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溶栓治疗及心理干预论文_王燕平,王向锋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溶栓治疗及心理干预论文_王燕平,王向锋

山东省荣成市中医院 264300

【摘 要】目的:通过我科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和实例,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疗流程,帮助病人摆脱病魔,走向健康。方法:用阿替普酶治疗我科收治的38例患者,并且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规范的系统治疗,以提高溶栓率,进而降低心梗患者的复发率,最终提高患者存活率。结果:通过及时的溶栓治疗,同时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心梗患者死亡率。结论:对急性心梗患者治疗的除了要及时的进行溶栓处理,合理恰当的心理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二者兼顾才能解除患者病痛,进而提高急性心肌梗塞的治愈率和康复率。

【关键词】心肌梗塞;血栓溶解疗法;心理干预

目前心血管疾病种类繁多,急性心肌梗塞(AMI)就是其中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它对患者和整个家庭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是能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的十分严重、不可逆的疾病。通常表现为胸痛、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严重时可引发一些列并发症,比如休克等。急性心肌梗塞在我国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病死率在50%左右,每年有54 万人死于心肌梗塞[2]。因此,及早地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和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本科自2009年6月~2013年2月,共收治2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综合护理方法,以及病情动态观察,效果较好。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基本资料 2009年6月~2013年2月期间我室接收了38例AMI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塞17例,下壁心肌梗塞17例,前间壁心肌梗塞4例。其中发病2h内25例,2h~6h内8例,6h—12h内5例。

1.2 溶栓标准(1)缺血性胸痛≥0.5 h.经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缓解;(2)相邻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出现异常Q波,肢导联>0.5 mV,胸导联>0.2mV;(3)发病<6 h,发病后6~12 h而心电图ST段抬高不明显者;(4)年龄<75岁,无溶栓禁忌症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溶栓方法 38例患者住院后进行血常规等基本检查,并让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治疗措施。随后立即给患者嚼服阿斯匹林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原研)300mg口服,肝素钠注射液0.4万单位ivst,注射用阿替普酶8mgiv,10分钟推完,继之用注射用阿替普酶42mg泵入(60—90分钟)用药后续以肝素每小时700—800单位持续静脉滴注48小时,以后改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12h注射一次,连续使用5 d。之后随时注意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

1.4结果 静脉溶栓成功31例,占81.58%;未通6例,占15.79%;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其中发病2h内溶栓25例,再通25例,2h~6h内溶栓8例,再通4例,6h~12h溶栓5例,再通2例;消化道出血2例,血尿l例。

2 观察与心理干预

2.1心理干预:急性心梗患者通常思想压力大,精神容易紧张,这些因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增高、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易导致梗塞面积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和心梗患者交谈时,应注意语言要得体,必要时隐瞒病情,尽可能避免一些刺激,让病人解除心理压力,保持乐观情绪;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工作,让家属尽力配合,给患者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2.2休息:急性心梗患者至少需要10~14d的卧床休息,尤其前3d~5d的翻身、吃饭、大小便均要由家属和护理人员帮助,第3周~6周的休息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心肌坏死组织需要6周~8周才能彻底痊愈。在尚未完全康复之前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保持心态平稳,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扰。

2.3吸氧:持续吸氧3~5L/min,吸氧不但有利于氧气及时运送到心肌从而有效减少并发症,同时能减轻病人恐惧的心理,具有双重作用。

2.4饮食:以低盐、低脂饮食为原则,宜多进食绿色蔬菜等含纤维素的食品,不食辛辣刺激、高胆固醇食品。同时要少量多餐,给予易消化的流质食品,禁烟酒。待病人能下床活动时,饮食接近正常人。

2.5排便: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容易发生便秘现象,因此平时应给予患者顺时针按摩腹部,多食新鲜果汁或每日饮用蜂蜜水一杯,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以促进肠蠕动、软化大便。并向患者讲清楚,排便时不能过分用力,防止因排便用力导致心脏破裂。

2.6震痛:AMI所致疼痛,能诱发一系列反应,为了防止由于疼痛造成病情恶化,在疼痛时应根据医嘱应用吗啡类镇痛剂,以及时解除疼痛,以免发生意外。

2.7行为干预:严格控制患者吸烟、饮酒,引导患者培养按时起床、按时排便、盐水漱口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其培养不争不骄不燥,遇事淡然处置,气定神闲的生活态度。

3 小结

我科收治的38例急性心梗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成功31例,占81.58%;未通6例,占15.79%;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占2.63%,证明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和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同时,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身心性疾病,心理因素对疾病能否治愈起着关键的作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特征,采用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因此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溶栓救治和合理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雷轩芳.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2,7:2347-2349.

[2]刘胜男.急性心肌梗塞32例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7):747-748.

论文作者:王燕平,王向锋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溶栓治疗及心理干预论文_王燕平,王向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