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活性载体抗肿瘤活性研究

免疫活性载体抗肿瘤活性研究

张忠山[1]2010年在《坛紫菜多糖的化学结构修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坛紫菜,属红藻门,红毛菜科,紫菜属植物。是我国大规模养殖的重要经济海藻之一,主要产于我国南方沿海如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坛紫菜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紫菜多糖是紫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也是紫菜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但坛紫菜多糖本身溶解性差,溶液粘度大限制了其药理应用。为了改进坛紫菜多糖的性能,提高其生物活性,扩大其药理应用范围,本论文以产于福建沿海的坛紫菜提取的坛紫菜多糖为原料,对其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并测定了其体内外生物活性。紫菜多糖作为硫酸酯多糖,硫酸化对其活性有直接影响。为了探讨硫酸化程度和位置与紫菜多糖生物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本文对紫菜多糖进行选择性硫酸化修饰,分别在伯羟基、非伯羟基和所有羟基进行硫酸化修饰,采用羟基保护与去除方法和“一锅法”的合成策略,成功合成了不同取代位置的选择性硫酸化修饰产物。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具有高取代度的全硫酸化产品抗氧化活性和抗凝血活性最高,伯羟基硫酸化产品具有比非伯羟基硫酸化产品更好的抗氧化活性,而后者具有比前者更优的抗凝血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紫菜多糖的基团取代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本文首次对不同分子量紫菜多糖进行乙酰化、苯甲酰化和磷酸化修饰,获得一系列的紫菜多糖衍生物,并且研究了各衍生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的修饰基团、分子量及其官能团连接位置对生物活性均有不同影响。在所有衍生物中,苯甲酰化产品具有非常显著的抗氧化活性。本文首次将把抗肿瘤药5-氟尿嘧啶(5-Fu)以双官能团合成法负载在紫菜多糖上。合成了几种不同分子量的复合物,并在不同介质中37 ?C条件下模拟体外释放过程,对数据进行释放动力学分析。缓释试验表明,低分子量复合物能很好的延长5-Fu的释放时间,利于活性成分的吸收,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并利用作为载体的紫菜多糖具有与5-Fu相似的药效,达到提高药物的协同效应的目的。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坛紫菜多糖作为一个有前景的抗衰老药物,是一种天然产品,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能与5-Fu联合以及制备复合物,均能有效增强5-Fu的抑瘤活性,并能降低毒副作用,对于开发多糖载体缓释药物具有广阔前景。

刘建成[2]2018年在《棉粕寡肽发酵制备及其生物活性和营养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棉粕寡肽的生产工艺、抗氧化活性、免疫活性以及在黄羽肉鸡饲喂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从已报导的可用于棉籽粕固态发酵的芽孢菌属、酵母菌属、乳酸菌属和曲霉菌属中收集菌株,通过酪蛋白平板产蛋白酶初筛、单菌及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复筛,从中筛选出适用于固态发酵棉粕制备棉粕寡肽的菌种。(2)以提高棉粕寡肽产量为目标,利用单次单因素试验、正交优化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制备棉粕寡肽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3)测定棉粕寡肽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对高脂日粮引起的氧化应激模型小鼠肝脏和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血脂代谢产物的影响,评价棉粕寡肽的抗氧化活性。(4)测定棉粕寡肽在体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分泌细胞因子IL-1β、IL-6、IL-12、TNF-α、产生NO和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IL-2的影响以及在体内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抗体生成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评价棉粕寡肽的免疫活性。(5)将60只BALB/c雄性小鼠按体重相近原则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空白对照组(CK):饲喂小鼠基础日粮;棉粕寡肽(CP)试验组低(Ⅰ)、中(Ⅱ)、高(Ⅲ)组:在小鼠基础日粮中用5%、10%、15%的棉粕寡肽替代等量的棉粕连续饲喂30天,研究棉粕寡肽对小鼠生长性能和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的影响。(6)选用21日龄健康黄羽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Ⅲ组分别用3%、6%和9%的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寡肽含量分别为0.95%、1.90%、2.85%)等量替代基础日粮中的棉粕进行饲喂。研究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生长中期(21~42日龄)和后期(43~64日龄)生产性能、饲料表观代谢率、屠宰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对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的影响,确定棉粕寡肽在黄羽肉鸡生产应用中的效果。结果:(1)从报导的可用于棉籽粕固态发酵的16株菌中筛选出了两株可高效降解棉籽粕大分子蛋白质生成棉籽粕寡肽的菌株,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1和酿酒酵母,其复合固态发酵棉籽粕可将其粗蛋白质的55%降解生成23.72%的棉粕寡肽。(2)确定了复合菌最佳固态发酵培养基为:棉籽粕90%、麸皮10%、糖蜜7%、磷酸氢二钾0.1%,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8、装料量为30 g/500 mL三角瓶、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72 h。在以上最佳条件下,棉籽粕经过复合菌固态发酵后,产物棉粕寡肽含量为32.13%,比优化前提高了35.5%。(3)棉粕寡肽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在浓度为0.5~8 mg/mL范围内,随着棉粕寡肽浓度的增加,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和总抗氧化能力都逐渐增强。当浓度为8 mg/mL时,其对DPPH清除率为31.55%、抑制·OH能力为48.97 U/mL、抗O_2~-·能力为84.49 U/L、T-AOC为7.45 U/μL。对高脂日粮引起的氧化应激模型小鼠,灌胃不同浓度的棉粕寡肽均能提高小鼠末期体重,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浓度的棉粕寡肽可显著提高小鼠平均日增重(P<0.05)。灌胃低浓度的棉粕寡肽对小鼠肝脏中T-SOD、GSH-Px及血清中MDA、HDL-C、LDL-C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可显著提高肝脏及血清中T-AOC、CAT活性(P<0.05),降低肝脏中MDA(P<0.05)的含量,极显著降低血脂TC、TG(P<0.01)的含量。灌胃中、高浓度的棉粕寡肽对提高小鼠肝脏及血清中T-AOC、T-SOD、CAT、GSH-Px及降低血脂TC、TG、LDL-C的作用都显著(P<0.05),并可极显著降低肝脏及血清中MDA(P<0.01)的含量。(4)棉粕寡肽具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β、IL-6、IL-12、TNF-α及NO和淋巴细胞分泌IL-2的作用。棉粕寡肽还可以提高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胸腺、脾脏指数,使抗体生成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恢复到正常水平,并能增加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6、TNF-α和免疫球蛋白IgG、IgM的含量。(5)在小鼠日粮中添加棉粕寡肽,可以提高小鼠的生长性能,促进小鼠小肠小肽载体PepT1的表达。(6)在黄羽肉鸡21~42日龄日粮中添加6%或9%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以显著提高黄羽肉鸡平均日增重、粗蛋白表观代谢率、血清TP、ALB和甲状腺激素T4含量以及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P<0.05)。可显著降低料肉比、血清中T-CHO、BUN、TG和MDA的含量(P<0.05)。添加9%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显著提高鸡全净膛率、脾脏指数和血清中Ca、GH、IL-2含量以及T-AOC活性(P<0.05)。在黄羽肉鸡43~64日龄日粮中添加3%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显著提高黄羽肉鸡平均日增重、血清中IgG含量和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P<0.05)。添加6%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显著提高黄羽肉鸡平均日增重、粗蛋白表观代谢率、血清中TP、ALB、T-SOD、GSH-Px、IL-6、IgM的含量以及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P<0.05),并极显著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的含量(P<0.01)。添加9%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显著提高黄羽肉鸡平均日增重、粗蛋白表观代谢率、胸肌率、脾脏指数、血清中ALB、GH、IL-6、T-SOD以及血清和肝脏中的GSH-Px和T-AOC活性(P<0.05),并可极显著提高血清中IgM和IgG的含量以及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P<0.01)。添加6%或9%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显著降低料肉比、血清中T-CHO、BUN和MDA含量(P<0.05)。结论:棉籽粕经枯草芽孢杆菌-1和酿酒酵母混合固态发酵后,可产生32.13%的棉粕寡肽。此棉粕寡肽具有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可以提高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促进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功能。

