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危险因子分析及临床展望论文_杨海军

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危险因子分析及临床展望论文_杨海军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36

摘要:目的:明确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漏洞,提出防护措施,降低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危险。方法:通过资料查阅并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分析精神科护理工作职业防护危险因子。结果:精神科临床工作人员存在着防范意识弱、操作不当及精神病员暴力因素等风险。结论:通过强化精神科护士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医疗操作程序,完善职业防护标准规范,能够有效的降低精神科护士职业风险。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暴露;职业防范

随着医疗水平提高及职业防范研究的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一方面严重威胁到了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增加了住院患者交叉感染的几率。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服务对象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护理人员不仅要面对普通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职业风险,同时还要面对可能遭受精神病患者冲动攻击等行为而造成的伤害。因此,降低护理工作人员职业防范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1精神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

1.1职业暴露

1.1.1针刺伤

针刺伤是临床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最易发生的职业暴露。据资料统计,临床护士针刺伤率高达80.6%,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1]。精神科护士在为精神病员做治疗过程中,针刺伤也是最易发生的。

1.1.2生物危害因素

在医院工作环境中,护理工作人员在接触病人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2]。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往往过多关注于病员精神疾病相关检查,而忽视精神病患者其他健康检查,加上对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很少通过医学检验诊疗精神病员是否具有传染性疾病,因此精神病患者往往作为隐形的传染性疾病传播媒介,这也加大了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风险。

1.2精神病患者因素

精神病患者受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易出现暴力冲动行为,在接受住院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常被患者攻击,常见的伤害方式包括:对护理人员实施踢、打、掐、推、拉、抓、咬等而致使工作人员身体受到伤害[3]。

1.3精神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的缺乏

精神科护士职业防范意识不足。据资料显示,只有61.3%的受访者知道有相关的防护法,职业损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18.2%的护士很清楚,55.1%的护士了解,3.8%的护士完全不知道[4]。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未按照标准操作流程为病人提供诊疗服务,加大了临床职业暴露危险。

1.4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过大

心理压力过大,在精神科护士中普遍存在。据资料显示,实际上班的护士少、工作量大等是精神科护士的主要压力源[4]。同时,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士受到病员的暴力冲动风险高,易出现疲劳、焦虑、紧张、恐惧、抑郁、失眠等身心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据资料显示,遭受过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攻击的临床医护人员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倾向[5]。

2面对常见的职业危险,精神科护士应采取的措施

2.1加强防护知识教育,严格执行医疗操作程序

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缺乏,应进行多种方式的培训[6]。要求护士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将职业防护意识融人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7]。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立足现有的防护管理要求和操作规范,结合最新临床进展,加强对临床护士防护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的培训,纠正不良习惯。

2.2加强心理护理,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精神科护士要善于与患者沟通、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并善于观察患者的言语、情绪及行为。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有预见性的进行防范,可以降低遭受精神病患者暴力袭击的风险。

如果患者冲动易激惹,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病人攻击行为的先兆症状,避免正面冲突,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必要时请示医生通过药物缓解病员的激惹性,以预防下一步的攻击行为[8]。当患者不能被有效制止时,要镇定地采取有效措施给予保护性约束[9]。

2.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病人的健康是工作的重点。对于护士本身的心理问题,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这使得临床护士面临工作压力而又得不到缓解,导致临床护士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这会影响到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培养护士的健全人格,激励护士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即使工作中受到冲击,也能及时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乐观、正确的职业心态[10]。

3临床展望

与综合科护士相比较,由于护理服务对象受精神症状的支配,精神科护士更易受到职业伤害。精神科护士职业防范应更多的从本身出发,调节工作心态,强化职业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医疗操作程序,才能够有效的降低精神科护士职业风险。

参考文献:

[1]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424

[2]蔡壮,高静.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分析[J].天津杂志,2009,17(1):56-57

[3]崔永新,张道松.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预案的制订及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2):61-62

[4]黄惠根,丁泽林,戴红霞.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50-51

[4]徐哑会,精神科护十心明健康状况调奁及管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7,13(3):214-215

[5]王云仙,方华琴,李亚惠.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J].上海护理,2004,4(6):16—1

[6]樊淑洁,李金惠,刘小涓.精神科护士职业防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7(13):79

[7]夏玉莲.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6):65-66

[8]张燕红,屠丽君,麻丽萍,等.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3):267

[9]郭淑芬.精神科护士所受特殊伤害的原因分析与防护[J].天津护理,2004.12(6):34

[10]陶春兰,庞中玉,赵红.精神科护士对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7):571

论文作者:杨海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  ;  ;  ;  ;  ;  ;  ;  

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危险因子分析及临床展望论文_杨海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