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就业困难群体与用工单位的供需差异论文

福州就业困难群体与用工单位的供需差异

◎黄梦融 严晶晶

摘要: 当前福州人力资源市场中,就业困难群体与用工单位在整体形势、岗位意向、关注要素、对接路径及素质匹配等方面存在差异,政府在促就业工作中存在质量评价标准缺乏、政策满意率不高、补贴覆盖面窄和平台建设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积极构建易操作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分类提供精准化就业服务迫在眉睫。

关键词: 招工难;就业难;供需差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了解就业困难群体“难”在何处,企业用工“需”在何方,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立足福建省会城市福州,于今年3-4月开展就业困难群体与用工单位供需情况专题调研,采用问卷调研、电话调研及面谈等方式,采集68家企业及367名就业困难求职者基本情况与诉求,分析双方供需差异化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两难”问题提出建议。

极点间连线通道是理想化的模型,因为该隧道过地心,不用考虑地球自转。然而实际上,要想真正起到降低运输时间的作用,应当将人口较多的现代化城市连接起来,比如中国与阿根廷。为了使物体能够顺畅的从地球一端到达另一端,物体最好不和隧道壁有任何接触,我们必须将地球自转的因素考虑进去,算出隧道在地球坐标系内的方程。

现状

本次调研中的“就业困难群体”指调研时处于失业状态3个月及以上,有求职意愿和行为,但难以找到合适或满意岗位的重点就业人群,包含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和“4050”人员等。调研企业涵盖不同规模、不同产业分类的单位(见表1)。

1.促就业目标超额完成,但就业质量缺乏评价标准

2018年,福州市各项促进就业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3.4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0.2%;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52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3.8%;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22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1.1%;新增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0.9%。可以看出,福州市促进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福州市对于就业工作的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就业数量,在困难群体就业质量方面,仍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2.促就业政策积极实施,但知晓率满意率有待提高

2017年以来,福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逐步释放政策红利。但调研发现,企业及就业困难群体对促就业有关政策的知晓率及满意率有待提高。其中,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较高,“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方面的政策”及“支持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方面的政策”知晓率分别达到91.2%和86.8%,但满意率仅为67.6%和66.2%。就业困难群体对目前各级各部门提供的就业创业指导或扶持政策的知晓率为73.6%,对政策表示满意或较满意的比例仅为46.3%。

调研中,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时关注的前四位要素为“工资待遇”“五险一金等员工保障”“工作稳定性”及“距家远近”,比例依次为69.2%、52.3%、41.4%和18.5%,关注点较集中;而企业希望求职者关注的前四位要素为“工作稳定性”“工资待遇”“业务素质提升”和“企业文化”,比例依次为51.5%、44.1%、38.2%和27.9%。双方在“工资待遇”“工作稳定性”等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要素方面有共识。但企业关注的“业务素质提升”及“企业文化”等长远发展要素,未引起求职者共鸣,关注比例仅为6.8%和3.0%。同时,企业希望引起求职者关注的“工作氛围及管理水平”“行业发展前景”等关注度均未超过5%。相较之下,求职者对于“休假制度”“距家远近”和“符合个人兴趣”等要素的关注高于企业期望。

3.促就业补贴逐步增加,但覆盖范围狭小

(2)全面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尽可能对政府服务工作、就业困难群体及用工企业等各方进行较全面的评价,但也充分考虑数据指标的实际可得性。指标选取的“三大维度”、 23项具体指标中,促就业工作目标各项指标数据均可通过有关部门获取,用工企业及就业困难群体主观感受指标数据可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样调查获取,具备现实操作性。

4.促就业平台持续建设,但吸引力不强

目前,福州市促就业工作已形成现场招聘会、网络媒介和公益性岗位等多平台并行的模式,取得良好成效。据了解,2018年“春风行动”期间,福州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举办招聘活动196场,进场企业3754家(次),共成功招聘11888人;2018年共举办8场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6230个,达成就业意向794人次。同时,在福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网、手机“摇工作”平台、政务微博等途径每天保持4万多条有效岗位信息发布。2017-2018年,全市共开发1496个公益性岗位,安置1222名就业困难人员。本次调研中,参加过福州各级有关部门组织的现场招聘会的企业比例达76.5%,但表示从未参加过的就业困难就职者也达58.9%。福州市自主开发的“摇工作”平台,能通过手机“摇一摇”随时为求职者搜索周边岗位、热门岗位,但也仅有7.4%的受访企业和11.2%的就业困难群体使用过该平台。

