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年金研究综述_企业年金论文

我国企业年金研究综述_企业年金论文

我国企业年金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年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困境,人们对企业年金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正确认识企业年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在主要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社会保障制度》(人大复印资料)等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企业年金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并作简要的评价与总结。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企业年金的研究综述很难面面俱到。

一、我国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企业年金的基本内涵

关于企业年金,目前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概念界定。但对于企业年金的基本内涵,目前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是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何平,2002)。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由企业及其职工依据经济状况自主建立的一项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过去一直称之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刘云龙等,2002)。

(二)企业年金的性质

对于企业年金的性质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归纳起来,大体上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年金属于社会保险;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年金属于商业保险;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年金是介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养老保险形式(李宏艳,2004)。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第三种观点成为主流。从性质上看,企业年金既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纯市场行为(刘燕生,2002)。企业年金制度不属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无法通过政府命令强制管理,但企业年金又不是纯市场的商业人寿保险,凭借完全的市场规则运作(何平,2002)。将企业年金等同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而继续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显然是不适宜的。当然,也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商业保险的范畴(胡秋明,2003)。企业年金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一是非赢利性;二是企业行为;三是政府鼓励 (林毓铭,2003)。

(三)我国企业年金的特征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是总结世界各国多年来实施的各种类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及教训,结合中国国情所作出的选择。其主要特征:一是由企业和职工双方共同缴费,实行完全积累制;二是为受益人建立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账户积累由企业和职工缴费及投资运营的收益构成;三是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一定比例内,将可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四是市场化管理和运作(朱飞,2004)。

(四)在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我国加快发展企业年金有诸多好处,具体表现在:

一是有利于落实企业员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王延中,2003;赵鹏,2003);二是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王延中,2003;杨燕绥,2003;莫燕萱,2004);三是有利于改善和强化劳资关系,激励劳动者提高生产效率(郑功成,2004;杨燕绥,2003);四是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杨燕绥,2003;许飞琼,2004;赵鹏,2003);五是有利于完善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减轻政府负担(杨燕绥,2003)。

二、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

我国企业年金从1991年开始建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杨宏,2004),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何平,2002;晏秋生、蒋柯2004;杨宏,2004):

一是规模小,覆盖面窄。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1.7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保人数655万人,基金积累260亿,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仅相当于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5%左右。

二是地区、行业、企业间发展不均衡,总体呈现行业发展快于地方,沿海省份快于内陆省份,国有企业好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特点。

三是治理结构不完善。大多数的企业年金没有引入托管机制,年金基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监督权不能相互独立和相互制衡,难以保证年金资产的安全。

四是多种组织运行模式并存。目前主要有社保机构经办、企业自行管理和保险公司管理三种模式。

(二)影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

对于影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大体上有以下一些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制约和影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没有解决税收优惠问题;二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最后定型。此外,法制的规范,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公司的社会责任与雇主的社会责任,投资与管理的机制也是制约和影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郑功成,2004)。

第二种观点认为,影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政策不明确、不到位;二是近几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好,相当一部分企业经济状况欠佳;三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居高不下,企业年金缺乏发展空间(邓大松、刘昌平,2002)。

第三种观点通过对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大连等大城市的实地调查分析认为,影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定位不清:关于企业年金的性质、作用、运行模式等尚未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二是运行机制不规范:存在企业自办、社保机构经办、保险公司管理三种运行模式;三是缺乏税收优惠政策;四是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比例过高,企业负担较重;五是缺乏方案设计的专业知识;六是基金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投资渠道狭窄、没有建立科学的基金管理的治理机构等;七是监管方面的问题:例如,对监管主体和监管方式认识不一致、监管手段落后、缺乏高素质监管人员等(崔少敏等,2003)。

总之,影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同志对此发表了很多看法,可谓见仁见智。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

(三)促进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对策

首先,发展企业年金应澄清几点认识。一是应合理界定企业年金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地位,明确企业年金的性质,这是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基本前提;二是应正确认识发展企业年金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正确认识发展企业年金与完善资本市场之间的辨证关系(胡秋明,2003)。

其次,发展企业年金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政策。一是采取适当方式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二是完善发展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的有关制度规定;四是加快企业年金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化投资要求的监管体制;五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六是加快企业年金人才队伍培养、专业投资机构建设和法制建设(王延中,2003)。在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政策方面,迫切需要突出几个重点。一是要尽快制定完整的企业年金条例;二是要明确企业年金由企业自主建立;三是要明确税收优惠政策;四是要明确企业年金进入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政策(许飞琼,2004)。

再次,在推进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具体策略上,应采取“区域推进战略”,不能全国一刀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发展水平有异,在由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落后地区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循着行业——大企业——小企业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不同地区不同对待,以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带动落后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企业年金在我国的覆盖进程(莫燕萱,2004)。

