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_文学论文

论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_文学论文

略谈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当代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光辉灿烂的日子。这三十年是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三十年;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并发展的三十年;是西藏历史上各个方面最为辉煌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西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取得的。

随着当代西藏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与兴旺,为当代西藏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氛围。从总的进程看,西藏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为文学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文学事业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西藏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当代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西藏人民多姿而又神秘的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背景下,迎来一个又一个文学事业的繁荣期是必然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十五年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同时也吹拂着雪域西藏这块古老神奇并充满希望的大地。从而使当代西藏文学,一浪推动一浪,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势头。以藏族为主体的包括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学新人迅速成长;文学活动有声有色多种多样;同国内的和国际的文学交流逐步拓展;各种门类、各种形式的文学著作不断出版与读者见面,果实累累,成就卓著。可以说,这十多年,是当代西藏文学史上,最光彩照人、最辉煌灿烂的时光。

(一)

什么是当代西藏文学?文艺界和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从创作时间上,拟以划定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应是当代西藏文学的起始时期。从范围上来讲,应主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本地区藏族作家用藏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二是本地区藏族作家用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三是内地来藏的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又处在一个逐步改革开放的时代,区内的和国内的,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从而使当代西藏文学,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由区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进步趋势。因此,无论是藏族作家创作的作品,还是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作品;无论是用藏文写的作品,还是用汉文写的作品,只要是真实地、艺术地、审美地反映或表现了当代西藏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生活,都应当列为当代西藏文学的范畴。同时,当代西藏作家,运用当代文学视角和审美情趣,表现历史题材的作品,或搜集、整理、创新反映历史的文学成果,也属于当代西藏文学之列。当代西藏文学,不仅主要是藏族文学,还应包括西藏区域内的门巴族、洛巴族等少数民族文学。

从总体发展进程观照,当代西藏文学出现了三个高潮期或繁荣期,即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前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今。

(二)

西藏和平解放后至“文革”前的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前半期,是当代西藏文学发端和打基础的阶段。这一时期在西藏文坛崭露头角的,主要是进藏部队中的一批部队文学工作者,以及来西藏地区工作的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他们为当代西藏的社会主义新文学开创了新路。他们忠实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对藏族人民充满了兄弟姊妹之情,深入生活,向民族民间文艺学习,涌现了一大批作家和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开创了当代西藏文学的先河。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略述。

成就突出的作品,小说方面有徐怀中的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热情歌颂了各族青年建设新西藏的豪情壮志和爱情生活,被誉为五十年代优秀长篇之一;刘克的中短篇小说《央金》和《曲嘎波》,歌颂了党和人民解放军为西藏人民做好事的业绩,以及西藏人民对党对人民解放军的忠心拥护。诗歌方面有高平的长篇叙事诗《大雪纷飞》,通过描写央金姑娘支差路上对情人江戎的思念,控诉封建农奴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灭绝;土家族诗人汪承栋的长篇叙事诗《昆仓垦荒队》,讴歌了人民解放军和汉族干部,为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劳动;扬星火的长篇叙事诗《波达嬉》,塑造了达嬉姑娘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斗争的动人形象。这一时期的作家们,还豪情满怀创作了一大批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通讯等作品。

新生活的到来,使老一代的藏族作家,产生了创作激情。他们把对新生活的热爱,把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融为一体,作品中充满着强烈的革命激情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藏族老诗人察珠·阿旺洛桑创作的歌颂川藏、青藏两条公路的《金桥玉带》;江告·索朗杰布创作的歌颂民族团结的《文成公主》,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是西藏发生重大历史变革的时期,社会形态发生了从封建农奴制,跨越了几个世纪,向社会主义制度的飞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出来。随着西藏民主改革进行,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翻了身的广大西藏人民,焕发出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新生活的热情。新的历史、新的生活、新的人物、新的面貌,为当代西藏文学的繁荣期,提供了客观的和主观的土壤。这是符合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规律的。这一时期汪承栋创作的《黑痣英雄》、《雪山风暴》和许多短小精悍的诗作,激情满怀,讴歌了西藏人民渴望翻身解放,追求新生活的矛盾斗争,抨击了旧西藏的黑暗和罪恶,引起了全国文学界的特别关注。藏族青年诗人绕阶巴桑、伊丹才让、丹真觉布等人的诗作,热情奔放,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和民族特点,显示出潜在的创作实力。著名新闻工作者、作家郭超人,这一时期里的散文、通讯、报告文学(后收入《西藏十年间》专集出版),水平很高,影响很大。特别是他写的反映我国登山英雄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通讯报告,震动海内外。作家李文珊写的许多散文等文学作品,(后收入《高原春秋》、《李文珊散文集》)颇有影响。