调研显示,企业有意招聘或紧缺岗位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及生产一线岗位,此类企业占比分别为39.7%和33.8%;行政后勤或综合管理岗位空缺的企业寥寥无几。与企业诉求的高集中度相比,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偏好较为分散,各类岗位求职意向比例均未超过20%。15.5%的求职者表示不了解自身需求。从整体情况看,行政后勤及综合管理岗位的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需求,而专业技术岗位、销售或服务岗位、生产一线普工等岗位均供不应求,就业困难群体与用工企业间供需错位较大,求职匹配度较低(见图)。

差异

1.整体形势:企业虚位以待,个人求职困难较多

受访的68家企业中,49家企业反映常年存在招工难或阶段性招工难情况,占比高达72.1%。仅7.4%受访企业表示用工需求减少,由此可见,当前福州市各类企业依然存在强烈用工需求。企业用工需求旺盛对求职者而言是重大利好,但就业困难群体并未趁此“东风”寻得心仪岗位。受访的367名就业困难求职者中,有58.0%处于失业状态超过半年,已失业超过两年的人员比例也达24.5%。86.6%的求职者希望能在6个月以内实现就业。由此可见,多数求职者保持较高求职热情,对就业充满渴望。

表1 供需双方基本情况

图 企业紧缺及个人意向岗位选择情况

2.岗位意向:岗位需求集中,人力资源供给分散

近年来,对Weitzenböck,Finsler-Hadwiger不等式的研究精彩纷呈,文[4]也总结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有:

3.关注要素:企业着眼发展,个人强调感受

血流丰富程度:良性肿块血流丰富:0级6例(25.0%),1级10例(25.0%),2级7例(29.2%),3级1例(4.2%);恶性肿块血流丰富分级:0级2例(%),1级5例(10.9%),2级22例(47.8%),3级17例(36.9%)。

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而言,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可按3600元定额扣除。

4.对接路径:企业招聘渠道多样,个人求职方式单一

(1)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既考量促就业工作目标各项指标完成的客观情况,又考察用工企业及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感受。同时将用工企业及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观感受作为评价重点,赋予较大权重。

5.素质匹配:企业重技术求稳定,个人缺专长乏经验

对于求职者素质,60.3%受访企业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工作经验和相关经历”和“工作稳定性”等也成为企业关注较多的因素,占比分别达到58.8%、57.4%及51.5%。而从求职者的角度,59.9%就业困难群体认为企业最看重的要素为“工作经验和相关经历”,其次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占比分别为55.9%和42.0%。仅有19.3%的求职者认为企业关注“工作稳定性”,事实上,72.2%的受访大型企业将“工作稳定性”列为关键因素,高于中型企业(43.5%)及小微企业(40.0%),说明除专业技术、工作态度及工作经验等“显性素质”外,员工的忠诚度及工作延续稳定程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隐性素质”。受访企业认为造成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为“掌握技能与用工单位需求不匹配”“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一技之长”和“工作态度不够积极”等。就业困难群体认为主要原因有“学历低”“缺乏一技之长”“掌握技能与用工单位需求不匹配”和“身体差”等。对于技能缺乏或不匹配的认识,供需双方看法较一致。双方认知的主要差异在于,就业困难群体的“难点”更多集中于客观条件,如学历水平、身体状况等;企业则更多聚焦求职者的主观能动性,如就业期望、工作态度等。

努力方向

1.探索构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1)A类群体,以“疏”为主。即学历较高、掌握一定技能且在诊断评估中总体状态较佳,但由于求职期望过高或心理受挫处于长期失业的就业困难群体。在本次调研中,有19.6%受访者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这部分求职者有36.1%认为自身就业困难的原因为就业期望值过高,33.3%认为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对于这类群体,促就业的主要方式是心理疏导和职业岗位需求介绍,引导求职者调整工作预期或先在工作岗位中不断积累经验,使其能力及经验不断与就业期望岗位匹配。