王程成[3]2017年在《朝鲜淫羊藿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及其肿瘤免疫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人参、茯苓等很多富含多糖的补益类中药在增强自身免疫方面得到广泛的开发利用,多糖也在辅助肿瘤治疗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认可。淫羊藿作为中国传统补益类中药,也具有提高免疫抗肿瘤的功效,但有关其多糖类成分的文献报道较为单薄,为了更好的解析淫羊藿强身健体的补益功效,本文在实验室对朝鲜淫羊藿的研究基础上,从朝鲜淫羊蕾多糖出发,对其分离纯化和肿瘤免疫活性进行了系统地探索,对纯化得到的一个活性较好的淫羊蕾多糖进行理化性质、结构解析和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建立朝鲜淫羊藿粗多糖水提醇沉的最佳工艺。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响应面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确定的最佳提取方案为:在87℃条件下,16倍量的水,提取2次,每次4小时。由此工艺所得多糖得率的均值为1.023%,而根据回归方程,多糖得率理论预测值为1.045%,前后相对误差仅为2.15%,说明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模型可行,参数也较为合理。验证朝鲜淫羊藿粗多糖体内肿瘤免疫药效。建立C57BL6小鼠Lewis肺癌模型,淫羊蕾多糖给药14天。结果表明:一定剂量下的粗多糖能够有效地阻止肿瘤机体免疫器官的萎缩,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血液中免疫细胞因子IL-2、IFN-γ的水平,同时促进脾脏细胞增殖,逆转在肿瘤发展过程中,造成的CD4+T和CD8+T细胞二者的比例下降,抑制T细胞限速酶IDO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改变血液中M1,M2型巨噬细胞的比例,破坏肿瘤生长微环境从而间接发挥抗肿瘤作用。以免疫活性为导向,耦合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对朝鲜淫羊藿粗多糖进行筛选。粗多糖首先进行透析(MW:3000)脱小分子物质,然后根据表面电荷的不同和分子大小的差异,分别用DEAE-52和Sephadex-100对其进行分离,利用lewis肿瘤细胞毒性实验、体外脾细胞增殖实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细胞因子的分泌功能实验进行体外活性筛选,得到免疫活性较高的F3,命名为EPS。综合应用高效液相、核磁共振、红外、紫外等手段对所得的纯化多糖EPS进行结构解析。得出其单糖组成:岩藻糖、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氨基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摩尔比为1:1.28:10.97:0.43:7.41:2.77:10.34:11.33,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显示EPS为单峰,说明其为均一物质,经GPC软件计算得其平均分子量(MV)为180×104Da,红外可以显示出多糖类物质的一般吸收特征峰,在波数为1017,840,618,537cm-1处有吸收,表明EPS含有吡喃环,1640,1420附近有强吸收,表明酸性基团-COOH的存在。此外,EPS在紫外270~290nm处有弱吸收峰,推测其是n-π*跃迁引起的R吸收带,说明该化合物中可能存在C=O,基本理化性质表明EPS糖醛酸含量较高,这也与红外吸收相互印证。最后利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抗原递呈专职DC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活性功能对纯化多糖EPS进行深入探索。结果表明EPS可以促进巨噬细胞、DC细胞表面与抗原递呈和细胞增殖相关的marker增多,促进提高二者的增殖及抗原递呈功能。此外还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6,TNF-α,促进DC细胞分泌IL-12等肿瘤免疫因子,诱导Th细胞分化,增强其免疫抗肿瘤活性。最后,在卵清蛋白(OVA)存在下,EPS可以促进小鼠CD4+T细胞增殖,提高INF-γ水平,增强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功能。

