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戊二酸血症Ⅰ型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_赵晓芬* 李杨方 朱双燕

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650228

患儿男,18天,G1P1,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3.5kg。因“皮肤黄染15天”于2017年4月5日入院。患儿病后曾在当地医院予光疗治疗,并自服“茵栀黄口服液”治疗15天,皮肤黄染无明显消退,病程中无解白陶土样大便及茶色尿,无抽搐。吃奶尚可,混合喂养。患儿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及代谢病史。母妊娠期无异常。入院体格检查:T 36.6℃,HR 132次/分,RR 46次/分,wt:3.54kg,头围:35cm,一般情况及反应尚可,前囟平软,皮肤中度黄染,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片状褐色斑,尤以胸腹部及背部为甚,最大约0.8*0.8cm,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引出,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罗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心前区可闻及II/6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吸吮反射正常引出,握持反射正常引出,拥抱反射正常引出,口唇粘膜及阴囊着色深。实验室检查:2017-03-21外院遗传代谢病筛查示:1.戊二酰肉碱增高,提示戊二酸血症-I型;我院血常规正常。血气分析:pH值7.42,实际剩余碱 -4.30mmol/L,实际碳酸氢根 21.9mmol/L。肝功:总胆红素 213.7umol/L,直接胆红素 11.3umol/L,肾功、心肌酶、血糖及电解质均正常;TORCH:阴性;肾上腺功能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69.87pg/mL偏高,皮质醇在正常范围。甲状腺功能五项:未见明显异常。肾上腺B超:双侧肾上腺未探及明显增大的肾上腺,未见占位;肝胆胰脾肾腹腔B超未见明显异常。颅脑B超:1.脑实质回声增强声像图;2.双侧脑室体部增宽声像图;3.双侧脑室旁小囊腔声像图;4.双侧颞枕叶间无回声区声像图5.透明隔腔未闭。心脏彩超: 房间隔缺损(3.2mm,2.8mm);,眼底检查:正常;aEEG:正常。耳声发射检查:双耳听力未通过;头颅MRI:1.双侧额、颞、顶叶白质区含水量明显增高;2.透明隔间腔增宽;3.双侧颞部、外侧裂池脑外间隙明显增宽,考虑蛛网膜囊肿待排。2017.4.11复查血串联质谱分析及尿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血液中戊二酰肉碱0.69µmol/L (正常值:0.02~0.25µmol/L);

尿戊二酸-2:599.0µmol/L (正常值:0.0~8.0µmol/L),提示戊二酸血症I型。患儿及其父母均行基因检测,结果如下:1. 在受检者NF1基因发现 c.4330A>G(编码区第4330号核苷酸由 A 变为 G)的杂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第 1444 号氨基酸由Lys变为Glu,与神经纤维瘤 1 型(Neurofibromatosis 1)相关。受检者其父母该位点均未见异常。NF1基因是神经纤维瘤 1 型的致病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AD)。在受检者其父母 NF1 基因均未发现上述变异,该变异为新生变异(De Novo),此变异有可能为致病性变异,见图1。

2.在受检者 GCDH 基因发现 c.770G>A(编码区第770号核苷酸由G变为 A)的纯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第257号氨基酸由Arg变为Gln。该变异与戊二酸血症 I 型(Glutaricacidaemia I)相关。受检者其父母该位点均为杂合子。GCDH 基因是戊二酸血症 I 型的致病基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AR)。在受检者GCDH基因所发现的纯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受检者其父母,父母均为杂合子,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以上变异有可能是导致受检者发病的致病性变异,见图2。住院期间予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喂养,确诊戊二酸血症I型,更换为戊二酸尿症I型配方奶粉喂养,左卡尼丁100mg/kg口服,黄疸消退后出院。随访患儿,三月余月龄,仍不能抬头。

讨论:

I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疾病。于1882年由Daniel Friedrich von Recklinghausen首次报告,故又称为von Recklinghausen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将其分为2型:I型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临床上以I型最多见,占90%左右,发病率为1:2 500~1:3 300。1987年NFl致病基因首次被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q11.2上,并于1990年被克隆出来[1]。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咖啡斑和雀斑、皮肤及皮下神经纤维瘤、虹膜错构瘤、骨发育异常和智力障碍等[2]。Ⅱ型为具有双侧听神经瘤和(或)其他神经系肿瘤的神经纤维瘤病。本例患儿全身散在牛奶咖啡斑,结合基因检测结果,符合NIH提出的NFl诊断标准[3],故诊断为I型神经纤维瘤病。本例患儿在新生儿期,以牛奶咖啡斑为主要表现,目前尚未表现出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的症状,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逆转NFl的病程。许多研究者认为,对于严重影响美观的大面积皮肤色素沉着斑,可行YAG激光治疗。

戊二酸血症Ⅰ型为遗传代谢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男、女患病率无差别。主要是因为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活性缺陷导致赖氨酸、色氨酸及羟赖氨酸代谢受阻,有毒的代谢中间产物戊二酸在体内过量堆积,造成急性的代谢异常与渐进性脑损伤,导致发育障碍与智能迟缓等后遗症。有学者于1994年将该病的基因定位于19p13.2染色体。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很大,重症患者发病早、症状重,而轻症患者可无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在感染,尤其是腹泻后出现发育倒退、惊厥发作等,并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如肌张力低下、进行性肌张力障碍等表现。本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包括兴奋、食欲减退、呕吐、 精神差、肌张力减退等。本例患儿以黄疸入住当地医院,因皮肤有牛奶咖啡斑行血串联质谱法及尿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GC/MS)检查发现戊二酸明显升高;因黄疸消退不理想至我院住院,复查血串联质谱法及尿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仍提示戊二酸升高,故诊断为本病。该患儿临床无特异性症状,无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肌张力减低等表现,容易漏诊。该患儿头颅MRI提示双侧颞部、外侧裂池脑外间隙明显增宽,考虑蛛网膜囊肿待排,与刘琦等[4]报道的头颅MRI 改变相同。临床工作中,新生儿或年长婴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伴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高血氨等多种症状,病因不明者,应尽早作血串联质谱法及尿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以明确诊断。

戊二酸血症Ⅰ型目前无根治方法,治疗以不含赖氨酸及色氨酸的特殊配方奶粉喂养,补充核黄素200~300mg/d、肉碱50~100mg/(kg·d)。本例患儿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参考文献

[1].Yahay KH.The genetic and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NFl and NF2[J].semin Pediatr Neurol,2006,13(1):21-26.

[2].Jett K,Fiedman JM.Clinical and genetic of aspects of neurofibromatosis-I[J]. Cenetic in Medicine,2010,12(1):1-11.

[3].王桂龙,罗志勇.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诊断与治疗[J].癌症进展杂志,2007,5(4):362-364.

[4].刘琦,夏蝉等.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7,25(1):40-46.

论文作者:赵晓芬* 李杨方 朱双燕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  ;  ;  ;  ;  ;  ;  ;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戊二酸血症Ⅰ型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_赵晓芬* 李杨方 朱双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