这一时期的戏剧文学创作,成果明显。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创作的话剧《文成公主》,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有高层次的审美价值,通过塑造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人物形象,从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上,颂扬了藏汉民族团结这个重大主题。部队作家创作的话剧《雪山朝阳》、地方作家创作的秦剧《血的控诉》、豫剧《英雄城》等,都丰富了这个时期文学的百花园地。

从以上掛一漏万的概述中,对这一时期当代西藏文学的主要特点,有这样一些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正面歌颂为突出内容,歌颂党和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歌颂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歌颂民族团结,军民团结,歌颂进藏干部为藏族人民服务的事迹等等,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突出基调,作品中充满着革命的激情。民主改革以后的文学作品,从原先的比较注重歌颂的内容,转向揭露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对藏族人民的压迫、社会的不公、矛盾斗争,把歌颂光明与揭露黑暗结合起来。在创作方法方面,偏重于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手法,同时也兼及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尽可能使二者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学习继承了延安时代以来革命文学的优良传统,也受到前苏联文学创作模式的影响。在审美情趣方面,作家们注意了作品的大众化,比较通俗易懂,使众多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从总体看,当时的创作手法,显得不够多样化、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1966-1976的“文革”十年间,由于众所周知的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西藏也同全国一样,当时已经兴起的文学繁荣势头,受到了阻滞,使当代西藏文学出现的低谷,竟达十年之久,这是一个使人十分悲痛的时期。事后反思这个悲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广大文学工作者,从反面得到了许多见识,从反面也积累了一些创作素材,从反面使作家们有许多不同寻常的体验和感受。是否可以这样认识,这对于作家们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中,特别是表现这个不同寻常的十年的社会生活,塑造此时此刻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助益。

(三)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方针,党中央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并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决策。紧接着于1980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结合西藏的实际,提出了建设团结、富裕、文明新西藏的战略要求,明确了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文艺生产力的解放,激励广大文学工作者,提高认识,加强团结,抓住机遇,繁荣文学。作家们认真总结文学事业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新时期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从“文革”十年禁锢中解放出来,文学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迸发出强烈的创作热情。加之于1981年召开的西藏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西藏文联的正式成立、西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的召开,正式成立西藏作家协会,从组织方面,为进一步繁荣文学,创造了条件。八十年代的西藏文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花盛开的态势。迎来了当代西藏文学第二个繁荣发展的高潮期。毫不夸张地讲,这个时期是西藏文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许多中年作家更加成熟起来,一大批青年作家成长起来,以藏族为主体的、包括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作家群体,就是在这十年中开始形成并迅速壮大的。发表出版的文学作品,门类齐全,形式多样,数量空前。艺术创作风格手法,新颖多样,无论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还是审美情趣,都有新的突破,新的进展,新的探索,新的发展,确实展示了改革开放新的形势下,出现的成果辉煌的喜人局面。

这个时期的西藏作家群体,在构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的创作主体,因生活经历、文学素养、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创作风格和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多样性。八十年代的西藏作家群,较之五、六十年代的作家群,多数为经过内地大专院校培养深造,又经十年“文革”经历的各民族中青年作家。他们思想敏锐、知识面广、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较快,易于感受新生事物。因而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异彩纷呈的重要因素。五、六十年代,活跃在文坛上的中老年作家,如汪承栋、李文珊、叶玉林、恰白·次丹平措、周艳煬、萧蒂岩等,又一次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辛勤耕耘,创作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一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包括汉族和其它民族作家群体,开始形成,并显示了巨大的创作实力。影响较大的中年作家,如益希单增、降边嘉措、班觉等。有作为的青年作家,如扎西达娃、马丽华、马原、秦文玉、吴雨初、田文、龚巧明、色波、刘伟(又名子文)、冯良(又名吉胡什妮)、金志国、魏志远、央珍、索穷、通嘎、杨从彪、丹珠昂奔、德吉措姆等。在评论上有成就的作家,如李佳俊、张军、张治维、张隆高、徐明旭等。