杜洪亮[4]2017年在《基于甘草次酸修饰自组装胶束递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针对肝癌的临床治疗,化学疗法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化学治疗药物在通过全身给药获得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因药物非特异性分布而引发严重的毒副作用,长期应用还有引发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效应,降低疗效。纳米靶向给药系统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热点,它通过载体材料将药物包裹或分散于纳米级的基质当中,选择性将治疗药物递送到病灶部位,降低药物的非特异性分布,在增强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同时,且具有一定的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能力。其中,聚合物自组装胶束作为纳米药物载体,在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改善药物体内组织分布,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实现持续、缓慢的药物释放。在聚合物自组装胶束的设计中通过化学修饰偶联肝靶向配体甘草次酸(GA)可实现药物的肝主动靶向递送,提高药物递送效率。本论文通过两种不同的设计策略构建了两种新型的肝靶向聚合物载体材料,在实现药物肝主动靶向递送的同时,并探究了甘草次酸修饰在自组装载药胶束递药行为中的作用。第一种设计策略以O-羧甲基壳聚糖(OCMC)为水溶性骨架,首先通过偶联胆酸(CA)对OCMC进行疏水性修饰获得两亲性O-羧甲基壳聚糖-胆酸聚合物(CMCA),然后将甘草次酸(GA)通过其C-3位羟基以丁二酸酐为连接臂偶联到聚合物上,并对最终的聚合物进行碱化处理,获得甘草次酸修饰的羧甲基壳聚糖-胆酸聚合物(GA-CMCA)。以CMCA和GA-CMCA为载体,以槲皮素(QC)为模型药物制备载药胶束,研究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及体内药物动力学特征。另以阿霉素(DOX)为抗肿瘤模型药物验证CMCA和GA-CMCA的载药能力,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摄取、体内药动学特征、体内组织分布以及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评估所构建聚合物胶束系统的肝靶向递药能力和抗肿瘤效果。本论文第二种设计策略以低分子肝素(LMWH)为水溶性骨架材料,首先将甘草次酸通过其C-3位羟基以丁二酸酐为连接臂修饰到氨基化的LMWH骨架上得到甘草次酸修饰的LMWH(LMWH-GA),进而将水溶性肝靶向小分子乳糖酸(LA)偶联到聚合物上获得双配体修饰的LMWH(LA-LMWH-GA)。利用GA分子的疏水作用力构建自组装胶束体系,以DOX为模型药物,考察水溶性乳糖酸修饰对载药胶束理化性质、载药与释药、体外摄取、体外抗肿瘤活性、体内药动学特征以及体内组织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设计策略一中GA-CMCA的药物递送行为,分析并探讨甘草次酸修饰在聚合物自组装药物递送系统中的作用,为基于甘草次酸修饰的自组装递药系统设计、提高药物肝靶向递送能力提供可借鉴的新思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果概括如下:1.利用盐酸降解法获得分子量为17 KDa的OCMC,并以其为水溶性骨架,合成了基于OCMC的两亲性聚合物CMCA和GA-CMCA,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衍射验证其结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CMCA中CA的取代度以及GA-CMCA中GA的取代度。采用超声法制备空白自组装胶束,透射电镜(TEM)观察自组装胶束形态,测定粒径、Zeta电势以及临界胶束浓度(CMC)。并通过考察空白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初步评估所构建胶束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CMCA和GA-CMCA聚合物可在水介质中自组装形成大小均一的球形粒子。CMCA胶束的平均水化粒径为110~257 nm,荷有恒定的负电荷(~-20 mV),芘荧光探针法测定其CMC值为0.028~0.079 mg/ml。随着CA取代度的增加,粒径和CMC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但表面Zeta电位无明显变化。选用CA取代度为8.2%的CMCA进行GA进一步修饰,偶联GA后的GA-CMCA空白胶束的粒径和CMC值有变大的趋势,表面Zeta电位有所降低。研究选用GA取代度为6.5%的GA-CMCA进行后续评估。磺酰罗丹明B(SRB)实验结果显示CMCA和GA-CMCA均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仅在高浓度时(>0.25 mg/ml),GA-CMCA才显示出不可忽略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2.以QC为模型药物一,用改良的超声-透析法制备载药胶束。在相同药物/载体质量比下,GA-CMCA显示出比CMCA更强的药物包封能力,所制备的QC/GA-CMCA表现出相对较小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当药物/载体比为1:5时,GA-CMCA对QC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可达56.94%和9.69%,相应QC/GA-CMCA的平均粒径为185.5nm,粒径多系分散系数PDI为0.130。而CMCA对QC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仅为47.03%和8.32%,平均粒径和PDI分别为211.4 nm和0.171。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结果显示QC/CMCA和QC/GA-CMCA均表现出持续、缓慢、pH响应型的释药行为。当释放介质pH值由7.4降低到6.5时,两种载药胶束的释放速度和累计药物释放量均显著增加,其中QC/GA-CMCA的释药速度和累计释药量增加更为显著。当释放介质pH值进一步降低到5.7时,QC/CMCA的释药速度和累计释药量进一步增加,而QC/GA-CMCA胶束则在释放介质中出现明显聚集沉淀,而QC也随着聚合物沉淀而析出,导致了缓慢的无突释现象的药物释放。为探究QC/CMCA和QC/GA-CMCA对环境pH值降低敏感性差异的原因,研究进一步考察了两种载药胶束在不同pH值中的Zeta电位变化,结果表明QC/CMCA和QC/GA-CMCA的Zeta电位均随着pH值的降低而降低,且QC/GA-CMCAZeta电位值降低的速度要显著快于QC/CMCA。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显示,在HepG2细胞中QC/GA-CMCA胶束显示出比QC/CMCA和QC溶液更强的细胞毒性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此外,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QC/CMCA和QC/GA-CMCA均可以显著提高QC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药物清除率,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QC溶液组的4.9倍和7.4倍。3.以抗肿瘤药物DOX为模型药物二,对CMCA和GA-CMCA的药物包封和递送能力进行验证。采用透析法在不同药物/载体质量比下制备载药胶束,CMCA和GA-CMCA的载药量随着投药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包封率呈现降低的趋势,尤其以DOX/CMCA的包封率降低更为明显。当药物/载体质量比为3:10时,GA-CMCA对DOX的包封率为71.25%,而CMCA对DOX的包封率仅为63.41%,说明GA-CMCA对DOX具有更强的包载能力,表明在载药胶束的自组装过程中,GA会以疏水形式参与到疏水内核的形成中,增强胶束内核的作用力,加强对疏水药物的包封。综合考虑包封率和载药量指标,选用药物/载体质量比为1:5情况下制备的载药胶束进行后续评价,测定两种载药胶束平均粒径均在200nm左右,且荷有恒定的负电荷(~-17mV)。细胞摄取结果显示,DOX/CMCA和DOX/GA-CMCA胶束可以显著提高DOX在耐药HepG2/ADR细胞中的摄取,且DOX/GA-CMCA胶束作用更为突出。HepG2/ADR细胞中的竞争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大量游离甘草次酸存在的情况下,DOX/GA-CMCA的摄取被显著抑制,说明DOX/GA-CMCA进入细胞与甘草次酸介导的内吞作用有关。而在HepG2细胞中,两种载药胶束的摄取均低于DOX溶液,这也间接表明DOX/CMCA和DOX/GA-CMCA在HepG2/ADR细胞中是通过逆转多药耐药而达到提高DOX在胞内聚集目的的。胞内DOX分布结果揭示孵育游离DOX溶液之后,在HepG2细胞中,DOX可以快速的浓集于细胞核附近,且随着孵育时间延长荧光显著增强,而在耐药HepG2/ADR细胞中则点状零星的分布于细胞质中,且孵育2h和6h荧光强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而HepG2细胞和HepG2/ADR细胞在经过DOX/CMCA和DOX/GA-CMCA胶束孵育后,均在细胞质中看到大量的DOX聚集,且随着孵育时间的增长逐渐释放到细胞质中。这说明DOX胶束制剂进入HepG2细胞和HepG2/ADR细胞后均存在缓慢、持久的药物释放行为。4.以HepG2和HepG2/ADR为细胞模型,考察了 DOX载药胶束的体外抗肿瘤效果,并探讨了 DOX载药胶束逆转耐药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能力。结果表明DOX/CMCA和DOX/GA-CMCA胶束均可以因其疏水内核对DOX的保护作用部分逆转HepG2/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其多药耐药逆转指数分别为1.45和1.87。相反,在非耐药HepG2细胞中,DOX溶液具有最高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而DOX包封于CMCA和GA-CMCA后,其细胞毒性作用有所降低,这与DOX载药胶束缓慢的胞内释放有关。5.分别以Wistar大鼠和昆明种小鼠为动物模型,以DOX溶液为对照,考察DOX/CMCA和DOX/GA-CMCA在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和组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DOX/CMCA和DOX/GA-CMCA均能够显著延长DOX在大鼠血液循环中的时间,且DOX/GA-CMCA的效果更为明显。静脉注射DOX/GA-CMCA后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是注射DOX/CMCA后AUC0-∞值的3.1倍,且其清除率仅为DOX/CMCA组清除率CL值的1/3。小鼠组织分布结果显示,DOX/GA-CMCA胶束制剂在肝中的分布要显著高于DOX溶液组和DOX/CMCA组,且在同时间点DOX/GA-CMCA胶束在肝中的分布明显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分布。定量靶向性分析结果表明,DOX/GA-CMCA胶束具有较强的肝靶向性,以DOX溶液组为对照,其在肝、脾、心、肺、肾中24 h的相对摄取率Re值分别为3.50,1.04,0.18,0.04和0.69,可见经过GA-CMCA包载在显著提高DOX在肝脏部位聚集的同时,可有效减少DOX在非靶器官,尤其是心、肺中的非特异性分布,降低药物递送毒副作用,这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以H-22肝癌荷瘤小鼠为动物模型,以生理盐水和DOX溶液为对照研究DOX/CMCA和DOX/GA-CMCA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DOX/CMCA和DOX/GA-CMCA可显著提高DOX的体内抑瘤效果,其中GA修饰的DOX/GA-CMCA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此外,空白材料GA-CMCA也显示出一定的体内抑瘤效果,这与甘草次酸本身的抗肿瘤活性有关。7.与策略一中首先构建两亲性CMCA聚合物从而进一步考察GA修饰对药物递送的影响不同的是,策略二中首先利用GA的疏水性进行聚合物的自组装,并进一步考察水溶性LA修饰对载药胶束药物递送的影响。该研究以分子量为4.5 KDa的LMWH为水溶性骨架,合成了 LMWH-GA和LA-LMWH-GA,核磁共振氢谱及红外光谱验证其结构,并根据1HNMR中氢原子归属计算LMWH-GA中的GA取代度,元素分析方法确定LA-LMWH-GA中的LA取代度。