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区域布局格局与区域生产力优化_小城镇论文

江苏省城市区域布局格局与区域生产力优化_小城镇论文

江苏城市地域分布格局及地域生产力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域论文,江苏论文,生产力论文,格局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江苏城市分布总体格局优势分析

自1980年以来,江苏的城市化走上了较为健康的发展道路,不仅速度加快,而且显示出城市化与经济起飞的过程密切相关。全省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开始转向以城市为重点,1982年召开的第二次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发展方针,以及“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发展构想。一方面充分发挥沿江地区基础好的优势和潜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又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发苏北,从苏南向苏中、苏北梯度推进,促进全省城镇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江苏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明显优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沿江地区大中城市发展较快,出现集中趋势。由于江苏沿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业项目布点集中,开发区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使得沿沪宁铁路、沿长江地区的大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性质表现出多功能和综合发展的趋势,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城市规模效率梯度的作用使得高等级城市人口集中趋势进一步加强,产业和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数量随着城市层级的提高而增多,江苏大城市超前发展的势头强劲。

(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密集区逐步增多。江苏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由于交通运输网络的逐步完善,城市化的内向性或集聚性因素的作用大大加强,在生产力高度集中与城市逐步扩展时,城市化范围从城市区域发展到农村地区,尤其是郊区与远郊区工业镇的城市化不断扩大,城市、重点中心镇、开发区、工业小区之间联系密切,一些城镇已组合成有机结合的城镇群体。特别是沪宁沿线地区和部分沿江地区,不仅大城市之间的小城镇、工业卫星城镇不断增加,而且与大城市外围的一些中小城镇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城镇群区。

(三)全省城镇体系比较完善和合理。全省现有特大城市南京、徐州,大城市无锡、苏州、常州,中等城市南通、镇江、连云港、扬州、盐城、淮阴、泰州,小城市宿迁、锡山、江阴、张家港、常熟、武进、吴江、宜兴、吴县、昆山、丹阳、太仓、通州、启东、海门、江都、泰兴、东台、溧阳、如皋、兴化、大丰、靖江、句容、邳州、高邮、姜堰、扬中、金坛、淮安、仪征、新沂。城市等级结构分布合理,全省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之比为2:3:7:32。加上县城、县属镇115个,农村集镇1800多个,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省域城镇体系。

(四)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格局。江苏农村市场经济较发达。近十多年来,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使小城镇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带来了农村小城镇量与质的变化,小城镇由分散向集中阶段转变,并成为江苏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沿江沿海城市化的发展出现多元化和多层次性,既有许多城市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的工业卫生城镇,发挥着大中城市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与辐射作用;也有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小城市、小城镇迅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江苏的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大中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化为城镇人口,使城镇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全省形成不同类型的职能城市。在我国沿海沿江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受江苏工业化与社会化发展水平以及城市本身的区位、功能作用和人口规模的支配,加之受到上海国际化大都市规划建设的辐射影响,江苏已形成一批不同类型的职能城市。一类是省一级并含有省际意义的综合性城市,主要是南京、无锡、徐州三市。南京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省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科技中心,也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经济中心,正在日趋走向国际化、现代化。无锡为全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工商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徐州既是全省重要的工矿城市、商贸都会,又是国家级的交通枢纽。另一类是沿海、沿江重要的港口工业城市,主要是南通、连云港、镇江、江阴和张家港市。江阴和张家港市近几年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取得突出成就,闻名全国,这五个城市地理位置与建港条件优越,在江苏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对外贸易,江海运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再一类是区域发展中心与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主要是苏州、常州、扬州三市。苏州市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与风景园林城市,正在建设中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扬州市是江苏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州市是江苏重要的加工工业城市,也是全国中等城市的“明星”,其工业经济十分发达。具有省级意义的风景旅游城市还有南京、无锡和连云港等。还有一类是地区级的工商和工矿城市,也是省内各地区农副产品与工业品的集散中心,主要有盐城、淮阴、泰州、宿迁、仪征、常熟、宜兴、昆山、新沂、淮安、丹阳等市。这些城市一般规模还不大,多数为我省地方一级的工商业与工矿业城市,有些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加工工业城市,其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现正在扩大规模,成为各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六)江苏正在形成一批现代化功能日益增强的城市。江苏许多城市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与沿海地理区位的作用加强,城市现代化功能不断增强。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经济体制发生很大变化,除了城市本身工业职能与第三产业的服务功能加强外,又引进了大批外向型企业,开发了许多新的城市新区,使得原有“工业生产型”的城市开始向多职能转变,这种变化在苏南地区许多城市尤为明显,不少地方的经济与建设面向国际化,并与国际经济逐步接轨。城市的发展不再仅仅是区域生产中心,而且也变成了区域或省际的流通中心、金融贸易中心、交通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不少城市的外向化程度与市政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并与亚太地区一些国际城市加强合作与接轨;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区域作用日益明显,不断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物资、信息和科技文化的交流等,发挥着中心城市的组织生产、组织商品与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巨大作用。