三、我国企业年金的实际操作研究

(一)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方式

关于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方式,目前学术界存在分歧,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年金应通过企业自愿的方式建立。这是主流的观点。企业建不建企业年金和建多建少都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政府是不能强迫的。如果政府要把它管起来,是对企业自主权的一种损害(郑功成,2004)。企业年金不同于基本养老保险,它是一种企业自主行为,政府只能鼓励和进行政策指导,不能强制企业执行(姜永宏、黄德鸿,2001)。强制性企业年金道路不符合我国国情(赖利娟、张明睿,2004)。

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年金应该通过半强制或强制的方式推进。我国要抓住宏观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对有一定经营业绩的大型企业或行业集团,实行相应的企业养老金责任准备金制度。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相应建立半强制性或强制性的行业性企业养老储蓄计划,推动大型企业年金的示范效应,同时带动中小企业年金保险的发展(林毓铭,2003)。企业年金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是表现出强制性倾向,即通过工会组织强制性在一些主要产业中推行企业年金计划(姜永宏、黄德鸿,2001)。

(二)我国企业年金的管理体制

我国企业年金现行管理体制是按照1995年原劳动部制定下发的《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中的规定运行的,大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也有少部分由企业自办、商业保险公司或工会经办。经过10余年的运转实践,这种管理体制亟待调整,逐步走上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和管理轨道(何平,2002)。

第一种观点主张,应成立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对企业年金进行管理。越是专业的机构,越有实力,越有技能、技术,越能适应它的需要(郑功成,2004)。

第二种观点主张,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从当前中国国情出发,投保型企业年金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以商业人寿保险作为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载体,应该成为首要的选择(曹雪琴,2002;李兵、翁文先,2003)。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随着我国企业年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年金可以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一是委托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代管;二是为职工向寿险公司购买养老金保险;三是组建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企业年金保险基金会,自行投资或委托投资,这种方式适合大型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四是由专业基金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林毓铭,2003)。

(三)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

企业年金计划按照筹资与运作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缴费确定型(DC)计划”和“待遇确定型(DB)计划”。在我国对于企业年金采取DE计划还是DB计划目前还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主张,采取DC计划。主要理由:一是能够较好地体现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收入发展水平提供退休保障的原则;二是有利于缓解企业举办企业年金计划与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矛盾;三是在目前企业信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因道德风险而可能给个人带来的损失;四是计算简单、透明度高,易于被企业和职工所接受(刘琳、辛克政,2003)。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应首先考虑采取DB计划。主要理由:一是DC计划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与此相反,DB计划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基本上相适应(庹国柱、朱俊生,2003);二是从我国社保制度正处于转轨时期的特定国情来看,很多年龄大的职工面临着积累时间短的问题,常规的DC计划无法满足这部分人群对企业年金的需求,只能为他们建立DB计划(朱俊生,2004)。

(四)我国企业年金的风险防范

企业年金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种类很多,比较重要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和投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或账户管理人违约而给受益人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指在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投资时,由于市场整体或单只证券的波动所造成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投资收益低于目标值甚至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杨波,2004)。

为严格控制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作风险,应采取四项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不同管理服务机构的相互制衡制度;二是建立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三是建立投资管理安全保障制度;四是建立主动监管制度(毛欢喜,2004)。

(五)我国企业年金的结构重构

有学者从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出发,主张通过参考英国养老保险解约制度对我国的企业年金进行重构,即将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部分纳入企业年金,从“小补充”变成“大补充”,成为养老保险制度三个层次中的主体部分(彭雪梅,2004)。“三个支柱”的长远结构目标定为基本养老保险占30%,企业年金占50%,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占20%(何平,2002)。这种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与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合并的做法也得到了其他一些专家的赞同(杨燕绥,2003;王延中,2003)。

也有人提出,借鉴美国401(K)计划和我国香港地区强积金计划的经验,结合目前我国国情,构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齐美祝、徐光宇,2002)。

四、我国企业年金的相关问题研究

(一)企业年金发展中的政府责任

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在企业年金发展中不应承担直接责任。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承担企业年金的直接责任,政府对企业年金是不应该直接管理的。政府对于企业年金扮演的应当是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管理者的角色(郑功成,2004)。从政府责任的角度看,企业年金属于职业福利范畴,并非社会福利,应由企业和员工双方共担责任,政府扮演的是制度规则的倡导者、规范者和监督者等第三方角色,有别于政府对社会福利的全权负责之责任(莫燕萱,2003)。政府在建立和管理企业年金中,不承担直接养老金待遇责任,这是国外的通行作法。我国政府也应坚持这一做法(何平,2002)。

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在企业年金发展中应承担相对担保责任。政府将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安全运行机制来承担相对担保责任(杨燕绥,2004)。

(二)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

发展企业年金必须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步伐和整个制度的统一。只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功,企业年金才能确定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企业年金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郑功成,2004)。目前,应尽快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关系和发展定位(王延中,2003)。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均具有非赢利性,由此决定了两者在保障功能上具有互补性性与替代性。企业年金保险覆盖面越大、越充分,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环境就越轻松,压力就越小(林毓铭,2003)。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完全是相互替代的。发展企业年金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可以同步进行,不能因为目前基本养老保险还不完善而忽视甚至抑制企业年金的发展(胡秋明,2003)。

