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OV语序与“来、去”句处所题元的位置论文

VO/OV语序与 “来 、去 ”句处所题元的位置

王全华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 :通过观察阿尔泰语系、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南亚语系、南岛语系语言“来、去”句中处所题元的位置与VO/OV语序的和谐角度出发探讨汉语方言的语序问题,为汉语语序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对于汉语方言语序的差异,我们认为吴语是语言自身演变的结果,而西北方言和粤语是受语言接触造成的。

关键词 :“来、去”;处所题元;类型学;语言接触

作为语言类型学发展的里程碑,当代语言类型学的建立是以格林伯格(Greenberg. Joseph H,1915-2001)的奠基之作《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为标志,甚至当代语言类型学也以语序为中心课题。世界上语言的语序共有SVO、SOV、VOS、OVS、OSV型六种,在这六种语言中还存在使用数量优劣的差异,其中既符合主语居前又满足动宾结构完整性的SOV和SVO占绝大部分,而OSV则十分罕见,在格林伯格(1966)中基于30种语言的样本,提出了45条蕴含共性,在这45条蕴涵共性中也可以看出,小句基本成分(S、V、O)的相对语序蕴涵了一系列其他成分的语序。[1]Lehmann(1973)和Vennemann(1974)将语序简化OV和VO,并认为V和O的语序影响了其他句法特征,并赋予了动宾结构的核心地位。[2-3]Dryer(1992)也以VO和OV为基本参项对625种语言的考察,发现了一系列与VO和OV语序关系密切的句法成分。[4]因此,VO和OV成为了区分语言类型中最为成功的划分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即VO和OV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蕴涵了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句法语序。

语言类型学以参项为起点,而类型比较也只能把部分范畴拿出来作为参项,然后比较不同的语言方言在该参项下表现为哪一种属性(刘丹青2005)。[5]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参项选择。句法上,处所题元是一种相对于位移动词“来、去”谓语核心的语义关系,我们将尝试以“来、去”句中处所题元位置为比较参项,在形式角度探讨跨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来、去”句中处所题元位置与VO/OV的语序和谐关系,并对出现语序差异的原因寻求解释。

一、汉语方言中的表现

汉语从古至今都不是典型的SVO型语言,并且汉语南北方言的类型存在着差异。桥本万太郎(1985)认为,汉语方言存在从南方方言顺行的VO结构到北方方言逆行的OV结构过渡的状态。[6]刘丹青(2001a;2001b)则通过比较广州话、上海话、北京话三者在“来、去”句处所题元位置上的差别,反映出粤语VO性最强,北京话其次,吴语最弱。[7-8]如表所示:

表1 广州话、上海话、北京话三者在“来、去”句处所题元位置上的差别

(注:A式是广州话的常规用法,B式是老北京话的常规用法,C式是上海话的常规用法。)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广州话的处所题元更倾向后置于动词,北京话老派不接受处所题元位于动词后的情况但是新派可以接受(刘丹青2001a认为北京话新派A式不排除是受粤语的影响[7]),而处所题元前置于动词需要用介词“到”引介,这是北京话的常规说法。上海话和广州话形成对比,容易接受处所题元在“来、去”前,具有OV型语言的倾向。

汉语方言中表达“来、去”句中处所题元位置不外乎以上A式、B式和C式三种情况。接下来我们讨论其他汉语方言“来、去”句中处所题元的情况。

jam6kei5o5pai1ni5, ni5jou5mei2?今晚我去你家,你在吗?