由区党委宣传部、西藏文联和西藏人民出版社,组织策划出版的《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丛书》(1985年),其中的《西藏短篇小说选》、《西藏诗选》、《西藏散文选》、《西藏通讯报告选》、《西藏当代报告文学选》、《西藏戏剧选》、《西藏评论选》、《西藏民间故事选》、《西藏民间歌谣选》等,就是上边提到的老中青作家,十年间优秀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现。

八十年代的当代西藏文学,有这么几个鲜明突出的特点。革命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传统的先进创作方法,仍然被作家们承袭下来。但经作家们对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反思,尤其刚崭露头角新登上文坛的一大批青年作家,他们经历过十年“文革”的动荡,又处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受到过内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多种影响,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有益部分。因此,这批作家善于用新的视角反思历史、观照现实、想往未来;敢于肯定人生的价值;勇于弥补传统创作模式的缺陷;表现出了可贵的开拓进取精神。如西藏人民出版社89年出版的《西藏新小说》集,结集发表了扎西达娃、马原等十八位青年作家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82年以后,西藏小说的新现象、新观念、新题材、新手法。使得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从比较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比较平面走向深刻化。这是当代西藏文学在第二个高潮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首先,在作品的题材主题方面,突破了过去以歌颂为主的局限,冲破“禁区”,开拓了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生活的许多新的创作领域。有描写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社会变革和农奴觉醒的作品,如益希单增的长篇小说《幸存的人》、《迷茫的大地》,秦文玉的长篇小说《女活佛》。有描写美好爱情纠葛的作品,如降边嘉措的长篇小说《格桑梅朵》。有表现“文革”期间各族群众命运的作品,如范向东的长篇小说《高原深处的人们》、益希单增的长篇小说《菩萨的圣地》。还有叶晞(即叶玉林)的长篇儿童文学《飞瀑》、《神猎》等等。

其次,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有了新的开掘。许多作家把笔触,大胆地指向了社会生活的负面,敢于抨击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阴暗面,挣脱了往常单纯歌颂的禁锢。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的基调,由乐观转而悲壮,由轻快转而深沉,由审美的单一走向多元,尤以表现“文革”和“人民公社”的作品比较明显。如丹珠昂奔的中篇小说《在岁月脚下》,反映了那场浩劫带给人民群众的灾难。扎西达娃的部分中短篇小说也具有这方面的特点。

再次,审美情趣更加丰富,作家们更多地注重自身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不惜笔墨重彩,着力于塑造人物形象,专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情感的剖析,以表现象万花筒般的多彩生活。如益希单增的长篇小说《迷茫的大地》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秦文玉的长篇小说《女活佛》中的主人公形象,不只是某个阶级或阶层的人物,而更是具有人的本性的有血有肉的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作家们就是通过对人物微妙复杂矛盾冲突的显示,艺术地说明历史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

在继承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卓有成效,是八十年代西藏文学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地得到贯彻落实,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全面的抢救、发掘、整理和发扬,有分量的当代藏文文学作品开始问世。如班觉的长篇小说《松耳石头饰》(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优秀作品奖),是当代西藏第一部藏文文学力作。拉巴平措的说唱叙事文学《三姐妹的故事》,用藏族文学的传统形式,以新的视野,观察和表现现实的复杂生活,取得明显的成就。还有班觉用藏文写的短篇小说《花园里的风波》(获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创作奖),从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都很有成就。这些作品都注重从传统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多层次地去审视和描绘民族的风情和习俗,较深刻地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这个时期,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宏扬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廖东凡搜集整理出版的《西藏民间故事集》,获全国民间文学评奖一等奖。赤烈曲扎的《西藏风土志》出版发行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该书多次再版。《格萨尔王传》的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出版发行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

