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跨境投资新局面--中国跨国投资的战略构想_投资论文

开创跨境投资新局面--中国跨国投资的战略构想_投资论文

开创跨国投资的新局面——我国跨国投资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局面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化,作为一个成熟的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的对外跨国投资也有了重大的发展并日益引人注目。为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对外跨国投资状况及策略作一番探讨。

一、我国跨国投资现状及其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和我国现阶段的现实国情而言,适量适地适时地进行对外跨国直接投资,对于将我国的国民经济纳入内外双向循环的良性轨道,将我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进程置于一个广阔的国际空间,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和开放经济的形成,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十几年的跨国投资实践,已经和正在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于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了80年代的试探性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阶段,到1995年底,我国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已达5000多家,投资总额为64亿美元,其中仅“八五”期间,我国在境外设立的合资、独资、合作企业即达2500多家。投资的产业范围从资源开发、加工制造、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到金融、保险、科技开发、医药卫生、房地产、旅游餐饮、信息咨询等,几乎无所不包;投资的地域范围从港澳地区、亚洲各国到美洲、东西欧、非洲、大洋洲等,踪迹处处可见。我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投资母国之一。

尽管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客观地讲,我国的跨国投资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即西方经济学家所称之为的“不成熟的对外投资阶段”,在宏观的引导管理和微观的实务操作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宏观管理薄弱乏力

目前我国对企业跨国投资的管理的薄弱乏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协调、规划、服务不力。我国尚未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的跨国投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战略规划,也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政策体系对跨国投资加以引导、协调和进行统筹安排,在信息、保障等方面的服务措施也大大滞后。(2)管理的体制不健全。集中表现为管理机构的多元化、分散化,办事效率的低下和各类管理资源的浪费。工贸分家使企业的跨国投资功能不全,多个机构参与管理,导致了条块分割,职能分散,效率低下,互相扯皮,使经济资源严重浪费而得不到优化配置;(3)有关跨国投资的立法薄弱落后。至今我国尚未出台一部较完善的对外投资法,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致使管理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现象频频出现,导致了跨国投资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无序。

2.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跨国投资结构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1)在地区结构上,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美国、欧盟、日本等20余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的非贸易性投资就占了70%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于我国开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是极为不利的;(2)在产业结构上,我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偏重于加工型项目投资,忽视了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辐射导向效应弱的产业的投资,而忽视对国内辐射导向效应强的产业的投资;偏重于建筑、资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缺乏对日益占据国际投资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3)在规模结构上。我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小,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占不到30%,全部跨国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仅为110万美元,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0万美元的平均投资规模,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260万美元。规模结构的层次低下,限制了投资项目规模经济的实现,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3.投资效益难尽人意

从投资效益方面来看,通过开展跨国投资,无论是宏观上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对外开放程度、国际竞争力,还是微观上的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十分显著的。目前我国的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55%,盈亏持平的占28%,亏损的占17%,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从深层加以分析,我国海外企业的投资效益还不尽人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头小,中间大”,即赢利可观和亏损巨大的企业占少数,大部分处于一种略有盈余,保本持平和少量亏损的状态;通过投资对国内企业的各方面产生较大的联动正效益和影响的企业与投资失败而撤回国内的企业占少数,而业绩、技术、经营等各方面难以对国内产生辐射和导向的企业占大多数。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几乎都是单纯的货币资本的输出而少有商品、设备资本的输出,对国内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是弊大于利。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而言,我国跨国投资的投资效益,无论是长远利益还是规模效益,远不能与我国的投资动机和目的相适应。

4.管理人才质低量少

跨国投资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运用到各种学科的知识和各种高水平的技能,因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是一个企业跨国投资所必不可少的。我国的海外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人才的质量层次不高,素质不稳,一般的从业管理人才,要么知识结构不全,对各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要么生产经营中的风险、质量、服务、竞争意识不强,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国际投资活动的需要。二是高层次的通晓投资、金融、法律、文化、经营管理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数量太少。我国跨国投资的人才现状,导致了我国投资的水平不高,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大发展。

二、推进我国跨国投资的战略

放眼世界,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资本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新的跨国投资的浪潮正方兴未艾;积极地鼓励本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和大力吸引外资正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观国内,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也正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我国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而且我国在十几年的利用外资和跨国投资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较好的跨国投资的基础。这种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气候”为我国今后跨国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国应该适应形势,抓住机遇,科学制定我国跨国投资的战略,以开创我国跨国投资的新局面。

笔者以为,我国跨国投资的战略应是一个在国家的宏观规划引导扶持下,以微观企业为主体,遵循“积极、合理、有效”的方针的组合投资战略。具体而言,其轮廓可构画如下:

1.宏观支持战略

对外跨国投资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我国的跨国投资工作,根据目前跨国投资的现状,通过法规、政策、措施等对我国的跨国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扶持,使得跨国投资活动能够顺利、平稳、持续的发展。

(1)成立全国统一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统一研究制定对外跨国投资的方针、政策、规划,统一管理和协调各方面的活动。

(2)成立全国性的跨国投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权威的信息情报中心,为企业进行跨国投资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服务。