(1)平话

南宁平话:今晚来我屋食饭,好嘛?(今晚来我家吃饭,好吗?)(余瑾2016)[9]

黎语支:

赣语

芦溪赣语:你来我该里。(你到我这儿来。)(刘纶鑫2008)[10]

渠去外婆屋里。(他到外婆家里去。)(刘纶鑫2008)[10]

其次,汉语方言中符合B式“介词+处所题元+来、去”的方言除北京话外,还有部分湘语。湘语的处所题元位于“来、去”之前,林素娥(2006)认为“到+终点+来/去”为湘语优势句,这和普通话接近。个别方言还发展出“来/去+终点”的后置式。[11]

The in-phase correlation results of the late branch are:

4.1 温度:许多人在蔬菜育苗时,往往只注重空气温度,而忽略了土壤温度,然而在早春蔬菜育苗时的土壤温度偏低却是普遍存在的。如何解决地温偏低的问题呢?首先可利用周年生产的温室或酿热物温床、电热温床等来进行育苗;也可在早春的棚室内用架床或离地床育苗;也可利用育苗箱、盘在火炉、烟道等热源附近育苗;也可在棚室或露地挖床坑,在床坑下铺30厘米厚的防寒草,如稻毛、稻壳、树叶、豆皮、杂草、粉碎的秸杆等。

最后,汉语方言中符合C式“处所题元+来、去”的方言除吴语外,还有闽语、晋语、西北官话。

闽语以处所题元在“来、去”之后为常规用法,虽有“处所题元+来/去”的用法,但是受话题影响,如:

(2)大桥话:伊上海有去着,我未去着。(秋谷裕幸、陈泽平2012)[12]

n33nai33mau33ma35jan11.这时他回家。

(2)抑尘效果明显。该装置采用密闭收集和超声波雾化除尘技术,将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硫磺粉尘加以处理,起到了降低现场粉尘浓度的作用。

西北方言处所题元也前置于“来、去”,如:

(3)西宁话:a.家上海去过,我没去过。(张成材1980)[13]

b.昨晚夕,我你家里去了。(张成材1994)[14]

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域生境质量变化的空间特征,通过对研究区域2009-2012时间段的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综合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林地分布较多的区域,生境质量下降的较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虽然发生变化的区域较少,但是因为在主要水域用地即湘江两岸,分布较为密集的是人类活动相对活跃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故而部分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分布区域的生境质量有所下降。

c.会罢了,你我家来给一挂。(同上)[14]

经过上述分析,发现IEC 61375标准中存在矛盾之处,如果T_LI小于T_ST(如果RPT与源设备距离较近,可忽略线路延时),将导致RPT在某些特定工况下无法正常转发数据帧,而T_LI由t_source决定。通过简单计算可得知,t_source应大于4 μs,那么其取值范围将变为4 μs

西宁话的处所题元倾向前置于“来、去”,与西宁话受藏语等SOV型语言的影响有关。排除了话题化的干扰,我们更多地看一看西北方言和晋语处所题元的情况,如(5):

图10为电压补偿后各变流器输出电压的仿真结果。由图10可以看出,小扰动发生后,各变流器输出电压动态响应过程中超调量较小,响应较快,上下波动范围不超过5 V,且输出电压稳定在额定电压,满足了负荷可靠供电的要求,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验证了本文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4)西北方言

同心话:我们也北京很没去过。(钱曾怡2010)[15]

hei1 ?hi2. 上街。

西安话:我北京去啊。(孙立新2010)[16]

临夏话:你我家里来,吃头没有,喝头没有。(谢晓安等1996)[17]

晋语

佳县话:你白云山去来没?(你去白云山了吗?)(邢向东2006)[18]

清涧话:你西安去去来没?(你去西安了吗?)(同上)[18]

延川话:你到西安去去来[ts??53k??54lai42]也没?(同上)[18]

我们在孙立新(2010)关中51个方言点语法例句“我到北京去”的对照表中发现,只有商州话说“我去北京(去)呀”,其余50个方言点大多是“我北京去”或“我到北京去”。[16]可见,西北方言和晋语的处所题元也倾向前置于“来、去”。

