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_废塑料论文

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_废塑料论文

浙江循环经济发展三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是个资源小省,但是浙江在缺乏资源禀赋的条件下,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浙江现象”受人瞩目。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对浙江循环经济发展的“永康模式”、“台州模式”和“余姚—慈溪模式”进行了初步剖析。本文认为,“永康模式”可以概括为以永康传统手工业为依托,从国内外大量购入铝、铜等金属再生资源作为原材料,形成了特色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块状经济”,打造出了今日的“中国五金之都”。“台州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废旧金属拆解产业为主导,带动了水泵、阀门等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今日黄岩塑模、温岭水泵、玉环阀门等特色块状经济的繁荣。“余姚—慈溪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废塑料、废金属的回收为切入点,通过延伸产业链,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

2005年,浙江省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33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400美元,均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四位,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纵观循环经济和浙江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历程,浙江经济增长快、规模大、活力强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起步和发展,都是依靠循环经济这一法宝。在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浙江块状经济中,既有永康、东阳、路桥、黄岩、玉环、温岭、慈溪、余姚、上虞、诸暨、富阳、嘉善、乐清和龙湾等县(市)域块状经济,也有温州柳市(低压电器)、温岭泽国(水泵业)、诸暨店口(五金)、上虞汤浦(铜管)、嘉善陶庄(废钢铁利用)、余姚河姆渡(不锈钢材料)、温州永中(不锈钢材料与制品)、富阳(春江、大源、灵桥的造纸业)等乡镇(或街道)块状经济,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和区域特色经济互动发展的若干模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永康模式”、“台州模式”和“余姚—慈溪模式”等三种模式。

永康模式

永康是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土地总面积1046平方公里,人口54.35万,行政隶属于金华市。1978年,永康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仅为9643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78元,三产比重分别为54.7∶29.4∶15.9,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永康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永康市GDP达135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15亿元,三产比重达3.9∶66.6∶29.6,基本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成为金华地区仅次于义乌的发达县(市),列全国百强县(市)第44位。

回顾永康20多年的发展历程,五金机械业对永康经济的促进作用巨大。作为永康传统产业的五金机械业,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铸鼎”时期。但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永康五金产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一批农民重新挑起五金担子外出流动,一些意识和胆识均为超前的农民开始创办一些家庭作坊,永康五金业的能量自此被逐渐释放出来。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各种资源的调配都是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严格执行的,永康五金业的发展受到了缺资源特别是铝、铜等金属资源的制约。在此背景下,聪明的永康人利用外出流动的机会,从全国各地回收废杂铝、废铜,从事金属冶炼传统四刀(菜刀、剪刀、锉刀、刨刀)和锄头、镰刀等铁制小农具的生产,有力地促进了五金机械业的发展。据统计,1984年,永康五金机械业企业就超过了1400家,主要产品包括拖拉机、电动工具、阀门、活塞、菜刀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扩大了就业,另一方面也为当地的企业家捞取了“第一桶金”,奠定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传统四刀和铁制小农具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煤气灶燃烧嘴、摩托车汽缸头、电动工具、钢桶等又成为永康五金企业互相追逐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永康除在全国各地回收废杂铜和废铝等以外,也从冶炼炉渣、废旧电机中回收铝、铜等再生资源,甚至从美国、日本、西欧和俄罗斯等国家进口再生铝、铜等资源。原材料的供应特别是再生资源的利用保证了永康五金产业的原料来源,成为永康打造“中国五金之都”的基础条件之一。目前,永康废杂铝回收专业户和从事再生铝等再生资源生产加工的家庭式作坊和家庭式企业达1000家以上,而从事金属再生利用的企业更是达到了10000余家,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年利用再生铝25万吨,废铜10余万吨,废铁30余万吨。2004年,永康五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2%,五金企业8831家,占全市企业的76.1%。五金产品种类覆盖了机械五金、装潢五金、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小家电等6大类1万多个品种,其中电动工具、电动剃须刀、汽摩配件、防盗门、电动滑板车、燃气灶具等五金产品的产量位居国内同行前列。除此之外,永康五金业也逐步走出国门,开拓世界市场,如今有1000多种五金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五金之都”实至名归。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发展的“永康模式”可以概括为以永康传统手工业为依托,从国内外大量购入铝、铜等金属再生资源作为原材料,提升本地传统产业,形成了特色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块状经济”,从而打造出了今日的“中国五金之都”。

