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方秘密议定书”与波兰边界的确定_斯大林论文

论“南方秘密议定书”与波兰边界的确定_斯大林论文

关于苏德秘密议定书与波兰边界的确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兰论文,议定书论文,边界论文,秘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史学资料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传说着除有一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外,还有一个以苏德划分势力范围为主要内容的秘密议定书。战后西方根据德国档案公布了议定书的副本,对此,苏联一直矢口否认,讳莫如深。条约签署人之一的莫洛托夫直到1986年还一再声称没有任何秘密协定,他说:“我对此非常熟悉,实际我干的就是这个,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指苏德秘密议定书——作者)毫无疑问是臆造出来的。”①后来苏联开始承认存在这一秘密议定书,但声称找不到原件。1993年俄《历史问题》杂志第1期公布了存放在特别案卷中的1939年8月签订的苏德秘密补充议定书,从而正式公开了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国际疑案。

一、苏德秘密议定书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抵达莫斯科,并于8月24日凌晨签署了头两个文件,其中之一是公开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于当日公布。②

然而条约的关键在于另一个文件——秘密补充议定书,苏德两国据此划分了在苏联邻国的势力范围。议定书全文如下:

“秘密补充议定书”

在签署德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互不侵犯条约时,在下面签字的双方全权代表,在严守机密的情况下讨论了在东欧划分双方的势力范围问题。经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1.一旦属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各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立陶宛北部边界同时应成为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的边界。与此同时,双方承认立陶宛对维尔纳地区的利益。

2.一旦属波兰国家的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

双方的利益是否需要保留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如何划定的问题,只有视今后的政治发展才能最终明确。

在任何情况下,两国政府都将通过友好的双边协议来解决这个问题。

3.对于东南欧,苏联方面强调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关系。德国方面宣布它在这一地区完全没有政治方面的兴趣。

4.本议定书由双方在严守秘密下保存。

莫斯科,1939年8月23日

受苏联政府全权委托代表德国政府

维·莫洛托夫 约·冯·里宾特洛甫③

9月28日,里宾特洛甫再次来到莫斯科,与苏联签署了《苏德友好和边界条约》。条约正文宣布了两国在“前波兰国家”境内的“各自民族利益”的范围,并且声明,它们将在各自取得的领土上重建“和平与秩序”,并“确保当地居民享有适合本民族特征的和平生活”。④但是和上次一样,这一回也签订了“秘密议定书”,共4份。一份是对8月23日《秘密补充议定书》的说明,确立了“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界线的走向;一份是机密议定书,关于迁移日尔曼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的问题;两份秘密补充议定书,主要内容是关于再次瓜分波兰领土和双方决定共同对付“波兰宣传”的问题。

1941年1月10日,德苏又签订了一份秘密议定书,以第三国的领土作交易,苏联向德国支付750万美元。

这5个文件的原文如下:

“对1939年8月23日《秘密补充议定书》的说明”

为使1939年8月23日《秘密补充议定书》第2条第一段更为准确,兹说明此段应定稿为:

2.一旦属波兰国家的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皮萨河、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

莫斯科,1939年8月28日

受苏联政府全权委托代表德国政府

维·莫洛托夫 冯·舒伦堡

“机密议定书”

如果居住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德国公民和其他日尔曼族人有迁往德国或者德国势力范围的愿望的话,苏联政府不会予以阻止。苏联政府同意,这种迁移将由德国政府的全权代表按照同地方主管当局达成的协议进行,同时将不触犯移民的财产权。

德国政府对居住在其势力范围内的乌兰克族人或者白俄罗斯族人承担相应的义务。

受苏联政府全权委托代表德国政府

维·莫洛托夫 约·冯·里宾特洛甫

莫斯科,1939年9月28日

“秘密补充议定书”

下列签署的全权代表确认德国政府和苏联政府达成的一致意见如下:

