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意义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毛泽东所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发展,也是他在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中的主要特色。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中包括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探索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包括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实行拨乱反正,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始的第二次革命的伟大实践,等等。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敢于冲破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更快发展的束缚,善于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而他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则又在于他以超常的胆识,果断地恢复、坚持和发展了党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思想路线。理论上的发展过程与实践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历史的起点往往成为理论形成的起点。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不仅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则,而且是首先确立起来的原则,是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形成。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科学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并使之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得到继承、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0年间,特别是在10年“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倾错误的束缚,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僵化、半僵化的状态。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全党全国人民首要的任务,就是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思想禁锢下解放出来。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上就是要不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争论。“两个凡是”是种新的禁锢,新的本本主义。而在批判“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否定“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企图贬低毛泽东思想历史价值、否定毛泽东思想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驳“两个凡是”的错误,恢复和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从而顺利解决了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如何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这一全局性重大政治问题,为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完成上述这一最为重要而又困难的问题,当然也就不会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及新时期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得以制定和贯彻的基础和条件。历史经验反复表明,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坚定不移地实现党的工作由以政治斗争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并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还是由于我们确立并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1页)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总结群众创造,进而系统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条件。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是群众的事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央和上级领导机关的事,也是广大基层单位,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事。各行各业、上上下下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改革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创造。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同上书,第3卷第382页)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和经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而这又要归功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没有广大干部和群众响应邓小平和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可供加工制造的思想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0余年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由于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既善于继承前人,又敢于突破陈规,独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才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和前提,也是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部内容之中的精髓。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涉及的领域很广,论述的问题也很多。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则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邓小平观察和解决新时期一切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重大成果。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对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某些论述的教条式的理解以及不适当地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等原因,我们曾经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模式,不切实际地企图很快完成当前社会主义的任务并很快进入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甚至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导致了急于过渡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指出我国社会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这是一个长达百年的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客观依据,这就把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以及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社会发展任务的认识,置于正确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否定了超越发展阶段的“空想论”的错误。

第二,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也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重大成果。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我们曾长期忽视了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因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陷入了不清醒的状态,对社会主义发生不少误解甚至曲解。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党抛弃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科学的、甚至扭曲了的认识,实事求是地承认了我国经济文化仍然比较落后的现实,确立了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彻底唯物主义态度和革命的创新精神。

第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样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结果。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造成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邓小平坚持从实际出发,突破了以往在这个问题上的误区。他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没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这一锐利思想武器,也是不可能实现这些突破的。

此外,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邓小平特别强调由于各国实际情况的特殊性,各国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选择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既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步骤上,邓小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急于求成的思想,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着眼于港、澳、台地区的现实情况,创造性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结果。

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我们党在纠正了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些教条式的不科学的甚至扭曲了的认识的基础上,从当代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出发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义态度和解放思想的革命创造精神,就不可能形成这一理论,也不可能真正把握它的真谛。

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实践的现实性的内在要求与体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同时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实践的这种从客观到主观、又从主观到客观的双向转换活动,以及它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双重特征,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既要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又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正确地理解和说明贯穿于人类活动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是我们寻找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内在根据的基本途径。同时,主观与客观、思想和实际的符合与统一,又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世界天天地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实践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不能也不应该停止在某一阶段。停滞必然导致僵化,发生主观脱离客观、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问题。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我们必须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主观思想跟上客观现实的变化,使认识合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经验都反复说明,那种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以一劳永逸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错误的观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说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这一科学理论是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这一本质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经过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两代中央领导集体长达30多年时间的艰辛探索,经过反复实践及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终于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然而,这还仅仅是“开篇破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尚任重而道远。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们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很多,我们应该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我们还有未充分认识或基本未被认识的领域,还有许多尚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就要像江泽民所说的那样:“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仅要学习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更要学习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这种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就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这是我们学习《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全面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推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也是我们党的工作和社会主义事业永远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法宝。

标签:;  ;  ;  ;  ;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