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靡的私人股本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萎靡论文,股本论文,私人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月底在美国纽约召开的亚洲私人股本研讨会及十一月初在香港召开的一年一度的亚洲风险投资研讨会传出的消息都令人高兴不起来。整个市场的萎缩不仅显示出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私人股本市场的不景气,而且也暴露出该市场的结构性缺陷。更糟糕的是,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并没有很快改善的迹象,这对于急需要资金的公司来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不愿贷款给公司,而公司前景不明朗基本上关闭了公司在公开市场的集资大门,私人股本市场成了公司获得资金的仅有的几个渠道中的一个。
私人股本市场的问题并不是说当时所作的投资正在贬值,也不是说该市场出现的持续不断的裁员现象。高盛已将其位于香港的私人股本部的员工从三十人减到了只有五人。更重要的是,投资者现在越来越难将当初的投资变现,即使是最好的投资也是如此。私人股本投资者在一项特定的交易上获得利润之前一般都有一段时间间隔。而他们的变现活动在金融市场相当发达的市场可以很顺利地进行,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将手持的股票在公众股票市场上抛出。但是在亚洲,情况则不是如此。作为华宝Pincus Llp公司合伙公司管理人之一的BoCutter表示,“私人股本市场的发展是与公众股票市场及机构投资者基础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而在亚洲,该市场并没有被整合进区内的资本结构内。现在亚洲的私人股本市场还处在早期发展及草创阶段。”对于那些合资格的公司来说,到海外如纳斯达克上市是可能的解决方案之一。但是这一方法也有个大问题,那就是它们一在海外上市就成了孤儿,既没有分析员群体也没有投资者基础去关注它们。结果,即使它们能值得较高的估值,其股价通常也会趋于走下坡路。遇到如此遭遇的公司包括Warburg投资的亚洲信息公司,它是亚洲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
既然如此,那么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将股权出售给战略投资者。但是很明显,目前私人股本市场的形势使战略投资者对新的风险投资毫无兴趣。在“9·11”事件之后,主要的跨国公司都因为国内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而不愿进行大的国际投资。JP摩根大通亚洲购并主管Richard Kellygefi,“在许多拍卖中,直到最后也没有战略投资者出现。”他指出,诸如德意志电讯这样的主要的战略投资者已将其活动进行了大幅度的缩减,基本上回到了其数年前在亚洲区内的状态。
在过去数年里,亚洲私人股本市场里最有希望成功的几起交易都泡了汤。其中之一就是Olympus资本公司对韩国外汇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投资。在今年九月,当其与花旗银行在当地的一个分支机构将要达成出售该项业务予后者的最后谈判阶段的时候,美国“9·11”事件爆发,花旗银行便退出了此项交易。另外一个例子就是JP摩根资本合伙公司对香港半导体公司ASAT的投资。该公司在市场上寻找战略投资者的企图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尽管该公司没有负债及有着良好的财务状况,但现实环境是缩小规模及削减成本。JP摩根资本亚洲营运主管AndrewLiu表示,“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战略伙伴,但一直没有成功。”不过,尽管经济前景并不好,但他对亚洲未来私人股本市场的发展比大多数人要乐观。他的理由如下;亚洲生产世界各国都要购买的各种商品,在这种生产力过剩的情况下,许多投资者认为没有必要急着去购买区内的生产设施。但这种过剩的生产力最终会导致区内更大规模的公司如台湾的ACER剥离非核心业务,从而为JP摩根资本带来购买机会。
标签:风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