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论文_刘燕君

浅谈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论文_刘燕君

刘燕君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旧县镇中心小学 727400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对语文的性质作阐释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的阐述,就十分明确地点出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从生活中来,也要回到生活中去。

在我的理解中,既然是交际工具,那么它就要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实际中去,使得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与人交往、与自我协调、与社会融合、与自然沟通。语文既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就要对学生承担起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展精神世界、提高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责任。正如有人说:“语文素质犹如土壤,是学生这棵幼苗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从观察入手,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

观察,是获取信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一切真知来源于感知,来源于直接经验,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真正认识。由于学生开始还不善于观察,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从班级到学校,从家庭到社会,从街头到大自然景观,我都认真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细心分析,从中发现写作信息。毫无疑问,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是青少年的天性。农村中一年四季的自然风景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如春日的朝阳、盛夏的田野、秋天的收割、隆冬的雪花、风中的树、雾中的景、壮观的日出、静谧的月夜等等,都给同学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挥农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有计划、有目的地常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拓宽视野,获得第一手材料。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感体验

这一点在新教材里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十分强调“积累”这一个词,要积累,就要接触,接触大量的活生生的语文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要积累,就要实践,在语文课堂、校园活动、家庭社会中去探究、发现和收获,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我喜欢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诗文和感人的事件,如《背起父亲去上学》、《哑巴疯娘》、《中小学生诗歌精选》等,目的就在于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情感的体验,既进行语言、语感的熏陶感染,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化。

在教学中,我们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不刻意把教学前准备的教案兜售给学生,不先入为主地限制学生的思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时,在疏通了课文字词和初步感知了主题后,让学生谈谈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现,虽然还有些欠缺或偏颇,但确实在价值观、情感教育上起到了较好的熏陶作用。

三、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打通语文与生活的绿色通道

我在实施教学行为时,尽可能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去唤醒,不让学生“主人”感缺失,努力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也可以展示才艺、显现特长。例如,我在指导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徐迟的游记《游黄山记》时,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旅游、想不想去黄山看一看,同学们欢喜雀跃。于是,师生一道,从课文的导读开始,边游览边读,抓住景点,品味景点,逐一欣赏景物,一同陶醉在黄山美丽的山、石、云、雾风景之中,细品“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受。同学们顿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课后,我便让同学们在课外自由组合:喜欢唱歌的,可以为美丽的黄山献歌一曲或赋诗一首;喜欢说的,就自己做黄山景点的导游;喜欢写的,就为黄山设计广告词或解说词……最后,教学生以“我是小导游”为题,让学生的阅读与生活相结合,让读与写相结合,课堂教学在师生情境化、生活化的相互活动中进行。运用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使学生对作品有独特的理解,有鉴赏的运用,突现于创新。

四、走进名著,提高学习语文的品味

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我会充分利用好名著欣赏课,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阅读精美的诗歌散文。因为我觉得加强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厚重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之路。在开学之初,我让每一个学生至少准备一本文学名著,建立好班级阅览图书角,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有书可以借阅。同时,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看书,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保证每周至少一节的阅读课,并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名著,让文学去滋养、净化学生们的灵魂。我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认真读三篇自选文章,并人手一本读书笔记,留下读书的痕迹,写下读书的心得,并做好平时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评估工作。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有厚厚的一大本读书笔记。

语文就是生活,自然与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语文教学生活化确立了语文教学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语文素养的积淀生成过程,意味着对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生命的尊重;意味着被称为“教育”的活动对人的生命历程的整个动态的把握,即关照人的过去生活、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因此,人的教育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才有意义,语文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或尽量挖掘与生活的联系,才能使其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质,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性任务。

论文作者:刘燕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论文_刘燕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