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出版物能否取代印刷出版物?_载体论文

电子出版物能否取代印刷出版物?_载体论文

电子出版物能否取代印刷出版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物论文,电子出版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书的载体材料有了质的变化:出现了磁性、光学等非纸质型载体。磁性载体有计算机可读磁带、软磁盘等;光学载体有密集光盘型只读存贮器(CD—ROM)、视盘、视频光盘、光录像盘等。把著作、文本的内容,以计算机可以阅读的方式储存到磁性、光学载体上,利用计算机进行阅读和处理的方式所生产出来的图书就是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图书,而是一种将程序、文本、数据、图型、图像、声音等集于特殊的物质形态上,借助于计算机向读者提供全新服务的多媒体交互式信息载体的一种特殊出版物,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出版业中的高科技产品。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是出版史上的一次革命。

在我国,电子出版物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规模。我国第一本拥有独立书号和版权的电子出版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由东方火星人电子出版联合体于1994年4月出版的。电子出版物与印刷出版物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周期短,更新容易,制作量大。出版界素有“三难”之说,其中一难就是出书难。这是针对印刷出版物而言。由于受排版技术、印刷技术、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印刷出版物的周期往往会拖长,新书上市时已成了“旧书”。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就不存在这些问题。电子出版物的制作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技术处理:文本格式化、自动或半自动标引处理、建立数据库、编制功能齐全的检索软件、设置开放的后控词表。这就使得文献信息出版的主要环节处在计算机的控制下,自动化程度很高。电子图书的母版制作好以后,它的制作是通过计算机或专用拷贝机将母版复制在正式发行版上,周期短,不存在印数问题。

电子出版物的发行可以制成磁盘或光盘出售给读者,也可以作为联机数据库有偿向诸者提供检索利用,从而实现了知识信息的迅速传递,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

电子出版物的体积小、密度大、强度高。不同载体的物理存贮信息的密度不同。以印刷出版物为参照,印刷出版物的每一字符信息存贮密度为1立方毫米,磁性载体为10[4,]立方毫米,光学载体为10[8,]立方毫米。一张软磁盘的存储容量最大达到1.2兆字节,相当于一本60万字的书。一张CD—ROM光盘的容量高达400—800兆字节,相当于30多万页打字纸。电子出版物的大容量不仅经济、高效,还节省了大量存储空间。

电子出版物便于检索、利于共享。电子出版物的制作内容除了文本内容以外,还包含有各种检索软件。读者利用这些软件可以对著作中的各个知识项进行排序、查找。比如进行截词检索,可以把一句话或一个词分成几个检索点,通过多个检索途径进行检索。极限检索最小可以细落到每个标识符号或单个汉字。利用计算机操作,迅速准确,提高了人们读书和利用有用信息的效率。在这一点上,电子出版物比印刷出版物更具有使用价值。在资源共享方面,凡是设有联机系统终端的读者都可以查阅电子出版物,而且不同读者可以同时阅读同一本电子出版物,相互之间不受影响。

电子出版物集文字、图片和声像为一体,使图书的负载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印刷出版物更生动直观。一些以声像为主的电子出版物不要求以特定的识字、阅读能力为基础,适宜大范围推广、普及。比如在农村推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的录像带。这种方式生动活泼,读者易记易懂,便于接受。

此外,电子出版物规格较统一,易于保存,保存期长,不易变质。

纵观电子出版物的种种优势,它的出版发行势必冲击着印刷出版物的市场。我国计算机应用普及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有百万台微机进入社会使用。家用电脑热也一再兴起。这给电子出版物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那末,在今后的图书市场中,电子出版物会不会取代印刷出版物呢?我认为是不会的。我国的印刷出版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其中两项——造纸术和印刷术就与印刷出版物有关。可见印刷出版物的历史悠久,基础深厚。现实社会里,受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及读者需求层次的制约,印刷出版物仍作为图书市场的需求主体而存在。无论从过去还是从现在来看,电子出版物都不能取代印刷出版物。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印刷出版物的历史渊源流长。

远古时候,人们在树叶、树皮、龟甲、兽骨、竹子、木板上刻字记事。这是最早的文字记载方式,为后来的以纸为信息载体记录文字打下了基础。到了东汉,纸张出现并成为图书文献的主要载体。它比缣帛成本低,使图书的传抄更为广泛、容易。唐宋时代,雕版印刷术发明并大范围推广,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流通。纸张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得以改进。从古代的手工纸——麻纸、草纸、宣纸到近代的毛边纸、开花纸,一直发展到现代的新闻纸、胶版纸、铜版纸。印刷技术也从最早的手抄刻本到泥版活字印刷及至现代的凸版印刷、凹版印刷、激光照排。正因为有着这样深厚的基础,印刷出版物才能够伴随着人类历史漫长的演变,几经变革,发展到今天仍不衰竭,并且继续不断完善、发展。

第二、现实社会中,印刷出版物仍是图书市场的需求主体。

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不仅需要制作上的高技术,还需要整个社会综合实力的高度发展。我国现有的国情是生产力比较落后,人口素质总体来讲还比较低。各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许多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普及不了,更不要谈普及电子出版物。阅读电子出版物是要借助和依赖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较复杂。即使有少数电子图书馆为大众提供服务,对广大读者来讲,电脑知识的局限又限制和阻碍了人们利用电子出版物这一信息资源。所以,要实现电子出版物的推广和普及,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这期间,印刷出版物作为图书的主要形态还将长期占领图书市场。读者对印刷出版物的需求还将是长期的、大量的。据统计,我国1993年全国图书销售量为65.9亿册,销售额为125.35亿元。

另外,我国大中小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辅导材料也以印刷图书为主。众多的图书馆藏书也是印刷图书占绝大多数。这两大方向的需求正是印刷出版物长期占领图书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印刷出版物具有很强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藏书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初始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特定的文化传统。我国古代有许多私人藏书家以及他们所建的藏书阁,保存了大量的珍本、孤本、善本,从而也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藏书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被继承下来的,也一定会被发扬光大。现代的图书馆就是古代藏书阁的继承和延续。

即使不作为专门藏书,图书作为人们精神文化食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同时,线装书的古朴,精装书的华丽,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所以,精美图书也常常被当作礼物互相赠送。

在这里,人们对于印刷出版物的选择,除了价值取向外,还存在着感情取向。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以印刷形式的出版物作为图书的主要形态,这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改变的。

第四、印刷出版物自身特有的优点是电子出版物无法比拟的。

印刷出版物以纸张作为载体,轻便、易携带,阅读方便。比如,人们在旅途中,可以随手带几本自己喜受的书,随时翻阅。而电子出版物由其载体性质限定,必须借助放映机、计算机才能阅读,限定了阅读场所。

印刷出版物可以书写,而阅读电子出版物则做不到这一点。

印刷出版物的文字、图像容易辨认。有些电子出版物文字、图像小,需要借助专门阅读机或放大复印在纸上才能阅读。

印刷出版物比电子出版物价格低廉,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

综上所述,电子出版物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作为新一代非纸图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推进和延伸,它的前途是非常广阔的。而印刷出版物,它的悠久的历史,我国现有的国情以及图书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也不会被电子出版物所取代,还将长期存在。所以,今后我国的图书市场,将是印刷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长期并存、互补的状态。

标签:;  

电子出版物能否取代印刷出版物?_载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