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带来“鲶鱼”效应_市场营销论文

跨国公司带来“鲶鱼”效应_市场营销论文

跨国公司带来“鲇鱼”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效应论文,鲇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一个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经营:经济与溢出效应”为主题的经济论坛在上海举行。在众多跨国公司模式化的典型案例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以肯德基为例,对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从此次论坛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对跨国公司的进入,既不要恐慌,也不要一味指责,而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分析。

寡头促进竞争效应

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无论其现有的市场势力如何,未来是否主导东道国的相关行业,至少在其进入之时,首先是作为一个竞争性主体存在的。德国大众的汽车品牌上个世纪末的十多年间占有了中国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在此前,其进入中国市场则是以一个竞争体出现的。联合利华和宝洁在目前的中国洗涤剂市场,绝对称得上是寡头,但在它们进入时,甚至到了现在,其竞争激活作用恐怕无人否认。同样地,美国百胜旗下肯德基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试探性投资,及3年之后麦当劳的进入,也都是作为市场竞争主体进入的。同时,它同麦当劳一起,成为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开展国际化竞争的标志,因为中国大众只要言及快餐,必然会说到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几乎难分伯仲的激烈市场竞争。

中国企业从跨国公司在中国短兵相接的同业竞争中,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全方位地体会到了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与运行,市场的充分可分割性,市场在品牌、质量、服务基础上的有效竞争。于是,人们看到了中国土生土长的连锁快餐,例如上海“新亚大包”的诞长,看到了从一开始就带着竞争意识而向人们展示的规范化服务,尽管还表现得有点不自然。

对东道国起到示范作用

谈及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或鲇鱼效应,企业管理教授芮明杰博士以餐饮业为例亮出了自己的看法。专家认为,因为若干国际领先快餐企业的进入,使中国的餐饮业市场从原来非常低度的地方性、小范围竞争转换为一定程度的、全国范围的竞争。于是,相对于中国的许多行业,中国的快餐业率先具有了明显的国际市场竞争特点。

中国的餐饮服务业,在市场化之前的长时间里几乎是排除竞争的。从个体餐饮进入市场开始,中国饮食行业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开始了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但真正从根本上挑战这一行业国有和集体所有占主导地位运行体制的市场力量,却是源自外资餐饮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紧接着的,便是私有资本开始更大规模、更广范围地直接挑战,甚至可以说是蚕食了由国有和集体资本主导的餐饮业。

专家认为,与中国这样的东道国国内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营销等方面,无疑占据着压倒性的竞争优势。正是在这样残酷的竞争压力下,为了生存,当然也同样是为了发展,中国的当地企业被激发起了主动应对、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当地企业开始模仿、学习,并凭借本土优势,从原来的处于绝对竞争劣势或几乎是在生存竞争的边缘转而处在了竞争的主动地位。中国的家电行业,因为索尼、松下、西门子、夏普、飞利浦等的进入,展示了这一辉煌。中国的本地手机企业、个人电脑企业,因为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IBM、康柏、惠普的进入,也已演示同样的进程。同样,自从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以来,中式快餐在经营样板的影响下,创造出许许多多既符合国情,又颇具现代色彩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如快餐风味特色店、便餐店、饮品店、美食广场以及外卖、送餐等,产品由前些年单一的产品供应发展为成品与半成品,速冻食品、方便快餐食品相结合,直接进入单位食堂、学校餐桌、百姓家庭和商场超市,伸展到洋快餐伸展不到的角落,成为扩大内需、开拓服务消费市场的新渠道。

中国本土的餐饮企业虽然仍未见足可与洋快餐匹敌的成功业绩,但应当承认洋快餐进入中国及其成功经营的显性示范作用。跨国公司提升配置效率

众所周知,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来安排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理的生产分工布局,根据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差异,在不同的东道国发展不同的生产供应体系,以实现以最低廉的成本建立最有效的协作网络。作为这种资源配置的实施主体,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是最有代表性的。换句话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入中国的时间越早,促进资源组合利用效率的动机也就越早;而地区总部进入中国的数量越多,对东道国当地资源高效率利用的促进效应应该也越大。

在这方面,一些跨国公司的战略超前意识是相当明显的。有关专家举例说,为了更有效地协调肯德基在中国的投资业务,百胜餐饮协作发展中心于1993年在上海成立,为包括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提供营运、发展、企划、财务、采购、物流以及特许经营等服务。

虽然跨国公司比较典型的是采用跨国经营资源配置方式,但资源的当地化利用程度也相当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市场容量大、资源也相对比较丰富多样、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东道国来说,更是如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研究发现,在肯德基的国内外投入品采购价值比例上,肯德基国际经营体系下的生产国际分工程度并不高,肯德基2000年进口原料约占其当年原料采购总额的十分之一,而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对相当数量的东道国来说,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当地化程度及直接的生产经营需求刺激效应是相当显著的。

带来了新的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陈旧、单一是国内企业的通病,也是几十年形成的老毛病。然而,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其先进的经营模式让国内同行为之一震,继而引发了一场经营模式的革命。

复旦大学有关学者认为,无论肯德基在华的连锁经营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其对产品的统一管理控制,特别是其对供货源的延伸产品质量控制,却还是值得国内同行学习的。这种对供货源的近乎苛刻的生产、质量监督控制,以及产品供应中严密的操作程序、品控、食品待消费时限控制等等,给国内企业带来了示范效应。

