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主抓重抓特色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抓主抓重抓特色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抓主抓重抓特色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米金锁

(甘肃省嘉峪关文化馆,甘肃 嘉峪关 7351000)

【摘要】 为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嘉峪关市文化馆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抓主抓重抓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是西部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复制的经验。

【关键词】 抓主;抓重;抓特色;公共文化建设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近几年来,嘉峪关市文化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甘肃省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围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群众文化公益性原则,通过创新工作思路,搭建群众文化平台,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同时,根据猕猴桃酒感官评价结果与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如3#徐香和5#秦美,虽均产自陕西眉县,但是猕猴桃心的颜色不同(3#徐香为黄绿心,5#秦美为绿心),果酒理化指标数据不同,感官评价得分却相同(均为84分)。可以发现:猕猴桃果酒理化指标对感官评价影响不大,果酒感官品质与猕猴桃酒的主要理化指标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关联。故获得较好感官品质的猕猴桃酒,原料的挑选是一方面,从发酵工艺方面进行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一、积极搭建群众文化平台

嘉峪关是历史文化的富集区。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特色文化强市战略,是依据嘉峪关的文化资源禀赋所做出的正确决策,必须一以贯之地贯彻落实。

文化积累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尤其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甘肃省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嘉峪关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挖掘工作,研究嘉峪关的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嘉峪关市文化馆围绕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大策略,开展嘉峪关特色文化研究,全方位整理归纳嘉峪关特色文化的内涵,为嘉峪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开展了《嘉峪关城防设施研究》(市级重点科研项目、省文物保护重点研究项目)、《河西古建筑研究》《嘉峪关特色文化研究》等项目,有利地促进了嘉峪关市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利用、城市建设、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工作,发挥了文化馆文化指导作用。

积极搭建群众文化展示平台,促进群众文化多元化发展。搭建群众文化的创新平台: 为进一步推进嘉峪关市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实现全市文学艺术精品创作评选和扶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制定《群众文化创作扶持办法》,一年奖励10 部优秀作品,内容以反映嘉峪关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小品、戏曲、曲艺、歌曲等,以每部5000 元进行奖励。

魏晋砖壁画复制工程: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是嘉峪关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的现实再现。以嘉峪关魏晋砖壁画为蓝本,按照政治、经济、军事、宴饮等分类,以绢本、丝绸本、宣纸本临摹,现已形成12 大类百余个品种,使之成为宣传嘉峪关的一个文化产品。

Ns组和Dex组大鼠再灌注成功后,Sham组手术结束后,立即断头开颅取脑,用吸水纸吸干脑组织表面水分后称重标记,放入电热干燥箱烘干24小时后取出称重。

二、扎实创建群众文化品牌

低收入家庭未成年子女免费艺术培训工程: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在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普及群众艺术教育的工作中,关注关爱弱势群体,开办“低收入家庭未成年子女免费艺术培训班”,采取寒暑假集中培训,其他时间周末培训的方式,内容包括书法、绘画、舞蹈、声乐、器乐等,帮助低收入家庭未成年子女获得规范的艺术教育。今后,“低收入家庭未成年子女免费艺术培训”作为嘉峪关市文化馆精心打造的未成年人文化品牌活动,将一如既往地开展下去,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为民,为怀揣艺术梦想的孩子们打造缤纷假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雄关大舞台:以雄关大舞台为中心,以乡村舞台和社区舞台建设为契机,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使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接地气,惠民生。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编排新颖、丰富多彩的节目,全年演出55 场,除了每周一次的雄关大舞台演出之外,雄关大舞台还将组织形式灵活的小分队,赴农村、社区、矿区、学校、军营演出,并不失时机地开展群众文化展演、汇演、比赛等活动,拓展雄关大舞台的内容和空间,使雄关大舞台的触角延伸到全市各个角落,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文化成果。