在具体操作上,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过高,应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为企业年金创造发展的空间(郑功成,2002;邓大松、刘昌平,2002;王延中,2003)。但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理由是:目前所谓的80%的替代率仅仅是对工资单收入而言,是名义上的替代率,实际替代率低于甚至远远低于80%,据保守估计约为40-50%。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说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是不对的,因为再要降低目前的替代率,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将难以满足人们基本养老需求的制度设计目标,甚至导致“养老真空”或“养老陷阱”(庹国柱、朱俊生,2003)。

(三)企业年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年金发展有赖与资本市场。发达的企业年金离不开成熟的、理性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越成熟、越理性,就越有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在一个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投资风险就会很大。因此,目前不宜大规模发展企业年金(郑功成,2004)。

另一方面,企业年金也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现有的研究文献和政策主张,常常过于强调欠发达的资本市场对发展企业年金的制约作用,而忽视了企业年金的发展对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完善的积极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作为长期性货币收支计划的企业年金,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长期而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企业年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将促进资本市场的理性运作;三是企业年金将成为整合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一个平台,等等。因此,应大力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胡秋明,2003)。

(四)企业年金对保险业的影响

在2003年中国首届企业年金与保险发展论坛会上,刘永富指出:保险公司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大量的服务人才,应当是企业年金管理服务的良好载体。保险业在发展企业年金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企业年金为寿险公司业务拓展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开拓企业年金市场的过程中,将面临缺乏税收优惠、投资渠道狭窄等政策法律制约和来自金融界及行业内部激烈竞争的挑战。因此,保险公司应通过增强销售能力、设计多样化产品、改善资金管理体制等手段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进企业年金健康发展(金旭红,2004)。

五、对国外企业年金制度的介绍

由于企业年金在我国建立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一直步履蹒跚。为了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许多学者对国外的企业年金制度进行了介绍,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对发展我国企业年金有益的启示。归纳起来,国内学者对国外企业年金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国外企业年金基本理论的介绍。例如,雇主的父爱主义理论、人力资本折旧理论、延期支付理论、国家责任及限度理论、多支柱养老保险模式理论等(杨燕绥,2003)。

2、对国外企业年金的历史演变的介绍(杨燕绥,2004;王大波,2004)。有学者认为,国外企业年金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雇主自我管理阶段(19世纪)、政府介入管理阶段(20世纪)和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阶段(21世纪)(杨燕绥,2003)。

3、对国外有代表性的企业年金制度的介绍。主要包括:(1)美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例如,401(K)计划(王逸,2002;杨燕绥,2003),缴费型年金计划和待遇型年金计划(刘钧,2002;张晶,2003),企业年金的管理(黄瑞,2004),美国企业养老金制度的百年历程(林羿,2001),私人养老金计划的监管(刘云龙等,2003)等;(2)日本的企业年金制度,例如,厚生年金基金和适格年金基金(林毓铭,2003),日本年金制度的改革(沙银华,2004),日本企业年金的发展沿革、市场化运营模式(谢莎,2003)等。此外,还介绍了英国的职业养老金、加拿大的雇主退休金、澳大利亚的强制性雇主养老金、欧盟国家的职业年金等(杨燕绥,2003)。

六、基本的评价与结论

1、在企业年金的研究中,不少学者从研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入手,主张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企业年金制度来构建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也有学者主张移植发达国家企业年金方面的成功做法。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建立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应该符合我国国情。否则,盲目强调与国际接轨只会适得其反。

2、当前国内对企业年金的研究逐步升温,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但是,综观国内对企业年金的研究,偏重实务、轻视理论的现象比较明显。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企业年金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恐怕会困难重重,甚至会走不少弯路。因此,应加强对我国企业年金基本理论的研究。

3、从我国企业年金十几年的发展实践来看,税收优惠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首要因素。当务之急,应尽快出台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从成本中列支。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年金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以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性。

4、当前要正确处理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发展企业年金的关系。现阶段,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应当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企业年金显然还不是目前整个养老保险制度构建与发展的重点所在,它应当在已经搭建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台上发展。如果在缺乏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下过分推进企业年金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构建中的混乱。西方国家的所谓先有企业年金后有公共养老金的做法并不适用于中国(郑功成,2004)。

5、综观国外企业年金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五大趋势:一是企业年金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比重逐渐增大;二是政府对企业年金计划的调节加强;三是缴费确定型(DC)企业年金计划发展迅速;四是公共养老金中的个人账户部分有并入企业年金计划的趋势;五是发展中国家对企业年金的投资限制逐步放宽(王大波,2004)。

标签:;  ;  ;  ;  ;  ;  ;  ;  

我国企业年金研究综述_企业年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