受访企业经常使用的招聘渠道前三位为“亲朋好友或员工介绍”“现场招聘会”和“PC端招聘网站”,比例分别为69.1%、60.3%和54.4%;就业困难群体最常使用的渠道同样为以上三种,但比例较小,分别为57.8%、34.9%和20.7%。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官网、APP及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企业认可的招聘平台,其中使用两种及以上渠道进行招聘的企业达83.8%,使用四种及以上渠道的企业也达到16.2%。相比之下,就业困难群体求职渠道较窄,其中46.0%求职者仅使用单一求职方式,使用四种及以上求职方式的比例仅3.0%。

2017-2018年,福州市共为2.9万名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发放社保补贴8304万元,为98家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发放社保补贴396万元;为2475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15149万元,惠及职工46.3万人;为693人发放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126.5万元。尽管如此,受访的68家企业中,仍有57家企业表示近两年内未享受过各级政府部门在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方面的政策补贴,占比达83.8%。反映两年内未享受过政府各级各部门求职创业相关补贴的受访求职者更是高达97.5%。

2.探索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分类定向帮扶机制

建议在了解就业困难群体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和服务需求等资讯基础上,进行诊断评估和分类。制定个性化援助方案,确保各项促就业政策落在实处。

表2 福州市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为填补目前福州市就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空白,本文尝试构建简易的福州市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见表2),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2)B类群体,以“培”为主。即身体素质较佳、有一定工作经验,但缺乏一技之长的就业困难群体。49.3%的受访求职者表示现阶段急需“开展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建议效仿上海市扶持失业青年的就业“启航计划”,建立导师队伍,与部分招工难的用工企业合作,设立“就业训练工厂”,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掌握一技之长,进而缓解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对总有效率、NIHSS评分和预后良好率3个评价指标绘制倒漏斗图,见图6、图7和图8。结果显示所有漏斗图基本对称,大部分数据点均匀分布于倒漏斗图的上部,提示发表偏移的可能性很低。

(3)C类群体,以“援”为主。即年龄较大或由于身体残疾造成行动不便的就业困难群体。28.9%的受访就业困难群体表示现阶段急需就业指导或“增加就业援助的公益性岗位”。建议在公益性岗位开发过程中,逐步由当前“政府全程主导”模式向“政府托底、市场参与”方式转变,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及企业参与合作。尝试通过公益项目招投标等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促进形成多元化就业援助服务主体。

3.探索建设多部门联动的就业服务大平台

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矛盾,不应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唱“独角戏”,各部门应强化联动,共同建设资讯齐全、动态更新、精准“配对”的就业服务大平台。

(1)线下:增场次、强解读、提补贴。一是增加招聘场次。在现有部门协作基础上,增加特定行业或岗位专场招聘会场次。76.5%的受访企业及44.4%的就业困难群体表示政府在缓解企业用工短缺、维护企业用工稳定及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方面应当多组织针对性的专场招聘会。二是加强政策解读。47.1%的受访企业反映需强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及支持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等政策解读,19.9%的就业困难群体希望更深入了解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议进一步通过联合走访、现场解读、开设媒体专栏等模式,开展多部门就业政策“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三是提升补贴标准。41.2%的受访企业呼吁提高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补贴标准,23.5%的企业表示希望简化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补贴申领流程。

刘建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10]

(2)线上:增资讯、优平台、提效率。一是整合现有平台。将福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网、手机“摇工作”平台、“福州就业”微信公众号及其他部门发布的招聘信息和政策解读资讯等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减少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打破部门分界,在各类平台增设残疾人保障、退役军人事务、高校毕业生服务等对接入口,促进资源共享。本次调研中,47.1%的受访企业和24.0%的就业困难群体期待建立“更全面的线上就业供需对接平台”。二是完善功能模块。优化“摇工作”平台远程视频面试功能,提升省内外劳务协作沟通效率。通过电子社保卡银行账户发放社保补贴、失业保险金等,扩展社保卡应用范围。增加就业困难群体“网络意见箱”,针对性开展促就业服务工作。

中图分类号: C81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

DOI: 10.13561/j.cnki.zggqgl.2019.08.022

编辑: 齐美娟

标签:;  ;  ;  ;  

福州就业困难群体与用工单位的供需差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