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教育与德育的冲突_道德教育论文

论科技教育与德育的冲突_道德教育论文

论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冲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冲突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冲突是社会转型时期充分暴露的教育问题。它是指教育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系统相互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失去有序、协调、统一与和谐,以致在意识和行动上出现对立的现象。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冲突属于教育内部同一系统之间体现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一种冲突。本文拟从历史的考察中归结出二者冲突的大体趋势,说明科学技术进步道德却退步的一定必然性,并提出协调二者冲突的相应对策。

一、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本质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本质内涵。

科学,即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其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普遍化、高度概括化。技术,即关于改造世界的学问,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是用之于实践的科学。科学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科技教育。所谓科技教育,是指在科学技术获得长足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为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适用型教育。其本质是培养人掌握知识和技术,解决主体改造世界的能力问题。

道德,是人们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为了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确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培养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其本质是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品质,解决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的态度问题。

(二)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互关系。

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又相对独立、相互冲突,具有统一性和矛盾性。

其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目的一致。无论科技教育或道德教育,都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人类社会从野蛮与愚昧走向文明与智慧,享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使社会的协调与个性的完美达到和谐与统一。第二,相互制约。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都属于教育内容的范畴,其中科技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为道德教育提供内容和手段。一定的道德品质是在人掌握知识并用之于实践的过程和活动中形成的,离开了科技教育,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即成为空洞的形式,道德就失去了载体。道德教育是科技教育的动力,保证科技教育的方向和灵魂。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掌握需要有强烈的情感,追求真理的信念,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而且,要想运用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必须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质,谋求世界和平的心愿,促进文明发展的理念,这一切都需要依靠道德教育来实现。

其矛盾性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根本任务不同。科技教育是为了增进人们对科学事物的思考能力,引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征服自然;道德教育是为了帮助人们对道德问题较高水平的思考能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社会。第二,相对独立,顾此失彼会产生危害。二者虽同属教育内容的两个方面,但如果把它们对立起来,就会产生不良后果。过分强调科技教育,忽视道德教育,那么一则因为道德淡化,动机削弱,个性丧失,世界观缺乏科学性,会阻止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与发展,二则因为对科学技术的操作与运用失去了道德杠杆的控制与调节,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反之,过分强调道德教育,忽视科技教育,用社会道德观念来代替科学技术去支配和控制人类社会,那么现代社会就会失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支柱,物质生活的改善与提高,民族的兴旺与腾飞,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都将化为乌有,人类就可能退回到愚昧野蛮的时代中去。

总之,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性为它们的协调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二者的矛盾性造成了它们之间的客观冲突。这一冲突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大体趋势。

二、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冲突的历史轨迹

(一)古代社会的古典文化传统教育。

大致特征:重道德轻科技。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由于自身生存的需要,自发地产生了向后代传授生产经验、社会风俗、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的原始实践教育。这时期没有科学技术,因而也就没有科技教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教育开始成为独立的事业,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科技教育极不明显,学校教育就是伦理道德教育,目的是要把奴隶主子弟培养成维护自身统治的官吏和士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作为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学而优而仕”,尽管科学技术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整体看,科技教育在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体系中只是细支末流。欧洲的封建社会是自然科学的漫漫长夜,科学成为神学的奴婢,无科学的进步可言,也就谈不上科技教育,道德教育包含于宗教教育中,宗教神学教育占统治地位,教育的目的只在于培养笃信上帝忠于教权的教士和维护封建利益的骑士。概言之,近代以前的教育占统治地位的是原始实践教育、仕宦教育、宗教教育。这些教育形式可统称为古典文化教育,其主旨都是为了使统治者的后代具有文化修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按照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立身处世。正如梅里尔·唐尼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论》中所言:“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这就反映出古代教育的特征及其这一特征给人们留下的深刻意识。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速度缓慢,科技教育在古代社会微乎其微。二者在古代教育发展中的冲突表现为重视道德教育缺乏科技教育。

(二)近代社会的传统科技教育。

大致特征:科技起步,二者并重。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天文学、力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获得重大发展,在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真正成为具有科学形态的自然科学学科。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社会要求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教育既要德治,培养统治人才,又要普及,传授科技知识,培养生产技术人员,这样以自然科学为依托的近代科学技术教育逐渐兴起。19世纪是传统科技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数学、自然科学已成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之一,以科学技术专业为主体的大学相继出现,科技教育的份量明显加重。同时,从古代沿袭而来的道德教育,其传统影响非常深刻,资本主义仍将其列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当科学技术在近代起步之后,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驾齐驱,成为近代教育的两大主流。如日本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重科技教育,改建东京大学,设立工部大学校,专门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同时,加强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建设,制定和推行“采西邦之科学知识,以造于封建武士之精神”的“和魂洋才”的教育方针,对日本社会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传统科技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表明科技教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一次重大转折,在教育中显示出了日益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它与承袭传统仍有一定影响的道德教育相抗衡,二者并重,成为近代教育中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