超声法制备空白自组装胶束,TEM观察其表面形态,测定粒径、Zeta电势以及临界胶束浓度。结果表明,两种聚合物均可以在水介质中自组装成均一的球形,测定LWMH-GA胶束的粒径为109~204nm,CMC值为0.010~0.057mg/ml,且荷有明显的负电荷(~35 mV)。选用GA取代度分别为7.47和8.94的LMWH-GA进行LA修饰获得LA取代度分别为6.32和4.31的LA-LMWH-GA。与相应的LMWH-GA相比,LA-LMWH-GA的粒径和CMC值明显增大,且表面Zeta电位显著降低(-22~-26mV)。研究探讨了聚合物空白胶束的表观分子量与聚合物胶束粒径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的空白胶束的表观分子量随着胶束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溶血实验结果显示,LMWH-GA的溶血毒性随着GA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而经乳糖酸修饰后的LA-LMWH-GA的溶血毒性显示出一定的下降。在所有实验浓度下,GA取代度为7.47的LMWH-GA和相应的LA-LMWH-GA的溶血率均不高于5%,故该取代度下的LMWH-GA和LA-LMWH-GA可以安全的应用于注射给药。此外,SRB实验结果表明,空白胶束对对HepG2和HepG2/ADR细胞均未产生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可以安全的应用于药物递送领域。8.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探究LMWH-GA作为药物载体在肝靶向药物递送过程中的特点以及进一步水溶性LA修饰对这种递送行为的影响。透析法在不同药物/载体质量比下制备载药胶束。测定其平均粒径为77~164 nm,Zeta电位为-17~-29 mV,与空白胶束的粒径和Zeta电位相比均有所降低。在相同药物/载体质量比下,LMWH-GA对DOX显示出比LA-LMWH-GA更强的药物包载能力。当药物/载体质量比为3:10时,LMWH-GA对DOX的包封率可达70.3%,而LA-LMWH-GA对药物的包载仅为58.44%,表明LA修饰降低了聚合物对疏水性药物的包封能力。当药物/载体比为1:10时,两种载体材料对DOX的包封率最为接近,因此,在该项研究中,除细胞摄取及细胞毒性实验需对药物/载体比特别考察外,其他评估实验中均采用药物/载体比为1:10制备的DOX/LMWH-GA和DOX/LA-LMWH-GA载药胶束进行考察。两种载药胶束在体外均呈现出缓慢、持久、pH敏感型的药物释放行为:在pH=5.0酸性释放介质中的释放量显著高于在pH=7.4释放介质中的释放量,这有利于胶束在肿瘤部位发生细胞毒性作用。细胞摄取实验结果显示,DOX/LMWH-GA和DOX/LA-LMWH-GA可以显著提高DOX在耐药细胞HepG2/ADR中的摄取,但双靶向修饰的DOX/LA-LMWH-GA并未表现出其应有的协同作用,其摄取量低于DOX/LMWH-GA。竞争抑制结果显示DOX/LMWH-GA的摄取与甘草次酸介导的内吞有关;而DOX/LA-LMWH-GA既可以通过甘草次酸受体介导进入细胞,又可以通过半乳糖受体介导进入细胞,但甘草次酸受体的作用有所减弱。内吞抑制结果表明DOX/LMWH-GA主要通过小窝蛋白途径和巨型胞饮途径两种方式进入细胞,而在DOX/LA-LMWH-GA的摄取中,这两种入胞机制的作用均明显减弱,而这可能是DOX/LA-LMWH-GA摄取率低于DOX/LMWH-GA的原因。此外,为探究材料本身在药物递送方面的作用,研究对比考察了 1:10和1:5两种药物/载体比制备的DOX/LMWH-GA和DOX/LA-LMWH-GA的细胞摄取行为,结果显示1:10药物/载体质量比制备的DOX胶束制剂比1:5药物/载体质量比制备的DOX胶束在HepG2和HepG2/ADR两种细胞中均显示出更强的被细胞摄取的能力。SRB实验结果表明DOX包载于LMWH-GA和LA-LMWH-GA中可显著提高DOX对HepG2/ADR细胞的毒性,且DOX/LMWH-GA的毒性要高于DOX/LA-LMWH-GA。而在HepG2细胞中,游离DOX溶液具有最强的细胞杀伤作用,其在两种细胞中的毒性差别间接说明DOX/LMWH-GA和DOX/LA-LMWH-GA是通过逆转HepG2/ADR细胞多药耐药性而增强对其细胞毒性作用的。此外,在较低的实验考察浓度下,1:10药物/载体质量比制备的DOX胶束制剂比1:5药物/载体质量比制备的DOX胶束制剂毒性较低,而在较高的浓度下,1:10药物/载体质量比制备的DOX胶束制剂则表现出较高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9.Wistar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DOX/LMWH-GA和DOX/LA-LMWH-GA均能够提高DOX在体内的稳定性,延长DOX在血液循环中的存留时间,其中DOX/LMWH-GA的效果更为明显。静脉注射DOX/LMWH-GA和DOX/LA-LMWH-GA载药胶束后的AUCo-∞值分别是注射DOX溶液组的22.3倍和10.8倍,平均滞留时间则分别是DOX溶液组的8.2倍和6.5倍。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载药胶束,尤其是DOX/LMWH-GA可以显著改善DOX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高效的靶向于肝脏,并明显降低在非靶器官尤其是心脏和肺中的分布,降低毒副作用,其在肝、心脏和肺中24h的相对摄取率Re值分别为3.23、0.10和0.05。而乳糖酸进一步修饰的DOX/LA-LMWH-GA胶束制剂并未体现出更好的肝靶向作用,其在肝脏24 h的相对摄取率Re值仅为DOX/LMWH-GA组的0.59倍,而在脾、心脏和肺中的非特异性分布则高于DOX/LMWH-GA组。这可能与LA水溶性修饰影响药物包封能力、GA受体介导能力、以及DOX/LA-LMWH-GA较快的血液清除速率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不同设计策略所构建的两组新型GA修饰的自组装胶束递药系统均可以有效包载疏水性药物,且能够通过主动靶向提高药物在肝脏部位的聚集,在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药物非特异性分布造成的毒副作用。而两种GA修饰策略对自组装胶束系统药物递送行为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基于甘草次酸介导的肝靶向自组装胶束递药系统,推进高效、合理的肝靶向制剂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汤金乐[5]2016年在《基于CD7纳米抗体的新型免疫毒素对人白血病细胞在体外和体内的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白血病和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在T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中,仅仅只有一小部分的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或者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病人获得了长期无肿瘤生存。常规的细胞毒疗法(化疗或者放疗等)对病人具有副反应且疗效有限。众所周知,当白血病或者淋巴瘤患者一旦对化疗产生耐药或者出现复发,临床治疗手段将会变得十分有限,病人的生存期也随之变得很短。因此高效的、能够避免多药耐药性机制,而且对治疗人T细胞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特异性和毒性的新疗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临床意义。在新的治疗药物开发中,由毒素和肿瘤细胞特异性的抗体片段或者配体等融合构成的重组免疫毒素被认为对化疗耐药性的T细胞疾病是仍然有效的。运用免疫毒素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选择肿瘤细胞适合的靶点。许多研究已经表明CD7分子在大多数T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细胞表面表达,而在一小部分正常T淋巴细胞上缺失。CD7分子作为治疗靶点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当它和抗体或者抗体衍生物结合后会迅速内化,这使得针对CD7分子的抗体非常适合作为药物运输工具。由于上述优点,多种CD7特异性的免疫毒素被制备出来并检测它们的抗白血病效应。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毒素,如蓖麻毒素,皂草素及其衍生物,这些毒素由于缺乏足够的安全和疗效而未获得临床批准。另一种免疫毒素,截短形式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ETA或PE38)融合到CD7的单链抗体片段(scFv),被报道可造成约20%原代白血病细胞死亡,但是却没有进一步评估其体内抗白血病效应,这意味着T细胞白血病细胞可能对PE38不敏感或者报道的CD7单链抗体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事实上,由PE38构成的抗CD22免疫毒素在用于毛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治疗效应,达到了46%的完全缓解,而且无明显的剂量限制性毒性,这表明PE38至少对一些淋巴细胞是敏感的。因此,新的抗CD7抗体或者可变区片段有可能为我们提高针对T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免疫毒素功效提供新的选择。纳米抗体被选择成为我们要开发的新型抗CD7抗体的原因如下:纳米抗体是由casterman等人首先发现的一种单域抗体,来自骆驼重链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具有诸多杰出的理化性质,这使它们成为了靶向递送生物活性药物的优秀候选者。研究人员已经证明纳米抗体可以与毒素以及其他功能性分子偶联,然后用这些偶联物去靶向细胞,对癌症和其他疾病进行治疗。目的:筛选cd7特异性的纳米抗体,构建新型的基于cd7纳米抗体和pe38的免疫毒素,在体外检测这些免疫毒素对t-all细胞系、t-all病人和aml病人原代细胞的效应,最后在体内评估它们抗白血病的作用。方法:用cd7阳性的jurkat细胞免疫骆驼,提取免疫后的骆驼外周血淋巴细胞,构建纳米抗体噬菌体文库,用生物淘洗的方法筛选获得抗cd7的纳米抗体。通过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纳米抗体vhh6、免疫毒素pg001(vhh6-pe38)和pg002(dvhh6-pe38)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在体外通过检测蛋白质合成抑制和凋亡的方法来测定纳米抗体免疫毒素pg001和pg002对人cd7阳性的jurkat、cem和cd7阴性的rpmi8226、h460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通过annexinv和7-aad染色检测pg001和pg002对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的细胞毒效应。pg001和pg002在体内的抗肿瘤潜力采用cem细胞异种移植肿瘤模型进行评估。结果:我们成功鉴定了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力(~15nm)的cd7纳米抗体——vhh6。基于vhh6的单价免疫毒素(pg001)和双价免疫毒素(pg002)对cd7阳性细胞保持有高度的特异性,亲和力分别约为16nm和4nm。这两种毒素高效地以抗原依赖型的方式促进cd7阳性白血病细胞系jurkat和cem发生凋亡,但是对cd7阴性的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和人肺癌细胞系h460增殖的几乎没有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免疫毒素pg002对jurkat、cem细胞的半有效浓度分别为30pm和23pm,这提示pg002治疗cd7阳性白血病具有很大的潜力。此外,pg002在单剂量为100ng/ml浓度条件下能有效介导新鲜收集的t-all和aml患者原代细胞凋亡。在异种移植肿瘤模型中,pg001和pg002能够抑制cem细胞的增殖,并可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其中,pg002相比于pg001在肿瘤模型中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结论:我们构建的单价(pg001)和双价(pg002)cd7纳米抗体免疫毒素以抗原特异性的方式,以及在低浓度条件下即可有效杀伤cd7阳性t-all细胞系和新鲜t-all和aml病人来源的细胞。基于免疫毒素pg001和pg002有效杀死白血病细胞,可显著延长异种移植肿瘤小鼠的生存,PG001和PG002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从而进一步评价它们抗白血病的潜能。