八十年代的青年作家群体,不仅十分重视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而且十分注重对外来优秀文化经验的吸收,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广阔地表现西藏历史和人物。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明显地表现出民族性、地域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长,突出代表就是著名藏族青年作家扎西达娃。他思想解放,观念新颖,善于借签西方现代派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立足于西藏的历史、土壤和人民,以深刻的思考,观照西藏的风土人情,把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幻想、天上与人间、神性与人性结合思考,运用时空颠倒、层次交错、朦胧想象、意识流动等等手法,对西藏民族的心理、社会生活、历史命运、未来期望,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以及审美的思考,创作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开创了西藏新小说的先河。扎西达娃的作品,有如喜玛拉雅山那样厚重。他的中篇小说《巴桑和她的弟妹们》、《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获1986年至1987年度全国优秀小说一等奖)等作品,就充分显示了上述特点。另一位西藏新小说的先锋派作家,就是颇有知名度的马原,他更是放开手脚,无拘无束地天马行空,但又是依一定的文学创作路子,以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和独特风格进行写作,大大推动了西藏乃至全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他写小说比较客观、随意、自然。如他的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喜玛拉雅古歌》、短篇小说《拉萨河女神》,是很有社会影响的作品,在全国文学界反响强烈。这一时期,以全新的风格和手法,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还有色波、金志国、子文、央珍、索穷、通嘎等。

诗歌方面,青年女诗人马丽华的诗作,创意别致、语言优美、光彩照人,如她的诗集《我的太阳》的发表,引起了文艺界的轰动,她被评为八十年代全国十大女诗人之一。青年作家秦文玉的散文,优美动人,语言流畅,如他的散文集《绿雪》,赞颂了西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新时期的新面貌,荣获八十年代全国优秀散文一等奖。马丽华在八十年代末,还创作出版发行了长篇散文集《藏北游历》。这部作品以文化人类学的丰富知识,艺术家的独有视角,优美流畅的语言,出色地描绘了藏北的山水、风土、人情、民俗、信仰、内心情感,犹如一部壮丽的交响乐,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因而获北京大学的文学奖。

文学理论上文学评论方面,李佳俊、丹增、张治维、徐明旭、张隆高等人卓有成就。如李佳俊的文学评论集《文学,民族的形象》,丹增的论文《关于藏族文学作品的民族特色》、张治维的文艺论文《略论西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论西藏民族艺术研究的思路》等,对促进当代西藏文学的繁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

西藏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更加凶猛,冲击着西藏这片古老神奇诱人的大地。当代西藏的文学事业,再次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关怀下,于1989年10月,召开了第一次西藏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第二次西藏作家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文学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时代需要文学,文学离不开时代;人民需要文学,文学离不开人民;文学来自生活,而文学必须高于生活。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当代西藏文学,必须不断探索寻求新的路子。通过不断组织作家关注时代、贴近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学交流和文学活动,继续八十年代文学繁荣的态势,从而迎来了九十年代前半期新的繁荣。这可以说是当代西藏文学的第三个繁荣期。

从近年来西藏文学创作的态势看,西藏作家队伍更加成熟,更加勤奋,为文学的繁荣做着奉献。文学是在吸收中丰富,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索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这一时期,无论是老年作家,还是中青年作家,仍在继续进行着新的探索。无论是在文学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还是在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以及创作手法和艺术技巧上,仍在追求新的突破。从而出现了文学创作的多产期,开始出现文学新作和精品。1991年5月,纪念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时,西藏文联和西藏作协,推出了《当代西藏作家丛书》第一辑共12部,子文的小说集《等待蓝湖》、于斯的诗集《降临》、扎西达娃的小说集《世纪之邀》、色波的《园形日子》、林予一的散文集《我的山》、张中的诗集《象征与独白》、益希单增的小说集《金塔》、恰白·次旦平措的《冬之高原》(藏文)、克珠的《四季农活》(藏文)、伍金多吉的《高原的风》(藏文)、扎西班丹的《明天的天气会比今天好》(藏文)。还有优秀报告文学集《雪域之光》等。这是当代西藏文学成果的第二次集中展示,其中的许多作品,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的奖励,这里不一一例举。由于许多作家在以往多年间,对当代西藏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在1993年首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评奖中,汪承栋、益希单增、扎西达娃、叶玉林、马丽华、李佳俊、班觉等七位作家,荣获这届文艺大奖。

