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论文_杨春玲

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论文_杨春玲

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五里小学 262521

摘 要: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

关键词:小学 数学 素养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 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

1.重视教材改革。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提高数学素养应优先解决的问题,新教材中渗透了一些与市场经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教材内容体现: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有利于使学生了解一般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解题的思想方法,达到举一反三、横向渗透的目的;更具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

2.突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是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了思想方法可产生和获得知识,而知识中又蕴藏着思想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在强调知识的同时还要突出思想方法的教学。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如概念讲解、定理证明、例题解答,都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善于挖掘,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始终渗透必要的思想方法传授。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所必须的,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3.加强数学运用能力教学。数学运用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

(1)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但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因此,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

(2)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寻出其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实现问题解决,最后反过来又促进数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数学能力

良好的知识素养,绝不能把教科书上的数学知识简单、机械地传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优化”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搞清楚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在知识点的连结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逐步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比较、判断、选择,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当数学和儿童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教育者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 总之,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涵盖方方面面,在一段时间内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不够的,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每位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有每位教师都把自己看作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看成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论文作者:杨春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6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论文_杨春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