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评估研究论文_李硕,杨景胜,孙稳石

(1.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 东莞市城乡规划协会)

【摘 要】东莞市绿道办根据《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要求,积极开展绿道建设,至2012年6月底,东莞市已经建成绿道总里程753公里。其中区域绿道225公里,区域级驿站26个,串联沿线旅游景点及兴趣点200多个;城市和社区绿道528公里,城市和社区级驿站33个。本次研究的调查工作从2012年8月底开始,范围涉及东莞全市32个镇街及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生态园、虎门港三个功能区。在评估理论和方法上,项目组运用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模型,通过对政策执行前后经济社会的变化,来评估政策效果。包括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生态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待建绿道的规划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本次研究调查的范围是东莞市32个镇街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生态园、虎门港三个功能区,对象为东莞的原居民和新莞人,同时在东莞市城乡规划局网、东莞市政府网站、东莞市绿道办网和爱单车网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有6605名网民参与了调查。

【关键词】绿道建设;研究;意见

本次研究力求以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可度量为边界,建立科学、系统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对东莞市绿道网的使用效率、社会效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认真调查评估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一、东莞绿道是一项“合民意、顺民心、遂民愿”的民心工程

东莞绿道从规划开始,就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东莞绿道经过了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至2012年6月底,东莞市已经建成绿道总里程753公里。其中区域绿道225公里,区域级驿站26个,串联沿线旅游景点及兴趣点200多个;城市和社区绿道528公里,城市和社区级驿站33个。

二、绿道综合效益评估

绿道作为集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系统民心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广东、打造宜居城乡的创新之举。东莞绿道为“和谐东莞”建设提供了新载体,为东莞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绿道成为了“美丽东莞”的新亮点,成为了展示“人文东莞”的新舞台。

(一)绿道为“和谐东莞”建设提供了新载体

绿道为市民休闲娱乐和健身提供了新场所。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东莞市民使用过绿道。他们在端午节、春节等节假日喜欢和亲朋好友到松山湖、旗峰公园、黄牛埔等绿道游玩。

绿道促使市民更多地外出步行或骑行。超过七成的绿道使用者喜欢通过绿道去景点游玩。

(二)绿道为东莞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1、绿道建设增加了自行车店和沿线商户的客流和营业额

在被调查的商户中,63.7%的商户反映绿道建设增加了他们的客流,63.2%的商户反映绿道建设增加了他们的营业额。在各种类型商户中,自行车行业商户发展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点布局和销售两个方面:一是完善了中高档品牌自行车店的网络布局。

东莞中高档自行车店变化图

二是促进了自行车销售量的增长。绿道建设后,多个中高档自行车品牌在网点增多的同时,销量也有很大增长。据专业人士估计,目前东莞中高档品牌自行车的保有量约有40000多台。另外,据某东莞自行车批发商介绍,东莞2011年的大众自行车销售量约有100万辆,是销量最好的一年。

2、绿道为东莞商贸、旅游休闲业和房地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调查显示,在节假日,绿道成了新的旅游热点。环黄牛埔水库绿道成功承办了全国业余自行车联赛等多项活动,已成为了东莞的一张旅游名片。

(三)绿道成为“美丽东莞”的新亮点

东莞市在绿道建设过程,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相结合,保护原有的生态,进行新的绿化,种植了大量的苗木,新增绿化面积820多万平方米。绿道建设前,东江沿线砂场密布,绿道建设过程中清理了东江大道沿线的22个砂场,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调查显示,有九成绿道使用者认为绿道建设改善了东莞的生态环境。东江沿线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其生态效益的典型代表。

东江绿道建设前东江绿道建设后

(四)绿道成为展示“人文东莞”的新舞台

绿道建成后,东莞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利用绿道组织开展了近40场群众性文化活动,参加人次超过500多万。绿道建设还促进了东莞骑行文化的发展。随着自行车销量的上升,目前东莞有专业的自行车俱乐部33个,会员人数超过5000人。

三、绿道存在的问题

东莞的绿道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目前“以建为主”的发展策略不利于绿道可持续发展

部分绿道上的路灯、驿站窗户等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设施维护不及时;偏远路段缺乏治安管理;绿道被占用等。

2、部分绿道匆忙建设,使用率低

早期因为匆忙建设,部分镇街线路选址欠合理,一些建在偏僻路段的绿道,如生态园绿道、麻涌绿道,管理未能完全覆盖,绿道使用率偏低。一些建在商业区及城市中心的绿道与原有建设功能使用矛盾,绿道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3、设计人性化不够

在前期的绿道建设中,规划建设部门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但部分绿道在设计和建设上人性化不够,存在安全隐患,主要有:绿道和机动车道交叉处缺乏机动车减速带,自行车容易与机动车碰撞;绿道与公路的过渡存在台阶,成为骑行障碍;一些通勤率高的路段,骑行与步行混杂,易发安全事故;道路标识不明晰。

4、配套设施未能满足需要

东莞绿道建设初成规模,但硬件配套设施尚有不足。一方面,受访者对绿道配套设施的满意度较低,只有47.4%,未到达一半。另一方面,受访者对完善绿道配套设施的需求较高,有54.3%的被访者要求完善绿道配套设施。另外,遮荫避雨设施、休息座椅等人性化的配套设施比较缺乏。

