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回顾、现状与对策论文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回顾、现状与对策论文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回顾、现状与对策

邵玉昆

(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70)

摘要: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是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回顾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正确认识和评价、完善分类管理、强化质量控制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推进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分类评价;质量控制;队伍建设

大型仪器设备是国家重要的科技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在资源总量有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我国历来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教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得到快速增长、装备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但在将来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仍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的使用要求,继续加强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依然有着显著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此外,我国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理解和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从政策、制度、措施、条件等多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有效推动和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发展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提升,仍然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1 以往工作的回顾

1.1 起步阶段

上世纪90年代,针对当时存在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封闭分散、开放程度不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偏低等问题,我国开始对大型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提出实行开放共享的政策性要求[1],1993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首次明确提出“国家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向国内外开放”[2]。自1997年起,科技部(原国家科委)采取国家、区域、省市三级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的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动建设“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以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避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3-4]

1.2 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我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突出体现在各级各类仪器共享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上。2003年,科技部通过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积极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远程共用、虚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设[5];同年,北京市科委推动建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体系[6];2006年,教育部推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CERS)”建设,组织开发了“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数字化管理系统”;2007年,科技部“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实现全国联网。此外,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根据自身管理需要,也自行开发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7-9]

1.3 整合提升阶段

随着我国大型仪器设备规模持续扩大和各类仪器共享管理系统开发日益普遍,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在不断得到促进的同时,一些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例如仪器共享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技术标准和规范不一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水平和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为此,国务院于2015年1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明确提出将建设全国统一的管理平台,“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制度、标准和机制更加健全,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问题基本解决,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10]。自此,我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进入全面统筹、整体布局、提升水平的新阶段。

1.4 工作成效

毋庸置疑,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一批开放的大型仪器设备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共享管理系统),推动了一大批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资源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促进了国家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

例如2009年北京市科委牵头成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11],至 2017年底,该平台共促进 889个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价值272亿元的4.65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2017年有1.7万家企业享受到平台的各类服务,实现服务合同额达33.48亿元。又如上海市2004年建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至2015年5月,该平台已有409家管理单位,5278台(套),总价值74.28亿元的仪器设备加盟,并提供共享服务。再如广东省在原有“广州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大仪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广东省大型设备与仪器共享网络平台”,截至2017年2月,该平台已有281家单位,6751台(套),总价值约65.42亿元的仪器设备面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

2 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开展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即“按照预定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检测物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16],以此检查和评估实验室从事特定测试活动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及时发现实验室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或改进,确保测试质量。这类活动过去通常由国家相关部门针对分析检测机构定期组织开展,有的高校已自行在校内开展类似活动,如中山大学[17]

2.1 对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本质的认识仍不够到位

实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要达成这一目标,除了做好“数量”方面的基础工作,即不断扩大仪器设备开放面、增加共享仪器设备数量之外,还必须十分注重“质量”保障工作,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能够真正用好仪器设备、提高使用效益。“质量”保障工作涉及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合理评价、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下文将另行阐述。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是要依靠人来完成的,而实验技术人员在其中承担着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提供共享技术服务的任务。因此,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实验技术队伍,对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成效,无疑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然而,这一要求目前在高校仍未能很好地实现。

2.2 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体系仍不尽科学、合理和完善

科学合理、客观准确地评价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有助于提高仪器设备管理单位特别是机组人员对于开放共享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和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向讲求质量、讲求水平、讲求实效的方向发展,避免盲目追求高利用率、高服务收入等现象的发生。因此,从我国开始推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起,建立合理可行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题。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都为此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包括机时利用、人才培养、成果产出、服务收入、功能利用与开发、日常管理等评价指标[12-14]

但在实际工作应用中,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大都存在时效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和困难,难以推而广之。其结果是导致不少人(包括相关管理部门)仍旧习惯于简单地根据服务机时的多少来评价所有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的好坏,过度强调了服务机时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水平、服务质量及成果产出情况,也忽视了不同仪器设备之间在专业性、使用方式、共享用户数量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显著差异。这对于那些专业性很强、共享用户很少的大型仪器设备来说是不合适的。