1939年8月23日签署的秘密补充文件议定书的第1条作如下变动,由于卢布林省和华沙省的一部分被划入德国的势力范围(见今天签署的苏德友好和边界条约所附的地图),所以立陶宛国家的领土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一旦苏联政府在立陶宛领土上采取保护其利益的特殊措施,那么为了简单自然地划分边界,目前的德国——立陶宛边界应做如下调整,即地图上所标界线之西南的立陶宛领土划归德国。

其次,兹确认,目前仍然有效的德国和立陶宛的经济协定不应因苏联采取上述措施而遭到破坏。

受苏联政府全权委托 代表德国政府

维·莫洛托夫

约·冯·里宾特洛甫

1939年9月28日

“秘密补充议定书”

下列签署的全权代表在缔结苏德边界和友好条约时确认如下一致意见:

双方不允许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针对另一国领土的任何波兰宣传。双方要在自己的领土上消除此类宣传的萌芽,并将相互通报为此采取的适当措施。

受苏联政府全权委托 代表德国政府

维·莫洛托夫

约·冯·里宾特洛夫

“秘密议定书”

以受苏联政府全权委托的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维·米·莫洛托夫为一方,以受德国政府全权委托的德国大使冯一德·舒伦堡为另一方,达成如下一致意见:

1.德国政府放弃其对1939年9月28日秘密补充议定书中所规定并在此议定书所附地图中所标出的那部分立陶宛领土所要求的权利;

2.苏联政府同意为本议定书第1条所提到的领土给予德国政府补偿750万美元,相当于3150万德国马克。

3150万德国马克将按下述方式支付:八分之一即3937500德国马克从本议定书签字之日起三个月内以提供有色金属的方式支付;其余八分之七即27562500德国马克以黄金支付,从苏联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阿·伊·米高杨和德国经济代表团长施努雷先生就签订《1941年1月10日关于按照1940年2月11日苏德经济协定在商定的第二阶段相互提供商品的协定》而交换的书信中所确定的德国应于1941年2月11日以前支付的黄金中扣除。

3.本议定书俄文原件和德文原件各两份,签字后立即生效。

莫斯科,1941年1月10日

受苏联政府全权委托 代表德国政府

维·莫洛托夫冯·舒伦堡⑤

二、苏、美、法三国在波兰边界问题上的激烈斗争

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侵波战争,迅速占领了它的西部领土。9月17日,苏军越过苏波边界,迅速占领了波兰东部领土——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9月28日,苏德签订了《办德边界友好条约》,就两国共占波兰秘密达成协议。10月8日,希特勒颁布法令,将波兰最富饶的西部和中部地区“永远”并入德国版图。10月12日,他又发布了一道命令,在残余的波兰中东部地区建立了一个附属于德国的殖民地型的“总督辖区”,作为“保持廉价的奴隶劳动”场所。种种迹象表明,这是希特勒逐渐“消化”波兰的一个大步骤。11月1日和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也通过决议,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并入苏联相应的加盟共和国。至此,波兰第四次被瓜分,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

大战进行到1941年下半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和变化。1941年6月22日,德苏战争爆发后,苏联外交政策随之作了大幅度调整。斯大林在7月3日的广播演说中强调指出,要“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为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这将是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反对法西斯军队的奴役和威胁而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⑥正是根据这个精神,继苏英、苏捷缔结互助协定之后,于7月30日签订了《苏波互助协定》。在苏波协定中,苏联政府笼统地承认1939年苏德关于变更波兰领土的条约已归于无效,但却回避了1921年苏波条约中所规定的苏波边界是否继续有效的问题。因此,苏波边界争端仍悬而未决。

