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共平台构建高中生物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例(一)_微信公众平台论文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高中生物学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孟德尔论文,豌豆论文,为例论文,生物学论文,公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移动学习

      1.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指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的新模式,其目的是希望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1]。

      移动学习的研究始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的名为“mobile education”(移动教育)的项目,此后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研究者、移动通信运营机构和移动设备开发商的关注[2]。而移动学习引入我国则是源于爱尔兰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在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学术会议上所做的一场报告——《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随后,北京大学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成立了移动教育实验室,并对移动学习做出解释:移动教育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3]。

      2.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不同于手机微信软件,除收发信息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学生管理、信息管理、智能答疑、数据统计等多种功能。同时,微信公众平台开放API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开发出更多、更具特色的教学辅助功能。因此,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所构建的移动学习模式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3.国内外移动学习实践研究案例

      在国外,与微信类似的移动应用软件已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因此有学者将这类软件应用于教学实践。Jenny Wang等将Line软件应用于移动学习,指出该软件可以增强信息通讯、交流沟通,有助于资源共享与问题解决;并用Line、Facebook、Skype、Google+等社交软件构建移动支持的社会化学习(eMASE)模型;最后通过实践教学,证明移动学习工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能力,促进学习动机[4]。Rambe和Bere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WhatsApp软件,构建学习社区,通过实践研究证明,该软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5]。

      在国内,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沟通习惯,其社交功能更是满足了年轻用户自我表达、交往及社会认知的需要,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占有率[6]。因此,不少学者对微信软件应用于移动教学的可行性及教学价值进行了探讨。白浩等认为,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开发成本低、信息发送准确、交流反馈及时、受众面广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支持移动学习,具有开发移动学习应用的前景[7]。

      同时,也有学者利用微信进行教学应用的案例研究。袁磊等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分析了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案例设计方案及实施过程,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证明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8]。纪家涛等在动物外科教学中,尝试将教务管理、专业知识、医学图片等信息资源通过微信发送,在师生之间形成点对点、点对面的三维教学模式,该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9]。

      上述学者的实践研究表明,微信等新型社交软件有助于移动学习的开展,并且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以往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是利用手机微信客户软件设计移动学习活动,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还尚未发现。微信公众平台相比于手机微信客户端,具有较多无可比拟的优势,如阅读数据记录、智能答疑、学生管理等。本文结合高中生物学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移动学习模式。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

      1.申请微信公众账号

      登陆微信官网(mp.weixin.qq.com),准备电子版身份证照片用于实名验证,并按照网页所示流程进行申请。本研究注册的微信公众账号为“每天学点生物学”。

      2.熟悉微信公众平台操作

      微信公众平台最基本的功能是收发信息,有文本消息和图文消息可供选择。点击界面菜单栏的群发功能,即可开始编辑信息,方法与Word软件操作类似,最后点击发送即可。

      3.组建学习群体

      教师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推广,并鼓励学生关注该微信公众平台。但由于学生在使用手机时自制力不足,容易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其他娱乐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习群体进行培训和约束,规定在校期间手机使用的时间及场所,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微信签到、提问答疑等后台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异常则予以指正、批评。

      三、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

      本文以高中生物学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为例展开讨论。该节是高中遗传学教学的开篇,知识点多、内容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且学生课后疑难问题相对集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将常见疑难问题输入微信公众平台,并设置自动回复,学生发送疑问即能得到反馈,体现了移动学习随时、随地、及时反馈的特点。

      1.信息编写原则

      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主要通过信息交流达成学习目标,信息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如何编写高质量的信息成为实践过程中碰到的第1个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王萍等研究、分析国内外移动学习的案例,提出信息编写的几个原则:①细微化,指信息内容、知识结构、阅读时间细微化,有利于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因此,本研究所发送的信息文字控制在300字以内,阅读时间约1min~2min。②模块化,一条信息仅围绕一个知识点,不延伸、不拓展,避免引入新的知识内容,保证学习者获得最有效、最准确的反馈。③多媒体化,充分发挥图文消息的优势,适当加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补充学习内容,形成多感官刺激[10]。