综上所述,粤语和湘语的处所题元后置于“来、去”,北京话的处所题元可前置也可后置于“来、去”,吴语的处所题元前置于“来、去”(话题化的影响),闽语也有类似吴语的情况,西宁话等西北方言和晋语的处所题元前置于“来、去”。通过“来、去”句中处所题元的不同位置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方言中的语序确实存在着差异。以上反映的是在汉语方言区中“来、去”句处所题元位置与VO/OV的语序关联,粗略地可以表现出VO语序中处所题元倾向后置于“来、去”,OV语序中处所题元倾向前置于“来、去”。但是只在汉语方言区里看不出两者关联性的强度,加之样本太少,还不足以充分地显示出两者语序的和谐性。

汉语周边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汉语的演变也与邻近的少数民族语言密切相关。我们将通过探索汉语周边的阿尔泰语系、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南岛语系、南亚语系“来、去”句中处所题元位置与VO/OV的语序和谐,并尝试运用语言接触理论来解释汉语南北方言中“来、去”句中处所题元位置差异的原因。

三、民族语中VO语序中的关联

汉语周边的VO型语言主要包括小句基本语序为SVO的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南亚语系以及小句语序为VSO的南岛语系。我们按照语族-语支的模式来观察少数民族语言中“来、去”句中处所题元的位置。

(一) 壮侗语族的语序关联

壮侗语族也称“侗台语族”包括侗水语支、黎语支、仡央语支三个语支,都是SVO型语言,形态上属于分析-融合型语言。且与南方汉语方言接触频繁。

(5)台语支:

壮语: ni5pau6ti1pai1lau5ai1/ pa5 / me6 . 你啥时候去老师/爸爸/妈妈那里。

崇拜总是首先表现为祭祀,在良渚的莫角山遗址发现有巨大的土台,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良渚人的祭台。良渚人就是在这里祭祀天地的。具体的祭祀情景我们已是不可知了,但是,它们留下了两种重要的祭器,这就是玉璧与玉琮。玉璧是用来祭天的,而玉琮是用来祭地的。

你 何 时 去 老 师 爸爸 妈妈 (黄阳、程博2010)[19]

wan2kei5ni5ma2o5mei2?今天你来我这里吗?

天 这 你 来 我 吗? (同上)[19]

首先,汉语其他方言中符合A式“来、去+处所题元”的方言除粤语外,还有平话、部分赣语,如:

晚 这 我 去 你,你 在 吗? (同上)[19]

傣语: kau2i2khau34ti3k5h2ji4sia2khau1li3.我吃了饭要去依香家玩。

我 吃 饭 了 要 去 家 依香 他们 玩(罗美珍2008)[20]

xau1ma2hn2se5se5.他们经常来家。

他们 来 家 常常 (罗美珍2008)[20]

侗水语支:

侗语: sai55jau11pai33jan11 . 让我回家。

让 我 去 家 (邢公畹1985)[21]

杉洋话:伊上海有去着,我未去着。(同上)[12]

这 时 他 来 家 (邢公畹1985)[21]

毛南语:2ta1jan1pa0 . 你到家里来吧。

你 来 家 吧 (张景霓2006)[22]

man2pai1 h?3ljeu6 . 他去赶集了。

他 赶 了 (张景霓2006)[22]

公公还在从兰州赶回宁波的路上。周启明第二天手术,身边不能没有人。钱海燕赶回诸暨有些不现实,她只能在心里对外婆说对不起。

今个暑假我哋去北京耍。(这个暑假我们去北京玩儿。)(余瑾2016)[9]

黎语: pe?1plo?3 . 回家。

来 家(孙宏开等2007)[23]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水是极其重要的意象,如《阿黑小史》中的雨、《长河》中的辰河和《三三》中的溪水。从原型层面探究水意象,是原型视域下研究沈从文小说的另一个热点话题。

11月26日,巴林国王哈马德和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在巴林谢赫伊萨空军基地,为两国间第四条输油管道的开工建设举行揭幕仪式。据报道,沙特-巴林新输油管道全长112千米,日输送能力将达35万桶。

