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论文_杨荣根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论文_杨荣根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鲍峡镇初级中学 杨荣根

在新课改下,学校、社会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仅仅做到教书育人是跟不上时代需要的,在教学中更应该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十几年的教学经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灵活运用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数学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自主探究活动的“范本”,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素材和机会,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对教材的预习与热身,明确学习目标,把握知识重难点,课中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灵活运用教材中的文字、图片信息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积极进行探索和发现,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积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进行观察、探索和发现,作出合理的猜想,把相关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理解中。另外,在课堂上,还应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动手和动脑的时间以及思维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在进行圆的概念教学时,借助教材实例、图片及文字,可以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用几何语言如何给圆下定义?”鼓励学生进行观察,阅读教材相关信息,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讨论、归纳并抽象所学知识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一概念教学采用了“实例—探索—发现—归纳—建模”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教互融、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如果能善于从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于低起点而后坡度逐步上升的问题思考中,就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探究与发现,并获取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出示盖房施工放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然后再提出对知识进行理性认识、抽象归纳和应用拓展的问题情境。这样的设计,贴近生活,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创新的源泉。一个人当他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做。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强烈的创新欲望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和条件,使其有问题可想。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把问题的答案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或者过程教学总是由教师”包办”。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操作,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猜测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出示切合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能“摸着石头过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我们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给学生出示以下问题:怎样折叠一个三角形才能使折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哪些线段重合,哪些角重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动手操作,探究,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造。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发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的能力。

三、 加强开放题变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学习上,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改变常规的思路,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任何成功的契机,都需要活跃的思维,机敏的感受,这样才会有科学的顿悟。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注重开放题的设置,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可以将一些典型的例题和开放性的实例进行适当的引申,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发现新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在探索求异中培养创新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2x与y=-2x+4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像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再如:解方程(2010-x)2+(x-2009)2=1如果按常规解法去括号、化简整理,难以奏效,但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2010与2009的差恰好为1,把方程右边的1化成2010-2009并配以-x+x则可迎刃而解。原方程可化为(2010-X)2+(X-2009)2=[(2010-X)+(X-2009)]2化简整理得:2(2010-X)(X-2009)=0解得X1=2010,X2=2009.通过这样的一些变式训练,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几何题中采用题设与结论互换的方式变式练习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创新,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总结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思维和解题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路”可行,有“据”可循。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做到一题多法、注重联想、拓阔思维,善于创新。

四、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法宝,当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会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体做到:一、会看。即学生学会看教材,看插图,看例题,看说明,看习题与练习,做到看前编好看课目标,并指导学生学会看的方法,做到粗看与细看的有机结合;二、会想。即引导学生学会想思路、想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由条件到问题或由问题到条件的构思推理过程,整合解题技巧等;三、会讲。即让学生学会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应用,讲解题思路,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在讲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表达;四、会做。即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中得出正确的结论,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能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五、会串。即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知识树。六、会思。即让学生学会反思知识的发生、形成、拓展与应用过程,反思解题方法与技巧,反思知识的建构,反思所生成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实现对知识体系的再认识。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创新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把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的,这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于与积极思考,只有师生共同参与,才能教学相长,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论文作者:杨荣根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9

标签:;  ;  ;  ;  ;  ;  ;  ;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论文_杨荣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