事实上,国发[2014]70号文已经把“分类管理”作为基本工作原则之一,“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研设施与仪器,采取不同的开放方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支撑措施及评价办法”,“对于专用科研设施与仪器,重点评价是否有效组织了高水平的设施应用专业团队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产出、水平与贡献”。当然,在制定分类评价标准和办法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合理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仍然是一个难题。

2.3 测试质量控制工作尚未得到应有重视和落实

这里所说的测试质量,是指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某种分析检测或开展实验所取得的测试数据、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测试质量及其控制无疑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因此,这也是实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基本前提,如果测试质量缺乏可靠保证,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就成为空中楼阁,开放共享工作的实际意义和成效就将大打折扣。

(2)强化仪器设备状态管理。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验/校准,确保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4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滞后,不能有效支撑开放共享工作的发展

在过去的实际工作中,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数量”方面的基础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开展,但“质量”保障方面的工作,应该说得到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是不够到位的,存在“重使用、轻产出”“重形式、轻实效”等现象,给人“为开放而开放、为共享而共享”的错误印象。

国发[2014]70号文已经对今后我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措施要求,切实贯彻文件精神,扎实做好相关各项工作,是今后高校、科研院所等仪器设备管理单位的努力方向。结合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推动开放共享工作要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

3 今后工作建议

随着国发[2014]70号文的出台,我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今后高校、科研院所等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单位相当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之一。结合前述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今后要重视和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切实贯彻 70号文精神,正确引导和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

高校是我国科技活动的主阵地之一,也是我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重要力量,但过去高校的实验技术队伍工作一直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15]。虽然近年来不少高校加强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工作,实施了各种稳定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数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无论是数量,还是结构、素质、技能水平,均无法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而另一方面,随着大型仪器设备加快更新换代和数量的快速增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工作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发展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利用水平和测试质量往往难以得到充分保证,相对制约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加强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室规范运行。

(1)坚持实事求是精神,针对有需求、有条件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开展工作,不追求形式上的开放共享;

(2)坚持以抓质量为工作主导,通过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支撑措施、激励机制等,鼓励高水平利用仪器设备和产出高水平成果;

(3)将分类管理原则落实到管理制度、支撑措施和评价办法中,避免过去简单化、一刀切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

3.2 完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体系

在制定和完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以下3个方面值得关注和思考:

1942年4月,沙千里和沈钧儒联合其他进步律师,成立了平正法律事务所,执行律师业务,积极主动地帮助进步文化事业机关、团体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进行正义的斗争。在这期间,沙千里汇编出版了国民党政府公布的战时重要法令,以便作为进行合法斗争的法律依据。

(1)评价指标体系要合理可行、可操作性强,避免因繁琐复杂而过多增加仪器设备管理单位和机组人员的额外工作量;

(2)评价指标体系在强调仪器设备有效利用率的同时,应更多地鼓励大家从充分利用和开发仪器设备先进功能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使用仪器设备,提升共享服务质量和成果产出水平,避免因追求高使用率而大量低水平使用仪器设备的行为;

(3)应注重对仪器设备使用产出成果的评价,不仅要看产出成果的数量,更要看产出成果的水平,当然从仪器设备使用到成果产出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尤其是新安装使用的仪器设备,因此应合理设置对仪器设备产出成果的考核评价周期,增强可操作性。

各处理的施肥量见表2。大白菜试验为托盘育苗移栽,地膜覆盖,4带、8行,每行11窝,每小区88窝,每地共2 933窝,施肥方法为穴放,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施用,尿素分为两次施用,第一次施40%,第二次施60%,所有处理的施肥品种、用量、时期与方法在实施中做详细记录。试验于3月8日进行第一次整地;4月7日进行营养盘育苗;5月2日移栽,移栽当天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害虫;5月5-8日两次补苗;5月8-15日用磷酸二氢钾喷施叶面确保成活;5月27日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金芸噁、烯尔嘧、海藻酸碘进行第一次病虫防治;6月2日王菌铜、百菌清、新植霉素进行二次防治;6月19-24日收获,共计收获6次。