佚名[6]2004年在《肿瘤生物治疗》文中认为14-3-3σ负性调控Akt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杨惠玲,李孟鸿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80 德州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目的:14-3-3σ蛋白属14-3-3蛋白家族,主要在上皮细胞表达,虽然已有实验提示14-3-3σ蛋白参与细胞周期、凋亡和成瘤性的调控,是目前已知唯一具有抗癌活性的亚型,但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尚未阐明。蛋白激酶B(PKB,又称Akt)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与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牵涉到肿瘤的发生、发展、疗效和预后的各个环节,目前研究发现在某些类型癌症中常出现14-3-3σ低表达和或Akt过表达,本

王培[7]2016年在《基于单抗特异性的2-甲氧基雌二醇白蛋白纳米粒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肿瘤的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本课题旨在建立一种高度精准的靶向给药系统HER2-2-ME-BSANPs,即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载体,抗HER2单克隆抗体为靶头,将“弹头”药物2-甲氧基雌二醇递送至特定肿瘤部位,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蓄积及摄取,缓慢释放药物,有效提高其抗肿瘤效果,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HER2-2-ME-BSANPs的制备及相关制剂学表征。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2-甲氧基雌二醇白蛋白纳米粒(2-ME-BSANPs),再利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将抗HER2单抗与2-ME-BSANPs进行偶联反应,制备抗人乳腺癌特异性纳米粒HER2-2-ME-BSANPs。通过SDS-PAGE电泳、凝集试验和免疫荧光实验,证实抗HER2单抗与2-ME-BSANPs偶联成功,该给药系统具有高度免疫活性及特异性;DTT法检测抗HER2单抗与2-ME-BSANPs偶联比为36.28%,可实现高效靶向作用;HER2-2-ME-BSANPs平均粒径和电位分别为(221.5±2.1)nm和(-25.59±0.69)mV,纳米粒大小均匀、稳定;HPLC检测HER2-2-ME-BSANPs的包封率与载药量分别为(89.15±3.80)%和(8.31±2.50)%,增加了2-ME的溶解性、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制剂HER2-2-ME-BSANPs的体外释药结果表明,相比于2-ME原料药,HER2-2-ME-BSANPs具有缓释性,延长了2-ME的半衰期。第二部分,HER2-2-ME-BSANPs的体外细胞毒性及靶向性研究。以人乳腺癌细胞SK-BR-3(HER2受体阳性表达,HER2+)和MCF-7(HER2受体阴性表达,HER2-)为模型细胞,考察HER2-2-ME-BSANP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靶向性。MTT结果显示HER2-2-ME-BSANPs对SK-BR-3细胞的抑制作用高于MCF-7细胞,且对该两种肿瘤细胞的抑制均呈现浓度与时间依赖性,与游离药物相比,抗肿瘤药效具有显著性差异;细胞摄取结果表明HER2-2-ME-BSANPs在抗HER2单抗的介导作用下,可快速、高效进入HER2受体阳性表达的肿瘤细胞内部;细胞周期结果显示HER2-2-ME-BSANPs将两种肿瘤细胞均阻滞于G2/M期,具有细胞周期阻滞作用,且未改变2-ME的阻滞周期;细胞凋亡及自噬结果证明HER2-2-ME-BSANPs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对SK-BR-3细胞和MCF-7细胞的增殖产生抑制作用。靶向给药系统HER2-2-ME-BSANPs可将药物精准、高效地导向于特定肿瘤细胞,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及靶向性。第三部分,HER2-2-ME-BSANPs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体内靶向性研究。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研究靶向制剂HER2-2-ME-BSANPs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显示,相比于2-ME原料药,HER2-2-ME-BSANPs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及平均滞留时间显著延长,药物的血浆清除速率减小,AUC明显增加,表明靶向制剂HER2-2-ME-BSANPs具有缓释性,使药物在肿瘤部位缓慢释放,延长有效药物浓度时间,持久发挥肿瘤治疗作用,同时可改善药物2-ME生物利用度低及半衰期短等缺点。选用BALB/c裸鼠为模型动物,人乳腺癌细胞SK-BR-3(HER2+)和MCF-7(HER2-)细胞为模型细胞,构建荷瘤鼠模型。采用经典药理学方法考察HER2-2-ME-BSANPs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HER2-2-ME-BSANPs对HER2受体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抑制效果明显优于HER2受体阴性表达的乳腺癌,表明相比2-ME和2-ME-BSANPs,HER2-2-ME-BSANPs在体内具有高效的抗肿瘤活性。同时,采用活体成像技术和荧光染料DIR标记该给药系统,观察其在小鼠体内各组织的分布特征,并解剖出各脏器,拍照,观察药物载体的肿瘤靶向特征,结果显示该靶向给药系统在HER2受体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的荧光信号强于HER2受体阴性表达的乳腺癌,且其在肝脏中较少蓄积,表明该靶向给药系统可浓集于特定肿瘤部位,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摄取,发挥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苏钰[8]2017年在《基于光敏感纳米脂质体用于克服肿瘤耐药及增敏肿瘤治疗的药物递送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化学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其对肿瘤细胞选择性差及容易产生耐药性,达不到理想的治疗目的。为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本课题选用长循环脂质体作为纳米载体,利用其可以同时包载两种药物的优势,以DOX为模型药物,联合血卟啉单甲醚在激光照射下产生活性氧的特点,构建了光敏感纳米脂质体(PNLs)给药系统,主要用于克服肿瘤耐药及增敏肿瘤治疗,并对该给药系统安全性及治疗效果进行了系统考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PNLs的制备方法及表征。实验使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载抗肿瘤化疗药物盐酸阿霉素及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的PNLs,PNLs在生理状态下有良好的稳定性,PNLs粒径为~126.6 nm,呈现均一分散的球形形态。DOX的包封率为~58.8%,HMME的包封率为~43.7%。研究表明,PNLs在532 nm激光照射下可以产生活性氧。无激光照射时,PNLs中的DOX和HMME几乎不释放,在532 nm激光照射15 min后,HMME在8 h时释放量为~51.6%,DOX在8 h时释放量为~92.4%。2.PNL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以MCF-7/MDR为细胞模型,对PNLs进行系统体外研究,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BNL作为药物载体其毒性小,对MCF-7/MDR细胞无毒性作用;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PNLs可以转运至细胞质中,当给予激光照射后,药物可以进入到细胞核,产生抗肿瘤效应;PNLs在532 nm激光照射后,可以产生活性氧,抑制P-gp的表达,减少药物被排出细胞外,当抗肿瘤药物作用于DNA后,可诱导更多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实验表明,PDT与化疗结合有协同作用,降低了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性,对MCF-7/MDR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PNLs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以MCF-7/MDR荷瘤裸鼠为动物模型,考察了PNLs的抗肿瘤活性、组织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表明:PNLs可以延长药物的血液循环时间,使得肿瘤部位有更多的DOX;在532 nm激光照射以后,一方面产生活性氧(ROS),氧化磷脂双分子层,使化疗药物释放,另一方面,可以抑制转运蛋白的表达,降低DOX被排出,使肿瘤达到有效药物浓度;此外,PNLs在没有激光照射时,基本无药物释放,有效的降低了DOX的毒性,提高了DOX的治疗窗口。综上所述,本课题成功构建了一种可控释、克服肿瘤耐药及增敏肿瘤治疗的药物递送系统,为探索新的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

