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_音乐论文

“音乐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_音乐论文

“音乐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乐论文,理论论文,智能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与自我认识智能。并认为:音乐智能与其它智能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他在《多元智能》一书里谈到艺术教育特征时又说:人类的智能训练有两种方式,即非正式学习活动方式和正式的学校训练方式,而后一种方式在当今世界占据着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音乐教育则是培养中学生音乐智能的主要途径。那么,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作了清晰的诠释:“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加德纳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音乐智能由三种音乐能力构成,它们是:(1)音乐的感知能力,即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内部的差异(其中自然包括音乐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2)音乐的创作能力,即音乐创作的意识、 音乐表现中的创造性成分。(3)音乐的反思能力,即从自己或其他艺术家的感知和作品后退一步,寻求领会这些感知和作品的方法、目的、难点和达到的效果。

加德纳提出的这三种音乐能力,不仅为确定中学音乐教学的具体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学音乐教育效果的评价构建了理论与操作框架。本人依据加德纳有关音乐智能理论,就如何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反思能力,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此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心理学认为: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组成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着组织与选择的主动的反映。音乐的个别属性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人对音乐的感觉就是通过听觉通道,对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产生感觉。然而,音乐是上述基本要素的结合体,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整体感觉,就是对音乐的知觉,将音乐的感觉与知觉结合起来,就称为音乐的感知觉。显然,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与技能。但是,这不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全部,苏珊·朗格认为:真正的音乐感知是把形式统觉为能动的东西。对作品完整形式进行感知之时,就是开始赋予形式以艺术。加德纳指出:“艺术的学习仅仅掌握一套技巧和概念是不够的,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的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呢?加德纳说:“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的思维方式,包括实践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和艺术作品文化背景研究专家的思维方式”。根据加德纳的思想,我在音乐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

第一,借助较形象的艺术形式,感知与欣赏音乐这一抽象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较形象化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中国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在对该作品进行初步欣赏和风格、旋律、特点等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并且让学生欣赏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诗与画来丰富学生表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进入一种音乐与想象的情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之中,并由此而产生对音乐的艺术思维,提高艺术的感知能力。藤守尧在其《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说到:“想象就是通过把感知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存储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新的意想的过程。”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加德纳所说的“我们是采用认知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这句话了。

第二,在辨别艺术形式的内部差异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即加德纳所说的,要教会学生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的内部差异。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主要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体验中西方音乐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存在的差异。例如,在《月夜》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己去欣赏中国音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和外国音乐德彪西的《月光》,并体验它们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感情表达方面的各自特点,而后在课上概述出对这同一主题中西方音乐在表现时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有同学说中国的音乐,音乐家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情感上都是有所指的,而外国音乐表现的《月夜》,是自由泛化的。学生的交流,显示出他们已由一般的音乐感知深入到了对音乐文化的思维鉴赏。二是让学生去感知,同一音乐题材,因采用不同表现方式,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心灵体验。例如,音乐作品《梁祝》的教学,我让学生课外自主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版本的音乐,并在课中共同欣赏音乐主题,如:小提琴协奏曲、钢琴曲、二胡演奏曲以及琵琶独奏曲等,并请学生在欣赏后谈体会,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小提琴协奏曲,因为小提琴音色优美又具抒情性,加上管弦乐队协奏,表现力非常强。”也有学生说:“我喜欢二胡演奏曲,因为我学过二胡,听着这深情的音乐,我能想象出演奏家那娴熟的指法与弓法中所寄寓的丰富情感。”还有的同学说:“我喜欢琵琶独奏曲,琵琶的音色悠扬动听扣人心弦,而且《梁祝》是我国的经典文化作品,用民族乐器来演奏,可表现更深的内涵。”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差异中,同时对音乐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了认知,进而对音乐的人文性开始予以了关注,因此,音乐鉴赏能力也自然得以培养和提高。