思想文化与生产经营的关系,如果用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辨证观点来看,就会发现,如果思想文化工作做得好,是能够促进生产经营建设发展的;如果思想文化工作做得不好,就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甚至会阻碍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因此,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文化只有融入生产经营,围绕生产经营做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去 市街(孙宏开等2007)[23]

以上是壮侗语族处所题元位置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处所题元都后置于“来、去”,和VO型语序相和谐,甚至在壮语中连指人名词和人称代词也可以表示处所,位于“来、去”之后,体现了壮侗语的强VO性。黄阳、程博(2010)依据Talmy空间结构概念化的理论指出,指人名词“外婆、姑、老师”和人称代词“我、你、他”指代是客观存在的人物,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由于可以被识别,并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体积,从而可以被定位,完成了“由实体到处所”的空间概念化。[19]

他 去 过 北京(孙宏开等2007)[23]

仡央语支:

拉基语: kje31vu44khui55i44?a35o44li35. 他去河里抓鱼。

他 去 河 水 抓 鱼(李云兵2000)[24]

m?55ti31ko44?e44ī55a44tje44na44qha44lei44. 你到这里多久了。

40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民务实,担当作为,着力维护人民群众资源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你 来 到 这 有 多少 久 了 (李云兵2000)[24]

仡佬语: i33vu13e13pe42tn44. 我去过北京。

我 去 过 北京(贺嘉善1983)[25]

村语: ma5 zai3 ku?3 b?k1 ke?2. 他到过北京。

(二)苗瑶语族的语序关联

苗瑶语族也是SVO型语言,形态上属于分析-融合型语言,包括苗语、布努语、畲语、炯奈语、勉语等。苗瑶语族归属划分上存在着不同声音,(美)白保罗则主张苗瑶语族归入他所创立的澳泰语系,李方桂等国内学者认为苗语和汉语有发生学关系,应归属汉藏语系的一个语族。这里我们遵从国内传统,将苗瑶语族视为汉藏语系的语族之一。

(6)苗语: pa55lji11qa44tu11lo11lei44ɛ35.榜莉挑柴到家。

榜 莉 挑 柴 来 到 家(王辅世1985)[26]

“凯唯粉”和“源唯粉”的争端之后延伸到了线上。而粉丝的线上行为极易放大,粉丝在心理上更容易被感染,从而产生群体极化现象,产生不当的冲突和争端。粉丝在集体行动中经常容易迷失自我,产生去个性化的现象。如2017年凯唯粉”和“千唯粉”因为水军互黑事件触发骂战中,粉丝用尽网络手段人肉对方粉丝,咒骂对方家庭成员,评论不堪入目。最后公司发出律师函对恶意传播不当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予以警告,事件逐步平息。而后粉丝之间的冲突关系慢慢长时间渗透到粉丝社群的网络空间中,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典型事件的刺激和助燃,矛盾也不会升级,但是反映矛盾关系的言语和行为则需要粉丝们的日常经营,成为粉丝文化构建的重要部分。

nen55no35mo11?u33sen55.他要去省里。

他 要 去 里 省(王辅世1985)[26]

勉语: ?a33tha53i24pun53kwa53i42wi24k33pu33. 我们大家去广西做工。

我们 大家 去 广 西 做 工 作(毛宗武2004)[27]

a33tau31tu42kan42ta31na35hjɛn42ɛ24?u31. 他们自己来这里牧牛。

他们 自己 来 这里 看 牛(毛宗武2004)[27]

以上是苗瑶语族处所题元位置的情况,处所题元也都位于“来、去”之后。

(三)南亚语系的语序关联

南亚语系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广西等地。小句基本语序一般为SVO,形态上属于分析型语言,包括孟高棉和越芒两个语族,中国境内主要有佤语、克蔑语、布兴语、俫语、布朗语等。

(7)克蔑语:53?a35khah31fai5553. 我去集市买肉。

我 去 集市 买 肉(陈国庆2005)[28]

俫语: qa3an1i3sam5tin3u53u1mu2khan1ni3.