二、江苏城市分布总体格局的劣势分析

由于江苏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人口密度高,每平方公里已超过700人,达到了某些国家城市区域人口密度的标准,南北差距明显,使得江苏城市分布总体格局存在诸多劣势。

(一)地区城镇化差异明显。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不平衡,在不同的地域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下,必然诞生不同的农村产业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对城镇影响的方面、方式、层次和程度亦不相同,从而形成苏南、苏北两个差异较大的区域城镇类型。苏南城镇多为乡镇企业集聚之地,工业职能较强,企业较少分散,区域城镇体系较为合理,区域城市化水平也较高。而苏北地区由于水资源不足,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从而影响了城镇的发育。全区城市与城镇规模小,地区内部的运输网络尚不完善,城镇体系尚未形成,中心城市与广大区域缺少联系的纽带,影响了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吸引功能,使得苏北城镇化水平较低,与苏南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省内城镇发展不平衡。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大中城市多,城镇密集,而苏北地区大中城市少,以大量小城镇为基础的结构,导致地区性的中心城市规模偏小,经济中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集中表现为中小城市经济实力不强,外向型经济薄弱,城市人口规模偏小,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辐射与吸引面有限,形成“小马拉大车”现象。而且相比于苏南,苏北地区城镇经济结构类同,产业特色不多,各城镇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市和县城的工业结构多以纺织、机械工业为主体,缺乏行业主导和拳头产品,行业之间的互补性、联系性不强。造成苏北城镇发展与苏南城镇发展的极不平衡。

(三)城市空间结构不协调。江苏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市区与郊县、区经济发展失衡,梯度差大,融合度低,农村和城市间处于一种半封闭、隔离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苏北城市的主导产业创新、组织能力弱,难以与周围地区建立起广泛、集中的经济联系网络。城乡间要素流通渠道不畅,缺乏自动调节要素流动的多种市场,使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不到优化组合。苏北小城镇发展与城市化要求不相适应,远未形成一个发育良好的城镇体系。苏南已建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群体,相比之下,苏北小城镇则显得稀疏零落。苏南城市群发达,而苏北城市群发展滞后,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中心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处在两个轨道上,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制约关系,缺乏与苏南相似的城市群关系。

(四)城市地域布局不合理。这是影响江苏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城市地域分布不合理也就是地域生产力布局关系不合理,具体表现在江苏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的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市”政策性说明不清楚,经济发展区域划分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没有从城市发展关系来划分区域经济关系,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不能发挥;区域“发展极”没有明确定位,而且主体“发展极”和小区域“发展极”都没有操作性的说明。正是由于区域城市化缺乏管理层次上的人为驾驭,造成了城市地域布局的不合理。

三、江苏城市地域的生产力构成新构建设想

为改变江苏城市地域布局的不合理状态,必须加强对区域城市化发展中的城市群、带的全方位研究,提高对区域城市化管理的驾驭能力,优化城市布局结构。

(一)确立新的城市化发展支点。努力寻找世界范围发展的参照系,创建新的“城市体系”,确立新的城市化发展支点。把江苏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前景放在太平洋经济圈的竞争结构中。把苏锡常放在长江三角洲中的主体发展区的位置上。必须明确苏锡常的城市发展仍然只是在一种初期城市化阶段,与世界大都市发展区相比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发展进程上,更表现在内在机制、规律和模式上。优化苏南城市化结构性布局,是要把苏锡常城市群作为一个有机区域整体推行“苏锡常经济一体化关系”,而且应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全方位一体化发展。要贯彻苏锡常发展的整体性原则、苏锡常的协同发展原则,并摆脱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走苏锡常大城市区的发展模式,其经济结构演变主要从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型。由初期城市化的“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向现代化的城市群结构转变。苏锡常应确立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操作性规则,应注重“城市现代化完成区”的建设。

与苏南比较,苏北在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上,还没有形成地域经济关系的城市化合理布局。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首先要发展苏北的城市人口,应从全省整体区域经济发展上去进行城市合理布局。确立苏北经济区的整体发展核心区,特别是在城市的发展中确立区域经济的城市“发展极”。为此,从省区战略上,应确立以连云港为苏北城市群的一级“发展极”,以徐州、淮阴、盐城和宿迁作为二级发展中心,构成一个沿海与沿“桥”、沿运相连的发展结构。同时确立苏北农业县城区域的人口集聚中心城镇,走出传统经济的模式,使农业适应城市与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摆脱传统农业的乡村生活状态,使农业县的农业人口转变成为“城镇人”。建立上述苏北城市化发展三个层次的发展结构关系,以缩小苏北与苏南在城市发展上的差距。