(3)加快关于对跨国投资的立法工作的步伐,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的对外跨国投资的法律规范,制定出适用的操作办法和程序,使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4)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采用多层次差异性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跨国投资,鼓励企业用投资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并积极同他国谈判签订和修订有关税收协定,真正减轻企业税负,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

(5)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必要时可采取外交途径,减轻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免除其后顾之忧。

2.跨国银行战略

银行业的国际化是一国对外投资向高层次发展的前提,我国的银行业以中国银行为先导,在向国际化发展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树立了良好的信誉。但是同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一流水平的跨国银行(集团)相比较,差距仍是显而易见的。为此,要进一步推进我国银行的国际化,向全球性跨国银行发展,下列策略是十分必要可行的:

(1)主体选择上,实行以中国银行为先导,五大商业银行为核心,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主次分明发散辐射型的投资主体战略。

(2)推进方式上,实行代表外、办事处、分(支)行、附属行、控股行为主要方式,先后有序,因地因时制宜的推进战略,以利于国内总(母)行经营战略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3)市场选择上,应以国内为辐射点,从我国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市场入手,先以亚太市场为主要扩展区,然后逐步向欧洲、美洲等市场推进,并应与我国非金融业的对外投资地域保持一定的一致,以便于降低投资的成本,也利于给予我国的跨国投资以金融支持。

(4)银行业要根据世贸组织有关规定和“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原则,改善自身业务经营,适应国际银行业监管的需要。

3.主体选择战略(企业集团投资战略)

国际竞争是规模与实力的竞争,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是当今跨国投资和国际竞争的主体。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我国的跨国投资应改变以往那种小规模的、分散化的“小打小闹”的局面,而应积极发展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融资本、生产、技术为一体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并以之作为我国跨国投资的主体,以联合方式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等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的联合,鼓励已有的企业集团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投资,以便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同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抗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中信集团、中银集团、中化集团、首钢集团、宝钢集团、中船集团等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的先行主体,尤其是首钢集团,通过进行海外跨国投资,已经成为一个跨机械、电子、化工、矿业等18种行业,拥有12个大公司、158个厂矿、53家联营企业、64家合资企业的国际经济巨人,成为我国企业集团跨国投资的典范。

4.金融支持战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合战略)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联合与渗透是跨国投资向高级阶段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我国跨国投资发展的过程中,跨国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反而出现了相互脱节、各行其是的问题。因此,应当采取切实措施,把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给企业的跨国投资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纳入到我国今后的跨国投资发展战略中去。

(1)推进银企财团的组建。财团是跨国经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组织形态,它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工业为主体,以贸易为纽带,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巨型、综合企业集团,应尽快建立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推动企业的跨国投资,通过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股权渗透,使金融业和企业相辅相承、协同发展,实现金融资本的融合,形成金融——产业财团,跻身于国际市场。

(2)培育和发展为企业的跨国投资服务的金融体系,强化对企业跨国投资的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首先,要适当放松对企业的金融控制和外汇管制,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并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允许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运用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筹资,允许其运用融资租赁和国际信贷的方式融资,获取到较多的融资便利,以扩大对外投资的金融实力,减轻投资的资金密度负担。其次,要充分发挥已有的中国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的机构网点的优势和进出口银行的作用,积极给企业的跨国投资提供融资便利,给予优惠信贷,提供投融资担保。再次,允许从事跨国投资的企业(集团)在适当的时机,在境内或境外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使之成为企业(集团)的金融核心,条件成熟了,也可以成立自己的跨国银行。

5.投资方式战略

正确地选择投资方式是跨国投资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采取适当的投资方式则是一个国家的跨国投资活动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国际投资的实践来看,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活动主要可以采取三种方式:独资设立新企业,与东道国合资成立新企业,采用跨国购并方式,而且三种方式以各自体现出不同的优缺点:独资设立新企业,以防止技术外传;防止产生新的竞争对手,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种方式被认为是一种最佳的跨国投资方式,但是独资公司易激发东道国的民族排外情绪,从而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所以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合营方式。较之独资,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并可以享受到东道国的多重投资优惠待遇,降低生产成本,较快地占领东道国市场,而且能较好地分散投资风险。跨国购并,收购兼并之谓也,与前两种投资方式相比,它则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1)能够迅速地进入外国市场,获得海外生产和销售经营据点。(2)可以获得被购并企业的专利专有技术、生产方式等各种经济资源。(3)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被购并企业的原有市场份额,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保持竞争优势,故此,当代的国际投资活动中,购并方式日益得到普遍采用,世界性的跨国购并浪潮一浪高似一浪。

我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应该按照投资的动机、目标,以及企业自身各方面的实际状况,并应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时机而选择相应的投资方式,以保证投资活动的成功,实现我国跨国投资的目标。

6.人才培养战略

一切国际竞争,决定其成败与否的关键是人才,因而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宏观上,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微观上,各个跨国投资的直接行为主体,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加紧培养出一批适合国际化经营的高级金融投资人才、科技管理人才、法律人才、财会人才、贸易人才。有了坚实的人才后盾,我国跨国投资的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获得最根本的推动力。

标签:;  ;  ;  ;  

开创跨境投资新局面--中国跨国投资的战略构想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