明天 他 八 点 钟 左右 来 这里

他明天八点钟左右过来。(李旭练1999)[29]

u2le2qh1i4k5qe2.去山上干活。

去 山坡 做 活路(李旭练1999)[29]

以上是南亚语系处所题元位置的情况,处所题元也都后置于“来、去”。

(四)南岛语系的语序关联

南岛语系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分布广泛,西起台湾,南到新西兰,西达马达加斯加,东抵复活岛。大多属于黏着型语言,词缀和重叠是主要构型手段,基本语序大多为VSO,我国的南岛语系主要分布在台湾。

(8)布农语: mais ni-as mu?huhuma hai kau akuantina tantatuu.

介 不 你 劳动 助 去 我这里 玩耍

如果你不劳动,就到我这儿玩玩吧。(孙宏开等2007)[23]

泰耶尔语:akij sakumusamnka. 我要去台北。

要 我 去 台北(孙宏开等2007)[23]

以上是南岛语系处所题元位置的情况,处所题元也都位于“来、去”之后。

(五)总结

通过分析SVO型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南亚语系以及VSO型南岛语系14种语言处所题元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处所题元位置都比较固定,都后置于“来、去”而且大都不需要介词引介,“来、去”句中处所题元位置与VO语序相和谐。

四、民族语中OV语序中的关联

汉语周边的OV型语言主要包括小句基本语序为SOV的阿尔泰语系和藏缅语族。

(一)阿尔泰语系的语序关联

阿尔泰语系是黏着型语言,格缀发达,主要通过词干加附着性词缀表示语法意义,小句基本语序为SOV。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三大语族,三个语系地理位置上自西向东连续分布。徐通锵(1991)提到北方的阿尔泰语系在历史上和汉语有过密切接触,对汉语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影响。[30]

(9)突厥语族

维吾尔语: u bu jɛrgɛ kelip tur-idu. 他常到这里来。

他 这 向地方 来 助动词(赵相如、朱志宁1985)[31]

ukijimni eliʃ yyn bazara kɛt-kili y saɛt boldi.

他 把衣服 买 为了 向市场 去 三 小时 已经有

他去市场买衣服已经三个小时了。(赵相如、朱志宁1985)[31]

哈萨克语: ol bz-dawlmza kelgen . 他到我们阿吾勒来过。

他 我们的 阿吾勒 来 (耿世民、李增祥1985)[32]

olz yjne ket-ken bolw kerewk . 他可能回自己的家去了。

他自己 家 去 (耿世民、李增祥1985)[32]

蒙古语族

达斡尔语: ʃii ?nd ir d. 你上这儿来呀!

你 这里 来 呀(仲孝纯1982)[33]

nirgi-daa itʃ tʃuw?i tʃiiar-daa itʃ . 去尼尔基或者去齐齐哈尔。

尼尔基 去 或者 齐齐哈尔 去(仲孝纯1982)[33]

保安语: ti? mnktr se .你到我家里来啊。

你 我 家 来 语气词(布和、刘照雄1982)[34]

mangbadzrddigu u ? 咱们到城里去?

咱们 城 去(布和、刘照雄1982)[34]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 bi trbodjomeindtuanaa. 我到那房子里看你。

我 那房子里 去 你 去看(王庆丰2005)[35]

i mini vaddo. 你往这边来 。

你 我 这边 来(王庆丰2005)[35]

鄂温克语: bi ilamodabdidninish . 我去过三次北京。

我 三 次 北京 去 呀(D.O.朝克2009)[36]

ʃi uidu law bdihotodum-igʃi . 你将来肯定来北京城。

你 将来 肯定 北京 城与 来 将来你(D.O.朝克2009)[36]

从阿尔泰语系的例子,可以看出处所题元都位于“来、去”之前。

(二)藏缅语族的语序关联

藏缅语族作为汉藏语系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羌语支五个语支。藏缅语族中的结构助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用来标记主语、施事、处所等。

(10)藏语支

藏语:khongho za khang la hgro gi yog red.

