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未来住区热点定位分析_城市热点论文

广州市未来住区热点定位分析_城市热点论文

广州市未来居住区热点区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广州市论文,区位论文,居住区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在回顾建国以来广州市居住区建设状况的基础上,对广州市居民3个层次的居住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居民未来居住环境需求的变化对其住宅区位选择的影响,讨论了广州市目前已经出现及将会出现的重要的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城市建设趋势,以及它们对城市居住区区位的影响,指出了广州市未来居住区开发的热点区位及其开发过程中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广州市 居住区 区位 开发

城市的居住空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城市地理学者对城市内不同类型的住宅区的空间分布、居住区的侵入与演替、居住邻里结构、社区结构与特征等许多方面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的看来,对居住区区位的探讨在这些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在伯吉斯(E.W.Burgess)、贺伊特(Homey.Hoyt)以及哈里斯、乌尔曼(C.D.Harris,E.L.Ullman)等学者所抽象的城市用地模式中都有集中的反映[1]。迄今为止,我国城市地理学者对城市居住空间的专门化研究尚不多见,结合城市发展对城市居住空间的未来区位作预测研究则更少,所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广州市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中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变化最快者之一。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各类设施的建设、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居民住宅选择意向的变化、房地产公司不断涌现等等,使城市居住空间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化之中。所以及时、及早地对未来广州市居住区的热点区位作出预测,以便于作出规划,综合开发,又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回顾建国以来广州市居住区建设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对广州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趋势、广州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城市建设趋势等因素的分析,试图对未来广州市居住区的热点区位作一些讨论和预测。

1 建国以来广州市居住区建设的回顾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广州市的居住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经济发展方针的影响,政府对住宅建设的投资一直比较少。从1950~1978年的20年间,广州市已建住宅建筑面积累计仅686万m[2],平均每年不到24万m[2],人均居住面积降到4m[2]以下。从新建住宅区的区位来看,50年代配合恢复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居住区大都配套工业区布置在当时的城市边缘区;60~70年代则受国家“山、散、洞”建设布局方针的影响,一部分居住区随着工厂远离市区布置,另一部分则在城市中心区和当时的边缘区“见缝插针”分散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布置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大都已被新建的城区所包围,形成了工业区和居住区犬牙交错、相互影响的不利局面②。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住宅区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1979~1992年的14年间,全市共新建住宅建筑面积5331.6万m[2],平均每年380.8万m[2]①,全市居民的人均住宅面积也上升到1992年的近9m[2]②。依据“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方针,这一时期的新居住区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区和近郊区。近几年来,城市内部旧居住区的综合改造也全面展开,在老城区也新建了不少新住宅。

2 三个层次环境的现状评价及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趋势

2.1 广州市居民生活三个层次的环境

按照日常活动的频繁程度及空间范围的大小,可将广州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分为3个层次。

第1层次:家庭及邻里环境。指居民家庭住宅及周围邻里以内的范围,这是居民生活活动频率最高、逗留时间最长、范围最小的环境,称为微观环境或小环境。

第2层次:工作、通勤及日常购物环境。范围主要受居民工作地与家庭住地间的路线、居民日常购物地点的制约,通常是广州市内的一个部分。居民在其中的活动频率较高,逗留时间较长,范围则较微观环境大,称为中观环境或中环境。

第3层次:旅游、度假及差旅出行环境。范围因居民工作性质、收入水平、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广州市居民这一层次的环境范围为从大广州(包括4个县级市和广州市范围)到整个珠江三角洲。在这一环境中居民的活动少,逗留时间短,范围则最大,称为宏观环境或大环境③。

广州市目前的现状是,小环境和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大环境相对较好。走出城市以外,暂时摆脱了城市中喧闹、吵杂的环境,人们会感到心情舒畅,留连忘返。

2.2 居民对住房及生活环境需求的发展趋势

2.2.1 目前居民对住房的主导需求 相当长时间以来,广州市大部分居民家庭住房的主要问题是面积太小,所以导致现阶段居民对住房的主导需求是“面积大一些”,而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普遍还不高。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较低、职工工作时间较长的社会实际的。

2.2.2 住房装修与生活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许多居民家庭花费大量资金于住房内部装修。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房改制度的推行使一些家庭拥有住房所有权或长时间的使用权,人们开始投资于“自己的”而不是“公家的”住房;第二,在对住房面积有所要求的同时,人们对住宅环境的要求开始有所提高,希望将自己日常活动时间最长的小环境建设好。

尽管人们在装修住房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这种方式只能改善生活小环境中的家庭内部环境,对周围邻里环境的改善并不大,甚至会因住房的装修对周围邻里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而居民对中环境的直接影响则更是微乎其微。

2.2.3 居民对生活环境需求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广州市居民工作时间尚较长,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相应地,居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在家中逗留,大部分的收入用来购买家庭日用品及耐用消费品,用于旅游、度假的私人消费很少,渴望长时间在大环境中停留的需求尚不高。随着今后职工工作时间的缩短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希望在业余时间到大环境中停留的需求会显著提高,同时满足这种需求的主要方式将不再是短时间的旅游和度假,而是通过小环境和大环境的融合,所以人们将会在广州市外围选择住房。广州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在15年内赶上目前“亚洲四小龙”的水平。在这一段时间内,居民对郊外住房的需求将日益增长,这与国外的经验是相一致的。

3 广州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居住区区位的影响

3.1 中产阶级的出现与郊区化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中产阶段,他们对住宅区位的选择对城市住宅空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是50年代大量的中产阶级从市中心迁往城市郊区居住,然后在70年代以后,又有一些人从郊区迁回到城市的中心。学术界将这两个过程称为“郊区化”和“绅士化”。

