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探讨论文_王素娟

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探讨论文_王素娟

山东淄博万杰肿瘤医院影像科CT室 山东 淄博 255213

[摘要]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影像进行临床检查,并对其影像诊断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经CT影像检查后,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存在多发病灶27例,病灶呈圆形,大小0.5-1.0cm,影像显示为圆形低密度影,CT值范围在21-27HU之间,无占位效应;存在单发病灶40例,病灶呈圆形,大小为 0.5×1.1cm,影像显示为椭圆低密度影,CT 值范围为19-26HU,无占位效应;存在混合病灶13例,病灶呈梭形和圆形,CT值范围在20-25HU之间,存在不清晰占位效应。病灶位置于脑干5例,丘脑8例,额叶、颞叶、顶叶20例,基底节47例。结论 CT影像在腔隙性脑梗塞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临床所诊出的病灶均不低于0.5cm,故CT影像检查在小病灶检出中效果不明显,需联合磁共振等技术进行诊断。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检查;临床诊断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常见类型,发病率占脑梗死的25%左右。主要是因脑干深部或大脑半球的小穿通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致使管腔闭塞所形成的小梗死灶。因深穿支动脉的供血范围有限,故单独一支阻塞只能引起脑组织极小范围的缺血性坏死,即形成腔隙。但腔隙性脑梗塞临床发病后若不尽早治疗则会引起多发病灶,增加脑组织损伤,影响神经功能[1]。故需有效增强早期诊断效果,保障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尽早接受对症治疗,减轻脑组织损伤。CT影像是临床常用检查手段,在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故为探讨其在腔隙性脑梗塞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进行CT影像检查,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及特点。现将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并排除严重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2.14±3.26)岁,且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头晕、恶心、行走不便等。

1.2 方法 应用16排CT,指导患者行仰卧位,由头先进,从颅底听眶上线至颅顶进行头颅扫描,层距为10mm,层厚为10mm。之后针对患者脑干、丘脑、内囊及基底节等部的CT扫描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观察其病变情况,若患者的头颅平扫呈现阴性,则安排患者在初次CT影像检查后 1-2d 内进行复查,以找出确切病因。

2 结果

CT检查表现:(1)多发病灶。经CT影像检查后,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存在多发病灶27例,病灶呈圆形,大小0.5-1.0cm,影像显示为圆形低密度影,CT值范围在21-27HU之间,无占位效应。(2)单发病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CT 影响检查后,存在单发病灶40例,病灶呈圆形,大小为 0.5×1.1cm,影像显示为椭圆低密度影,CT 值范围为19-26HU,无占位效应。(3)混合病灶。经CT影像检查后存在混合病灶13例,病灶呈梭形和圆形,CT值范围在20-25HU之间,存在不清晰占位效应。(4)病灶位置。经检查,病灶位置于脑干5例,丘脑8例,额叶、颞叶、顶叶20例,基底节47例。

3 讨论

经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病原学研究资料发现,腔隙性脑梗塞主要致病因素为高血压,且高血压所引起的腔隙性脑梗塞占其总发病率的45%-90%。主要是因血压长期引起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促使管腔变窄,在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后导致小动脉闭塞,从而形成脑组织局部缺血性坏死[2-3]。且经腔隙性脑梗病变范围较小,梗死直径多不超过1.5cm,危害较小,但多呈多发性,急性起病易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

CT影像检查是临床常用检查手段,主要通过精确准直的γ射线、X线束、超声波等,与高灵敏度探测器共同围绕人体的某部位作断面扫描,并经探测器接受扫描层面的射线,之后转变为电信号,并经数字准换器转换为数字,再经计算机处理为不同灰度的色块,构成CT图像。可应用于多人体组织器官的扫描,图像清晰且扫描时间短。经临床研究发现,CT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应用普遍。对颅内寄生虫病、肿瘤、外伤性血肿、脑梗塞与脑出血等疾病诊断效果较好、较可靠[4-5]。本研究结果显示,经CT影像检查后,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存在多发病灶27例,病灶呈圆形,大小0.5-1.0cm,影像显示为圆形低密度影,CT值范围在21-27HU之间,无占位效应;存在单发病灶40例,病灶呈圆形,大小为 0.5×1.1cm,影像显示为椭圆低密度影,CT 值范围为19-26HU,无占位效应;存在混合病灶13例,病灶呈梭形和圆形,CT值范围在20-25HU之间,存在不清晰占位效应。病灶位置于脑干5例,丘脑8例,额叶、颞叶、顶叶20例,基底节47例。说明CT影像在腔隙性脑梗塞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经本研究结果分析发现,CT扫描结果中检出的病灶均不低于0.5cm。因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直径较小,多为0.02cm-1.5cm,说明CT影像检查对低于0.5cm的小病灶检出效果较差。故在进行腔隙性脑梗塞早期诊断时需联合磁共振等检查进行联合检查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利于尽早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CT影像在腔隙性脑梗塞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临床所诊出的病灶均不低于0.5cm,故CT影像检查在小病灶检出中效果不明显,需联合磁共振等技术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1]何丹,杜磊,马建华,等.腔隙性脑梗死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09):1037-1041.

[2]皮金才,陈凤莲.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07):10-11,43.

[3]陈娜,陆连生,李虹,等.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J].河北医药,2015,37(23):3581-3583.

[4]刘兴宇,聂永康.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 CT 和 MRI 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07):1080-1082.

[5]韩晓芳,郭爱红,王丙聚.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01):42-44.

论文作者:王素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0月上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  ;  ;  ;  ;  ;  ;  ;  

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探讨论文_王素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