他们 (敬) 食 堂 助词(向) 去

他们正往食堂去。(金鹏2001)[37]

zla nyin khyed rang pe cing la thon dus nga yang(yah_i) pe cing

去 年 您 北京 助词(向)起行时 我 也 北京

layong groh_o yod.

助词(向)来

您去年去北京时,我也就要来北京了。(金鹏2001)[37]

门巴语:pe35pe55ti?55ki31ra35wo53ne35 . 他从北京来。

他 北京 (助词)来(附加成分)(辅助动词)(孙宏开等2007)[23]

彝语支

彝语:a33a33ma55du33ta33la33.我从奶奶家来。

我 奶奶 家 助 来(胡素华2002)[38]

tsh?44li33pi31ti55bo33a31ndzo31.他没有到过北京。

他 助 北京 去 不 曾(胡素华2002)[38]

纳西语:a24ko23p24ti33lw3355. 我哥哥要到北京来。

我 哥 北京 来 助(杨焕典2004)[39]

1133?i335533khw55. 我昨天去了上海。

我 昨 天 上海 去(杨焕典2004)[39]

景颇语支

景颇语: khan55the33ko31ka33tu31ko55ni31na55wa31ai33?ai55ma31ai33.

他 们 助 戛都 助 从 来 助 是 助

他们是从戛都来的。(孙宏开等2007)[23]

kat55sa33sa33na33ma?31na33. 上街的同伴。

街 去 去 助 伙伴(孙宏开等2007)[23]

阿侬语:a31pei31t55dz53bw55ie31.我去过北京。

我 北京 去 (体后缀)(孙宏开、刘光坤2005)[40]

ai31io31a55kho55min31khw31ne55dzj5531iw55a31.

我 助 昆明 助 来 后加

我从昆明来。(孙宏开、刘光坤2005)[40]

缅语支

浪速语:tʃ3155li55ɛ31.从学校来的。

学校 来 助(戴庆厦2005)[41]

31kjin35l55nuk55a55.想去北京。

北京 去 想 助(戴庆厦2005)[41]

波拉语:a55mjɛn31ma31m31/55la35ɛ31.我从缅甸来。

我 缅甸 助 来 的(戴庆厦等2007)[42]

n5531kjin35kha?k55/31t??55la31u35/55ɛ31?你哪一年去过北京?

你 北京 哪 年 去 过 助(戴庆厦等2007)[42]

羌语支

蒲溪羌语:thala peijin a-kebadu.他/她想去北京。

3sg北京 dir-去 想 (黄成龙2007)[43]

thalaqan y-lu-i . 他/她来到茂县。

3sg茂县 dir-来-csm(黄成龙2007)[43]

嘉戎语:asa ju-kw-e. 到拉萨去。

拉萨 非完成——无人称-去(向柏霖2008)[44]

fso te n-khai-a.我明天到你家来。

明天 连词 你的-房子 来-我(向柏霖2008)[44]

从藏缅语族的例子,可以看出处所题元也都位于“来、去”之前。

(三)总结

通过对OV型的阿尔泰语系和藏缅语族16种语言“来、去”句中处所题元位置的观察和分析来看,处所题元的位置都置于“来、去”之前,与OV型语序相和谐。

五、结语

通过对汉语周边各少数民族语言处所题元的分析来看,“来、去”句中处所题元位置和OV/VO语序相和谐,而汉语南北方言中“来、去”句处所题元的位置有些却不符合语言共性。我们认为这既有自身语言内部的原因,又有语言接触的影响。