可以说,九十年代的西藏文坛,继续着八十年代文学繁荣的势头。如青年女作家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被列入“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系列丛书”,作品以西藏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社会变革为背景,描绘贵族世家女性央吉卓玛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示了西藏女作家的崛起,引起了全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著名藏族青年作家扎西达娃的首部长篇力作《骚动的香巴拉》,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为我区首部被收入中国“当代小说文库”的作品。作品倾注了作者多年的心血,以其特有的视角,从广阔的西藏现实生活出发,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使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相呼应,熔山川万物于一炉;运用现实与幻想,时空交错和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出身于农村的达娃次仁一家和后藏凯西庄园的才旺娜姆一家的变迁和矛盾纠葛,向读者展现了西藏民主改革以前直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西藏社会生活变革的重要的问题;塑造了许多自由自在的人物形象。手法新颖,风格独异,民族风格浓郁,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著名女作家马丽华近年来又出版了两部长篇散文力作,《西行阿里》和《灵魂像风》加上以前出版的《藏北游历》这三本力作,合编为《走过西藏》合集由作家出版社和香港的一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认为是近几年我们国家少有的散文力作精品,显示了作者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藏族青年作家扎西班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个普通人家的岁月》,该作品以作者历经七年几易其稿而成的。作品以西藏农区妇女才旦的命运经历为主线,描述了索朗村的农民三十年的生活变迁,展现了西藏从民主改革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藏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观念的巨大变化。由于扎西达娃、马丽华和扎西班丹文学创作上的突出成果,荣获中国作协和中华文学基金会举办的1994年度“庄重文文学奖”。扎西达娃和扎西班丹的这两部小说,1995年又获第二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作家李双焰的藏北中短篇小说集《血的流程》;部队军旅作家杨辉麟的散文集《神秘的处女地》、《西藏东南角》和《极地大河》,部队军旅作家郭中朝的散文集《雪原情》、报告文学集《雪域,不落的太阳》。这些作品都丰富了当代西藏文学的宝库。青年藏族女诗人维色的《诗三首》:《1990年的沐浴》、《格外的阳光》、《紫色的歌舞》,获《诗神》月刊举办的“1993年诗神杯”全国新诗大奖赛一等奖,并授于“1993年诗神杯”全国新诗十大诗人称号。

九十年代,作家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时代需要出发,突出主旋律,注意多样化,能自觉地深入生活。热火朝天的现代建设,激励着作家们,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快速表现时代,及时反映新时代建设者的英雄形象,在这一方面,中青作家范向东有突出成就。他多次深入生活,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以优秀县委书记平措为班长的县委一班人的艰苦创业精神,激发范向东写出了报告文学《好班子,好班长》,获九二年度中宣部主办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作者又多次采访了解江孜县的先进事迹,扩充写成近二十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集《高天厚土》。得到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中央许多领导也非常肯定这部主旋律的作品,因此获95年第二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大奖。

近几年来,在藏文学的创作、编辑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藏文刊物《西藏文艺》愈办愈好,团结培养了一大批用藏文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次多的藏文文学编辑和翻译,成就卓著,他的《略论藏族文学和文学翻译》,在第二届全国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和西藏首届翻译理论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奖。藏文作家伦珠朗杰创作的藏文格律诗集《蜜蜂的乐园》,近年来发表后,受到了藏文读者的热烈欢迎,得到了藏文学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继承民族诗歌传统,按藏文三十个字母的排列顺序进行创作,表现改革开放以来,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景。既有对现实生活光明的歌颂,又有对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抨击,堪称独具民族特色诗歌的创作。这部作品的问世,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的结合上,将会对藏文格律诗的发展,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因此,上述两部作品同获第二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大奖,得到社会的肯定。