强调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利用和成果产出水平,意味着仪器设备与用户之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双向选择,即机组人员应根据仪器设备的功能、技术指标情况选择使用需求合适的用户,用户也应当根据自身的使用需求选择功能、技术指标相匹配的仪器设备,避免“大材小用”“杀鸡用牛刀”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每台仪器设备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充分提高其使用效益,才真正符合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政策的实施宗旨。

3.3 高度重视和加强测试质量控制工作

测试质量控制工作是确保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前提保障,今后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影响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测试质量的因素包括管理规范性、人员技能水平、仪器设备工作状态、实验环境条件控制等等,今后应考虑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和测试质量控制工作:

Alyn Wallace的手机上有很多app和网站,可以帮助他制定夜间拍摄计划。这些是他最喜欢的几种:

然而,目前我国大型仪器设备测试质量控制工作的现状并不能令人乐观。例如在许多高校中,除了分析测试中心等少数检验类实验室外,数量众多的一般科研实验室基本都没有建立系统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多数高校对测试质量都有所规定和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落实,不少实验室缺乏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多数大型仪器设备依靠研究生进行维护和操作,日常缺乏规范的校验/校准,难以保障正常工作状态;样品制备、仪器操作、实验记录、检验报告、数据处理等工作普遍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时常发生实验原始记录不完整、实验过程难溯源、实验数据难重现等情况,测试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3)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从仪器设备的技术原理、样品制备、实验操作、图谱解析等环节,全面提升实验室人员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人员(包括学生)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增强实验技术人员的规范管理意识和综合素养。

如上所述,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国家、各级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推动下,大型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工作已取得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不能尽早解决,将影响到今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实际工作成效。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浙江省政府应大力支持浙江企业“走出去”,提高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发展的能力,培养浙江省国际化品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互动发展.浙江省应立足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省情,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着力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实现集群式“走出去”,充分发挥浙江省产业集聚、配套协同强的优势,彰显浙江特色.

3.4 强化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长期存在整体素质不够高、年龄和知识结构比较老化、实验技能水平较低、高端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历来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但实际工作中一直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队伍状况多年来依然没有实质性改观。结合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需要,今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应重点强化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冯丽等[22]采用改良 Scheltens量表、Fazekas量表,以及Manolio量表评估脑白质病变的程度,Mo-CA量表评价认知障碍程度。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脑白质病变部位对认知功能有影响,而且脑室旁白质病变的影响更为密切,其认知功能障碍特点表现为注意力减退和执行功能下降以及视空间方面的损害。

(1)解决队伍老化的问题。采取特殊措施加快新老更替,为实验技术队伍补充素质高、基础好、有活力的年轻力量,以满足新时期高校各项工作的需要。

1978年以来,中国农药出口到世界各地,影响力越来越强,如在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使用量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农药企业凭借成本及质量优势融入全球市场,以原药或中间体的形式切入国际农药巨头的供应链。还有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也加入到出口的行列,广泛参与全球竞争。更多企业融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这无疑是改革开放的功劳。

(3)路径:纵向融合路径,通过同一渠道的不同细分管道向不同人群扩散,构建“多元受众”;横向融合路径,通过不同渠道让同一类人群在不同时空接触到,构建“多触点”。

(2)解决队伍稳定的问题。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实际,建立和完善相关聘任、考核、晋升制度和机制,解决队伍的发展空间和渠道问题,合理提高待遇,使实验技术人员能够安心本职工作,树立职业发展信心。

采取导师制的方式对本科生进行人才培养,在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并不鲜见。这种14世纪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教育制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引入中国,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导师制重新在各大高校试行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1998年,公共管理成为管理学门下的一级学科正式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导师制伴随着该学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而逐渐进入本科生培养的视野,开启了各种探索与创新,其中亦不乏其二级学科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这方面进行的尝试。

