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7-11”开放战略_7-11论文

日本的“7-11”开放战略_7-11论文

日本quot;7-11quot;的开店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策略论文,qu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起日本"7-11"便利店,应该先对两家公司做个简单的介绍。一家是日本伊藤洋华堂集团(Ito-Yokado Group),另一家是美国的修士兰公司(The Southland Corporation)。

“洋华堂洋品店”始创于1920年,1958年成立股份公司洋华堂,1961年开始致力于正规连锁经营,1971年改名为股份公司伊藤洋华堂,1972年在东京证券第二部上市,1973年7月在东京证券第一部上市。逐步发展成为以综合超市、方便店、百货店、超级市场、专营店、廉价商店等零售业为主,业务范围涉及餐饮业、食品加工业、服务、出版业的大型企业集团。IY集团的利润曾连续13年高居日本零售业榜首,其核心企业股份公司伊藤洋华堂在日本设有158家综合超市,经营业绩在零售业界颇受注目。

修士兰公司在北美拥有5000多家"7-11"便利店,与世界22个国家签有专利协定,共有1.6万家以上"7-11"便利店。但是,到1990年年底,公司当年净亏损额为2.77亿美元,股东权益余额为赤字19.99亿美元。1991年IY集团取得修士兰公司发行股票的69.98%,协助公司再建,仅用3年就使公司由亏损企业转为盈利企业。

早在1973年,IY集团成立了“约克七”,与修士兰公司缔结了专利合同。1978年“约克七”改名为日本"7-11"便利店,1981年日本"7-11"在东京证券第一部上市,1982年全店导入世界最大规模POS系统。1997年年初,在按市场价值排列的全球前30名零售企业中,日本"7-11"名列第三。

1997年2月,决算资料显示,日本"7-11"便利店年度销售净额首次超过了母公司伊藤洋华堂,达到132.98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8.9%。

日本"7-11"公司如此好的业绩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来自于可观的店铺数量和每个店铺的获利能力。店铺数量越多,每个店铺的获利能力越高,总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也就越高。

1993年2月决算日,日本"7-11"便利店的数量超过了5000家。根据1994年2月期决算时的统计,在日本的店铺数已达到5475家,加上在夏威夷的48家店铺,共有5523家店。在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有21个都道府县设有"7-11"的店铺。"7-11"在一定区域内店铺的密集程度大大地超过同业,这就是"7-11"所追求的“集中店铺战略”。而且,"7-11"未来设立连锁店的空间比其他便利店网更大,这也是店铺数在日本最多的原因。自创业以来,"7-11"的店铺数量在日本一直保持在第一位,其他便利店有与之相当的差距。

1995年2月,资料显示日本"7-11"店铺数接近6000家。1996年2月发展到6400余家,数量超过北美,占全球"7-11"便利店总数的40%左右。而日本的国土面积比北美小得多。其店铺的密集程度可见一斑。从1993年到1997年决算日,平均每年店铺净增加数约有400余家,这样的速度和数量都令人惊叹。

快速开店的秘诀

如何才能快速、密集地开店呢?日本"7-11"公司总部设置了RFC部门。所谓RFC,就是负责店铺开发的征募人员(Recruit FieldCounselor)。RFC有两种:一种是征募顾问,一种是开发人员。征募顾问负责访问已有的店铺,如果有条件相符的就努力说服其加盟"7-11"。开发人员则负责寻找开直营店所需的物品、建筑物等,例如造访不动产业主、地理条件良好的土地所有者等。就工作难度而言,征募顾问的难度较大。

征募人员负责的区域是固定的,通常一个县分配3位人员,再根据县的特殊情况增减人员。总部并没有强制规定要有多少店铺加盟,但是,要有一个目标数字。每年3月是新预算年度的开始,在做好其他预算工作的同时,会订立加盟店目标数,每个月哪一区要有几家店等等。以前一个RFC一年可以招募7、8家店加盟,后来大约在6家左右,据统计,1994年2月期决算分店增加数是417家。RFC的上司在他们提交年度目标后,将之与总部的开店目标相比较,并进行合理的调整,然后指示各RFC应该招募多少店铺加盟。据说"7-11"每年度的开店目标数比修士兰公司与他们订立的契约目标数还多,约高出20%到30%左右。

除了RFC到商店邀约加盟外,也有不少有加盟意愿的人主动打电话来询问。在总部的征募部门每天可以接到三、四个询问的电话。公司在报纸上刊登征募广告,有些想加盟的人看到广告就会前来接洽,另外一些是通过往来客户或加盟店店主介绍来的。