台州模式

台州是浙江省东部沿海的一个地级市,面积9411平方公里,人口555.92万,辖椒江、黄岩、路桥三区,临海、温岭两市,玉环、天台、仙居、三门四县。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凭借沿海开放地区的优势,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食品、机电、医药、化工、轻纺服装、工艺礼品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一批特点明显的块状经济,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温岭的水泵产业集群和玉环的阀门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台州废旧金属拆解业的迅猛发展。

台州(临海、路桥、温岭、玉环等地)是全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基地和摩托车制造业基地,是国际著名的工业缝纫机制造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金属压延加工、汽摩配件、阀门及水暖配件、卫生洁具、装潢五金、电机、空压机、水泵等制造业基地,“台州制造”已声名远播。但在改革开放之初,台州还是浙江东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区。正如上文所述,台州经济的起飞也遭遇了缺乏资源的烦恼。但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聪明的台州人另辟蹊径,从全国各地收购废旧金属进行拆解,初步解决了经济起飞阶段初期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台州制造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台州市有50多个拆解工场、7个相关市场和2个现代化拆解加工园区,直接从业人员6万多人,如果再算上固体废弃物利用行业的加工贸易、运输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2004年,台州废旧金属拆解业销售额达180多亿元,经过拆解回收而获得的铜资源80万吨、铝资源35万吨。这些铜、铝等资源加上可利用的硅钢片、塑料、不锈钢等资源,直接成为台州制造业廉价又实用的原材料,大大促进了“台州制造”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在台州这一金属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若没有台州废旧金属拆解业提供的大量的价廉物美的金属资源,创业初期的温岭摩托车配件、水泵、空压机制造,路桥、玉环汽车配件、水道配件、阀门,路桥卫生洁具、装潢五金等制造业发展将是“无米之炊”;没有台州拆解回收业的大量廉价的资源供应,就不可能有台州制造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如废杂黄铜生产一吨铜阀门,要比用原生铜生产铜阀门降低成本3000—5000元),台州企业就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产业发展的原始积累,更谈不上以“吉利”汽车、“钱江”摩托、“飞跃”缝纫、“苏泊尔”压力锅、“星星”电器为代表的产业群,呈现今日黄岩塑模、温岭水泵、玉环阀门等特色块状经济繁荣的局面。

因此,循环经济发展的“台州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废旧金属拆解产业为主导,带动水泵、阀门等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具体地讲,就是从国内外大量购入废旧电器、五金等固体废弃物,通过拆解、分类与加工,再大量向周边地区输出成品、半成品,形成特色明显的区域性块状经济,继而打造出了全国最大民营汽车、摩托车制造基地和中国内地最大的服装机械生产出口基地。

余姚—慈溪模式

余姚、慈溪是位于浙江省东部的两个县级市,行政隶属于宁波市。改革开放以来,余姚、慈溪两市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小家电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两市的支柱产业。2004年,余姚市家电产业产值达210亿元,占该市工业总产值841亿元的25%,慈溪市家电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34.69亿元,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9.45亿元的30%。当前,宁波余姚、慈溪已经成为与广东顺德、山东青岛齐名的中国第三大家电制造业基地。