      2.信息发送规则

      信息如何发送,是实践过程中碰到的第2个问题。本研究将微信公众平台定位为课堂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常规课堂教学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在课前、课后则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相关信息。但如果仅由教师向学生发送学习信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下降;教师收不到学生的反馈,教学导向性也会逐渐迷失。因此,本研究的信息发送采取课前由教师发送课程学习内容、课后学生反馈疑点难点、系统智能回复及教师个性化答疑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可以预知上课内容,做好预习工作,课后可随时获得答疑帮助,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也可从学生反馈情况中发现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教学相长。至此,初步确立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1)课前编写信息,并提取关键词

      编写信息的素材主要来源于课程重、难点内容或生活中的相关拓展实例,依据信息设计原则编写,并提取信息关键词。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实现智能回复,如学生发送“孟德尔是谁?”微信公众平台即可识别关键词“孟德尔”,并自动回复表1中的第1条信息,极大方便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快速、及时的解答,此功能深受学生喜爱。

      

      (2)课后答疑反馈,补充信息素材

      虽然课前已编写了大量的信息素材用于课后答疑准备,但依然无法应对学生课后所反馈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大体分为2类:第1类是概念性问题,可以提取关键词,需要教师再次编写新的信息素材,并补充到微信公众平台的资料库中。第2类是具体问题的详细描述,无法提取关键词。如“怎样通过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推算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个性化回复和指导,学生也将从移动设备中接收到教师回复的答疑内容。

      

      四、经验分享与反思

      1.帮助学生掌握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移动学习的观念

      经过近1年的推广、运行及实践,以所教班级为实验组,同年级其他平行班级为对照组,从表3可以发现,实验组的平均成绩逐步上升,并超过对照组,说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对提高学习成绩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在当地进行的全市中学生科学素养调查中,实验组学生的科学素养较全市中学生科学素养平均水平高出1.18个百分点,达到10.80%;同时,实验班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3项基本指标中的得分分别为47.88%、19.24%、43.66%,比全市中学生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48%、4.94%、2.06%[11],说明在移动学习模式中,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养成了较好的科学分析、辩证思维的行为习惯。

      2.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学习社区

      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发送包括点对面和点对点2种形式,即教师可以发给全体学生,也可以单独与学生进行交流,但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如果能将移动学习的学习者组织起来,根据兴趣、爱好建立学习社区,即可就共同话题开展讨论。2014年5月22日的微信版本升级中,加入了面对面建群的功能,使其成为可能。如果教师在微信公众平台观察到某些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比较感兴趣,可以告诉这些学生建群密码,让其加入同一个群组,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则在群组中提供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但在测试中发现,该功能仅限于微信好友间使用,非好友暂时无法使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背景、不同地域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数据分析学习者阅读习惯

      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之一是拥有后台数据统计功能,动态显示所发送信息的阅读次数、阅读时间、转发次数等,从这些数据中可推测出学习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分析信息阅读数据,得到以下2个信息阅读规律。

      (1)每天有2个阅读高峰,中午12:00和晚上22:00,分别对应学生午休时间和晚自修结束,说明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使用手机的习惯,且对微信形成一定的依赖性,会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所发送的信息。

      

      (2)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均信息阅读次数略多于周末在家期间,可见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相对自由。而且周一、周二阅读次数较多,随后逐渐下降。经与学生沟通发现,智能手机耗电量较大,学生在校住宿期间,充电设备有限,周四、周五因手机没电而无法阅读,导致阅读次数下降。

      

      

      基于以上2点阅读习惯,微信公众平台发送信息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周日下午。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周末专心细致地编写信息;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有较多的学生能在周一、周二阅读信息,对本周的新课有所了解,提高信息阅读的有效性。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的移动学习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如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的普及、微信软件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升级等,相信后续的软、硬件设备更新与升级,会带来更多的便利,也将会有更多的功能为移动学习服务,学习者将得到更加舒适、便捷的移动学习体验。但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若该移动学习模式能推广应用到学习自由度较大、学习任务较轻的其他教育领域,将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标签:;  ;  ;  

基于微信公共平台构建高中生物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例(一)_微信公众平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