日本"7-11"在审核加盟条件时是十分严格的,申请加明的件数很多,大部分却被拒绝,其比例大约是100件中成功10件。审核的3个主要条件是:第一,地理环境;第二,店主的个性、人口;第三,财务状况。地理位置尤其重要。地理条件的三大重点是:一、视界性(从远处就可以看见),二、接近性(顺路、便于靠近,比如有很方便的停车场),三、动线性(面对人车往来的马路,客流量大)。以前以住宅区为中心展开开店政策,随着在市中心开分店的便利商店越来越多,竞争开店位置情况日益激烈,现在改变了方向,往效外、干线道路沿线发展。为了严格审查店铺的地理条件,"7-11"在评估表上列了300项以上的审查项目。除了以上三大要点外,诸如附近有无红绿灯、学校,往来车辆数目、往来人数、有无竞争店铺,如果有,相距多远,附近居民的购买力层次等,都得调查清楚。除了地理条件外,店主的个性、人品也很重要。"7-11"不要求店主是非凡的经营天才,但要求身体健康、有敬业精神、踏实肯干、具备一定的社会常识。"7-11"对财务状况的要求也不苟刻,要求店主没有借债的习惯,不是嗜赌成性,能够负担加盟所需之费用,大致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在地理条件、人格、财务状况都通过审核以后,就可以签定契约了。一般情况下三大条件缺一不可,即使地理条件不错,没有资金仍无法加盟。除非地理条件实在好得无可挑剔,RFC就会请建筑和设备总部设法帮助。一般来说,改建店铺在签定契约后一个月就可以完成,店铺既可顺利开张,这样可以确保快速开店。

大量开店的优势

"7-11"为什么要大量、集中开店呢?首先应该谈一谈"7-11"便利店的特点。"7-11"经营的主要是各种食品、日用百货和其他杂品,"7-11"销售的不仅仅是优质的商品,而且还有标准统一的优质服务和“方便”。每个便利店的规模很小,服务范围有限、商圈通常在一公里以内。标准的"7-11"是卖场30坪、3000种商品(后来筛选成2700种至2800种左右)。正是因为服务覆盖范围小和统一的经营秘诀(Kow-How)才使得"7-11"可以大量、集中开店,而不致引起公司内部各店之间的自相竞争。无论店铺数增加多少,都可以提供同一的KOW-HOW,店铺数越多KOW-HOW也积累越多,一样的KOW-HOW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店铺使用,因此效率自然会提高。当然,也必须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不过,KOW-HOW是所有店铺的共同基础,再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加以活用,更能提高效率。

更重要的是,集中开店可以带来许多令人期待的效果;一、所须商品可在短时间内配送;二、配送距离短,延滞因素少;三、可在预定时刻配送;四、容易阻止竞争者加入;五、缩短OFC(现场咨询人员,即店铺辅导员)移动时间,使他们有更多时间辅导连锁店;六、提高区域知名度。

以商品配送为例,最先发明一日送货3次及短距离送货的是"7-11"。一日送货3次可以保证商品新鲜,使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动向,备齐更多畅销品的种类,减少商品库存,使配送车成为商店的“活动化内场”;短距离送货可以节约送货时间,保证按时送达,这样才可能增加每天的送货次数。而这些都需要以店铺的集中化为前提条件,如果店铺分散,这些是很难做到的。某全家便利店的店主说:仔细观察"7-11"每天的配送情形,发现配送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以上的,而自家的商店,比预定到货时间晚1小时以上是常有的事,配送范围小、距离短是准时的一大因素。走的距离越短,每一次行走的时间误差越小,这样才能遵守到达各店的时间。举例而言,千叶县区的"7-11"分成A区和B区,A区的便当类商品由两家厂商合卖,B区则由另外三家厂商合卖。一般来说,配送范围小不符合配送者的经济效益,"7-11"的集中开店策略解决了这一问题。"7-11"将店铺尽量集中在一定区域,使每个区域负责配送的厂商都能有足够的业务量。以下例举某地区配送车预定到达各店铺的时间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配送、交货的工作。

第一家店铺0:00

第二家店铺0:10

第三家店铺0:20

第四家店铺0:30

第五家店铺0:35

第六家店铺0:45

第七家店铺0:50

第八家店铺1:00

第九家店铺1:10

第十家店铺1:20

每家店铺的配送时间只有5~10分钟。

日本"7-11"便利店身处流通行业,构筑了世界上不可类比的信息系统,在商品开发、物资流通、销售方法等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并且仍在继续开创新型流通企业应有的形象。大量、集中开店策略仅仅是"7-11"成功的总体战略中的一点,虽然国情不同,行业发展状况不同,这些经验和理论仍然值得国人借鉴。

标签:;  ;  ;  

日本的“7-11”开放战略_7-11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