余姚、慈溪的家电产业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社区内部创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家庭作坊这种广泛存在于余姚、慈溪乡村的传统生产方式被大大地激活,乡镇企业纷纷涌现。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资金和生产所需原材料的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性因素。由于资金和原材料资源有限,绝大多数的企业就依靠血缘、地缘和学缘这种特殊关系所形成的社会交际圈子。在这种圈子里,由于亲戚、同乡、同学(师徒)关系而结成的强大同盟,包含了共同的利益、情感和需求,因此,他们的需求往往都是一致的。余姚、慈溪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收购废塑料、废金属等再生资源而获取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原材料的短缺成为制约浙江企业发展壮大的共同问题。但是,余姚、慈溪两市的企业从废塑料、废金属等再生资源入手,利用同学、亲戚、朋友等广大的社会网络,从全国各地收购废塑料、废金属,逐步形成了废旧物资——配件——家电产品的产业链。在此过程中,由亲戚、同乡、同学(师徒)关系组成的强大同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家电产业以外,两市对废塑料的回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余姚从利用废塑料、废金属生产塑料制品、模具及家电配件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塑料原料、塑料配料、塑料制品、塑料机械和信息交流、展览展销等综合性、多功能的“中国塑料城”。“中国塑料城”的崛起,塑料产业的迅速壮大,促进了余姚模具加工工业的发展。而慈溪以工程塑料为主的对废塑料的利用,用以生产各种塑料家电及汽摩配件,支撑着当地现有整机产品的发展,为外地整机生产企业提供了家电、汽摩配件支撑。据初步统计,目前慈溪约有3000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废塑料经营业务,他们将家电配件的边角料及废旧机械的塑料件运回慈溪,通过再生利用,形成废塑料交易市场,年废塑料交易量达50万吨。慈溪不但是塑料产品生产基地,还是国内再生涤纶纤维生产创始地。目前,有以废丝或可乐瓶为原料的再生涤纶纤维生产企业30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再生涤纶纤维的年产量达70万吨,年销售额逾50亿元,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25%。在利用废塑料的基础上,一批企业发展壮大起来了,涌现出方太、帅康、先锋、燎原等一批中国名牌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可见,循环经济发展的“余姚—慈溪”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废塑料、废金属的回收为切入点,通过延伸产业链,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具体而言,就是从废塑料、废金属等再生资源利用着手,形成废旧物——配件——家电产品的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并依托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打造出了中国家用电器生产出口基地和塑料模具、电子电器、机械仪表主导产业。

三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一大亮点的浙江,其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独具一格,标新立异。通过对浙江三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可发现三种模式的一些共同特征:

1.共同的政治经济背景和资源禀赋条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使浙江各地受束缚的经济能量瞬间爆发出来,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浙江一直是对台前沿,国家对浙江的投入是非常少的。而且,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人均资源拥有量水平非常低,人均土地只有0.5亩,矿产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数的4.9%,而且95%的煤、油等一次性能源依靠从省外调入。这些共同的要素迫使浙江各地早期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以购入资源作为发展的前提。

2.共同的资源回收方式。这三个地区都是从国内外大量购入再生资源,或者进行拆解,或者直接拿来加工,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利用。对再生资源的利用,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企业获得创业时期的“第一桶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三种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都与当地区域特色经济紧密结合。“永康模式”与当地的五金业紧密相连,“台州模式”与台州的水泵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密切相关,当然,循环经济发展的“余姚—慈溪模式”也与当地的小家电制造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民营体制密切相关。从浙江三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历程中可以发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始终是民营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来自于民营企业对利润和扩大再生产的要求,浙江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民营体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除了这些共同特征以外,浙江循环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之间也毫无疑问会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这主要包括:发展所依靠的原材料不同、循环经济的发展与不同的区域特色经济相联系、政府对此的态度等等。

浙江循环经济发展的“永康模式”、“台州模式”和“余姚—慈溪模式”一脉相承,其中许多共同特征还有待于我们更深入地挖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已非常发达,已经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总结浙江循环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对于提炼这三个地区再生资源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以指导全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循环经济在浙江的实践中所总结出的三种典型模式,对全国其它地区利用再生资源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特别是在如今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浙江的经验更值得国内同行学习、借鉴。

标签:;  ;  ;  ;  ;  ;  ;  ;  ;  

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_废塑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