刘文[9]2018年在《表达hGRN A的酵母菌SMD1168H发酵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颗粒体蛋白前体是颗粒体蛋白基因编码并表达的一种分泌性糖蛋白多肽,分子量约为88kD。颗粒体蛋白是一种分子量为6kD的分泌性蛋白多肽,由颗粒体蛋白前体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而成。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分离并提纯出一系列的这些小分子多肽,如从人机体白细胞中获得了人颗粒体蛋白A、B、C、D,从人体尿液蛋白中获得了的人颗粒体蛋白A、B、F。实验研究发现,颗粒体蛋白A大量存在于上皮组织细胞中,对机体组织中的神经、免疫以及肿瘤发生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以人颗粒体蛋白A的DNA片段作为基因克隆的模版,构建了引物,然后经过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大量目的DNA片段,之后利用双酶切法插入到质粒pGAPZαA中,获得重组表达质粒载体——人颗粒体蛋白A-pGAPZαA。将获得的重组质粒利用单酶切法进行线性化处理,然后通过电转化法转入酵母细胞内并与酵母基因组进行融合,实现了人颗粒体蛋白A基因在真核系统中的表达。使用响应面法获得了最佳酵母细胞发酵条件从而提高了重组人颗粒体蛋白A的表达量。使用Ni~(2+)构成的MCAC柱进行发酵产物的分离提纯获得高纯度的重组人颗粒体蛋白A。使用MTT法测定重组人颗粒体蛋白A对肿瘤细胞的药理活性。使用4,6-联脒-2-苯基吲哚染色法观察重组人颗粒体蛋白A对肿瘤细胞中的细胞核外观影响。通过FCM技术进一步研究重组人颗粒体蛋白A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重组人颗粒体蛋白A对不同种类的人肿瘤细胞的生长分裂表现出抗性,并且最终促使肿瘤细胞发生衰亡。本课题针对人颗粒体蛋白A从其克隆、表达、纯化、发酵优化一直研究到抗肿瘤活性,为颗粒体蛋白抗肿瘤活性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创新性理论支持。