跨国公司带给中国的,除了作为服务前台给予消费者以直观的新形象、新观念之外,还有其背后的支持系统,特别是供应物流系统的运行、管理,给了中国当地企业许多的启发甚至警示。在肯德基、康柏、家乐福等一批必须以强大物流为支撑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之前,国内企业确实缺乏有助于企业网络化连锁经营的大规模物流、商流运行系统的开发设计和管理经验。因此,企业普遍小规模经营,小打小闹,供应商布局点多分散,供货源流没有严格质量监控网络体系,营销网络缺乏统一品牌意识。

应该讲,现代的网络物流体系与管理,首先是由跨国公司植入中国的,他们为国内企业重塑经营模式起到了很强的样板演示效应。

植入新的经营理念

中国引进外资20余年,除了资本净流入的显性收益之外,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方面更是受益匪浅。一大批中国的当地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管理知识得到了强化,在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国企业的这种提升效应尤其显著。

在服务业也同样如此。有关专家指出,首先,转换营销观念。与一般的中小投资者不同,跨国公司在企业管理结构和企业文化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制度和理念。这一整套的制度和理念通过其在华企业,为中国的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在中国餐饮业,不仅表现得特别早,而且还特别显著。比如对商品的认识,中国传统的餐饮文化中被认为应当是属于菜肴的炸鸡,却在肯德基餐厅内被用作为一种主食。

其次,细分消费市场。这种对餐饮业经营理念的冲击还表现在对餐饮消费市场的细分上,即主要面向儿童青少年特定消费群体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在此之前,甚至现在,中式餐饮还确实鲜见对餐饮消费市场按年龄来细分,包括相应的营销方式、市场拓展、网点布局、店堂装饰及与之相适应的慈善公益活动等。导入管理模式

在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由于知识水平和能力相对较低,人力资本总量相对贫乏。由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自觉或不自觉地输出了知识、技能和信息,所以间接提升了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

在此次论坛会上,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还为国内企业导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这种导入首先表现在用工制度创新与就业理念推动上。比如,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肯德基运作实施的是以人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管理方式,其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社会人”基础之上的。尽管是劳动密集型的快餐经营方式,它却并不人浮于事。在20世纪80年代国人就业观念还普遍只接受正式就业的那个年代,这不能不说既是一种制度性的创新,也是一种提高用工效率、改善就业理念的突破。

上海社科院跨国经营研究中心主任谢康认为,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的同时也承担起广泛的社会责任。专家认为,就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而言,肯德基的一整套先进的管理运行方式也为中国餐饮服务行业,提供了可供借鉴运用的范本。例如,为发挥小时工的能动性,小时工工作时间的总量、班次安排、人员组合,都尽可能按照优化、符合人体工程力学的方式来设计、安排。而这样一种相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以肯德基对全国同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数次义务培训、人员流动的扩散、开放式的培训参观制度等方式而不断得到强化、推广、扩散。

跨国公司实现了管理型人力资源的当地化。跨国公司所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层级化组织结构。以前,出于各种动机,许多跨国公司至少在其东道国分公司的管理总部层面,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层,派遣一定数量的外籍员工。然而现在,这种国内外人力资源的组合方式却并不突出。具体地说,就是外籍外派高级员工的数量,在跨国公司中相对较少,有些跨国公司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完全实现了人力资源本土化。这一方面说明了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当地化程度极高,也表现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管理经营也已经高度融合于中国的文化与传统中。

资本产生连带效应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认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不是技术变化、人口增长等外部力量,而是来自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即内生技术变化的产物。这些内生技术表现为知识和技术外溢、边干边学、投资的社会资本形成、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研究与开发等。只有保持足够的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才能抵消固定生产要素积累的边际效益递减趋势,并使社会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和发展。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张纪康教授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无论是来自于国外的净货币资本流入,还是已有投资收益的再投资,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应当是正向的影响,因为它不仅有助于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外汇积累,而且,直接投资还促使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向东道国的转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跨国公司对中国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经济增长能力或发展能力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在资本形成方面,不仅所有的初始投资和利润再投资规模巨大,而且带动的合资伙伴、加盟厂商的投资额也同样颇为显著。

众所周知,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特别是一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导致其他跨国公司或配套、关联企业的纷纷跟进。例如,汽车生产厂商大规模进入带来汽车零配件行业投资项目增加,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进入导致为其提供服务的各类企业,如银行、保险、会计、审计、物流等的相继跟进。一些学者认为,在快餐行业,因为产业链很短,配套性或关联性的跟进效应基本不存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供应商必须当地化,但这不等于投资经营快餐业就不存在相关产业的资本连带形成。以肯德基为例,第一,通过肯德基的投资,无论其投入资本是外部融资还是内部融资,确实起到了资本的投资带动效应;第二,因为肯德基的进入,因为合资企业的存在,中方也在这一行业相应投入了相当规模的直接投资,即当地实业投资资本进入现代快餐业;第三,特许加盟主体的进入,使无论来自于中国当地,还是海外的资本,都被带进了中国新生的快餐业;第四,通过示范效应,使更多企业从肯德基成功扩张中看到了商机。因为受启发,肯德基的存在和扩展带动了中国实业投资资本(不论是何种所有制主体)对中国快餐及关联餐饮服务业或类似市场的投资。

总之,面对跨国公司的进入,处在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虽然跨国公司不是“慈善家”、“传道士”,也不是“打劫者”,但跨国公司

如同一条鲇鱼,在吞食小鱼的同时,也激活了其他小鱼的生存能力。面对这一条条“鲶鱼”,国内企业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标签:;  ;  ;  ;  ;  ;  

跨国公司带来“鲶鱼”效应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