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120例临床疗效论文_贺欣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120例临床疗效论文_贺欣

(浙江省安吉县中医院 浙江 湖州 3133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中医门诊在治疗的乳腺增生患者120例,根据中医分型进行辩证施治,其中肝郁气滞,痰瘀血结型50例,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散结。治疗方法:加味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脾肾阳虚,冲任失调型36例,治疗原则:温补脾肾,调摄冲任。治疗方法: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肝郁化热(火)型34例,主要原则:清肝泻火。治疗方剂:蒌贝消核汤治疗。结果:本组治愈46例,显效38例,有效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其中肝郁气滞、痰瘀血结型治愈19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脾肾阳虚、冲任失调型治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肝郁化热(火)型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2%,各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辩证施治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分型;乳腺增生;辩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401-01

乳腺增生病是是妇女乳腺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的“乳癖”证,本病好发于30~45 岁妇女,其特点是乳房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肿块随情绪波动而增减,临床以乳腺肿块和发作性疼痛为特点。其发病原因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卵巢分泌的黄体素相对减少,分泌的雌激素的量相对增多,造成黄体素与雌激素的比例失衡,从而导致乳腺增生。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有独具的特色,本文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治疗的120例乳腺增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中医门诊在治疗的乳腺增生患者120例,年龄18~51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病程3.2年。患者主要表现:肿块呈条索状、结节状、椭圆形或米粒状。疼痛性质和放射部位:多呈窜痛,刺痛或胀痛,肿块部位多有明显压痛。疼痛与月经有关,每次月经前加重,肿块位于乳腺外上象限时,疼痛可放射至腋下和上臂。

1.2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中医学会乳腺专业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患者主诉单侧或双侧乳房中肿块的持续存在2个月以上,乳房触诊触痛明显,呈块状或大小不等结节,腺体增厚;(2)患者主诉持续性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2个月以上;(3)彩超符合乳腺增生症特征;(4)乳房肿块、疼痛等随月经周期或以及患者情绪喜怒的变化而减轻或加重;(5)排除乳房其他良恶性病变。

1.2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1)肝郁气滞,痰瘀血结型。本组50例,患者主要表现:乳房肿块多发,质韧而不坚硬,活动而不粘连,乳房胀痛常于月经前或者月经期加重,伴有情绪不畅、嗳气、胸闷、舌苔薄白、失眠、舌质淡红或淡黯、脉细涩或弦细,也有乳房肿块随情绪波动而消长,胀痛常涉及腋线、胸胁及锁骨部位。月经来潮时包块痛胀或刺痛加重,个别肿块呈条状,有黄色溢液。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散结。治疗方法:加味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药组成:橘络5g,橘叶5g,青皮6g,陈皮6g,香附9g,柴胡9g,红花10g,延胡索10g,桃仁10g,郁金10g,川芎12g,白芍12g,当归12g,莪术15 g。水煎服,每日1剂,14天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药。

(2)脾肾阳虚,冲任失调型。本组36例,患者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乳房内结节隐痛或胀痛,常伴有月经不调,常伴有腰酸乏力,多见于更年期妇女,月经周期紊乱,经前疼痛加重,经后缓解,月经量少色淡,甚者闭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细。治疗原则:温补脾肾,调摄冲任。治疗方法: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方药组成:柴胡6g,青皮6g,陈皮6g,香附10g,鹿角胶10g,炮山甲10g,当归10g,肉苁蓉10g,仙灵脾10g,仙茅10g,熟地12g,白芍12g,制首乌15g。水煎服,每日1剂,14天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肝郁化热(火)型。本组3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乳房有肿块,胸胁胀痛,心烦易怒,脉弦或弦数,口干目眩,舌苔质红,薄黄。主要原则:清肝泻火。治疗方剂:蒌贝消核汤治疗。处方:荔枝核30g,牡蛎30g,桔核30g,浙贝母20g,夏枯草20g,甘草10g,丝瓜络10g,青皮10g,瓜蒌仁20g,土蟞5g,水蛭5g,莪术5g,三棱5g,水煎服,每日1剂,14天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药。

1.3典型病例 患者,女,36岁,双乳胀痛伴肿块半年个月,月经前疼痛加重,肿块增大。患者曾服乳癖消,疼痛稍微缓解,近日患者情绪波动,病情加重。患者苔薄白,脉弦滑触痛明显,推之可移,不与皮肤粘连,触诊双乳外上象限触及约3.2cm×2.5cm大小,形态呈圆形,界限清。中医诊断为乳癖。辨证为肝部痰凝,治以化痰散结,疏肝解郁。用方:荔枝核30g,牡蛎30g,桔核30g,浙贝母20g,夏枯草20g,甘草10g,丝瓜络10g,青皮10g,瓜蒌仁20g,土蟞5g,水蛭5g,莪术5g,三棱5g,服用5天疼痛缓解,1个疗程肿块变软,2个疗程治愈,随访6个月无复发。

2 结果

各临床分型治疗效果:本组治愈46例,显效38例,有效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其中肝郁气滞、痰瘀血结型治愈19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脾肾阳虚、冲任失调型治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肝郁化热(火)型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2%,各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临床分型治疗效果

临床分型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肝郁气滞、痰瘀血结型5019(38.0)18(36.0)11(22.0)2(4.0)96.0

脾肾阳虚、冲任失调型3614(38.9)10(27.8)9(25.0)3(8.3)91.7

肝郁化热(火)型3413(38.2)10(29.4)8(23.5)3(8.8)91.2

合计12046(38.3)38(31.7)28(23.3)8(6.7)93.3

3 讨论

乳腺增生病为中医“乳癖”证【1】,又乳房为足阳明胃经所过,乳头为足厥阴肝经所属,本病病因与精神有关。由于郁怒伤肝,脾失健运,肝郁气滞,肝脾两伤,痰湿内蕴,痰气互结,使志不得发,致气血痰湿郁阻乳络,故乳腺增生病的发生究其病因,不外是痰凝,血瘀,气滞,导致经络气血瘀阻,聚结成核所致,而是肝失调达,肝气郁滞,气不行血,可导致气滞血瘀。《外科正宗》乳痈乳岩篇云:“忧思过度,久郁成痨,左乳结核(即包块)如桃,半年似痛非痛”【2】。吴谦等进一步论述:“乳中结核,小者如梅,大者如李……时时隐痛,皮色如常”【3】。如病情拖延,或脾虚痰凝,乳房包块增生较甚,以致肝虚血燥,欲火过度,对治疗结果影响很大。

本方主用赤芍活血祛瘀;郁金、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柴胡解郁调肝,痰清热,血活瘀消,而见其功效。本组治愈46例,显效38例,有效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其中肝郁气滞、痰瘀血结型治愈19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脾肾阳虚、冲任失调型治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肝郁化热(火)型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2%,各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施治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群英.桂枝茯苓胶囊合逍遥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8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20-21

[2]曾健,陆云飞,蒋伟哲,等.痛结宁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7):404.

[3]陈焱,卞卫和. 中医内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近况[J]. 黑龙江中医药. 2011(02)

作者简介:

贺欣、女(1982-)中医师、主治中医师、中医药治疗内分泌失调类疾病的临床研究

论文作者:贺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8

标签:;  ;  ;  ;  ;  ;  ;  ;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120例临床疗效论文_贺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