近年来,广州市已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中产阶级[3]。他们的家庭存款在数十万到100万之间,大部分是从事公司管理工作的白领阶层,工作和收入都比较稳定。据预测,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层的人口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收入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面对恶化的城市内部环境,他们对住宅区位的选择会很快转向郊区。而且随着未来家用计算机的普及,大量业务可以在家庭内部完成,这种“广州郊区化”趋势会更加明显。

3.2 外来人口的进入与城市中心的人口替代

外来移民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目前广州市内已拥有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今后还会进一步增长。为了便于立足生存,这些来自同一地区或者从事同种劳动行业的外来人口往往集中居住在城市的某些地区,如北京大红门地区形成来自浙江打工一族居住的“浙江村”④,广州市内部也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类似的居住区。由于这些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在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使原来居住于这些地方的当地人迁住别的地区,形成了城市中心人口的替代现象。这些迁出的当地人的重要迁移目的地就是城市外围郊区。

3.3 邻里与社区的重新组织及特殊社区的形成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原有的单位分房制度已逐渐被家庭买房制度取代,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将使直接进入市场就业的人数显著增加,可以肯定愈来愈多的家庭住房可以通过私人购买来实现。

从事同种职业或者同一阶层的人们,往往愿意居住在同一邻里或社区内,买房制度使这些特殊阶层人居住的特殊社区的形成成为可能,原有的单位住房邻里将受到冲击,未来这些特殊社区将有一些会在郊外住宅区形成。

4 广州城市建设对未来居住区区位的影响

4.1 城市边缘与郊区商业中心建设

随着广州市在全国商业、贸易地位的升高,从全国各地来的人们进入广州从事购物活动,这些外来购物者主要集中在广州市的商业中心:北京路—中山四、五路,上下九路—人民路等地区,致使这些商业中心俨然变成为外来人的购物中心。人口的剧增不仅会对购物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导致中心区环境的恶化,而且会导致这里地价的不断上升,使得环境相对优美、地价相对低廉的城市郊区成为大型零售业发展的空间焦点。这对未来广州市居民住宅区位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2 交通设施建设

从对广州市近年来人口迁移的研究④,发现目前广州市居民家庭迁移的主导方向是由市中心和周围郊县向城市边缘区移动,说明目前广州市大量的房地产建设在城市边缘区。这主要受广州市目前对外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结构的影响。虽然城市边缘区与城市具有较方便的交通联系,但由于这些地区缺乏城市管理,旧房建筑混乱,外来人口聚集,而且正处于建设开发时期,环境条件较差。随着城市建设管理的不断改善,郊区的环境必将得到好转。

在今后的时间内,目前已开始或即将开始动工兴建的以下交通设施将为郊区住宅区的开发创造可行性。第一,广州市地铁系统将在未来广州市内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以高速公路和高级公路组成的广州市外环路,以及由广州市区向外辐射的交通干道将很大程度地改善郊区与市区的交通联系;第三,未来广州国际白云机场及专门化机场高速公路将对郊区住宅区产生影响;第四,广州市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的发展将为郊区住宅的开发提供可能性。

4.3 广州市旧城区改造

近几年,广州市政府开始重视对旧城区的改造工作,采取“控制旧城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容积率”等方针,使全市旧城改造步伐大大加快。1990~1992年的3年间,共完成旧住宅的更新改造建筑面积265.8万m[2],占3年住宅建设的13.8%。随着旧区改造的继续进行和旧城区功能的转换,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口迁出城市中心,特别是目前正在密锣紧鼓建设中的地铁工程,是广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动迁,将有10多万人因之迁往芳村等郊区的住宅区[5]。

4.4 广州市解困房和廉价房建设

为了解决广州市人均居住面积在5m[2]以下的困难户的住房难题,市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在城市的边缘区兴建了大量的解困房和廉价房。这些解困房和廉价房由政府投资建设,按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向住房困难户出售,并且十分重视居住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这项措施不仅解决了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同时也实现了引导居民由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规划、建设目标。

5 广州市未来居住区热点区位及开发

5.1 居住区热点区位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广州市未来居住区开发的重要热点区位将会在广州市外围的边缘区和郊区形成,而且这些区位必须具备以下部分或全部条件:

第一,接近通往市区的交通干道,或与通向市区的交通干道具有较好的联系,使得住宅区与市区有着方便的交通联系,进入市区的可达性好;

第二,自然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源,能突出体现与闹市区不同的居住环境风格,可以为居民提供充分享受自然的机会;

第三,周围有较好的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特别是开发初期的居民日常生活;接近就业地点和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以减少不必要的出行时间。

5.2 热点区位的开发

在未来上述住宅区位的开发过程中应重点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好郊区住宅区开发建设规划,不但使这些住宅区与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保持合理的联系,特别是其中的城市对外交通及内部交通系统保持畅顺的交通联系,而且根据总体规划中各项设施的开发时间,确定这些住宅区及其各项设施的建设时间。

第二,结合广州目前房地产公司林立的状况,充分发挥市场对居住区开发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开展由政府、集体、私家公司等多方面参与的开发建设工作,同时要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在居住区开发过程中,将房地产公司的短期利益与城市建设及居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

第三,注意住宅与适当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相配套,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居住区,以符合未来郊区中高档住宅的特点。

来稿日期:1994年9月。

注释:

①根据历年广州统计年鉴计算。

②广州统计年鉴,1993年,418页。

③理论上还应包括第四层次的环境,即居民极少进入活动的更大范围的环境,因其对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影响极其细微,所以本文未将其纳入讨论之列。

④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周春山博士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大都市人口分布与移居研究——以广州市为例,第82~83页。

标签:;  ;  ;  

广州市未来住区热点定位分析_城市热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