杨晨辰[10]2016年在《基于透明质酸的刺激响应纳米凝胶的构建及其靶向药物传输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多糖类大分子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它们参与生物体的多种生命活动,与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共同构建生命体。多糖由于其生物相容性较好,具有与细胞膜蛋白之间的特殊生物学效应,常用于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和制备。近年来,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中,纳米微粒由于其能够跨越生物学屏障,提高肿瘤药物富集,减少毒副作用等独特的优势,因而成为研究热点。但是仅通过纳米微粒的被动靶向作用,即渗透增强和滞留效应(EPR效应),还不能够对不同肿瘤和癌症不同阶段的特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因而我们仔细研究了多糖与不同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受体的相互作用及胞吞机制,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在肿瘤细胞转移治疗中也是可以利用的。因此我们利用多糖对不同肿瘤细胞表面特定受体高度特异性亲合,配合具备肿瘤微环境或外界刺激响应的化学基团来构建智能纳米载体,并用来传输抗肿瘤化学类药物阿霉素(DOX)。作为一种重要的复合式靶向策略,它们可以在特定肿瘤部位富集而不被正常体细胞吞噬,并按照预先的设计在包括pH,氧化还原环境,特异性酶,温度,光,等各种刺激下改变化学结构以促进细胞胞吞及释放负载的药物,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保持其在体内循环的结构稳定以提高药物负载效率,降低毒副作用。我们将能够靶向识别肿瘤组织的多糖类材料修饰整合上能对微环境刺激做出响应的化学模块,以达到提高靶向效率,促进细胞摄取,增强肿瘤组织药物富集,优化药物释放,有针对性的控制载体及相关药物在不同肿瘤细胞及肿瘤不同阶段内的分布,最终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本文利用透明质酸多糖与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受体,CD44及RHAMM受体之间的亲合作用。并以透明质酸为主体,引入刺激响应化学模块设计了具有靶向作用的环境响应型纳米凝胶载体。研究了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对各种刺激的响应性质,体内体外靶向作用评估,评价了在体内外的药物传输行为和抗肿瘤及抗肿瘤淋巴转移相关效能。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课题组前期发展的甲基丙烯酸酯化的路线体系,将透明质酸(HA)功能化并与含有酯键的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DEGDA)在水溶液中共聚制备了靶向CD44的透明质酸水解酶及酯酶可降解的纳米凝胶。探究其体外降解动力学性质,及相应形态学表征。利用透明质酸的负电荷与阿霉素之间形成静电相互作用负载药物,探究其在体外不同平面细胞,三维细胞团簇细胞摄取,体内药物富集渗透,及抗肿瘤等相关性能。(2)首次详细研究了透明质酸与另一种特异性受体RHAMM (CD168)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肿瘤靶向治疗发面的应用。将功能团化的透明质酸与含有二硫键的N,N'-双(丙稀酰)胱胺(CBA)在水溶液中共聚制备了对生物还原环境响应的纳米凝胶,以此作为研究HA与RHAMM相互作用及抗肿瘤效果的模型药物载体并在多种肿瘤模型上测试这种靶向作用。同时探究了这种载体模型对肿瘤淋巴转移的抑制效果。(3)为了优化纳米载体的药物运输及肿瘤富集效果,将端基修饰了苯甲醛的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与支化聚乙烯亚胺(PEI)的氨基反应生成对微酸敏感的含席夫碱结构的支化聚合物,并将这种支化聚合物通过静电作用包覆在含有二硫键的透明质酸纳米凝胶表面。进一步对不同分子量PEG包覆的纳米凝胶在体内外的相关摄取,分布及抗肿瘤效果进行了评价。PEG包覆的纳米凝胶在体内循环(pH=7.4)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而一旦进入肿瘤微酸性环境时PEG脱落,粒子表面电荷变为正电荷促进粒子的细胞摄取及富集,在还原环境刺激下迅速解体并释放出负载的DOX。

