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在现代社会之用论文

阳明心学在现代社会之用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王小婷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

第三阶段 教学实施过程。根据课程建设任务书讨论确定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设计教学和考核结构、确定考核项目评价指标。责任教师准备教学资源、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备课:撰写教案;说课:准备哪些资源、如何教、如何考;上课:记录教学过程;考核:记录教学效果。任课教师收集课程教学过程资料;教研室对照课程预期学习结果与实际取得的学习结果,总结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500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500年后的今天,阳明心中的理,还是人人心中潜藏的理;阳明悟的道,也是人们通向全面发展的一条大道。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了解要学的数学内容以及重点、难点都有着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合作学习法,进行课前预习,一方面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明白哪些知识是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而有目的性的认真去听,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促进他们的交流和沟通,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肯定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在现代生活中,如何从多个维度发掘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专访了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贵州省阳明心学传习社社长汪建初。

当代贵州:王阳明指出“良知者,心之本体”。如何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说王阳明的良知学在当代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汪建初:我认为一是因为中华文化延绵五千年,从盘古开天的神话时代到羲皇时代的八卦、商周时代的周易、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汉代的经学、南北朝时代佛教的兴盛、盛唐时代儒道释的融合到宋明理学,文化道统蔚为大观,各类经典浩如烟海,一个人一生很难窥其全貌,大部分人面对传统文化只能望洋兴叹。二是王阳明终其一生,融儒、道、释主流文化精华于一体,集中国心学体系之大成者,将春秋诸子学说运用于社会实践,有效整合了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洪水源短流急,陡涨陡落,历时短,突发性强,预报和预防已成为目前防洪减灾工作中突出的难点。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山洪灾害自身特点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基础工作薄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山洪灾害预警指标是监测预警重要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力图较为系统地对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与同仁商榷,以期更好地加强这一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责任担当。良知是古代中国最后一座哲学高峰阳明心学的终极归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良知是生命进化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良知是中国儒、道、释文化相互影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良知与欧洲文艺复兴追求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共同方向有契合之处;良知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标志之一。所以杜维明先生说:“21世纪是阳明心学的世纪。”

汪建初:阳明心学的最终结论可以概括为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分别代表了四个研究维度。一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实证派,通过参悟达到明心见性,研究“心之体”的本来面目;二是有善有恶意之动的实验派,通过现代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的路径,研究“意之动”的科学规律;三是知善知恶是良知的实践派,通过社会教化实现社会道德整合;四是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实修派,用凝聚王阳明一生成功经验的心学,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汪建初: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学派,阳明心学作为儒家学说心学的主要代表,不光在学术上延存了儒学的领袖地位,而且以其产生、传习的峥嵘过程在激励国人奋发图强,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构建和谐中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受访者供图)

当代贵州: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在后世广泛传播。那么,阳明心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一真理,他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图为修文阳明洞。(贵州图片库供图)

良知是一种自律道德

问他搭车的客人里,是男人还是女人比较难伺候,他说:“当然是女人,而且越年轻越麻烦。”谈到搭车不付钱的经历,我描述了一个在台湾听来的故事:一年轻女子要包车,讲好由台北到高雄办事,当天来回,车资新台币9000元(人民币约1800元)。折腾一整天,深夜回到台北,车子停在一个公寓大厦门口,女子说要上楼去拿钱,就此一去不复返。年轻的司机身心俱疲,回家被太太数落,在床上足足躺了三天。讲完,我补了一句:“他缴了9000块的学费。”司机听了放声大笑。

当代贵州: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强调的是什么?

当代贵州:阳明心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智慧的成果。如何理解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一说法?

内心立志 知行合一

汪建初:道德属于人们的意识范畴。它所具有的他律性,是要通过建立一定道德规范,从而对人们的行为起一种导向作用。它主要依靠人内心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种人内在的自律性正好同于王阳明的良知学,所以良知学的基本精神是一种自觉性很强的自律道德。所以王阳明把道德从他的心学体系中凸显出来,处处强调道德的首要性,并把良知学付诸实践。在当前来讲,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汪建初: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代表的是人人具足的良知本体,不假外求;行更注重的是内心世界对本体良知确认的功夫,是心行,正如王阳明说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这就是行的真功夫。

知行合一的行最终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结合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本体良知经过内心确认后积极的呈现过程,是在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解决后自觉表现出的道德行为。

当代贵州: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在于知行合一。我们在思考现实社会发展的时候为什么要倡导并践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党员干部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汪建初: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学派,阳明心学作为儒家学说心学的主要代表,不光在学术上延存了儒学在当代的地位,而且以其产生、传习的峥嵘过程在激励国人奋发图强,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构建和谐世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核心,就是不忘初心,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改造代表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主观世界,时刻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因此,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积极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强调“天人合一”既是世界观又是辩证法,“知行合一”既是道德观又是方法论。

治疗前西医治疗组、中西医联合治疗组症状积分水平、生存质量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中西医联合治疗组症状积分水平、生存质量水平变化幅度更大,P<0.05。如表2。

(责任编辑 / 袁燕)

标签:;  ;  ;  ;  ;  ;  ;  ;  ;  ;  

阳明心学在现代社会之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