(三)现代社会的现代科技教育。

大致特征:重科技轻道德。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现代发展时期,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多地要求教育提供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各类科学技术人才,这就使科学与教育的关系更加密切,科技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而道德教育在经济发达的现代与科技教育相比却显得苍白无力,人们注意的焦点过分集中于技术教育、业务能力培训和实用性上,人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受到轻视,遭到冷落。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教育的职能和方向,国家需要权力和武器而不是个人的教养越来越成为衡量教育的优秀标准。所以,科学、数学和外语的高质量,加强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理论技能的训练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增加科学前沿的内容成为所有课程改革的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逐渐让位于学术的和技能的训练,道德教育的课程形同虚设,道德教育实践疲软,道德教育思想和理论贫乏,道德教育几乎成为一个过时的术语,理论领域的沉寂和实践中单纯以科学技术为标准的激烈角逐向人们昭示:道德教育的历史进入了一个“荒凉的时代”。社会风气败坏,私欲膨胀,利己主义泛滥,吸毒、走私、暴力、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人们惊呼“道德滑坡”、“道德沦丧”!显而易见,科技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已成为锐不可挡的潮流,道德教育的淡化与削弱以及普遍严重的道德问题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加剧了人们对道德约束功能和人类品格弱点的担忧。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明显的特征。

上述情况表明:科学技术随着历史画卷的铺展而日趋发达,科技教育从古代的缺乏,到近代的起步,至今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道德教育则从古代的单纯性,近代与科技教育的相抗衡,现代教育中的劣势地位,显示出相对衰败的趋向。这是我们考察二者的冲突在历史轨迹中所表现出来的大体趋势。但这里应该注意的是,道德并非永远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达而颓丧、危机、堕落,如果这样的话,岂不是科学技术从古至今蒸蒸日上,而道德则一日日步步倒退,最后终将随着最尖端科技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极度发达而全线崩溃,甚至道德消失吗?我们的观点是,道德自身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社会有兴旺和衰败,道德也有进步和退化,它同样呈曲线发展状态,只不过道德的退化是人类社会在总的进化趋势中所伴随着的一种客观的相对于科技进步而言的非整体性退化,从社会的未来发展看,道德退化未必永远相随于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但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道德退化却肯定是科技进步经济增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那么如何认识科技进步条件下的道德退化,以及如何协调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冲突,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科技进步道德退化的一定必然性

(一)二律背反的客观现象。

哲学家康德曾把理性认识世界时所遇到的一些矛盾称作“二律背反”,用来说明理性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比如奴隶制既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又是一种“可耻的现象”。英国的圈地运动,既是残酷的羊吃人的原始积累,又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种历史的合理性与道德的不合理性客观地实实在在地同时并存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带给人类以巨大的影响,不仅大大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自然、社会、人本身等方面造成了环境污染、战争危机、文化贫困、道德沧丧、个体人格趋于分袭等技术异化现象。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道德的沦丧构成了他律与自律的对立和冲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对新的二律背反。这种二律背反的客观现象早已为先哲们所认识到,中国的老子和庄子就认为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增长必然要带来道德的败坏,卢梭也说,科学的进步是以道德的退步而换来的,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道德的堕落和恶的产生。那么如何看待这对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更加尖锐的矛盾冲突呢?我们认为,科技进步与道德退步的冲突实质上是善与恶的冲突,而“善的东西只能在恶的斗争中成长壮大,我们甚至不可能设想没有善恶对立的历史”①,同时,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善恶对立并非是绝对的,恶在一定条件下对历史起推动作用,比如正是人类“卑劣的贪欲成为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②,也就是说,道德上的恶有时对于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可以从反面起催化剂作用,这时它就成为善,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社会历史有时就是在这种二律背反的矛盾冲突中前进的。我们必须强调的是,道德的恶终究是社会应当抛弃的阴暗面,尽管它是历史长河中的必然物,但不能在历史的颂歌中放弃道德批判的武器,相反必须抑恶扬善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和面对这种二律背反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还要拿起道德批判的武器,加强道德建设,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对于那种认为道德颓废既然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代价,就应该放弃技术或取消道德教育的观点,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二)科技技术的发展刺激了人的本能欲望。

