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电视民生新闻的“创优”与“创收”论文

探索电视民生新闻的“创优”与“创收”论文

探索电视民生新闻的“创优”与“创收”

唐 蕊

摘 要: 本文先分析了民生新闻节目的功能定位,随后介绍了电视民生新闻创收创优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内容浅薄和非理性化等,最后提出了电视民生新闻创收、创优主要路径,包括打造责任媒体品牌、掌控好创收和创优之间的关系、增加民生新闻内涵。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电视;民生新闻;创收;创优

电视民生新闻一直是全国媒体中备受关注的一类节目,整体收视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同时,电视民生新闻也是各个电视台重要的创收大户,百姓心声、良性互动以及双赢等一直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代表词。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暴露出各种隐患,电视民生新闻的上升趋势逐渐减缓。为此,需要深入研究,促进电视民生新闻实现良性发展。

T1时刻:根据风力、光伏的实际出力情况、负荷需求、储存电量水平等,进行生产调度调整,如指定电源出力、管理负荷、控制交换功率等。

1 电视民生新闻的功能定位

1.1 公务讨论空间

公共领域主要是拥有民主政治基础的公民能够共同商讨公共事务的空间,当下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会需要这种空间进行信息交流,整合各种意见,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在媒体个人化的新时期,创建公共空间也成为大众媒介的共同任务。结合电视媒介图文并茂、视听综合的基础特征,能够进一步激发议程设置功能,积极吸引受众参与,其在创建公共空间方面也有着独到的优势。而民生新闻节目也进一步打破传统新闻观念,赋予公众话语权,将社会大众变成了新闻中心,其拥有更多机会能够说出自己的感想与意见。

1.2 承担社会责任

民生新闻节目作为电视新闻中的一分子,需要积极承担文化责任,科学引导、构建合理的社会文化。而电视新闻社会责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是文化教育责任,潜移默化地对公众进行文化熏陶和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文化鉴赏力;第二是文化服务,包括倡导文明之风、拓宽公众文化视野、积极传播先进文化精神等,支持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第三是构建文化,通过引导不良文化、突出主流文化,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准则等赋予一定意义。

2 电视民生新闻创收、创优中的主要问题

2.1 内容浅薄

部分电视民生新闻,单纯为了迎合广告商而不顾自身形象,直接对广告客户进行新闻采访作为回馈,使整个新闻题材趋于表面化和简单化,对于一些深刻性话题避而不谈,没有对事件背后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缺少动态的社会动向透视,导致整个民生新闻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特征。

足舟骨坏死常继发平足、跟骨倾斜角变小、跟骨外翻等畸形。成人获得性平足是足踝外科的常见病,常以内侧纵弓塌陷和后足及踝关节内侧稳定结构失衡为特征[2]。其病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可由先天及后天因素所致。儿童足舟骨无菌性坏死为自限性疾病,急性期可用支具固定6周左右,然后用鞋垫,预后较好。而对成年患者,骨的生长发育已停止,舟骨变扁平、密度增加后,微循环障碍致骨的营养不良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为足部疼痛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跛行,保守治疗效果往往不佳。疼痛早期可行足舟骨经皮减压术[3],晚期患者则需进行融合术。

创收代表着良好的收视率,部分电视民生新闻单纯追求收视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体收益,在收视率的要求下,迎合受众心理,将一些不健康的畸恋和凶杀等新闻当成关键性新闻进行集中炒作,从而使民生新闻整体格调下降,宣传内容偏向媚俗化。

民生新闻节目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把握创收与创优之间的关系。为此,可以积极参考借鉴新时期优秀电视节目的相关做法。即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行业广告以及形象广告当中,该种营销策略能够满足电视媒介的权威性要求,顺应整合营销发展趋势,为民生新闻节目实现创收提供有效思路。

2.2 非理性化

随着信息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的不断增加,民生新闻的收视率不断提高,但较高的收视率不代表是好节目,受群众喜爱的节目,也不能成为民生新闻节目传播各种低俗内容的依据。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庸俗、低级的现象,但这也不是民生新闻节目直接照搬照抄的理由,也不是扩大庸俗、低级现象,将其当作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的手段。这就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能够始终坚持核心价值观,坚持朝着先进文化方向发展,抵制各种媚俗、低级和庸俗的文化内容,从而引导民生新闻节目实现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民生新闻节目需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需求,抓住节目本质,从民生出发,紧扣时代脉搏,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承担传播先进文化、继承与弘扬优秀文化的作用。制作拥有良好社会效益和文化水准较高的民生新闻。

在新型生活模式以及社会模式下,各地电视台开始重点追求高收视率无可厚非,但如果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从自身利益角度入手,媒体工作者便会因为对于收视率的过度追求而出现一种急切的心理,变得十分焦躁,最终被群众诟病。在这种情况下,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把原本的短期目标利益转化为长期的目标利益,在考核民生新闻节目的过程中,除了创收额度以及收视率等基础的量化指标外,还应该增加各种质化指标,即将节目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当成民生新闻节目的重要评价指标,如此才能帮助民生新闻脱困,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以及历史责任意识,成为观众心中的责任品牌媒体。

