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发展区域化是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演化的一种潮流。在这一潮流中,东北亚区域经济如何发展正为世人所瞩目。本文从界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类型入手,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为依据,对东北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构架进行阐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基本理论

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是界定模式的内涵与内容、模式的类型、模式的选择依据等基本理论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区域经济是指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则是指,如何根据“区域”内外的基本条件,确定一个共同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手段与采取的主要措施。

2、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内容。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以下具体内容构成: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二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际分工;三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协调机制;四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贸易与投资如何分配;五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点”与“增长区”的确定。

3、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际分工为标准,可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垂直分工型的发展与水平分工型的发展模式,以及由垂直分工型向水平分工型过渡的发展模式。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机制为标准,可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紧密型的发展模式、半紧密型的发展模式及松散型的发展模式;紧密型的发展模式是指区域各国政府间不但有经常性的协调,而且有共同的相当程度上超越国家权限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常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进行超国家协调,有效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半紧密型的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区域内各国政府间既达成协定,又保持着经常的协调,但不存在一个常设的专门机构来实施超越国家的协调;松散型的发展模式则不存在政府间的协定及协调活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以民间为主。以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匹配特点为标准,可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贸易型的发展模式、贸易与投资兼顾型的发展模式。

4、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如何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项具体内容。其具体依据为:第一,区域内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则越具备选择水平分工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则越适宜选择垂直分工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区域内各成员国的政治、经济运行机制的差异性。当“差异性”较大时,则宜选择半紧密型或松散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三,区域内各成员国经济合作的阶段性。处于初级阶段时,适宜选择贸易型的发展模式,处于高级阶段时,可选择贸易与投资兼顾型的发展模式。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构架

确定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要依据上述有关理论,从东北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去进行。

1、东北亚区域的特点。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亚区域主要包括中国东北、环黄渤海地区,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韩国、北朝鲜和日本。该区域经济资源状况的特点是: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以及中国东北部具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中国拥有素质优良的劳动力资源;日本拥有最发达的经济技术;日本和韩国拥有数额巨大的闲置资本。从经济和政治的总体上看,该区域内具有经济上的南北关系、政治上的多样性。从各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上看,该区域内的政策取向上具有趋同性;除区域内原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外,中、俄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转向市场经济;区域内各国普遍表现出了对发展东北亚区域经济的积极性。

2、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努力促进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加快提高区域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密切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最终把东北亚区域建成环太平洋经济圈中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3、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协调机制。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协调既包括区域内的协调也包括区域与区域外的协调。区域内的协调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是协调目标。区域内协调的基本目标是使各成员国适应比较利益的变化,适应与新的世界经济格局相伴随的其他事态发展。第二是协调模式。一方面区域内各国政策取向的趋同性决定了协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政治上的多样性,经济上的南北关系,因此,目前适宜选择松散型的发展模式,并逐渐由松散型向半紧密型的过渡。第三是协调障碍及解决。东北亚区域内的主要协调障碍是政治上的多样性及两种经济机制同时并存。对此,可选择以下四条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是有关国家应加快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企业制度、价格形成机制尽早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接轨;二是中国通过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尽快促进国内贸易规则与国际贸易规则的接轨;三是有关各国按国际惯例改善投资环境;四是日本、韩国应在促进本地区的合作方面采取更多的主动行动。

关于区域与区域外的协调,则应坚持这样的协调原则:优先考虑区域内的整体利益,不断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欢迎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的支持与合作,不搞区域封锁。

4、东北亚区域内的国际分工。东北亚区域内的国际分工应当是垂直分工型逐渐向水平分工型转变。第一,现阶段区域内各国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垂直分工的必然性。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性表现在,各国产业结构的层次上和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上;日本以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结构为主,处于第一级的产业结构层次上,其相对落后的产业正向其他国家进行转移;韩国处于第二级的产业结构层次上,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转移到周围工资低廉的国家中去;中国、俄罗斯处于第三级的产业结构层次上,并正在实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第二,区域内各国利益的共同发展,要求垂直分工应逐渐向水平分工转移。垂直分工说到底,它是一种旧的国际分工,对许多国家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水平分工既可发挥各国优势,又体现了对各国权益的尊重。

5、东北亚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匹配。东北亚区域内的贸易与投资的匹配要把握两个基本点:第一、由于当前区域内一些国家的投资环境还有待于完善,不可能指望资本剩余国的大量投资,因此,当前应以贸易发展模式为主。就区域内贸易而言,在方式上要灵活多样,既搞边贸、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也搞易货贸易和现汇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既有资源与工业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交流,也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相互交流;在市场取向上,“外需”与“内需”兼顾,以内需为主。第二,逐渐实现由贸易型的发展模式向贸易与投资兼顾型的发展模式过渡。由于东北亚区域内存在着极大的资源互补性,由于相互投资是经济合作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本区域的最终发展模式应当是兼顾型的。在投资方式上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兼顾,以直接投资为主。在投资方向上,资源开发、产品加工、技术合作、交通和通讯建设全面发展,但以资源开发为主。

6、区域内经济增长点与增长区的设置。“增长点”与“增长区”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内容。选择一个恰当的“增长点”与“增长区”,可以使整个区域在扩散效应的作用下,迅速地得到发展。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基础设施、资源状况、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辐射区域等条件,本文认为把哈尔滨、珲春、大连、海参崴、仁川规划为增长点,把图们江三角洲建设成具有跨国特区的增长区。

标签:;  ;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