在以连云港为苏北城市一级“发展极”的条件下,可考虑徐州和苏中的南通为次级“发展极”。通过加大投资,加快开发,使这三座城市产生强大的“极化、扩散”效应,形成苏北与苏中地区城市相互依存的格局,建立苏北、苏中结构性、依存性关系。同时应当在苏北与苏南城市间建立互补性的“姐妹城市”关系,建立良好的特殊的互助关系,以优化江苏城市布局结构体系。

江苏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定位,还应确定以江苏的中心城市为发展基地,积极参与国际范围的经济竞争和资源再分配,同时,努力保持在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和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的地位。苏南城市群要以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交通设施、国际性金融和保险的高度集聚及第三产业的主体性为重要特征的世界大都市群为目标,以使江苏经济发展的主导型经济结构先期与世界经济接轨,从而形成江苏城市化持续发展的新型要素。江苏城市化的发展不能忽视江苏“滨江沿海”的区位优势,在沿江城市有较大发展的前提下,占据国际经济发展的最前沿,特别是占据沿海经济的沿海城市发展的最前沿,在江苏沿海确立新生长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极”,进而能直接参与太平洋经济圈的竞争。确立建设有国际影响的大城市,在国际大区域经济中发挥较大作用的城市化目标,要创造有江苏独特风格的国际型都市群,使江苏城市化迈向城市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的更高层次。使江苏城市形成独特的整体型经济关系,并以这种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整体优势,进行对外经济贸易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发挥江苏城市群的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

(二)加快发展和提高小城镇。随着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应使江苏小城镇的发展迈向更高层次。在加强省、市城镇体系规划和乡镇规划的条件下,进一步鼓励其发展,政策上充分放开,使其进一步发挥在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中的作用,发挥其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重要和发展条件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从过去的限制农村人口转移流动,转到有计划地指导人口和劳动力流动,逐步对农业进行集约化经营,有步骤地鼓励农民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靠拢建房,引导农村向中小城镇集中、定居、就业。依靠农民和社区集体经济的力量,使农村人口职业转移和居住空间转移结合起来。通过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带动小城镇建设,加快整个城市化进程,通过在沿江、沿湖地区农村开发兴建以旅游、娱乐、休闲、水上运动为主体的旅游度假区,把水乡集镇建成现代化的小城镇,以此推进沿江、沿湖地区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调动各方面力量,把小城镇建设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适应、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形成政治中心型、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交通枢纽带、旅游开发型、卫星镇型、一镇一品型等各具特点和个性的小城镇。通过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和提高,以其日益增强的吸收辐射、聚集增效功能不断把乡镇企业推向更高的档次,进一步发挥出小城镇沟通城乡活跃经济的功能,以及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和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

准确把握江苏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在苏南,以小城镇为主体的经济地域结构正在向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城镇体系演变,而且由于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小城镇发展的集聚力相对有所下降,小城镇的发展、扩张速度已经趋缓。这个地区小城镇的发展重点是内涵式提高。而在广大苏北地区,由于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小城镇的发展特别是中心小城镇的发展应得到积极的鼓励和扶持,以使它的发展能起到以较小的投入、较低的市政费用,而维持自身的运转,接受大城市、苏南地区工业的扩张,集聚本地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推动腹地经济的发展。

努力提高小城镇发展质量。合理制定小城镇建设用地标准,把小城镇建设推向社会化法制化的轨道,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区别发展小城镇。“富规划、穷建设”,“长计划、短安排”,“宁可先搞好局部也不凑合全局”。在把握小城镇在区域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联系,弄清小城镇发展的余地和应该发挥的作用的前提下,确定小城镇的布局和规模。对人口规模已经较大的县城镇,今后的人口增长应采取稳步适当增长的方针。多数乡镇小城镇则应重点发展。注意在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发展新型、高层次的第三产业。

(三)积极发展大中城市,构建江苏城市大格局、大系统。大中城市在全省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更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特大、大中城市占地少、集聚效益高。从全国1994年城市用地按每平方公里创造的工业产值分析,中等城市是小城市的7倍,大城市是中等城市的1.6倍,特大城市又是大城市的6.4倍,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比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均用地高约90%,江苏现有的特大城市南京由于所处区位优越,腹地广阔,应当进一步发展。要加强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的指导、驾驭,在理论上形成大都市圈与城市经济圈建设构想,构造江苏城市的大格局、大系统。对目前中小城市中发展条件比较优越者进行培植,促使其发育为大中城市,不仅能获得较大的城市人口容量和城市产业规模,也能获得较高的城市内部效益,并发挥小城镇难以起到的区域增长中心的作用。确定这样的中心城市发展策略,对江苏区域发展的意义极为重大,特别是要根据江苏人多地少、经济密度高和城市发展条件好、制约少的省情,积极发展大城市。对涌入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农民要引导他们离土、离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更应当逐步创造条件,让他们能进入城市定居、就业。