当代影视传播媒体的发展,为发挥作家们的自身优势,开拓了新路,加之西藏独特文化资源的优势,使作家们的创作的体裁和领域扩展。如马丽华撰稿并策划的电视专题片《西藏文化系列》,其中的《查古树的日子》荣获中宣部1993年度,全国精神文明建议“五个一工程”电视专题片奖。

在大好形势推动下,近年来的民间文学工作,进展很快,空前繁荣。除大型民间文学工程《格萨尔王传》,有关部门在加快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外,《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西藏卷的浩大工程,全部完成了县卷本、地市卷本、自治区卷本的藏文编辑工作,歌谣卷的汉文本,将于95年6月间出版发行。谚语卷和故事卷的藏译汉工作,将于今明两年完成。今年还将出版藏文《谐青》诗集、《西藏民间文学研究论文集》、次仁玉珍的《藏北民俗考察散文集》。前几年出版的次仁玉珍的《藏北民间故事》集,专家学者倍加赞赏,广大读者十分欢迎。因而该书获95年第二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大奖。

当代西藏文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学刊物这个重要阵地。在培育文学作者队伍,从中成长起来有作为的作家,提高各门类文学创作的水平,在指导、引导、编辑、评论等方面,刊物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近几年来西藏文联、作协和民协所办的《西藏文学》(汉文)、《西藏文艺》(藏文)、《西藏民俗》(汉文)、《邦锦梅朵》(藏文),在坚持方向,办出特色的前提下,质量在不断提高,影响在不断扩展,在推动出人才、出作品、出成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到来之际,为了集中展现九十年代文学的繁荣,西藏文联和西藏作协,将出版《当代西藏作家丛书》第二辑共12部,伦珠朗杰的藏文格律长诗《蜜蜂乐园》、次多的藏文散文评论集《母亲的恩情》,丹巴亚尔杰的藏文短篇小说集《羌塘美景》、益西丹增的藏文诗集《劝言珠串》、拉巴顿珠的藏文中篇小说集《无形的绳索》、格桑益西的藏文评论集《智者喜谚》;汉文有张治维的《当代西藏文艺论集》、李佳俊的报告文学集《在雪原上》、阎振中的游记《西藏文化之旅》、冯良的中短篇小说集《情绪》、贺中的诗集《群山之中》,白玛娜珍的诗集《在心灵的天际》。这是又一次老中青作家创作成果的展示,向三十周年大庆献上的一份厚礼。

综观九十年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情况,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些特征:第一,更加成熟的作家群体。多数作家的思想、思维、思考,对社会历史、社会现实、各种类型的人物,能够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第二,更加丰富的创作方法和更加多样的创作技巧或称手法。这种丰富的创作方法,笔者称为新现实主义。这是在传统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吸收了浪漫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等流派的对我有用部分的情况下,人人发展了的创作方法。多样的创作手法应是:现实与幻想、时间与空间、目前与未来、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灵魂与肉体、事实与想象、天上与人间等等的多重结合、多重交错、多重倒置。一切以不同历史、不同社会生活,不同事件、不同人物的形象为创作的依据。第三,更多地吸收当今世界文化相关学科的成果。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汉语文学、藏语文学、美学等的成果,融汇贯通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尽可能增大作品的思想、艺术和审美意蕴。第四,更加注重宏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充分参照西藏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自然风光、神话传说、民俗习惯,集中对作品人物的立体的深层次的描写,探索与展示西藏民族的文化内涵、人生价值、以及在总体社会中的位置和意义。充满着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现实的忧患意识。第五,更加自觉和能够吃苦的精神。从西藏的实际出发,遵循文学创作的自身规律,面对反分裂斗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从大局考虑,文学工作、文学创作、文学刊物、文学活动等,都能自觉做到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大团结,有利于正确塑造民族的各种类型人物的形象。

多年的文学实际证明,当代西藏的作家群体,是一支可以信赖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样一支队伍的辛勤耕耘下,正在发展着的当代西藏文学繁荣的局面,一定能够发展下去。西藏文学界的作家群体,必将用更加繁荣的辉煌成果,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标签:;  ;  ;  ;  ;  ;  ;  ;  ;  ;  ;  ;  ;  

论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