加州鲈鱼种苗培育一般放养密度控制在8~10万尾之间。根据标粗规格要求不同放养密度也会做相应的调整。3~5cm种苗每亩投放8~10万尾,在20~25℃水温环境培育,投喂率控制在5%~8%,经过45~55天标粗可达50~60尾/kg规格。一般苗种培育塘不再搭配鲢鳙鱼类以及其它鱼类,防止影响苗种的摄食。

另一方面,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有的满意程度不仅能够体现教育水准,还能反映出学生最终获得学业成就的程度,因而在高校教育领域中一直被视为关注点之一。专业满意度是一种心理性感知的结果,而这种结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体对本专业的认知模式。简单来说,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的高低并非取决于专业本身的教育质量,而是更多取决学生对这门专业所持的认知状态。

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很值得国内学者借鉴的。我们现有的教科书,大部分都是对于概念的陈述,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非学习兴趣的提高。因此,在今后教科书的编纂中,可适当引用练习题,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并注重语言的商榷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3)提升队伍的技能水平问题。强化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尤其对从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青年技术骨干,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确保实验技术人员能够胜任工作要求。

(4)调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问题。从岗位设置与竞聘、职称评审、工作考核、绩效奖励等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员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的积极性。

4 结语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是一项涉及科技政策、经费管理、人事制度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社会企业等多方参与和协同推进。虽然目前的工作现状离国家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但在国家的重视和政策引导下,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在各仪器设备管理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将呈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罗亮,方少亮,陈树敏,等. 开放共享,服务创新:广东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机制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S/OL]. [1993-10-01]http://www.people.com.cn/GB/keji/25509/39796/41754/3038660.html.

[3]邓敏,雷敬炎. 地方政府促进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主要做法和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35(4): 264-267.

[4]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取得阶段进展[S/OL]. [2005-04-01]http://www.most.gov.cn/kjbgz/200504/t20050401_20301.htm.

[5]科技工作综述[S/OL]. [2005-07-06]http://www.gov.cn/test/2005-07/06/content_12236.htm.

[6]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优化资源配置服务技术创新[S/OL].[2003-09-05]http://www.most.gov.cn/kjzj/kjzjdt/200309/t20030905_7932.htm.

[7]陈敬德,周海涛,贾延江,等. 高校贵重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26(5):11-14.

[8]闻星火,郭英姿,魏婧,等. 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建设实践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27(9): 1-5.

[9]吴守辉,闻星火,薛为,等. 大型设备共享服务校级平台建设探索和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28(4): 182-185.

[10]国务院. 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S/OL]. [2015-01-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1/26/content_9431.htm.

[11]刘晓军,韩义雷. 3.84万台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N]. 科技日报,2014-11-05(01).

[12]李海林,洪彬,田梅. 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调查研究[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 98(4): 109-111.

[13]王健,谭锦才,孔文彬. 高校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9(12): 216-220.

[14]武向侠,王欣,白杨.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价及有效利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35(11): 265-268.

[15]李勇,李蕾. 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 25(12): 1602-1604.

[16]戴润生. 比对和能力验证[J]. 中国计量,2008(8): 43-47.

[17]周海涛,陈敬德,温光浩. 校内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 30(8): 214-216.

Review,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pening and sharing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SHAO Yukun
(Guangdong Institute of Testing and Analysis, Guangzhou 510070, China)

Abstract: Opening and sharing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are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opening and sharing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work,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n the fu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improving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quality control and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Key words: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opening and sharing; classified evaluation; quality control;tea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4956(2019)08-0027-04

DOI: 10.16791/j.cnki.sjg.2019.08.007

收稿日期: 2018-12-16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7A070706017)

作者简介:

邵玉昆(1970—),女,广东南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情报、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

E-mail: 18988888023@189.cn

标签:;  ;  ;  ;  ;  ;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回顾、现状与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