3 电视民生新闻创收、创优主要路径

3.1 打造媒体责任品牌

部分民生新闻节目在收视率的趋导下,为了实现创收目标,帮助社会群众宣泄各种非理性欲望。比如:一则新闻报道低保户在楼顶居住,房屋频繁出现漏水问题,但却无人管理。新闻一经播出,防管部门三次上门帮助低保户修理,进行防水处理,但房主却提出是其自掏腰包花了三千元对屋顶重新进行修理,才修好了屋顶,并且要求相关房管部门为其报销维修费用。这种做法不但不合理、也不合情。如果直接通过包装与炒作作为宣传手段,通过部分低级噱头抛出各种卖点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甚至失去了应有的道德底线,便不符合民生新闻的宗旨。面对该种新闻,需要进一步思考新闻自身价值。

5)本工程裙房纵向长度为52.60m,为减小温度变化和混凝士收缩对结构的影响,在结构平面纵向中部增设混凝土膨胀加强带,膨胀加强带中混凝土强度等级与两侧相同,掺加适量的膨胀剂,与两侧混凝土同时浇筑[2]。

3.2 掌控好创收、创优的关系

针对拉丁舞专业考核特殊性,应从多个角度,全面考核学生。考核方式可设置为:出勤考核、课堂表现、月考、期末模拟考和期末实作考试(主要为实作内容)。考核的内容可分为必考内容和加分内容,必考内容为规定教材动作,而加分内容则可按照各教师各自依据不同班级学生水平编排的组合。

民生节目通过实施该种营销广告宣传方式,能够进一步打破传统营销模式,同时一些潜在广告客户也能够稳定、持续增长。但民生新闻节目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怎样通过自身节目的权威性特征以及亲民性特征,为广告客户创造、提供实现经济诉求以及政治目标的机会。民生新闻节目广告宣传模式的转变,能够提高自身地位,化被动为主动,这也是电视媒介宣传的高级境界。为此,民生新闻节目需要将其当成民生新闻节目持续发展进步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充满困难,但对于为民生新闻节目生存创收而不断努力的人来说,其属于一种巨大的机会,能够将民生新闻节目不断蜕变、成长的过程全面展示出来,同步实现创收、创优目标,在创优前提下促进创收,通过创优为创收奠定基础保障。使民生新闻节目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能够不断地开花结果,深深扎根在群众的心中,从多种传播节目中脱颖而出。

3.3 增加民生新闻内涵

民生新闻节目应该主动抛弃那些含有负面价值的新闻,始终坚持正面报道内容为核心的价值观,积极摆脱大量宣传负面新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消除负面新闻煽动不好的欲望、腐蚀生活以及瓦解群众精神等问题。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发挥出帮助地方构建主流文化、提高群众精神、优化受众精神状态等功能。将本地信息作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民生新闻节目,也是城市展现自身文化和风貌的重要窗口,如果过度报道负面信息,容易破坏当地的城市形象,给当地旅游经济以及外来投资等带来一种无形伤害。为此,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始终坚持正面报道为核心,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民生新闻节目内涵,将该种节目优势全面发挥出来。通过分析民生新闻节目的内涵可以发现,其主要把提高群众精神境界以及优化人民生活状态当成重点发展目标。为此,需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各种真善美事例,激发群众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面貌来对待生活,不断进取。通过分析民生新闻节目具体功能可以发现,想要形成社会主流文化,需要积极弘扬主旋律,促进实现区域认同的目标,并坚持通过正面视角来报道各种区域事件,强化区域居民凝聚力和荣誉感。

民生新闻节目主要是从平民视角入手,和传统新闻政治宣传完全不同,其相关取材内容也十分贴近群众生活。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正面报道也和高大上的传统典型新闻报道不同,其正面报道只需要注意表达艺术、技巧以及突出新闻性特点,便可以得到群众认可。

以正面报道为核心的价值观也并不意味着干脆直接不宣传负面新闻,需要结合信息特征进行适当传播,将新闻报道的平衡、警戒以及认识等功能全面发挥出来。第一,需要促进舆论监督以及负面报道有机结合,从舆论监督层面出发选择各种需要报道的负面信息,不能止步于烦琐的市井丑闻以及家庭纷争,还需全面揭露现实生活中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物、事件,及时进行批评,有效解决各种问题。第二,合理控制负面报道数量,现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真善美,而媒体领域中也需要呈现出这一趋势,有效控制负面报道数量。第三,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报道负面内容,尤其是各种揭露性报道,需要对问题进行冷静分析,避免自身情感左右报道事实。不管是为了怎样的目标,民生新闻节目都应该紧紧抓住时代脉搏,从广大群众角度出发,针对群众需求开展报道活动。

4 结语

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们审美也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在新时期发展中,需要积极结合各种先进技术,跟随时代潮流,始终坚持正确的新闻准则,促进电视民生新闻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杰.基于“互联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与新媒体的融合思路研究[J].戏剧之家,2019(25):82-83.

[2]侯婧,韩艳.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编辑的创新与发展探究[J].电视指南,2018(10):128.

[3]彭军林.加强内容建设 推进媒体融合 讲好民生故事——浅谈新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民生节目[J].新媒体研究,2018,4(12):93-94.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电视台)

作者简介: 唐蕊(1974—),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编辑(中级),研究方向:编辑、融媒体、民生新闻。

标签:;  ;  ;  ;  ;  

探索电视民生新闻的“创优”与“创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