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城镇化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张敬波

高度城镇化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张敬波

摘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长三角地区率先探索实践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模式。与传统土地整治模式相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整治对象从过去单一的土地(农田),转向进行“田水路林村矿”综合整治;在操作手段上,从原来单一、零散项目操作为主,向依托土地整治平台、统筹各方资源、政策集成转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土地整治领域迭代改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土地整治进入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4.0版”。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度城镇化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度城镇化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思考

引言

乡村振兴为城镇化深入推进提供基本动力,新型城镇化又为盘活乡村资源创造良好条件,两者同步实施,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就地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兼具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功能,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1、调试城镇化的概述

(1)土地城镇化。2007年首次提出“土地城镇化”这一概念,后经学者释义。通过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将农村土地转变为城镇土地以满足城镇土地需求的过程即为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是非城镇建设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过程,即城镇地域空间向农村推进。中国的土地城镇化主要是指随着土地利用形态向非农化的转变,土地和房产实现快速升值,不同利益群体分享土地级差地租收益的过程。均肯定土地城镇化最基本含义是农村土地向非农化转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土地城镇化过程主要是为了适应城镇发展的需求,强调此过程中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是一个转化获利的过程。就表面层次而言,土地城镇化是非城镇化土地包括农村居住地、耕地、园地等向城镇化土地转变;进一步深化而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镇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以至侵占农村土地,将农村土地转变为城镇土地,农村土地向非农地转变。(2)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人口城镇化包括两个方面,即人口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的转移和城镇用地的扩张,土地性质的改变带来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的变化。人口城镇化是人口经济活动转移的过程,强调了人口活动对城镇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强调,在人口经济活动转移的同时,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带动了土地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体现了农村分散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特点,在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同时,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对城镇发展产生影响。

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

(1)大城市近郊区的城郊融合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2)农村地域的小城镇建设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3)偏远村庄的特色传承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4)突出生态修复功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3、高度城镇化对土地整治的新需求

3.1提高战略定位,融入区域协调发展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一种基础政策工具,应自觉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以绿色发展等新理念为引领,应深入挖掘乡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同时打破行政边界、项目边界、资金制肘,基于地域相邻、禀赋相近等原则,将几个村或镇划归为一个“全域整治单元”,使分散的土地整治项目发挥乘数效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新型城镇化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合理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

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根本原则,一方面加快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督促人地挂钩与人钱挂钩等政策的落地与实施,激发、调动市、区级地方政府落实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城乡统筹建设,包括:构建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与政策保障体系,增强城乡要素流动能力;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及城市精神,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镇向城市的转变,推动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未来城镇化将以城市群作为主要空间载体,新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将成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一,在空间结构上,以城市群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发挥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合理布局周边多层次、人口规模合理分布的中小城市,构建合理、高效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第二,提高城市群的服务功能水平。提升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信息处理、文化、教育、国际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促进城镇人口的就业多样化;加快优化周边多层次功能性城市的生产与服务能力,基于已有的比较优势产业,推进高质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升级;依托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的分散单元,形成有紧密联系的城市群功能分工布局体系。

3.3提升复合属性,引导产业功能布局

全域土地整治不仅有工程属性,还有社会治理和经济调节的复合属性,应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淘汰低端产能、吸引高端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如: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完工,以前不被资本青睐的郊野地区成为新产业的热土,上海青西郊野公园所在的金泽镇吸引了包括华为移动终端研发中心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

3.4就地城镇化有助于传承乡土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不同于西方城市化动力机制,以制度投入、政策供给、行政规划为核心的政府主导机制构成了我国城镇化推进的本土模式,并且以经济指标为主要考核对象的激励晋升机制,催使政府在传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更注重效率,这就难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另外,在工业发展方面,传统城镇化模式是依靠招商引资等“外援”途径实现发展的,内生性、本土化的特色产业往往得不到一定的扶持,进而导致乡村建设的“模式化”发展。就地城镇化在推进路径上注重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县域是传承文化记忆、体现乡愁的重要空间载体。就地城镇化注重从县域内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出发,因地制宜地挖掘和培育具有增长点的特色小镇或者特色村落,针对资源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深厚的区域,进行财政补贴与政策倾斜。这种通过挖掘“内生”资源的城镇化路径,不仅可以避免同质化、模式化发展,而且可以保障传承乡土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高度城镇化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从最初的应对城市快速扩张、抑制城市蔓延向建设生态文明、塑造美丽国土等转变。新时期城镇开发的划定与管理需要追本溯源,回到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点上,重新思考规划政策的目标作用,以及规划管理的方式与方法。在城镇开发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城镇开发对城镇规模的控制作用、对城镇形态的引导作用及差异化的管控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边界的范围。在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多元的实施机制和定期与不定期的调整机制,保障开发的有序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娜.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土地综合整治对国民经济贡献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

[2]孙琦.地域元素再生视角下的辽宁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李伟.皖南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监管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2018.

[4]杨成波.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及布局优化[D].西南大学,2018.

[5]王涛.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体系的系统构建及综合评价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论文作者:张敬波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  ;  ;  ;  ;  ;  ;  ;  

高度城镇化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张敬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