参考文献:

[1]. 坛紫菜多糖的化学结构修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 张忠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2]. 棉粕寡肽发酵制备及其生物活性和营养特性研究[D]. 刘建成. 石河子大学. 2018

[3]. 朝鲜淫羊藿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及其肿瘤免疫活性研究[D]. 王程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4]. 基于甘草次酸修饰自组装胶束递药系统的研究[D]. 杜洪亮. 山东大学. 2017

[5]. 基于CD7纳米抗体的新型免疫毒素对人白血病细胞在体外和体内的活性研究[D]. 汤金乐. 苏州大学. 2016

[6]. 肿瘤生物治疗[C]. 佚名. 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4

[7]. 基于单抗特异性的2-甲氧基雌二醇白蛋白纳米粒的初步研究[D]. 王培. 郑州大学. 2016

[8]. 基于光敏感纳米脂质体用于克服肿瘤耐药及增敏肿瘤治疗的药物递送系统[D]. 苏钰. 郑州大学. 2017

[9]. 表达hGRN A的酵母菌SMD1168H发酵优化研究[D]. 刘文. 青岛科技大学. 2018

[10]. 基于透明质酸的刺激响应纳米凝胶的构建及其靶向药物传输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D]. 杨晨辰. 南京大学. 2016

标签:;  ;  ;  ;  ;  ;  

免疫活性载体抗肿瘤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