苏波边界问题是反法西斯盟国内部一个极端敏感的问题,也是一系列纷争的重要根源。

大战到1943年夏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开始转入全面反攻,到年底已经形成解放全部国土和出国作战的局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于是在1943年11月底和12月初,苏美英三国在德黑兰举行了战时首次政府首脑会议,商讨并决定了对希特勒德国作战的若干重大事宜。这次会议也初步讨论了至关重要的波兰边界问题。至12月1日的全体会议上,丘吉尔率先以三根火柴形象地表达了他对战后波兰边界的看法,即“第一根代表德国,第二根代表波兰,第三根代表苏联。这三根火柴都应该向西拨动,以解决盟国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确保苏联西部边界的安全”。当斯大林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追问丘吉尔所讲的三根火柴究竟是什么意思时,后者便回答说:“我们认为,波兰的要求无疑应该由德国去满足”。于是斯大林也毫不含糊地声称:“问题在于乌克兰的领土应该归还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领土应该归还白俄罗斯。也就是说,我们与波兰之间的边界线应是1939年的边界线,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边界线。苏联政府坚持这条边界线,认为这是正确的。”⑦罗斯福和丘吉尔对此均未表异议,只是以为斯大林所说的实际上便是寇松线,并且一起根据地图进行了核实。

三大国首脑有关波兰东部边界的协议一经传出,以米科拉伊奇克⑧为首的波兰流亡政府强烈表示反对,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1944年2月15日,米科拉伊奇克把流亡政府拒绝承认寇松线为战后波兰东部边界的决定正式通知英国政府。丘吉尔得悉后暴跳如雷,并在2月22日下院所作的演说中公开宣称,他本人认为苏联对苏波边界的要求是正当合理的。⑨

就在米科拉伊奇克为波兰东部边界四出奔走时,波兰国内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苏军深入波兰境内,1944年7月22日成立了由波兰工人党(原共产党)领导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8月2日便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12月31日,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名为波兰临时政府,工人党领袖贝鲁特出任总统,并随即得到苏联的承认。

正是在波兰边界问题悬而未决,又出现两个波兰政府的情况下,于1945年上半年,苏美英三国在克里米亚半岛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如果说在德黑兰会议上谈及波兰问题时气氛还比较轻松的话,那么在雅尔塔会议上,气氛就比较紧张了。正如丘吉尔所说的,“雅尔塔会议的八次全体会议中,至少有七次讨论到波兰。”⑩

罗斯福出于内外政策考虑,在会上一开始就表示赞同以寇松线为苏波边界,但希望在其南部稍作修改,即利沃夫和加里亚油田划给波兰。对此,斯大林进行了激烈的反驳,斯大林希望波兰能在西部取得土地补偿,还明确要求波兰的西部边界应延伸至西尼斯河。英国早已同意以寇松线作为苏波边界,至于波兰的西疆,从德国东部已处于苏联军事控制之下这个现实出发,不得不勉强同意奥得—尼斯河线作为德波边界,争论的只是边界定在东尼斯河还是西尼斯河。丘吉尔的论点是,波兰的西疆不能过于扩增,否则会带来种种危险。

苏联在波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决的,苏波边界必须划定在寇松线。论点是:这是确保苏联西部边界“安全”所绝对必要的。证据是,“历史上,波兰从来就是敌人借以进攻俄国的走廊”,必须堵塞这条走廊。关于波兰西部的新边疆,苏联的提案建议,“波兰西部的边界线应从什切青市(属于波兰人)起,沿奥得河向南,再沿尼斯河(西尼斯河)下行。”(11)对于苏联的提案,经过激烈的争论,英美方面表示基本同意,但对于如何具体划界,尚有某些分歧。最后,雅尔塔会议的公报在波兰那一段中,对边界问题作了如下声明:“三国政府首脑认为,波兰的东部边界应以寇松线为准,而在若干地区作出有利于波兰的五至八公里的外移。三国政府首脑承认,波兰北部和西部的领土应有较多的扩增。”(12)