(一)语言自身演变

刘丹青(2015)指出虽然吴语处所题元位于“来、去”之前,这是因为吴语有强烈的话题影响,受事次话题发达导致受事的位置前置,但仍然是话题而非事实上宾语,也没有形成SOV语序的条件。[45]吴语的SOV倾向是语言自身演变的结果,闽语也有类似吴语话题因素的影响造成处所题元位于“来、去”之前的情况。这些吴语、闽语的语序问题是语言内部发展的结果,而且没有形成真正的SOV语序。

(二)语言接触的影响

约瑟夫?房德里耶斯(1992)认为:相邻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发展中常常起重大的作用。[46]徐通锵(1991)指出各少数民族大多与汉语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语言间的存在相互影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相当深刻,会出现语言的相似性、结构类型上的类同性以及发生学的共同特点。[30]因此我们相信造成西北方言和粤语“来、去”句处所题元的位置差异和各自的语言接触环境有关。

先看西北方言的情况。西北方言的处所题元倾向前置于“来、去”,在第三节中汉语周边OV语序的阿尔泰语系、藏缅语族的处所题元也前置于“来、去”。西北方言地域上与SOV型的阿尔泰语系、藏缅语族极其接近,结构上难免会有区域性结构趋同的情况,如西宁等一部分兰银官话是深受藏语等SOV语序影响,且离藏语区越近越显著,被称为“藏式汉语”。阿错(2001)就提到四川的倒话有了藏语的格标记ki。[47]余志鸿(2000)提到西北方言的后置词用法源于相邻语言的接触。[48]雒鹏(2004)也提到西北方言中河州话受蒙古语影响有了格范畴,而且语序由SVO变为SOV。[49]不同于吴语话题化的影响,西北方言的语序带有明显的OV性,其前置的受事已经成为句法上的宾语。刘丹青(2001b)指出西宁方言是难以分析为话题结构的SOV语序,并作了详细分析。[8]张成材(1994)也提到西宁话宾语在动词前是受藏语或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14]刘丹青(2015)详细地比较吴语和西北方言受事前置的情况,也认为西北方言是真正的SOV语序,触发因素与邻近SOV语言的接触有关。[45]

再看粤语的情况。粤语处所题元倾向后置于“来、去”,第二节中VO语序的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也是处所题元后置于“来、去”。粤语这种现象和邻近的壮侗语、苗瑶语有密切关系。李锦芳(1990)也提到自秦朝就开始了汉越民族融合、语言接触,通过语音、词汇、语法的实例反映出壮侗语对粤语的深刻影响,并认为粤语之所以在汉语方言中表现独特是受壮侗语的影响。[50]麦耘(2009)认为粤语在产生之初就有壮侗语、苗瑶语的色彩(多语源),在形成时期又受其影响。[51]我们相信粤语之所以是汉语最强的SVO方言,是在粤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周边典型的SVO壮侗语、苗瑶语的影响,从而得到了加强。

西北方言和粤语的语言接触现象可以大体反映桥本万太郎(1985)提出北方汉语受阿尔泰语言(SOV)的影响,越往南则越接近壮侗类型(SVO)的观点。[6]

注释 :

(1)题元是指句法结构中名词性成分相对于动词的语义关系,本质上揭示句子中核心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我们把位移动词“来、去”关涉的处所成分称为“处所题元”。

(2)本文的语言系属划分按孙宏开、胡增益、黄行(2007)所确定的系属分类。不同的研究者对声调的记录、语法标记方式不同,为理解方便,本文在引用材料时一律保持原貌。

参考文献 :

[1]Greenberg.Joseph H.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 In Greenberg,Joseph H.ed.Universals of language (2nd edition ). 1966:73-113.Cambridge,Mass:MIT Press.陆丙甫,陆致极译.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02).

[2] Lehmann W P. A Structural Principle of Language and Its Implications[J].Language , 1973, 49(1):47-66.

[3]Vennemann,Theo.Kairiru Grammar .M.A thesis,University of Auckland. 1974.

[4]Dryer M S. The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J].Language , 1992, 68(1):81-138.