不仅苏南要发展大城市,苏北同样应积极发展大城市,要全面提高苏北现有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提高它们的地位。由于中心城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水平、人口素质等在区域内相对优越,在这类城市中追加投资,容易获得较大的边际生产力和集聚效益。相当一部分小城市和县城可发展为中等城市,以发挥人口集聚效应,加快改变苏北城市规模过小,对周围的小城镇和农村带动作用不大的现状。适应推进现代化的需要,适时将全省具有一定条件的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本着有利于重新组合新的区域优势,有利于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增强辐射、集聚功能,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统筹安排和减少重复建设等原则,适时调整行政区划,适度扩大城市规模,以促进新兴大中城市的成长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大力营造新型城市群及其“发展极”。从江苏实际出发,发展结构合理的城市群,并注意营造城市群的“发展极”。根据增长极理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江苏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主要内容的整个经济的现代化,其增长轴心将转变为城市化推动,而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特点就是所谓“极化”现象,将出现人口、生产要素向优势空间加速集聚,而少数优势区位城市将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极”,并通过这些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江苏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中心城市的辐射和集聚能力,全省将形成苏锡常、宁镇扬泰、徐连淮宿、通盐四个城市群。苏锡常地区是江苏也是全国城镇最密集、对腹地辐射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受到将崛起为国际经济中心的上海的强大辐射。处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大发展极—上海和二大支点—南京、杭州之间的“核心地区”。应确定以世界上发达地区的城市群为参照体,使苏锡常成为一个在完成城市化后,在中国率先进入城市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地区,并将发展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带。这就要改变这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实施整体城市化,小城镇不再是独立的城镇体系,而是大城市带“城市化区”的有机构成,是大城市带体系的补充部分。要确定以江苏两大省域经济中心之一的无锡作为这一城市群的“发展极”。无锡市区与苏州市区、常州市区都应保持与上海相近的发展水平,成为国际性的现代化大城市。可考虑建构无锡都市圈,作为加速江苏都市区域化的一大工程。

宁镇扬泰地区是江苏的准发达地区。这一城市群,应凭借邻近上海和苏锡常的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国家的“长江战略”。在苏中地区形成一条东西向的沿江城市发展带,作为苏南和苏北经济发展衔接区。目前虽然这一区域结构并不紧密,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但发展潜力巨大。江苏必须十分重视发展这条苏中沿江城市带。应确定南京作为宁镇扬泰城市群的“发展极”。南京是江苏的政治、经济、文教、科研、交通和通讯中心,也是华东地区和长江下游的重点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之顶点,长江万吨级海轮航运之末端,江、城的有机结合使南京有着巨大的区位优势。然而目前的南京不仅城市经济辐射功能在总体上表现较弱,而且上海的城市经济辐射功能在南京呈衰减的状态,似乎成了上海城市经济功能向外辐射的“阻塞区”。为此应当进一步确立南京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南京作为江苏首位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建构南京国际化大都市圈,作为加速江苏都市区域化的又一大工程。扩大南京城市化区面积和城市化区人口,扩大南京卫星城市的规模和水平,创建大型生产要素市场,并对上海的经济辐射采取“主动接受”的方式,在与上海和苏锡常的比较发展中扬长补短。使南京都市圈成为上海都市经济辐射的“超导区”,成为对宁镇扬泰地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的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发展极”,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的副中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徐连淮宿地区是江苏的欠发达地区,城市基础设施较差,综合服务功能相对薄弱,应加快发展现有中心城市,培育新的中心城市,形成徐连沿“桥”(新亚欧大陆桥)大、中城市带和淮宿沿运(大运河)中小城市带。应确定连云港为这一城市群的“发展极”。按照国家布局规划,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我国海洋开发的三大特殊区域之一,要建成连结太平洋西岸和中亚地区的交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成为江苏淮海经济开发区的龙头,成为苏北地区潜力最大的增长极。从中国沿海城市经济看,连云港还应该从沿海三级“发展极”,向二级“发展极”迈进。

通盐地区是一个发育尚不完全的潜在城市群。目前城镇实力较弱,城镇网络不完善,缺少大城市。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苏东”。提高接受上海辐射的能力,与连云港呼应发展。要建立江苏沿海中小城市带,扩大中小城市规模,强化集聚城市人口,使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以县城或重要城镇为中心的发展格局。要确立南通为这一城市群的“发展极”,南通是长江口北翼的门户,起着苏北与苏南的跳板的独特作用。要使其发展成我国沿海经济的三级或二级“发展极”。

大力营造城市群“发展极”,要确定以改革推动发展的方针,积极推进这些中心城市的综合改革,以奠定其作为“发展极”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功能的微观基础和全面的制度环境。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江苏省城市区域布局格局与区域生产力优化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