雄关大展厅:每年举办各类展览30 场,内容包括书法、美术、摄影、工艺品展览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在“请进来”方面,重点邀请全国知名书画家来文化馆举办展览活动和艺术交流,让我市书画爱好者的书画水平在学习和整合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走出去”方面,组织创作具有嘉峪关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表现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钢城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争取将这些作品到省内外进行巡展,起到介绍嘉峪关,宣传嘉峪关,扩大嘉峪关在省内外的知名度。重点做好迎春书画展、百姓书画展、雄关情劳动美摄影展等。2011 年至今,举办书画展153 场次,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笔会53 场次,受众人数达100 万人次以上。

雄关大讲堂:邀请国内及本地知名专家开办讲堂,一年举办12 场,每月1 场,内容包括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摄影等,全年培训各类文艺骨干1200 人。把文艺的种子真正播撒到基层,播撒到社区、农村、企业,使雄关大讲堂成为全市文艺人才的培训基地,成为精神文明的课堂,传播正能量的阵地。

三、深入实施群众文化工程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活动的形式、内容、质量都关乎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直接的利益,只有做好策划和设计,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思想健康、文化内涵丰富的活动送到人民群众中间,才能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真正动能。近年来,嘉峪关市文化馆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村一戏工程”“低收入家庭未成年子女免费艺术培训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工程”“魏晋砖壁画复制工程”“美丽雄关美术创作工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工程”“群众文化宣传工程”,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美丽雄关美术创作工程:组织本馆美术工作者,成立美丽雄关创作工作室,利用一年的时间,创作出一批反映嘉峪关当代风貌和社会变迁的美术作品,集中展览展示,以激发全市人民的创造激情,为实现转型跨越而奋斗。

近年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嘉峪关市文化馆注重品牌建设,以品牌带动品质,以品质促进发展,创建了雄关大舞台、雄关大讲堂、雄关大展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我们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我们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

一村一戏工程:开展“一村一戏”送戏下乡工程,每年在全市农村演出20 场各类文艺节目,组织馆办团队、吸引和激励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开展内容精美、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繁荣农村地区文化演出活动的长效机制,有效地实现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目标,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积极搭建业余群众文艺团扶持平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已经成立的嘉峪关市文化馆理事会、嘉峪关市群众文化协会、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对馆办五大社团——嘉峪关市歌舞团、嘉峪关市艺术团、嘉峪关市爱乐乐团、嘉峪关市秦韵艺术团、嘉峪关市民间艺术团实施演出补贴制度,由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定《嘉峪关市群众文化团体奖励补贴办法》,每年政府拿出15 万元对群众文化团体进行奖励和补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过渡,充分调动民间力量搞文化活动,发挥奖励补贴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1 年以来,开展各类培训1100 多场次,赴农村、军营、社区、学校、工厂演出100 多场次,受众人数多达45 万人次。

胜利的旗帜,伸向蓝蓝的天空,那轮浴火重生的太阳,如同慈母的脸盘,高高地盘踞在上空,注视着山峦,给战火轰击过的山峰,投来格外怜悯的目光。万道光芒,给整座大别山镀上了一层薄纱般的红光。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工程:在城市社区、农村、工厂和学校选取了新城镇野麻湾村、朝晖社区、嘉峪关市公路总段、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等为试点,全面指导这些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从文化骨干培训、举办活动等大力支持,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全面推广,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上水平、上档次。

综上所述,CCtalk主要以基础语言知识包括语音单词语法等课程为主,对于广大日语初中级学习者来说是个课程资源丰富值得利用的平台。

群众文化宣传工程:创办了《雄关大舞台》周刊,《雄关大舞台电视栏目》全面宣传嘉峪关市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的情况,深入挖掘开展群众文化的经验和做法,深入宣传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广泛宣传各类群众文化的人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中图分类号】 G2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米金锁(1964-),男,汉族,甘肃漳县,副研究馆员,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标签:;  ;  ;  ;  ;  

抓主抓重抓特色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