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理论比较研究_人力资本论文

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理论比较研究_人力资本论文

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理论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人力资本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9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00)01—0059—(02)

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是指不同受教育背景的人力资本所创造出的个人收入以及对社会收益的贡献。对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的一般阐释和计量分析形成了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理论。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对人力资本的教育和培训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从而使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

一、西方的主要理论

(一)关于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学说创始人舒尔茨认为:“从教育是经济发展源泉的观点来研究……,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是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质等物力资本的。教育和知识的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而且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是改变个人收入水平的主要手段,同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人力资本教育投资高,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于个人和社会也可获得较高的收益,产生的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就较好。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经济理论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一致的,并在此观点上,利用投资增量计算各级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收益率和社会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其中:某级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率=(该级教育毕业生平均收入-前一级教育投资收益率平均收入)/该级教育人均教育费用,在计量人力资本教育不同层次的投资收益率时可以得到相应的应用。

舒尔茨以工资差别来计算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率,把劳动收入等同于劳动的经济贡献,而未考虑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其次工资收入差异除受教育程度不同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以及选择K-D生产函数度量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本身存在着理论缺陷,因此其可信度有限。

(二)关于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的增长因素理论

不同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等人从历史统计分析中度量增长的各种因素,将其归为要素收入量和因素生产率。其中要素生产率分解为知识进展、资源配置改善和规模节约等23个要素。从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中逐项推算诸因素所起的作用,从而比较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其中人力资本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计算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时,丹尼森将教育程度提高归入人力资本投入量增加的范畴,把教育水平提高看作是促进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从而是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在分析过程中认为,知识进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中有3/5是人力资本教育的作用,由此计算出人力资本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的百分比。

该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较高评价,但也存在不足:其一该理论依然排斥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二该理论未考虑工资差别与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对经济贡献大小的不等性,其三因知识进展既受其他因素影响,又作用于其他因素,故作为一种独立因素来评价是不完善的。

(三)关于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的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含三个准则:(1 )净现值准则:决策所选择的项目的所有收益的净现值应超过成本的净现值;(2 )内部收益率准则:决策所选择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应大于既定的贴现率;(3 )效益-成本比率准则:决策所选择项目的所有净现值与成本净现值之比应大于1,否则无利可图。 其中内部收益率是教育投资项目评价决策过程的常用指标,可以通过将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力终身能挣到的收入与其接受教育所支付的成本加以对比而求得一个每年收益(报酬)的百分率。由于使用的贴现率人为给定,有欠准确性,且纳入计算的人力资本终身收入与劳动的经济贡献不完全等同以及剩余价值的存在,因此该理论也存在不足。

(四)其他关于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的西方理论

除上述三种主要理论外,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论述的理论还有文凭主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激进派理论等。其中,文凭主义认为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结纽带-文凭,教育成就可能对其生产率没有重大影响,但由于选择了一种教育或训练方式的人具有雇主所寻求的品质,即便看不到生产上的收益,也会得到较高的收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辅助劳动力市场。对于处于辅助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来说,即使在教育培训上做过投资,但不一定得到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接纳,因而不可能获得较高的收入。上述两种理论均对人力资本教育收益提出挑战,同时也遭到其他学者质疑,其理论普遍性值得商榷。激进派理论从历史辩证的角度出发,证明人力资本个人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背景——即社会阶级。教育主要是上层阶级把财富代代相传的媒介,公立学校不为机会均等服务,而是训练人力资本按照资本家的愿望做事,因此不能视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手段。这种以阶级对立为基调的理论摈弃了人力资本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忽视了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因此也受到普遍质疑。

二、前苏联的复杂劳动简化理论

前苏联学者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关于生产劳动中按从事劳动是否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区别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认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的价值等同于加倍的简单劳动。这是因为培养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可以提高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国民收入,推动经济增长。按此观点形成劳动简化法,把教育形成的复杂劳动按一定标准或尺度折合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如以人力资本的工资差别为尺度进行劳动简化,以人力资本受教育年限长短为尺度进行劳动简化,以人力资本的教育费用为尺度进行劳动简化,得到劳动简化系数,推算出复杂劳动当量占总劳动当量的比例,以此作为人力资本教育对国民收入贡献的比例,推算出人力资本教育收益率。上述方法均得到前苏联学者的应用,结论有所不同。

由于我国现行工资制度不完善,存在“灰色”收入,使得目前我国个人收入不能很好反映个人的劳动贡献,更不能很好的反映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同时区别于西方学者建立在传统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理论,考虑到剩余价值的存在,因此在前苏联提出的复杂劳动简化理论上进行改进。根据我国实际,不适合采用以“工资差别”和“教育费用”来确定简化系数,以人力资本受教育年限来确定简化系数较为可行,同时弥补该方法过于简单和不够精确的缺点,利用“人均净产值”进行修正,得到的加权平均简化系数可推算出人力资本教育贡献率。此外,我国学者还采用总课时为尺度进行劳动简化。

三、我国的智力投资宏观经济效果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为主的智力投资,其宏观经济效果有以下四个方面:(1)在一定的教育投资前提下, 为社会培养出较多的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人力资本;(2)在一定的教育投资前提下, 使社会现有的人力资本和后备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3)在一定的教育投资前提下,由于投资效率高, 使各类人力资本按比例增长,以符合经济增长的需要;(4)在一定的教育投资前提下, 使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人力资本所需要的时间,或使社会上现有人力资本或后备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反映人力资本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就是同等的投资得到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显著增长,因此人力资本教育收益率也得到显著增长。这种宏观经济效果也反映出人力资本教育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的主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各种理论在理论来源、分析思路和计量方法上有所差别,但其出发点均在于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上,对教育、对人力资本收入及社会收益产生影响的认识上。基于此,各种理论的提出有其实用性和不足之处。总之,对不同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理论的探讨,有利于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收稿日期]1999—04—19

标签:;  ;  ;  ;  ;  

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理论比较研究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