四、对东莞绿道的建议

项目研究评估小组通过广泛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市民的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战略上由“以建为主”向“建、管、护并重”转变

绿道建设要改变当前存在的“为建绿道而建绿道”的做法。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建好一段,管好一段,提高绿道使用的效益,保证绿道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建议如下:严禁机动车上绿道,加强治安巡逻,增强绿道使用的安全性;严禁占用绿道,保证绿道畅通;保护绿道的配套设施,对破损的绿道及设施及时进行更新和维护。

(二)从容建设、科学推进、合理控制建设时序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对东莞绿道的建设时间及达成的目标做了具体要求,但在建设过程中要防止为赶进度而出现匆忙选址建设的行为。应该确保“从容建设、科学推进、合理控制建设时序”。

1、合理控制建设时序

要合理控制建设时序,不能为赶进度而匆忙建设。即使已经规划好要建绿道的地段,在没协调好绿道功能和原有地段使用功能时可以暂缓建设;绿道建设和其他重大工程发生冲突的地段,在没协调好矛盾时也要暂缓建设,以免造成绿道功能得不到应有发挥。

2、优先建设居住区和旅游景区周边绿道

调研时我们发现,居住地附近和旅游景区的绿道使用率高;在征求市民意见时,过半市民要求加强建设居住区周边(76.8%)、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景点周边(50.1%)的绿道。

市民使用绿道类型的比率重点加强绿道建设区域的比率

(1)社区绿道建议

建设社区绿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繁忙路段在规划建设时要适当加宽,满足骑行和步行者需要,以避免自行车挤占机动车道的现象发生。目前东门路等绿道存在自行车挤占机动车道的现象;

社区绿道要尽可能连接城市内部主要的功能区,如公园、广场、图书馆等公共中心;

条件允许的绿道实行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分离;

在绿道和机动车之间建设绿色隔离带,为绿道营造独立舒适的空间。

(2)旅游景区绿道建议

调查显示,松山湖、黄牛埔、旗峰公园等类型的旅游景区绿道游人多、使用率高,建议:人流量大的路段要适当加宽,施行人车分流,增强安全性;

旅游景区绿道要尽可能多的串联起景色优美的风光带、旅游景点、文化古迹、历史建筑等兴奋点,增加绿道的吸引力;增加遮荫避雨、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设施,提高舒适性;倡导主题性开发与复合利用,打造绿道特色活动品牌,策划多样化的绿道主题游径,包括文化径、探险径,观光径、科普径、养生径等,着力打造绿道品牌;策划大型体育活动与赛事。

(3)郊野绿道建议

目前郊野绿道使用率较低,市民使用的比率只有22.2%,主要原因在于交通不便,因此郊野绿道应加强公共交通接驳。同时可以在郊野开辟越野路线,满足骑行爱好者的特别需求。

(三)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需求

为了提高绿道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在以后的绿道规划建设中,要以人为本,关注细节,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在机动车与自行车接驳的十字路口,设置标示和机动车减速带;把绿道的过渡台阶设置成斜坡,以利于骑行;在机动车道与绿道间设置隔离带,防止机动车上绿道;在一些有坡度的地方慎用防护栏,以防骑行者撞击受到重伤;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实行分离;完善绿道安全标识。

(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1、完善配套设施

调研中我们发现,一半以上的市民要求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遮荫避雨设施、休息座椅、公厕、自行车停靠点等。

市民建议完善配套设施的比率

2、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

在需求调查中,有82.8%的市民希望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并且建议重点在居住区附近和旅游景点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

是否需要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地点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应该是绿道建设的落脚点。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是完善绿道配套设施的必要手段。

目前东莞绿道驿站站点建设已经基本完工,但全市绿道驿站各类服务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作为慢行交通的组成部分,自行车是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

(2)能使绿道更好的融入居民生活。

绿道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有效途径,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方便,能使广大群众可以更好享受绿道建设的成果。

(3)有利于推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公共自行车系统有助于解决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以及短途交通出行问题,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4)能提升城市形象。

公共自行车项目作为民生工程、城市名片,在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城市形象,并切合了东莞市经济转型的主题。

为使东莞公共自行车项目推得快、推得好,我们建议东莞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应采用“政府为主,先主导后采购”的模式:

前期采用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成立临时机构——公共自行车管理公司,用3-5年时间把系统培育建立起来。

后期采用政府采购模式。在培育期过后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社会企业负责项目的运营管理。

总之,绿道网作为一种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的经济有机结合的载体,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内容,对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发展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项“合民意、顺民心、遂民愿”的民心工程。我们衷心希望所有在东莞生活的人都关心、参与、建设和享受绿道,使绿道真正成为生态之道、民生之道、幸福之道。

作者简介:

李硕,硕士,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杨景胜,硕士,东莞市城乡规划协会,秘书长,城乡规划(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孙稳石,硕士,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论文作者:李硕,杨景胜,孙稳石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7月总第2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  ;  ;  ;  ;  ;  ;  ;  

东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评估研究论文_李硕,杨景胜,孙稳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