总设计师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以中国的现实国情为基点,以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为经,以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基本格局为纬,把握中国发展的脉博和契机,高瞻远瞩地构思和设计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思路,为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我们坚定不移地循着邓小平同志设计的发展大思路走下去,生机勃勃地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中国将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21世纪。

注释:

〔1〕〔2〕〔3〕〔4〕〔5〕〔7〕〔8〕〔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1、63、373、225、378、356、375页。

〔6〕《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59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的总体设计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