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数学课堂教学误区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我见论文,误区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正在全国各地展开,新课程所阐释、倡导的全新的基本理念也正如缕缕清风般吹进校园、渗透到师生的心田。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常青。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才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理念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可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这一转换过程变得相当艰难。许多时候,作为一线教师,经常在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到底该怎么上?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呢?我们感到迷惘和困惑,有时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也有失偏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种新的模式化,甚至走入了误区,令人忧患,发人深省!
误区之一 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于是,教师恐有“穿新鞋走老路”的嫌疑,都十分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情”,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在诸多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上,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上课教师俨然像节目主持人的角色,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在这种轰轰烈烈的外表下,往往忽略了对教学本质的追求与探索。
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说得好: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误区之二 打开电脑,关闭人脑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以及数学的内涵,良好地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常规教学手段相比,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有它独特的优势,可是,一旦惟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必将走入一个新的误区。
(1)流于形式,课件替代小黑板。
时下,动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俨然成了“时尚”,大有让教学不用多媒体的教师羞愧难当之势。在公开课、汇报课、展示课、教研课、优质课中,你若没有使用多媒体就很难或甭想拿奖或有好的评价。有的学校为体现现代教学技术水平,还强行规定教师每节课必须全部使用计算机教学,不允许使用粉笔和黑板,整节课教师只需动动鼠标,原来的讲解变成计算机的播放。由于自制课件或商品课件的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导致“课本搬家”,计算机只是起到了代替黑板板书的功能,教师成了“鼠标”,扮演着“点击”者的角色,而忽略了“点拨”者角色的再造。
(2)程序预置,人机对话取代人际对话。
多媒体的程序化,使数学课堂成为“放映厅”:上课前,教师已经设计好一个完美的课件程序,上课时教师只需按部就班程序化地按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变成“播音员”,学生变成“观看者”,师生一起“围着屏幕看”。当然作为“播音员”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而作为“观看者”的学生们的思路必须循着课件流程的思路。当过程稍有不畅,教师想做出改变则无法控制计算机以求与学生配合,学生也无法使用计算机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对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可能及时进行反馈。当计算机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和学生的问题不一致时,或例习题的解法和学生容易接受的解法不相同时,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课堂上计算机代替教师的教,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阻碍了学生的思维。
(3)师生双向交流渠道不畅,教学亲和力低下。
为使多媒体课件达到光影和谐的最佳效果,需要营造比较柔和的环境,这就往往要在通光处拉上深色帘布等,很让人憋闷一阵。课件一放,教师就得忙着点击鼠标,仔细搜寻,全然忘我。结果教师难以像传统教法一样言传身教,诸如体态行为、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语言、情感的交流就很难派上用场,未免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4)小题大做,杀鸡用了宰牛刀。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多媒体功能,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多媒体的优越性而费尽苦心,动用一切力量。例如笔者听过七年级(下)《数学》“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课,教师为了用电脑演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制作了动画模型并用电脑演示。其实只要让学生用一张纸实践操作一下就可以了,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像这样的设计给人以一种小题大作,杀鸡用了宰牛刀的感觉。
(5)制作哗众取宠,不讲实效
课堂教学绝不等同于演电影、电视,需要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不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却走入了这一误区,过分追求多媒体的界面美。五彩缤纷的界面,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如笔者听过一节“生活中的轴对称”,施教者一开头便引入了城市许多景观、名胜古迹和现代建筑,然后让学生回答在这些景观、古迹、建筑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但学生是答非所问。课后对学生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当时把注意力放到观察哪些建筑物、景观漂亮、有气魄,而忽略了事物背后隐藏的数学本质。
多媒体辅助教学首要的是科学性,应该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第一位,应该让数学自身的魅力放出光芒。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主宰教学。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具体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所传授的知识,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三 让学生开口,请教师闭嘴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充分关注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极力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课堂45分钟时间尽可能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让他们亲身经历学习实践和学习新知的尝试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但是“以学生为本”也能进入一个模式化教学:一节课让学生回答问题有几个?让学生讨论过几次?让学生练习时间有多长?教师讲授的时间又有多长?占了多少百分比?这些统统被列入一堂新理念下好课的标准之中。
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四分钟教学法”曾经引起全国教育界的轰动,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仅仅几分钟,推行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全国各地趋之若鹜,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四分钟的教学能出如此成效,这确实让同样是数学教师的我们汗颜,值得我们广大的数学界同仁们思考和学习。但同时也使我们的数学教师如履薄冰,督促自己常常反省:今天这堂课我是否讲得太多?学生开口是否太少?也常常担心、怀疑自己有否“灌输”“填压”之嫌。于是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岂不知,“洋思经验”有它实施的条件,那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师们一整套崭新的教学理念和完整的教学程序,而绝不可断章取义地效仿:岂不知,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题,而且不同的上课时间、授课方式和知识的呈现方式都会有所不同,怎能用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一张统一的时间表或者某些量的指标,来衡量是否做到以学生为本呢?
误区之四 让课堂充斥“情境”,让“人文”溢满课堂
“情境教学”是一种十分美好而又特殊的教学手段:教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贴切地体验数学知识所带来的情感内容,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生动、更富有趣味,于是,在课堂上利用事例、实物、模型、图表、幻灯、实验、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感动,产生共鸣,“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尽快进入问题情境的角色之中。
“人文精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更是新课程理念下广大教师的“崇尚”和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时尚”。课堂上,师生间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归还学生应有的自由选择的权利,还学生身体的自由、时间的自由、空间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自由。而且,在充满理性思维的数学天地,让文学、美学、艺术、哲学进入其间,确实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现象。
如今,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影响下,情境教学、人文渗透成了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程序,这就让数学课堂教学走进了又一个新的误区。
为了让课堂教学精彩、引人入胜,教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冥思苦想创设情境,并且让人文关怀、德育渗透生硬、矫情地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好似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没有了人文就没有了爱的体验、美的享受,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上,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够创设情境,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更不是每节课创设的情境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难以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采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方式也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同样,人文精神的渗透也应该是自然的流露和水到渠成的展示。若过分依赖情境教学、人文渗透来让数学课堂教学闪光、生色和出彩,那就难免有时会掩盖数学的本质、削弱数学本身的魅力。
孟子曰:教亦多术也!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难;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就不应该存有惟一的评价标难。无论如何,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崇尚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而非任何流于形式的“作秀”;还应该给予学生广阔的自由纯真的空间而非人为的非自然的设置;更应该还给数学以其理性自然的真面目而非过于矫情的人文渗透。
惟有自然的,才是真正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