[5]刘丹青.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C]//徐杰.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229-249.

[6]桥本万太郎.地理类型学[M].余志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刘丹青.粤语句法的类型学特点[J].亚太语文教育学报,2001,(02):1-30.

[8]刘丹青.汉语南方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J].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b,(02):24-38.

[9]余瑾.广西平话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48,348.

[10]刘纶鑫. 芦溪方言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39,139.

[11]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49-51.

[12]秋谷裕幸,陈泽平.闽东区古田方言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242,242.

[13]张成材.西宁方言记略[J].方言,1980,(04):282-302,301.

[14]张成材.西宁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15,14.

[15]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0:212.

[16]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141,141,141-142.

[17]谢晓安,华侃,周淑敏.甘肃临夏汉语方言语法中的安多藏语现象[J].中国语文,1996,(04):275.

[18]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54,254,252.

[19]黄阳,程博.靖西壮语的方所系统[J].百色学院学报,2010,(02):83-91.

[20]罗美珍.傣语方言研究(语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87,173.

[21]邢公畹.三江侗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45.45.

[22]张景霓.毛南动词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07,50.

[23]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中国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6,136,1362,2167,2182,209,556,559.

[24]李云兵.拉基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160,93.

[25]贺嘉善.仡佬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43.

[26]王辅世.苗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98,96.

[27]毛宗武.瑶族勉语方言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33,32.

[28]陈国庆.克蔑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7.

[29]李旭练.俫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34,157.

[30]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9,49.

[31]赵相如,朱志宁.维吾尔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118,108.

[32]耿世民,李增祥.哈萨克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155,126.

[33]仲孝纯.达斡尔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76,74.

[34]布和,刘照雄.保安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62,61.

[35]王庆丰.满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54,247.

[36]D.O.朝克.鄂温克语参考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65,133.

[37]金鹏.金鹏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67,278.

[38]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0,85.

[39]杨焕典.纳西语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223,226.

[40]孙宏开,刘光坤.阿侬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42.

[41]戴庆厦.浪速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1,70.

[42]戴庆厦,蒋颖,孔志恩.波拉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17,250 .

[43]黄成龙.蒲溪羌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61,92.

[44]向柏霖.嘉戎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38, 283.

[45]刘丹青.吴语和西北方言受事前置语序的类型比较[J].方言,2015,(02):97-110.

[46]约瑟夫·房德里耶斯(岑麒祥、叶蜚声译).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10.

[47]意西微萨·阿错.藏汉混合语“倒话”述略[J].语言研究,2001,(03): 109-126.

[48]余志鸿.语言接触与语言结构的变异[J].民族语文,2000,(04) :23-27.

[49]雒鹏.河州话语法——语言接触的结果[J].西北师大学报,2004,(04) :30-32.

[50]李锦芳.论壮侗语对粤语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1990,(04):60-65.

[51]麦耘.从粤语的产生和发展看汉语方言形成的模式[J].方言,2009,(03) :219-232.

VO /OV Word Order and "come ,go "in the Locative Thematic Position of the Sentences

WANG Quan-hu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Guangxi Nanning 530004, China)

Abstract :By observing the "come, go" in the thematic position of the sentences and harmony of VO/OV word order in the Altai language family, Tibeto-Burman, Zhuang- Dong languages, Miao-Yao languages, Austroasiatic languages, Austronesian languages to discuss the word order of Chinese dialects, which provides a new reference for study on word order of Chinese. For the reason of word order differences of Chinese dialects we believe that Wu dialect is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itself, while the northwest dialect and Cantonese are caused by language contact.

Key words :"come, go"; locative thematic; linguistic typology; language contact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01-0011-06

收稿日期 :2018-07-03

作者简介 :王全华(1991-),男,在读硕士。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14ZDB098)

(责任编辑 吴明东 )

标签:;  ;  ;  ;  ;  ;  

VO/OV语序与“来、去”句处所题元的位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