人类要生存,就要有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本能欲望。苟子曾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好利而欲得,此人之情性也”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生理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最强烈的一级需要,物质需要的“第一性”地位决定了人们在利益追求中首要的指向是物质利益。正如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中所言:如果要在千差万别芸芸众生中找到一致的东西,那就是人人都会有贪图享乐和逃避痛苦的天赋欲望。人的本能的物质欲望在生产力极其低下,产品极度匮乏的自然状态下只能得到最低级的满足,甚至不能满足,因而在与世无争的生活格局中原始的道德容易构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出现,特质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也为满足人的本能欲望提供了条件,占有的私欲,利已的享乐便滋生起来,出现了贫困与奴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达,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世界,财富越多,人们贪图享乐的物质欲望就越强烈,膨胀的物欲窒息了人类自然的情趣和天然善良的本性,社会风尚里时时流行着邪恶、淫奢、虚伪的精神,享乐成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恩格斯曾批判这种“更坏的享乐主义”,“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④。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更刺激了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本能欲望,使人性的弱点更为暴露,从而造成了道德的退化。

(三)教育观的错误导向。

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这一点在近代科技刚刚起步时就已为资产阶级所认识,现代科技更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热点。因此,培养能够熟练地使用机器,进行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的科技人才成为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相反,道德教育却愈来愈受轻视。二战后,美国许多学者认为,国家要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道德教育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的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受这种观念支配,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逐渐让位于学术的和技术的训练。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盛行“教育投资论”,这种理论在使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它被置于经济增长主义基础之上,教育工作强调的是技术和能力的培训,而不是重视人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这种背离了教育本质要求的观点,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问题便日益突出。在英国,梅里尔·唐尼曾明确指出“支出公共费用用以维持学校的发展,完全是出于这样一种经济考虑,即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大量的熟练工人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尖端工业的要求”,而“对于那些实业家、政治家以及那些不断要求学校摒弃粉饰,集中精力发展他们认为现代工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的人来说,一旦他们在促进品德发展和保证人们按适当的行为准则方面遭到了失败,他们首先就公开指责学校,殊不知正是由于削弱了被他们当作虚饰的道德教育,才导致了这类失败”⑤。由此可见,重科技轻道德的教育观在现代世界教育中具有普遍性,它导致人们过分追求科技教育,视道德教育为细枝末节,这种不正确的教育观是造成现代社会中科技发达而道德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是我们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对现实的分析,思考和挖掘出的科技进步条件下道德退化的三个原因。我们知道,任何力求全面的观点同时隐含着肤浅的危害,相反,人们力戒的片面反而包含着某种深刻。也许我们对二者冲突的认识和剖析是不全面的,但意在达到某种“片面的深刻”。

四、协调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冲突,加强道德教育建设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现代社会的进步依赖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人才。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有助于人类理想的实现?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同时强化道德建设,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既有能力,又具灵魂,德才兼备,才有助于人类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战后日本的崛起就说明了人的双重素养的重要意义。日本前文部大臣永井道雄曾说“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可以举出各种原因,……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因为民族国家所教育出来的一亿日本人没有流向国外,而留在日本列岛,并对国家的经济复兴和发展做出贡献”⑥。这就启示我们教育应树立正确的观念,不仅重视训练人的能力,更要重视塑造人的灵魂,使人不仅懂得实现自我生存,更要懂得自觉为人类服务。在科技教育发达的今天,面对教育天平的倾斜,道德教育的失衡,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有意识地重视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如果仍然单纯强调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重蹈一手硬一手软的覆辙,将是历史的不幸和人类理性的悲哀。

(二)、寓科学于道德教育之中。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面对社会的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功利性、法制性等特点,道德教育必须与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精神结合起来,使德育观念科学化、德育内容科学化、德育方法手段科学化、德育活动科学化,才能保证道德教育的影响深入人心,从而实现道德的进步。道德理论的建设应走出单纯的经验描述和总结的误区,把技术性的调查和实验与深层次的哲学把握相结合,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批判相结合,以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研究现实社会的道德问题,从而构建起科学的道德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变革时代的道德教育实践。

(三)加强对高技术专家的培养。

科学技术是锐利的两刃剑,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引起祸害。但这并非由物质的中性的技术本身引起,而是由于对科学技术的操作和使用所引起。科学技术的运用,涉及政治信仰,社会制度等问题,不完全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创造者。然而锻造和使用科学技术这把两刃剑的高技术专家,如果树立了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造福人类的理想与信念,则完全可以使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对未来高技术专家的社会道德教育就非常重要。社会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未来高技术专家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使科学和高技术成为真善美的统一。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教育尽快填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鸿沟,使每一个高技术专家都能全面充分地吸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文化的营养和精华,使他们既能站在现代科技的前沿,又能树立起对人类负责的道德价值观念,自觉地有意识地使高技术成果在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又能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和社会道德水平。

注释

①包尔生《伦理学体系》第2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01页。

③荀子《性恶》。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142页。

⑤梅里尔·唐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论》江西教育出版社,第318页。

⑥梁忠义《战后日本教育—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与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第101页。

标签:;  ;  ;  ;  ;  ;  ;  

论科技教育与德育的冲突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