雅尔塔会议文件公布后,波兰流亡政府指责把寇松线强加在波兰身上是对波兰进行“第五次瓜分”,坚决拒绝接受。不久,罗斯福猝然去世,杜鲁门继任。5月8日,德国投降。三大国首脑遂于1945年7月下旬召开了波茨坦会议。会上有关波兰西部边界问题的争论仍很激烈。杜鲁门和丘吉尔都强调美英双方在雅尔塔会议上仅同意“波兰西部和北部领土应有较多的扩增”,并未作过其它具体的许诺,因而也就无法接受西尼斯河为波兰西部边界的建议。杜鲁门声称如果原来是德国一大片领土被划归波兰,那末美国将来又到哪里去索赔?斯大林反唇相讥:“你何必老是那么担心赔偿呢?我们可以不要这些地区的赔偿,可以嘛!”丘吉尔则表示担心一旦几百万德国人离开原来居住的地区,以后他们将弄不到足够的粮食。斯大林回答很干脆,德国人历来吃进口粮,以后也可以向波兰人买粮食。丘吉尔还提到德国失去西里西亚后,燃料也会成问题,斯大林便提醒说,德国西部有燃料基地,不必为此操心。(13)这样,波兰西部边界问题的讨论又陷入僵局。为了寻找摆脱困境的途径,三大国首脑在7月22日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决定邀请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代表团前来波茨坦磋商协议。

以贝鲁特总统为首,包括米科拉伊奇克在内的波兰代表团随即赶到波茨坦,并参加了7月24日的三国外长会议。贝鲁特在会上慷慨陈词,指出“波兰本来是个拥有38万8千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按照波兰的计划,把新边界远远向西延伸,推至奥得河和西尼斯河沿岸,波兰也不过是一个只拥有30万9千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如果要保持战前的人口密度,那末波兰至少也要有31万4千平方公里的国土。(14)波兰代表团成员都一致强调波兰的西部边界定在西尼斯河是完全合理的。

由于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由于波兰的要求;由于太平洋战争正在进行,仍须协调对日作战计划,三大国还是在包括波兰西部边界在内的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达成了协议。会议的公报是这样规定的:“原德国的东部领土,即自施维纳明德稍西的波罗的海起,沿奥得河至西尼斯河会合处,再沿西尼斯河到捷克斯洛伐克边界,包括按柏林会议决定不归苏联管辖的部分东普鲁士和以前的但泽自由市,均由波兰政府管辖。”(15)但是,会议文件对这条边界的最后划定,作了某种保留:“三国政府首脑重申他们的主张,认为波兰西部边界的划定,应待和会解决。”(16)由于对德和会始终未召开,直至1950年东德才承认奥得河—西尼斯河为波兰西部边界;西德直到1970年才表示接受三大国在波茨坦确定的有关德波两国边界的协议。在两德统一过程中,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最后一轮“二加四”外长会议上,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政府问题的条约》,其中规定:两德现有领土的边界为永远边界;德国和波兰将根据受国际法约束的一项条约确认两国间的奥得—尼斯边界。(17)至此,波兰边界问题划上了一个句号。

注释:

① 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新华出版社,第22页。

② 《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226-227页。

③ 俄《历史问题》杂志,(Bohpocbl NCTOPNN),1993年第1期,第6页。

④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第874页。

⑤ 以上5个文件见俄《历史问题》杂志,1993年第1期,第7-11页。

⑥ 《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的版,第318页。

⑦ 别列日柯夫:《外交风云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192页。

⑧ 米科拉伊奇克在西科尔斯基于1943年7月飞机失事后接任波兰流亡政府总理,1944年11月辞职,后又在1945年6月组成的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中任副总理。

⑨ 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640页。

⑩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下部,第3分册,第536页。

(11)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年版,第181、195页。

(12)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第248页。

(13) 《杜鲁门回忆录》,三联书店,1974年第1卷,第297-299页。

(14) 小查尔斯米:《在波茨坦会晤》,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0-181页。

(15)(16)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年版,第516-517、516页。

(17) 《德国统一纵横》,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306-308页。

标签:;  ;  ;  ;  ;  

论“南方秘密议定书”与波兰边界的确定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