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分析_收入差距论文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居民论文,变动论文,收入差距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17(2009)05-0030-05

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率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收入分配模式也随之多元化。在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而出现的分配差距扩大的迹象,已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常用的指标有基尼系数、鲁宾霍德指数、阿特金森指数和泰尔指数等,本文采用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进行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4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见表1)。

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内部差异分析

(一)基尼系数

1978—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总体趋势都是不断扩大的(见表2)。基尼系数的值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6年的0.34,翻了一倍。从1985年开始基本是持续增加,1992—1994年增幅较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及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根据国际一般标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不争的事实,但还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

通过图1,我们也可清晰地发现近30年来,城镇内部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是在不断地扩大。从1985—1994年增幅较大,1995年以后增幅逐渐平缓。

图1 城镇基尼系数

(二)泰尔T指数

我国1985—2006年城镇泰尔T指数见表3。

表3数据是根据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历年数据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从1985年到1999年间,虽然有个别年份泰尔T指数有所波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2000年以后又较快速地出现下降,表明国家采取的一些收入调节政策开始发挥了作用,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得到了调整。

由于泰尔T指数对高收入的变化较为敏感,因此图2显示出,高收入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1992年快速上升后,又在2002年后较快下滑,说明在1992年之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十年,又回复到了差距相对较低的状态。

图2 城镇泰尔T指数

(三)泰尔L指数

我国1985—2006年城镇泰尔L指数变动趋势与泰尔T指数大体相同(见表4)。泰尔L指数总体上是增加的,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加大,2002年达到高峰,随着国家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实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的势头得到一定的扼制。

泰尔L指数对较低收入的变化较为敏感,上图显示低城镇收入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之中,但其中经历了两个波段,从1992年开始持续上升到1996年后,出现下降;到1999年又出现上升,从2003年后又开始下降。

三、城镇居民按收入七等级划分的人均收入演变分析

表5是1995—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看出,在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持续增加的同时,其内部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23.80元和7537.98元,最高收入户为最低收入户的3.92倍;而2006年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68.73元和31967.34元,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近9倍,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家庭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造成的市场经济深化与收入多样化是其主要原因。新职业的出现及新要素参与分配势必对收入格局进行重构,也表现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四、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内部差距演变的特征

(一)我国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7.4元和1276.20元,最高收入户为最低收入户的近3倍;而2006年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68.73元和31967.34元,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近9倍,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家庭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虽然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类劳动、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弹性的不同而导致家庭就业者间收入上的差异,但是更重要的是非工资收入,从社会阶层看,部分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经营者、外贸企业的中方高级雇员、歌星影星、新办公司的负责人等收入过高。从收入种类看,财产收入增长最快,财产分配不公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

(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地区差异加大。从收入来看,不管是省份之间,还是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之间,各地居民收入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1985年为1.19∶1∶1.07(以中部地区为1),2000年扩大为1.49∶1∶1.06,到2005年这一比例变为1.43∶1∶0.96,2006年这一比例是1.51∶1∶0.99。东部与中部、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额由1985年的71元和44元分别扩大到2006年的5 065元和5238元,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后五位是新疆、甘肃、西藏、青海、贵州,最高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是收入最低的新疆的2.33倍。收入最高省份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地区,而收入最低的省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部分年份各省份最高与最低比较见表7:

(三)不同行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显示,1978—2006年按行业分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之比,除了在1985—1990年略有减小外,其他年份都大于2,1995年以后持续扩大,从2.23一直扩大到2.99。同时不同行业薪酬的方差的对数也在急剧上升,说明行业之间报酬的平均主义正不断打破,报酬差异逐渐拉大。从2000年开始,平均工资最高的始终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同样的,从1995年开始,农、林、牧、渔业一直是行业报酬最低的,一方面说明传统行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不如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行业的提高速度,另一方面,能源的稀缺与垄断使得其报酬率越来越高。而近年来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和第三产业以及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相关行业的平均报酬也是较高的。最后,有些国有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也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大行业来分,200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13729元,最低的是农林牧副渔业5132元,二者相关2.68倍;2003年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2 244元,最低的是农林牧副渔业6969元,二者相差4.63倍;2004年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4 988元,最低的是农林牧副渔业7 611元,二者相差4.60倍,2005年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0 588元,最低的是农林牧副渔业8 309元,二者相差4.88倍;2006年,全国大行业中工资收入最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最低的“农业”人均工资之比高达4.69倍。

收稿日期:2009-06-18

标签:;  ;  ;  ;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分析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