二、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加德纳所说的音乐创作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我认为:这里的音乐创作不能理解成常规意义上的音乐创作,即按规范的音乐创作程式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音乐作品,而应理解成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以及在他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再者,我认为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结合多种艺术教育形式,为学生创设能激发其创作欲望及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形。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乃至音乐的创作意识。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简介后,并在聆听这些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再通过师生共同试唱或试奏代表性的乐句、乐段,将有益于学生加深理解音乐作品所欲表达的主题,进而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趣味及人文思想。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也就会成为可能。譬如此时让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者反过来,为诗歌、散文、小品、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如为《春江花月夜》音乐创作歌词和二声部,以此丰富作品。又如:在欣赏乐曲《梁祝》后,要求学生根据主题音乐,创作并表演小品《梁祝新传》,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创作热情。他们用浙江方言合唱主题音乐,并将电子琴融合进爵士元素相伴奏;在表演形式上,又用现代卡通造型演绎“草桥结拜”。在纯真含蓄又不失活泼的表演中,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情韵,既体现了学生的艺术创意,也激发了他们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的能力。课后,同学们感慨地说:“这种动静交融的音乐欣赏课,改变了以往以聆听和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形式,我们因此收获很多,并非常乐意参与”。

此外,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音乐教材与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组织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为了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我让学生围绕音乐欣赏教学的主题内容,自行收集、选择相关的音乐资料,并要求他们在课堂中进行共同欣赏交流。如:在初二新教材《乡韵》的教学中,学生们收集了《向天再借五百年》、《精忠报国》、《家乡》、《唱脸谱》等音乐资料在课内一起鉴赏,甚至同时以舞蹈、武术和绘画相诠释。而后,他们又在对所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有一位同学说道:“京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因戏歌的传唱被我们青少年所接受。但据悉,我国各地有很多剧种却在逐渐失传。我认为,如果进行适当改革或把它们拍成影视动画剧,并用戏剧的主题音乐填词作为影片歌曲传唱,并将传统与现代的演唱方法有机结合,就能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甚至发扬光大。”还有同学充分发挥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说:“现在有些歌手用奇异的唱法来处理演唱一些具有严肃题材的歌曲,不仅破坏了歌曲原有的意境,而且显得没有格调。”从学生们活跃的交流中可以看出,组织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视界,更是激发和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当然,学生的想法不一定全面,但从中却反映出他们敢于批判、勇于思索创新的创造性精神。

三、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反思能力

加德纳在探讨有关艺术教育的几个基本观点时,曾提出过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实在的知识呢?还是认知与元认知的形式?”从心理学上讲,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我认知过程的认知,它包括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调节与监控;从音乐智能来讲,加德纳所提出的音乐的反思能力就是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它包括个体对艺术家的作品的评论,也包括个体对自己音乐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反思与评价,即:自己是否理解作品的创作目的?是否了解了作品的创作方法?是否体验到作品的效果?等等。

根据元认知理论及音乐反思能力的含义,我在音乐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反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例如,在《进行曲》类音乐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收集并聆听各种进行曲,进行课外音乐拓展学习,要他们对进行曲进行分类、关注并归纳各类进行曲的特点。更为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一位同学在所写的心得中,首先描述了进行曲创作的历史沿革及其功能,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即:“表演性进行曲”和“实用性进行曲”,又对每类举例加以细化说明,详述了各类进行曲的特点。而最后他写到:“我突然发现鉴赏音乐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有着相当的文化蕴涵于其中。以前生活中,我一味追求的是流行音乐的潮流,现在开始才对音乐的经典本质有所注重和认识。”尤其是经过《月夜》单元的音乐教学,一位同学这样写道:“通过这一主题教学活动,不仅使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而且让我懂得了生活中,不仅仅只有流行音乐才能感动我,其实许多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乐曲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能带你进入另外一种不同的境界,让你领略到一些截然不同的深远景象,开启你思绪的大门,因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从上述两位同学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感知与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已开始对音乐的本质与内涵进行思索,同时就自我原先对音乐的理解进入了反思。显然,在思索与反思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对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即音乐的反思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因而人文素养也相应得到全面提升。

标签:;  ;  ;  ;  ;  

“音乐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